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刘和珍人物传,刘和珍生平事迹,刘和珍评价

Posted 学生

篇首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刘和珍人物传,刘和珍生平事迹,刘和珍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刘和珍人物传,刘和珍生平事迹,刘和珍评价

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中的光荣牺牲者——刘和珍烈士,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步学生的优秀代表,是站在反帝反封建最前列的英勇女战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①

(一)

刘和珍生于一九○四年十二月,江西南昌人。祖籍河南。其父六岁时,随其祖父母从河南逃荒到安徽,中途失散,流落在合肥,被一个名叫阮贞瑞的举人留下来做儿子,改名阮豫。阮贞瑞的妻子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又把阮豫当成义子,复改名刘鹤鸣。阮贞瑞出任江西省袁州知府时,把刘鹤鸣当作亲信带到江西,管理内衙事务。刘鹤鸣来到江西以后,积蓄了一点钱,在南昌市毛家园买了一幢房子,前后两进共十间。一九○○年,刘鹤鸣同何氏结婚,生了两女两男,刘和珍居长。一九一八年,刘和珍父亲病故,家里生活一天天困难起来,一弟一妹也不幸夭折。由于家境清贫,母亲何氏每天绩麻纺纱到深夜。和珍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母亲挑水、劈柴,或从事其他家务劳动,从小就养成了生活朴素,好学上进的品德。一九一八年秋,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免交学杂费和伙食费的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她性格爽朗,乐于帮助同学,深受同学赞扬。熊元芬同学家在农村,每逢星期六见别的同学高高兴兴回家时就掉眼泪,刘和珍便把她带到自己家里,象亲姐妹一样款待,在校几年,一直是这样。杨銮同学整天埋头读书,不问国事。刘和珍便温和地对她说,读书要立志救国救民,为改造社会作准备。帮助杨銮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熊元芬同学爱看小说,不认真学习功课,刘和珍劝导她要认真学好治国救民的本事,掌握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本领。刘和珍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很严,不仅刻苦攻读各门功课,还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大量进步书报。如 《新青年》 、《新潮》、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 《学灯》 、上海的 《民国日报》 副刊 《觉悟》 等等。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南昌各校爱国学生纷纷响应。五月十二日,南昌学生组成联合警告团,十七个中等以上学校三千余人举行示威游行。南昌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冲出校门,也走上街头,刘和珍手拿大卷传单,跑在队伍的最前列。①当天午后,各校学生分别组织宣传队,沿街逐巷,散发传单,演讲反帝爱国的重要意义。刘和珍一面散发传单,一面在街头讲演。她痛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侮和宰割;指责袁世凯为了登上皇帝宝座,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她大声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国要靠全体民众。她的讲演激发了广大听众的爱国热情,在场的兵士有的很有感触地说: 不是先生的演说,我们还不知道小日本如此欺侮我国,我们一定要加紧操练,准备奋死报国。在南昌学生联合会的支持下,刘和珍积极参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爱国活动。在她的带领下,女子师范学校的同学组成宣传小组,和全市学生汇合在一起,沿街逐店搜缴日货,凡各种日货商标尽行撕毁,查出的日货堆在皇殿侧体育场焚烧。从此,刘和珍开始了她革命的生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锻炼成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真正猛士”。①

(二)

