清朝 顺治重用汉臣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真正有光的人,压的时间越久,深度越深,绽放的光芒才可以灿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顺治重用汉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顺治重用汉臣
顺治重用汉臣
多尔衮摄政时期,限制和削弱八旗诸王的权力,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政治上保守的济尔哈朗、鳌拜势力抬头,又一度恢复了诸王管理部务的旧制,对汉族知识分子控制加厉,对中央部院的汉官进行 “更定”、“甄别”,有的降级,有的勒令退休,有的革职为民,多尔衮曾重用的汉族官僚陈名夏、陈之遴、刘正宗被处死。济尔哈朗要求顺治皇帝恢复与诸王共政的祖制。
但是,年轻的顺治皇帝虽然与多尔衮是政敌,在政策方向上却一脉相承,他仍重用汉臣,提倡汉文化,对内政、司法、财政进行了改革,如替崇祯帝立碑,对汉族官员范文程、洪承畴、冯铨、金之俊、魏裔介重用,将内三院改为内阁,求遗书、修孔庙、御经筵,尊重儒家文化,各衙门的汉官也可掌印,改变铸钱只用满文而兼用汉文。这一切都反映了顺治皇帝在与满洲勋贵作斗争。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二月,顺治皇帝病逝,8岁的康熙皇帝即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4人辅政,保守势力又抬头,他们窜改遗诏,给顺治皇帝栽上了14条罪状,要求抵制 “汉俗”,保存满洲旧制,要重用满官,不要信用汉宫。
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势,是一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形势。满洲贵族要想在全中国进行统治,必须废除入关前的旧制,吸收中原汉民族的先进文化。鳌拜等满洲权臣的主张表面看似乎是为了满洲贵族的利益,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满洲贵族的统治。康熙皇帝成长之后,便立即与鳌拜等人的矛盾尖锐起来。
相关参考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同时也是一个非汉族人统治的王朝。清朝帝王多次强调“满汉一家亲”,尽管汉族大臣受重用的不少,但仍然是有区别的。 就拿配享太庙的大臣来说吧,几百年的统治历史中,就出了一位
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生于1592年(壬辰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逝世,德国人,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
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生于1592年(壬辰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逝世,德国人,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
据《文汇读书周报》报道:景爱先生继《历史上的金兀术》之后,又撰写了《历史上的萧太后》(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金兀术和萧太后都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名将,一个是契丹族建立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同时也是一个非汉族人统治的王朝。清朝帝王多次强调“满汉一家亲”,尽管汉族大臣受重用的不少,但仍然是有区别的。 就拿配享太庙的大臣来说吧,几百年
据《文汇读书周报》报道:景爱先生继《历史上的金兀术》之后,又撰写了《历史上的萧太后》(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金兀术和萧太后都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名将,一个是契丹族建立的...
强娶弟媳顺治皇帝的董鄂妃不是江南名妓董小宛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故事一直后世小说家钟爱的题材,顺治皇帝登基后,摒弃了前朝重满排汉的施政方针,重视汉文化,重用汉臣,废除了残酷的“逃人法”和圈地。所谓“逃人法
强娶弟媳顺治皇帝的董鄂妃不是江南名妓董小宛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故事一直后世小说家钟爱的题材,顺治皇帝登基后,摒弃了前朝重满排汉的施政方针,重视汉文化,重用汉臣,废除了残酷的“逃人法”和圈地。所谓“逃人法
众所周知,在清朝初期,为了让自己的满族能和前明汉族合作的融洽,便广招汉族贤士为己用,特别到世祖顺治爷、太宗皇太极时期更加的明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比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
的:清世祖帝,他是入关以后的第一位,帝在位期间重用汉官,招抚政策,澄清吏治,稳定社会,休息,勤政爱民。那么他又有多少的呢?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大伙介绍一下顺治的们。> 顺治立过四位,7位妃子,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