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清军四度入关
Posted 太极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清军四度入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清军四度入关
清军四度入关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10万大军直抵北京城下,崇祯帝中离间计杀袁崇焕,便命满桂为武经略,统领各路明军。满桂认为敌军强劲,目前不宜轻战,而皇帝极力逼迫出战,满桂带了5000人挥泪出城,结果全军覆没,主将身亡。后金诸将纷纷请求攻城,皇太极说: “城中痴儿,取之易如反掌,但各地明军尚强,不能一下子击溃,北京得到容易,守住难,不如休整军队,以待天命为好。” 不久,八旗军退出关外。崇祯帝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督关内外军事,他很快布置好关外防务,可是由于一城失守,受到许多指责,孙承宗也心灰意懒,便以年老为由辞职了。崇祯七年,皇太极再次领兵绕道蒙古攻进明西线,这次并不强攻城市,主要是掳掠人口财物,明守军拥兵固守,眼看着满洲武士烧杀抢掠。皇太极写信嘲笑说: “朕入境将近两月,蹂躏禾稼,攻克城池,曾无一人出而对垒敢发一矢者。” 进入山西崞县的敌兵只有2000多人,抢了妇孺千余人,经过代州城下,城上城下亲人又哭又喊,但无一人发一箭,任敌人耀武扬威地回去。崇祯帝听说此事气得直跺脚。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便率10万大军南下,在京师周围武装游行了一番,抢掠够了才回师。八旗兵出口时,把写有 “各官免送” 四字的木板扔在路中,赶上装满财物、俘虏的大车,穿着漂亮的衣服,奏乐凯旋。崇祯十一年,多尔衮领清军第四次入关,直至北京城下。明臣分成主和与主战两派,争论不休,互不配合,结果督师卢象升战死,太监高起潜所统重兵不战而溃。清军攻克济南,活捉德王朱由枢,又转攻山东、畿内各地,6个月中转掠2000里,下州县70余城,各地明军常有捷报来,实际没杀灭敌军,大多是杀民冒功。
相关参考
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锋的只
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锋的只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文化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清兵入关指的是在明朝崇祯17年,满洲的八旗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领下大举进入到了山海关之内,最终击败了李自成,攻占了京师,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
一直有个说法,不是明朝要自灭,是天要亡明。很多历史迷至今都相信,如果没有明末的“小冰河”时期,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就靠清军的八旗军,根本就吃不下明朝。毕竟一个扎根于中原几百年的大帝国,就算处于衰退期
长城防线与宁远之战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
长城防线与宁远之战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
公元1631年7月,皇太极为实现清军入关、一统中原的愿望,走出了入关战略的重要一步——亲率大军攻大陵河城。大陵河城是战略要地锦州的门户,并由明朝以祖大寿为总兵率16000余人守城。皇太极率兵围城三月,
公元1631年7月,皇太极为实现清军入关、一统中原的愿望,走出了入关战略的重要一步——亲率大军攻大陵河城。大陵河城是战略要地锦州的门户,并由明朝以祖大寿为总兵率16000余人守城。皇太极率兵围城三月,
没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能阻挡清军入关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本站小编一起看下去。>谈及明朝末期的历史,不少人都认为满清之所以能夺取明朝的争权,吴三桂的助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们都觉得当年吴三桂要是没有主
清军入关的时候,满族后金的八旗军,加上从蒙古那里调来的军队,总共也才20万左右。面对明朝几亿的人口,清军凭什么靠着这20万人,征服中原,统一中国呢?第一点:拉拢以吴三桂为首的一批汉人将领。李自成攻破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