刘和珍在女师带头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被誉为“江西妇女运动的火车头”。当时的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束缚学生的“校规”: 每个学生发两块红白纸牌牌,在校时红牌牌挂在学监的房里,离开学校必须由家长持白牌牌交给学监,然后学生领取红牌牌,随家长一同离校,否则不准出校门半步。学校还严格规定: 学生在校不准会客,不准与外界通讯联系,不准参加校外活动。否则,轻则记过,重则开除学籍。学校当局企图用这种强制手段,把学生囚禁在牢笼里,使她们同外界隔绝,脱离社会革命运动。刘和珍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子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成立后,发表了宣言,散发了告家长书,矛头指向“三从四德” ,抨击学校和教育当局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学生。在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面前,在南昌各校进步师生的支持和声援下,迫使女子师范学校校长金振声取消了多种束缚学生的禁规。斗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刘和珍这个带头人却受到了“记大过”的处分。学校的布告是这样写的: “查戊班学生刘和珍,目无法纪,不遵守校规,聚众要挟学校,本应开除学籍,姑念初犯,着记大过一次,以儆效尤。”①布告贴出,全校哗然。心软的女友悄悄地为她落泪,许多同学纷纷去安慰她。她说:“我们从此能和男生一样自由地进出校门,能参加校外许多活动,这就好了。学校不敢开除我,记个过算得了什么?”②刘和珍勇于自我牺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深受女子师范进步师生的敬佩。

一九二一年,刘和珍率领女师同学又一次向封建势力挑战。她带头剪发,剪得同耳根一样齐。她的母亲担忧地说:“这是冒险的事,学校怕容不了你,准备回家吧! ”③她向母亲表示: “事情总要有人带头,开除不开除现在不管,准备同校长斗争到底! 只要大家齐心,很可能开除不了。”④在刘和珍的带动和影响下,很多同学也跟着剪成短发,两三天之内,剪短发者不下百人。其他女校的学生也纷纷响应。这件事,震惊全女师,轰动南昌城,开创了江西女子剪发的新风,推动了社会改革,但也遭到封建势力控制的一些舆论界的攻击和谩骂。江西《和平报》为此刊登了一则讽刺、指责剪发的新闻,说: “女人剪发成什么体统,弄得这样不象男不象女的!?”⑤由此可见那时发动女子剪发,的确是一场严重斗争。刘和珍在积极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妇女民主的同时,大力组织男女青年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五四运动后,方志敏在九江组织反对教会学校压制学生的民主自由,强迫学生做礼拜、读《圣经》的斗争。教会学校竟无视学生的要求,蛮横无理地开除方志敏。南昌学生联合会闻讯,立即号召全省学生起来同迫害学生的反动教会学校作斗争,并在各校代表倡议下,组织了江西各界反基督教大同盟。刘和珍作为学生联合会的女师代表,参加了反基督教大同盟。她积极扩大这个爱国组织的成员,大力开展反对教会推行奴化教育的斗争。就在这个时候,南昌一所教会学校——豫章中学有些学生,因“圣经”考试不及格,被学校当局宣布不准升级,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洋校长”大发雷霆,扬言要开除为首的代表。刘和珍率领女师同学,声援豫章中学学生的斗争,义正辞严地驳斥“洋校长”说“在中国的国土上,外国人无权开除中国学生! ”①学生们集体前往教育厅请愿,强烈要求废除不合理的制度,教育厅长理屈词穷,不得不命令各教会学校,外国人只能当董事,推选中国教员当校长,取消圣经课和强迫做礼拜的规定,斗争取得了胜利。事后,反动教育当局授意学校,通知刘和珍的家长: “近查贵子弟刘和珍旷课甚多,望贵家长严加约束。经决定学期考试成绩如不及格,即令休学一年。”②妄图用考试来压服她。学期考试时,刘和珍门门得了优秀,反动当局的阴谋又宣告破产。

