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前后七子
Posted 明朝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前后七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前后七子
前后七子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士大夫的精力皆耗于时文,因此诗文远逊于唐宋。明初大乱之后,士人无意于功名,埋头读书,加上刚刚推翻元朝统治,士人对汉族的古文明尤有亲切感,于是脱去元末纤巧浮艳的风气,有一种浑然天成、清新自然的古朴风气。明初作家有宋濂、刘基和高启,宋濂以散文见长,高启以诗歌见长,刘基则诗文兼优。从明成祖到英宗正统年间,统治秩序比较稳定,社会经济日趋繁荣,雍容典雅的歌功颂德之文便统治了文坛,其代表作家是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故称之为“台阁体”,其诗文散发着 “富贵福泽之气”,以至于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为振起苍白无力的文风,明中期出现了文学复古思潮。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在内的“前七子”崛起,他们响亮地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此唱彼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取代了台阁体对文坛的统治。到嘉靖年间,又有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后七子”继起,把复古主义文学运动推向高潮。“前后七子”大都是当时的政治风云人物,在与宦官、豪门的斗争中,经历了个人的升沉荣辱,因此也有真率可读的诗文,而且前七子大都是西北人,其诗文也有以北方的雄刚取代南方之柔弱的特点。然而他们刻意模仿汉唐诗文的形式,缺乏个性和时代精神,走向另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曾说宋人书不必收,宋人诗不必观。一天,他的朋友找出四首诗给他看,问:“此是何人诗?”答道:“唐诗。”朋友笑了起来,说:“此正是先生所不要看的宋诗呢!”何沉默半晌说:“仔细看看的确不好。”这种倔强已到了不讲道理的地步。
相关参考
临川四梦明代的士人文学已难重现往日的辉煌,与之相反,庶民文学却以惊人的生命力迅速成长起来,最优秀的士人都对其刮目相看,一部分人甚至热心扶持。以“前后七子”为例,李梦阳曾说:“今真诗乃在民间。”康海和王
明朝人物本名:高棅别称:漫士字号:字彦恢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长乐出生时间:1350去世时间:1423主要作品:唐诗品汇主要成就:提倡复古,为前后七子理论奠定基础高棅人物高棅生于元惠宗至
建安七子何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踽,汝南应瑒,东平刘桢;斯七子者,皆一世之隽,世称“邺中七子”。以其时当建安前后,或云“建安七子”。
康海是明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为西安府武功县人,自幼拜各地名士为师,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的习惯,一直到他出仕为官之后,仍然坚持了下来。 康海自幼聪慧机敏,勤奋好学,小的时候跟随同邑冯
历史人物 明朝文学家、公安三袁之一袁中道简介,是《夜泉》的作者
人物生平袁中道,字小修,隆庆四年五月七日(1570年6月10日)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中道成年时,两个哥哥都先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以反对前后“七子”的复
历史人物 明朝文学家、公安三袁之一袁中道简介,是《夜泉》的作者
人物生平袁中道,字小修,隆庆四年五月七日(1570年6月10日)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中道成年时,两个哥哥都先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以反对前后“七子”的复
历史人物 明朝文学家、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简介,有《白雪楼》等作
人物生平李攀龙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一日,蒙古瓦剌部首领,执掌蒙古三部大权的太师也先。率三路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明王朝的战争。这场战场与其说是明朝与瓦剌的战争,不如说是明王朝与蒙古部落联盟的战争。瓦剌的南侵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十五世纪前后为何明朝和日本相继锁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说起中国在近代史上的落后,我们都会想到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并对这一政策深恶痛绝。巧的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曾经采用
[摘要]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是土木堡之变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明帝国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开始。其实如果当时明帝国南迁,则会正中瓦剌的计谋。因为也先确实有攻占北京之意。出警入跸图卷局部。土木堡之战,要先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