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百科 两次巴尔干战争
Posted 战争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事百科 两次巴尔干战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百科 两次巴尔干战争
两次巴尔干战争
从1912年10月至1913年8月,在不满一年的时间里,连续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这两次战争在世界近代史末期占有重要地位,史学家往往称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战前的巴尔干局势
巴尔干地区曾遭受奥斯曼帝国长达四、五百年之久的残酷统治。巴尔干各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于十九世纪先后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截至二十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仍有很大一部分领土,包括阿尔巴尼亚、马其顿、色雷斯、克里特、爱琴海诸岛屿等,仍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下。
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和瓦拉几亚人,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封建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03年在马其顿和色雷斯先后爆发了由“马其顿—阿得里安堡内部革命组织”领导的“伊林顿”起义和普列欧布拉兹赫尼起义。1910和1911年从普里什提纳到科索沃席卷整个山区的阿尔巴尼亚起义,以及1908年克里特人要求与希腊合并的运动等,把这一斗争推向了新的高潮。
二十世纪初,已获得独立的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人民,对上述地区本民族同胞的解放斗争,极为同情,并要求给予大力支持。这些国家人民的反土情绪也进一步高涨。他们要求本国政府与土耳其政府决裂,把土耳其统治者赶出巴尔干。历史上形成的巴尔干各国人民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这时,巴尔干各国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据统计,在1914年塞尔维亚建立了约500家较大的工矿企业。1907年,希腊商船队已拥有轮船258艘、帆船1,045艘,其总排水量达29万4千吨。保加利亚从1900—1911年,新建的铁路线长达754公里。这个时期,在巴尔干产生了第一批资本主义垄断组织。1909年巴尔干各国大企业的投资额,已有3/5属于股份公司。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巴尔干各国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半岛上最后形成了。巴尔干各国资产阶级为了销售日益增多的商品,获得高额利润,不仅极力扩大国内市场,而且急需向外扩张,夺取新的市场。于是巴尔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把矛头指向当时仍处于土耳其统治下的马其顿、色雷斯、爱琴海诸岛屿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区和国家。
它们各有自己的打算:
希腊政府梦想恢复当年地跨欧、亚两洲的希腊—拜占庭帝国。在“大希腊思想”的指导下,它不仅想从土耳其手中夺回一水之隔的克里特岛,而且准备向西、北两面扩张,夺取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南部大片土地。
保加利亚企图实现“圣斯特芬诺大保加利亚”的理想①。它想独占马其顿和色雷斯,拥有萨洛尼卡和卡瓦拉等港口,进入爱琴海。
塞尔维亚要求建立包括大部分马其顿在内的“大塞尔维亚”。它想分割阿尔巴尼亚,占有包括萨洛尼卡在内的大部分马其顿地区,获得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两处出海口。
门的内哥罗企图分割诺维巴萨,强占阿尔巴尼亚北部,与塞尔维亚相接壤。
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还企图通过一场反对土耳其的战争,把本国人民群众引上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歧途,以便使他们的注意力离开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斗争,达到阻止国内革命爆发的目的。
由于国力不强,它们只有彼此联合起来,才能同土耳其抗衡。但彼此间存在着重大的利害冲突,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它们又都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宰割。