为了联合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力量,一九二一年冬,孙师毅、钱鸿伟、刘和珍等人发起创办“觉社” (觉悟青年之社) 。“觉社”开始只有十三个社员,后来发展到三、四十人,是五四运动后江西最早的进步团体之一。它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反对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提倡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男尊女卑,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 它组织青年传播新思想,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与媚外卖国的封建军阀作斗争,在江西青年中起过良好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一九二二年四月,经袁玉冰提议,由“改造社”、一平印刷局、“觉悟”、《大江报》 等进步团体发起,在南昌举行庆祝“五一”劳动节并追悼黄爱、庞人铨两烈士大会。大会在江西教育会举行,有二十多个团体、两千多人参加,其中五分之一是工人。会议大厅正中悬挂着“劳工神圣”四个大字,两旁是黄、庞两烈士遗像,四周挂满挽联和挽词。“觉社”的挽词是: “血花染赤湘江水,烽火烧红漆黑天” 。有一次,刘和珍谈到,中国女子长期受封建压迫,深藏绣阁,坐井观天,要赶上时代潮流,求得自身解放,需要办个刊物,以便与各地学校交流思想,研究学问,陶冶品德,抨击时弊。她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一致推选她担任 《江西女子师范周刊》 的主编。一九二二年九月,袁玉冰写了篇 《江西的出版界》 ,对刘和珍主编的《江西女子师范周刊》作了高度的评价,赞扬它很能表现江西女界,“不单是女界的 ‘明星’ ,就是在江西的出版物中,也算是很不容易看到的”。①文章特别指出,“刘和珍的《装饰与人格》 ,很可以为一般欢喜装饰的女学生当头一棒”②,并且希望她们能够言行合一。

一九二三年三月,江西军阀蔡成勋封闭南昌文化书社,逮捕了江西民权大同盟和马氏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袁玉冰,通辑赵醒侬和方志敏。刘和珍闻讯后,非常焦急和愤慨,千方百计营救袁玉冰。她一面发动江西舆论界,集中火力揭露和谴责军阀侵犯人权的罪行; 一面写信给北京的进步同学,要求他们呼吁北京方面的报刊,予以披露,对江西军阀施加压力。经多方营救,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八日,袁玉冰被保释出狱。

(三)

一九二三年秋,刘和珍得到师友的援助,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进入女师大后,刘和珍一面勤奋学习功课,一面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她经常抽空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社会学》、《女权运动史》,并在同学中广为传播。她很喜欢读鲁迅的文章。鲁迅编辑的《莽原》半月刊发行后,她虽然经济比较困难,但节约其它开支,预订了全年的 《莽原》 。鲁迅翻译的 《出了象牙之塔》出版时,她是第一个到“未名社”的购买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秀,性格刚毅,态度和蔼,热情洋溢,办事干练利索,又善于团结同学,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信赖。因此,入学不到一年,就被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并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一九二五年,她还被选为北师大、女师大江西同乡会职员,负责联络交际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的领导和全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大好形势推动下,一九二四年十一月至一九二五年,北京爆发了女师大风潮。这一革命风潮是为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封建反动统治而引起的。杨荫榆是外国资产阶级教育和中国封建教育共同培植起来的。她在学生面前常常以“婆婆” 自居,认为学校好比封建大家庭,校长就是家长,有权对学生严加管教,在学校极力推行封建礼教,因此学生对她极端不满。直接引起女师大风潮的导火线,是杨荫榆包庇饭桶教授雷某。雷某教书很不称职,学生多次要求学校辞退这个“教授”,但杨荫榆置之不理。学生们不得已,要求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向校长交涉。杨荫榆不仅不接受学生会的合理要求,反而污蔑学生会职员刘和珍等人有意捣乱,叫嚣要严加处理。于是一场风潮在女师大爆发了。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以刘和珍为主席的学生自治会,召开全校学生紧急会议,讨论驱逐杨荫榆的问题。会议通过决议,从当天起不承认杨为女师大校长。学生们把这一运动称之为“驱杨”运动。由于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的阻挠、破坏,结果风潮闹了数月,呈文递了无数,部里也派人来过几次,经过三个总长而校事毫无着落。这期间,杨荫榆则施展种种卑劣伎俩,破坏女师大的学生运动。一九二五年五月七日,女师大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杨荫榆窜到学校,图谋主持大会。学生早已不承认她是校长,即派学生自治会职员刘和珍、许广平、郑德音、张平江、蒲振声、姜伯缔等六人为代表,同杨荫榆交涉,请她退出会场。杨恼羞成怒,对学生施行报复。当天下午,她在西长安街西安饭店宴请女师大评议会会员七人,密谋开除学生。五月九日,她在女师大公告栏小黑板上贴出一张布告,污蔑刘和珍等六人“不守本分,违背校规,鼓动风潮,扰乱秩序,侮辱师长,败坏学风,怙恶不悛”①; 并决定开除刘和珍、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许广平、姜伯缔等的学籍,立即出校。这张非法开除学生的布告,引起全体学生和进步教师的无比愤慨。同学们取下了公告牌,查封了杨荫榆的办公室和寝室,贴出了禁止她进入女师大校门的布告: “杨荫榆先生注意! 同人等早已否认先生为校长,请以人格为重,幸勿擅入校门。学生自治会五月十一日。”②于是,女师大风潮愈演愈烈。五月二十一日,杨荫榆在太平湖饭店召开校务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她滥用女师大名义连续印发《告诫学生函》 、《致学生家长函》 、《对本校暴烈学生之感言》 ,污蔑学生,开脱自己,并将开除六个学生的非法决定呈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要求给以支持。针对杨荫榆的造谣生事和专横跋扈,五月二十七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李泰、周作人等联名在《京报》 上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公开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五月二十八日,刘和珍等六人到教务处质问教务处长薛培元,为什么将点名册上刘和珍等六人名字用墨涂掉?薛培元语无伦次,颠倒是非,学生便将其逐出学校,而由进步师生共同维持校务。六月二十七日,以刘和珍为首的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在《京报》刊登紧要启事: “启者,敝校早已声明不承认杨荫榆为校长及否认其对校事之一切行动,兹闻杨氏仍在校外用校长名义滥聘教员及招考新生,殊属离奇。现敝校各系主任一概照旧,在教育部未派继任校长以前,所有聘请教员,招考新生以及一切校务,概请各系主任会同负责办理,恐外间误会,特此声明。”①

在女师大风潮期间,杨荫榆把刘和珍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无法无天的暴烈分子”。刘和珍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但她革命意志坚定,不畏强暴,从不为势利所屈服。当杨荫榆密谋将她开除时,她也毫不畏惧,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谈到:开除不足惜,有恨杨不去,校务不能改进。

一九二五年七月,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指使杨荫榆制定一个捣毁女师大,迫使学生离开学校的计划。为了保护学校,刘和珍和护校同学坚持夜间睡在校门口的石阶上。八月一日,在军阀政府的支持下,杨荫榆带领一队武装军警及其私党一百多人,占据女师大,并用断绝学生饮食、水源、关闭电源等恶毒办法,迫使学生离开学校。刘和珍率领全体同学,针锋相对,宣布绝食,坚持不出校门。杨荫榆唆使军警殴打学生,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被侮辱和殴打,受重伤者五人。当天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各校、各界人士发出紧急呼吁: “同人等为教育界争人格,为学校争存亡,为女子争人权计,誓全体饿死于女师大,绝不出校门。数百生命危在旦夕,切望援救,有如饥渴。”②

八月六日,段祺瑞反动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决定解散女师大,由教育部接管。八月十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女师大停办令。八月十七日,教育部决定将女师大改组为国立北京女子大学,由章士钊兼任筹备处处长。八月十九日、二十日及二十二日,章士钊命令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刘百昭,率领武装警察和男女流氓四百人,三次打进女师大,强占校舍,逼迫所有学生离校。刘和珍带领全校同学同刘百昭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学生自治会发出通电,向各界庄严宣告: “此身可死,此志不渝,苟威武之再加,决誓死以殉校。”①二十二日,男女流氓第三次打进女师大时,刘和珍和同学聚集成团,手挽着手,誓死抵抗。刘百昭命令“男女武将”强拉学生出校,七、八人挟一人,或十余人挟一人,拳足交加,恣意凌辱。许多学生的头发被扯断,衣服被撕破,财物被抢走,呼号啼哭,惨状目不忍睹。在军警流氓摧残下,女师大学生受伤多人,重伤两人,失踪七人。共产党员李桂生与军警流氓搏斗中,被打得多次昏死,经抢救才苏醒过来。反动教育当局把劫持的刘和珍等同学,关在一幢阴暗潮湿的房子里,百般折磨,但刘和珍始终坚贞不屈,她说: “同学们! 受挫折不要灰心,要重新团结起来,我们要有信心,真理是会战胜强权的。”②刘百昭扬言要派武装押送刘和珍回南昌。她听到这个消息后,轻蔑地说: 这事倒有趣,押回去我又来,其将奈我何!?