这时,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有了新的变化,引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并逐渐形成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即德、奥、意同盟国集团和英、法、俄协约国集团。巴尔干半岛地处欧洲的东南端,是欧洲通往亚非两大洲的重要门户,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首当其冲,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列强的争夺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各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影响着巴尔干局势的发展和变化。
同盟国集团,特别是德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土耳其帝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反对巴尔干国家的联合反土斗争。协约国集团,尤其是俄国,则主张调解巴尔干各国间的分歧,使其结成同盟,以对抗德、奥。
保加利亚在德、奥的影响下,最初不愿同任何巴尔干邻国结盟,更不愿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奥匈。它对土耳其也一度表示亲善,企图以此获得马其顿地区。
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影响下,为了对抗奥匈对它的威胁,希望联合保加利亚和希腊,甚至寻求土耳其的支持,但同样不放弃对马其顿的要求。
希腊则在英国的影响下,企图通过签订希、塞、保同盟,实现其把克里特并入自己的版图和瓜分马其顿、色雷斯以及阿尔巴尼亚之目的。
1911年9月16日爆发的意土战争加速了巴尔干的危机。为了争夺地中海霸权和向北非扩张,意大利对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土属的黎波里早已怀有野心。它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分别取得了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对其在该地区进行扩张的认可。于是,在德法矛盾激化引起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的时刻①,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战争一直延续到1912年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开始时才结束。土耳其被迫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割给意大利。土军在意土战争中的节节失利充分证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十分虚弱,不堪一击。这增强了巴尔干各国战胜土耳其的信心。于是它们开始了频繁的外交活动,迅速联合起来。
保、塞两国首先联合。早在1904年,保、塞就曾开始谈判,根据“巴尔干是巴尔干人的巴尔干”的原则,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是,由于奥匈的干预,条约未能执行。此后,两国政府又进行了多次商谈,并于1911年初建立了“保塞文化经济合作联合会”。意土战争爆发后,保加利亚首相盖朔夫突然中断了在法国的休养,立即回国。途中,他同塞尔维亚首相米洛瓦诺维奇进行了密谈。接着,两国外交代表频繁接触。俄国驻索非亚和贝尔格莱德的外交代表涅克留托夫和哈尔特维格参加了保、塞在巴黎举行的谈判。1912年3月,两国终于在俄国调解下签订了为期8年的《保加利亚王国和塞尔维亚王国友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一方或双方同时受到他国进攻或任何列强企图侵占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两国进行全面援助。为此,两国还签订了军事协定。根据条约,沙山山脉西北部一带的土地划归塞尔维亚,而罗多彼山脉以东至斯特鲁玛河流域,则归保加利亚。至于有争议的马其顿中部地区,两国政府同意交由俄国沙皇仲裁。
随后,保、希两国政府在英国外交官的参与下,经过谈判,于1912年5月签订了为期3年的防御协定,同年9月又签订了军事同盟协定。保希条约声称,如果土耳其政府破坏东正教教徒的权利,就将引起战争。可见,保希条约虽称“防御”,实质上为两国政府提供了对土宣战的借口。
与此同时,保加利亚同门的内哥罗达成了口头协议(巴尔干战争开始后签订书面协定)。由于俄国是门的内哥罗国王尼基塔的庇护人,保、门的谈判未遇到大的困难。根据口头达成的协议,如果发生反土或反奥的战争,保、门两国进行全面援助。
这样,通过保塞、保希和保门条约或口头协议,巴尔干4国终于在1912年9月底暂时把互相之间的分歧搁置一边,建立了反土联盟,史称“巴尔干同盟”。这个同盟是巴尔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不同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推行扩张政策的结果。这一同盟的建立,已使巴尔干的战火迫在眉睫。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采取战争行动。5天后,即10月13日,保、塞、希等国向土耳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根据1878年柏林条约的规定,在马其顿和色雷斯进行改革,允许那里的各民族获得自治,以及基督徒的学校与伊斯兰教徒的学校具有平等地位等。土耳其的基雅米尔政府拒绝了各国的要求,并召回了它驻希、保、塞等国的大使,退回了上述3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的国书。