在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的领导和鲁迅等进步教师的大力帮助下,女师大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复校斗争。她们在宗帽胡同租赁房子,积极筹备开学。一九二五年九月二十一日,女师大在新校舍举行开学典礼,鲁迅也赶来参加,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说: “我相信被压迫的决不致灭亡,但看今天有许多同学教员来宾可知压力是压不倒人的。”③许寿裳在会上说: “为校长而解散一校,为文明国所无,解散后怕骂,又另挂一块招牌骗人,简直是中国之耻辱。”①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在北方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段祺瑞政府的要员纷纷逃离北京。章士钊于三十日去职,到天津去了。当天下午五时,女师大学生六十余人排着整齐的队伍,兴高采烈地由宗帽胡同返回石驸马大街原校舍。鲁迅冒着风雪,喜气洋洋,亲自护送女师大学生返校。刘和珍和学友们将笤帚绑在竹竿上,蘸上墨,把章士钊书写的“女子大学”招牌涂掉,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牌重新挂上,并发表了女师大复校宣言。宣言指出: “我们为了反抗强权,为了伸张公理,为了保全人权,不得不恢复女师大; 我们为了援助被压迫的同学,与维持正义与人道,我们不得不取消章士钊所办的监狱式的女子大学,而恢复我们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②女师大复校的第二天,刘和珍、许广平等二十四名在这次斗争中的骨干,曾在校门口合影留念。鲁迅在照片上端题词: “民国十四年八月一日,杨荫榆毁校,继而章士钊非法解散。刘百昭率匪徒袭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蒙从来未有之难,同人等敌忾同仇,外御其侮。诗云: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此之谓也。既复校,因摄影,以资纪念。十二月一日。”

刘和珍在“驱杨”运动和复校斗争中,嫉恶如仇,不畏强暴,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而对老师和学友却总是面带笑容,态度亲热温和。她的这些优秀品德,深受女师大师生的赞扬。许广平回忆刘和珍时说: “如果当时没有刘君融洽各人,笑眯眯的温和感动各人,我知自治会早当拆散了! 就这一点,也可算是自治会损失了一个 ‘柱石’ 。而且这一点实在不容易修炼到,我相信,这种笑眯眯的,在全体的急激的颓丧的心,一起向前奔的人,就是做首领的才具,就是刘君的伟大不可及处。”①女师大林语堂教授也说: “女师大被章士钊、刘百昭摧残,所以能坚持抵抗,百折不馁而有今日者,实一大部分是刘女士之功,可称全校革命之领袖。”②

复校斗争胜利后,不少人松了劲,以为从此太平无事。刘和珍则不然,认为斗争还没有结束。她忧虑女师大的前途,更加勤奋地学习和紧张地工作,断然放弃寒假回南昌探望寡母、弱弟的机会。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刘和珍倡议、主持下,女师大学生和原女子大学的学生举行联欢会,到会的教职员和同学三百三十余人,刘和珍等四人演说,一致强调这次女师大复校,乃为全国女界争人格,不要再分谁是女师大学生,谁是女子大学学生,共同携起手来,“为建设一完备的女子最高学府而努力。”③不久,刘和珍听到新任教育总长阴谋摧残教育的消息,她满腔义愤地用英语写了一篇作文,指出: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我不敢赞同。……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我进校以来,即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之生活。现在吾校已比较安宁,我正准备静心求学。但是又闻新任教育总长马君武氏又阴图扰乱教育界。若今日之安宁,我们又不能享受了。”④刘和珍就是这样时刻忧

(四)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二日,日军军舰两艘驶进大沽口,炮击冯玉祥的部队——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将日舰逐出大沽口。日本帝国主义反而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借口维护 《辛丑条约》,于三月十六日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停止津沽间的军事行动和撤除防务等等,限四十八小时内答复。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北京各界的无比愤慨,刘和珍强烈要求拿起枪来,反击帝国主义。她说: “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 “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①

在党和李大钊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立即展开了。三月十七日下午三时,北大、女师大等二百余所学校、团体的代表四百余人,在北京大学三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国民大会。

三月十八日上午十时,北京总工会、总商会、学生总会等一百八十余团体和各校学生五千余人,按原订计划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国民大会,抗议八国最后通牒,要求驱逐八国公使出境。正午十二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经东长安街、东单、东四,向铁狮子胡同段祺瑞反动政府的国务院请愿。游行群众高唱 《国民革命歌》 ,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等口号。李大钊、陈乔年、赵世炎等党的负责同志参加了示威游行。那天,刘和珍正患感冒,并且呕吐。为了动员和组织女师大学生参加天安门前的集会、游行和请愿,她不顾自己的病痛,一大早就爬起来,急奔各寝室,通知各班同学作好准备。对于那些不太愿意参加这次游行、请愿的同学,她耐心地作了说服工作。出发前,刘和珍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带病走上街头,并亲自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下午一时,请愿队伍来到执政府的东辕门,段祺瑞丧心病狂,命令卫队向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实行镇压。卫队有的开枪射击,有的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当场被打死和重伤事后致死的群众达四十七人,受伤者二百余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 “三·一八” 惨案! 年仅二十一岁的刘和珍在这次惨案中不幸遇害! 鲁迅以极大的悲愤,记述了刘和珍牺牲的情景: “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 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①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②刘和珍中弹牺牲前,对救护她,仍想扶她走的同学说: “你们快走吧! 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①她这种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三·一八”惨案反映了中国人民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坚强意志,表明中华民族是不可侮的。三月二十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发表 《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民众“应立即起来团结、武装和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势力,打倒段张吴,中国才有和平可言。否则苟安就是送死。”②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掀起抗议段祺瑞军阀政府倒行逆施的反革命罪行和哀悼“三·一八”死难烈士的高潮。就在中国共产党发出号召的当天,北京一百五十三个团体组织北京惨案后援委员会。二十一日,北京一百九十余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北京各界废约驱段大同盟。二十二日,北京一百五十余团体集会,组成三月十八日惨案北京各界昭雪会。二十三日,北京学生总会发出紧急通告,决定北京各校自即日起一致罢课,下半旗,缠黑纱一星期,以志哀悼; 同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北大三院召开“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哀悼刘和珍等牺牲的烈士。二十五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两位烈士。上午十时追悼大会开始。首由主祭许寿裳宣布开会,致哀词; 次由刘和珍和杨德群之同乡,报告二人生平事略及十八日遇难详情; 继由全体同学公祭。当学生代表宣读祭文时,会场上抽泣声四起,宣读者放声大哭,全体学生都哭起来。

弥天碧血溅京华,

风雪正凄迷,

哀我和珍,

悼我德群,

千古渺归期。①

………………

这是北京祭悼刘和珍等烈士的悲壮挽词。

在刘和珍烈士的家乡,江西女青年社于三月二十六日在南昌女子师范学校举行追悼大会,有一篇祭文中说到: “君身黄泉,君名青史,谁杀害君,千夫所指。”②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鲁迅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记念刘和珍君》 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指出: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证明了。

刘和珍就是这种“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少数中的一个。她的壮烈牺牲充分显示了中国妇女先锋的“勇毅”。她的英勇事迹,永远激励后继者的革命斗志。

附记: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除已注明出处者外,还访问了徐先兆、黄野萝、刘和理、杨銮、熊元芬、徐梅、陆晶清等老同志,查阅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收集的刘和珍烈士生平资料,《语丝》杂志和《新江西》杂志。