10月17日,保、塞两国向土宣战。土政府立即做出反应,也向保、塞两国宣战。土未向希腊宣战是企图以克里特并入希腊为条件,换取希腊的妥协,使其保持中立,以便于自己从小亚细亚抽调军队,前往马其顿和色雷斯作战。但希腊信守与盟国签订的条约,于10月18日加入了反土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就这样开场了。
土耳其政府没有预料到巴尔干各国能如此迅速地将分歧搁置一旁,采取一致的反土行动。同时,它对自己的力量也作了过高的估计,因此对战争未做足够的准备。战争开始后,匆忙进行紧急军事动员。当时,土耳其军队共有40万人,大炮1,600门,其中包括城防炮750门。土军装备虽好,训练很差,许多土兵甚至不会使用武器。
巴尔干同盟方面却有足够的战争准备。战前,巴尔干各国完成了各自的扩军计划,拥有军队近70万人,各种炮1,500多门。其中保军35万人,炮720门;塞军22万人,炮500门;希军9万人,炮180门;门的内哥罗3万人,炮130门。相比之下,巴尔干同盟军占有明显的优势。巴尔干各国军队士气旺盛,士兵们与本国政府不同,作战的目的是真正为了解放马其顿、色雷斯等地区尚受奴役的同胞兄弟。
战争开始后,保军首先进攻色雷斯,然后向君士坦丁堡挺进,直接威胁土耳其的京城。塞、希、门3国军队,分别向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等地进军。希腊舰队游弋于爱琴海航道,阻止土军通过水路增援上述地区。
1912年10月下旬,保加利亚第一军和第三军首先向色雷斯东部的格奇吉利、谢里奥卢、埃斯基鲍卢斯和佩特拉等地的土军发起进攻。经过5昼夜激战,保军消灭了土军主力,并占领了色雷斯东部重要城镇洛泽格勒。保第二军包围了拥有6万土耳其守军的著名城堡奥德林。一支土军在布尔加斯—布那尔希萨尔一带赶修防御工事,企图阻止保军前进,不久即遭失败。保军在罗多彼山区歼灭一支土军,活捉其首领雅维尔帕夏。保军乘胜南下,抵达距君士坦丁堡只有40公里的恰塔尔札防线,企图攻破防线直捣土耳其京城,未能成功。希军统师康斯坦丁王子曾建议派两师希军增援,但遭拒绝,因为保加利亚想独占该城。
希军与土军交战的主要地区在马其顿南部和依皮鲁斯及阿尔巴尼亚南部,即所谓“北依皮鲁斯”地区。10月19日,希军向土军阵地发起进攻;23日,攻占塞尔瓦:25日,进入柯札尼。11月1日,希军以5个师和1个骑兵旅的兵力,向土军5个师和6个炮兵队驻防的防线发起进攻。这是土军用来保卫马其顿的首府——萨洛尼卡的一条重要防线。经过激战,希军攻破防线,俘敌3千,缴获大炮14门和很多枪支弹药。土军被迫后撤,希军跟踪追击,逼近萨洛尼卡。这时,一支保军也沿着斯特鲁玛河谷抵达该城附近。11月8日,守城土军指挥官哈桑·塔克辛接受希军统帅康斯坦丁的受降条件。当日夜,希军进入萨洛尼卡。经过协商,一支保军也随后入城。
在依皮鲁斯地区,希军于10月25日占领菲力匹亚;11月3日,攻克普雷韦齐。1913年3月4日希军向雅尼纳城发起总攻。6日,3万5千名土军投降。希军还进入阿尔巴尼亚南部,先后占领了吉诺卡斯特、科尔察、台佩莱纳等城镇。
希腊舰队于12月16日在达达尼尔海峡附近击败土耳其舰队,完全控制了爱琴海域,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
塞尔维亚军队于10月23—24日进入库马诺伏,迫使土军向比托拉等地撤退。10月26日,塞军占领斯科普里。次日,切断比托拉等地土军与君士坦丁堡的联系。11月18日,塞军在希军的配合下攻占比托拉。与此同时,塞第三、四军进入阿尔巴尼亚,向亚得里亚海岸挺进,先后占领了都拉斯、地拉那、爱尔巴桑、培拉特等地。
门的内哥罗军队一直包围并攻打阿尔巴尼亚北部重镇——斯库台,使守城土军处于困境。
在保、希、塞、门4国军队的大举进攻下,土军节节败退,被迫于1912年12月3日照会列强各国,请求调解。沙皇俄国担心保加利亚等国将会夺取君士坦丁堡,使它失去在巴尔干的有利地位,愿出面调解,结束战争。奥匈对塞尔维亚夺取亚得里亚出海口的努力,甚感不安。它在德国的支持下,进行军事动员,调动大军准备侵犯塞尔维亚边境,以阻止塞军向亚得里亚海岸挺进。
在这种复杂局面下,保、塞两国接受了土耳其的停火建议。希腊拒绝,但声明此举不应被认为“它与其他盟国存在着根本分歧”,而是出于军事需要,同时表示,希将参加缔结和约的谈判。于是,以保、希、塞、门为一方,以土耳其为另一方的谈判,于1912年12月26日在伦敦开始。
在谈判中,不仅谈判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而且巴尔干同盟内部,以及它们与列强之间,均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
1913年1月6日举行第10次伦敦谈判,土方代表拒绝对方提出的领土要求,致使谈判一度中断。后来在列强和巴尔干各国代表的压力下,土代表勉强接受对方的要求,表示同意除君士坦丁堡等地外,放弃土在欧洲的全部属地。此时,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穆罕默德·舍夫克特推翻基雅米尔政权,成立了新政府。舍夫克特新政府拒绝停战条款。于是1913年2月3日战事再起。土军再次战败。保军攻克阿得里安堡,希军占领雅尼纳,门、塞军队进入斯库台。土耳其代表被迫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关于领土分歧主要集中在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为了国家的独立,阿尔巴尼亚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1912年他们举行了全国总起义。起义于4月末在贾科瓦地区首先开始,5月波及到整个科索沃,6月席卷了阿尔巴尼亚南部、中部和北部。7月22日,起义者胜利进入普里什提纳,并向斯科普里亚城发动进攻,8月12日,攻陷该城。11月26和27日,各地革命者选出代表在发罗那召开国民大会,宣布国家独立,成立了以伊斯玛依尔·捷马利为首的第一个阿尔巴尼亚民族政府。