注释

①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全集》第3卷《华盖集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①参见《五四运动在南昌》,载《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①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①②③江西文史资料选辑《南昌青年运动回忆录》,1981年10月出版。

④⑤江西文史资料选辑 《南昌青年运动回忆录》,1981年10月出版。

①②江西文史资料选辑 《南昌学生运动回忆录》,1981年10月出版。

①②见《新江西》第一卷第三号。

①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周刊》第106期。

②见1925年6月3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驱杨运动特刊》。

①1925年7月8日《京报》。

②1925年8月2日 《京报》。

①1925年8月20日《京报》。

②《刘和珍烈士传略》,载《不朽的革命战士》,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5月版。

③1925年9月22日 《京报》。

①1925年9月22日《京报》。

②1925年12月2日 《京报》。

①许广平: 《刘和珍和杨德群二君给我的印象》,1926年3月24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周刊》。

②林语堂: 《悼刘和珍与杨德群女士》,载《语丝》第七十二期。

③1925年12月13日 《京报》。

④林语堂: 《剪拂集》。虑着女师大的前途。

①1926年3月25日《世界日报》。

①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②鲁迅: 《无花的蔷薇之二》;载《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①蓉影: 《回忆刘和珍》,《红灯》周刊第6期。

②《向导》周报第147期。

①1926年3月26日《京报》。

②共青团南昌市委编:《南昌青年运动大事记》,未刊稿。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谭嗣同此人

  鲁迅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虽然是写给刘和珍的,但是用此句来形容谭嗣同也同样十分贴切。  鲁迅的这一句话

如何评价谭嗣同此人?与谭嗣同有关的故事

  鲁迅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虽然是写给刘和珍的,但是用此句来形容谭嗣同也同样十分

士兵紧张发生意外 鲁迅眼中“民国最黑暗的一天”

在鲁迅传世的杂文中,《纪念刘和珍君》是非常有名的一篇。在这篇杂文中,鲁迅留下了著名的语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所指称的就是“三·一八惨案”,“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

士兵紧张发生意外 鲁迅眼中“民国最黑暗的一天”

在鲁迅传世的杂文中,《纪念刘和珍君》是非常有名的一篇。在这篇杂文中,鲁迅留下了著名的语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所指称的就是“三·一八惨案”,“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

指冯玉祥发动什么战争 鲁迅说“民国最黑暗的一天”

在鲁迅传世的杂文中,《纪念刘和珍君》是非常有名的一篇。在这篇杂文中,鲁迅留下了著名的语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所指称的就是“三·一八惨案”,“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

指冯玉祥发动什么战争 鲁迅说“民国最黑暗的一天”

在鲁迅传世的杂文中,《纪念刘和珍君》是非常有名的一篇。在这篇杂文中,鲁迅留下了著名的语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所指称的就是“三·一八惨案”,“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

历史人物 十六国时期前赵君主,前赵废帝“刘和”简介

人物生平立为太子刘和身高八尺,长得雄伟刚毅,仪表堂堂,好学而早成,学习《毛诗》、《左氏春秋》、《郑氏易》等。永嘉二年(308年)十月初三日,刘渊正式称帝,改年号为永凤。十一月,刘渊任命刘和担任大将军。

历史人物 清朝台州知府刘简介,刘和刘铭传之间有何矛盾

人物生平成长经历刘,字兰洲,湖南岳阳人。少年时颇好经世之学,这是湘湖地区的良好传统,也是湖南人在近代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军湘鄂时,秀才出身的他,为维护本阶级利益,在家乡倡办团练,处处

国民党史 刘和鼎

刘和鼎字波鸣,安徽合肥人,1895年生。早年入安徽公学、陆军贵胄学堂,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入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后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甲级第一期。曾任北京政府福建督军

国民党史 刘和谦

刘和谦安徽合肥人。1926年9月28日生。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1947年班,后入海军参谋大学第八期、三军大学战争学院将官班1972年冬季班深造,还曾去美国海军两栖作战班、海军专科学院一般课程班、海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