但阿尔巴尼亚的邻国——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却无视它的独立愿望,企图瓜分它。欧洲列强乘机插手,企图利用巴尔干的形势,排挤对手,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奥匈主张阿尔巴尼亚自治,其目的是阻止塞尔维亚拥有亚得里亚出海口和门的内哥罗占有斯库台,以便由自己控制这一地区,抵制俄国势力的渗入。奥匈的立场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支持,而门、塞两国则有俄国、英国的支持。
这时,俄、法、意、德、奥匈等国驻伦敦大使,在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莱爵士主持下,召开会议。在各国大使会议上,列强经过讨价还价,于1912年12月27日做出决定,让阿尔巴尼亚在土耳其享有宗主权的前提下,获得自治。这意味着希、塞、门3国必须放弃已被它们占领的阿尔巴尼亚领土。这个会议的决议,满足了奥匈的愿望,却加深了巴尔干同盟各国对瓜分马其顿领土的矛盾,并因此导致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
巴尔干同盟国与土耳其的谈判历经5个多月,终于收场。1913年5月30日,与会各国代表签订了伦敦和约。和约规定:“土耳其素丹陛下将向同盟国国王陛下们,交出奥斯曼帝国欧洲部分的全部领土(阿尔巴尼亚除外),其西部边界线将从爱琴海的埃内兹到里海的米迪亚”。和约还决定,将关于爱琴海诸岛屿及阿尔巴尼亚的问题,交由英、法、俄、德、奥匈等国君主决定。
伦敦和约虽然正式签字并公布,却未生效。正当各国履行批准手续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了。
1913年5月30日巴尔干同盟国家与土耳其签署和约的情景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伦敦和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巴尔干各国之间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保加利亚认为,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它出力最大,应分得更多更好的领土,应占有马其顿中部的斯科普里城,以及萨洛尼卡等地,甚至独霸马其顿。为此,它决定动用武力,驱赶希、塞等盟国军队。
塞尔维亚所占的领土多在阿尔巴尼亚境内。但根据伦敦和约的规定,它必须将军队撤出。塞尔维亚统治阶级想在马其顿地区占有更多的领土,以弥补其“损失”。为此,它公开提出修改塞、保盟约,改变其瓜分马其顿地区的协定。
希腊也不满足已获得的领土,更不愿从北依皮鲁斯撤军。在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它坚决反对保对萨洛尼卡等地的领土要求,并企图扩大自己的占领地区。
为了共同对付保加利亚,希、塞经过秘密会谈,于1913年6月1日缔结了同盟条约和军事协定。
门的内哥罗站在希、塞一边。它不愿从阿尔巴尼亚北部撤军,还企图取得诺维巴萨州,以便与塞接壤。
巴尔干危机由于罗马尼亚插手和土耳其的乘机反扑,而更加严重。罗马尼亚政府企图寻找时机从保手中夺取资源丰富并拥有黑海良港的南多布鲁甲。土耳其则要从保手中夺回色雷斯的东部地区,以便巩固它对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北岸的控制。
帝国主义列强的粗爆干涉,使巴尔干同盟内部的矛盾尖锐化。
同盟国集团千方百计地破坏巴尔干同盟,但在做法上德、奥之间并非完全一致。德国支持希、塞结盟,支持罗对锡里斯特拉的要求,反对保对萨洛尼卡的领土要求;奥匈帝国则支持保取得萨洛尼卡,但劝保让出锡里斯特拉,以便促成保、罗联合,拉拢希腊和土耳其,共同反对塞尔维亚。
沙俄等协约国为了对抗德、奥匈等国,竭力调解巴尔干各国间的矛盾,反对塞、希缔结反保联盟。为此,俄国邀请塞、保、希、门等国首相于1913年6月16日赴彼得堡会谈,以便调解其矛盾,但未成功。于是协约国集团公开站在希、塞一边。
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巴尔干国家的政策,加剧了这里的紧张局势,导致了巴尔干战火的重新燃起。
1913年6月29日,保国王斐迪南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突然发出向马其顿进攻的紧急命令,从而揭开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序幕。保军向驻扎在马其顿的塞、希军队发起进攻。
保军的突袭,并未使塞、希、门3国感到意外。它们早已作好了准备,也热衷于通过战争取得谈判桌上没有得到的东西。所以,保加利亚的挑战,恰恰迎合了它们的需要。
塞、希、门3国对这场战争的准备较保保加利亚充分,其正规军达59万8千人,并得了英、俄等国的支持。保军只有50万人。奥匈帝国虽答应予以援助,实际上并未兑现。
保统治阶级盲目地认为,在几天之内就可打败自己的对手。事实恰恰相反,保军的进攻一开始就被塞、希、门3国军队击退,被迫转入守势。希军于7月4日攻占了由5万多名保军驻防的基尔基斯城; 14日占领了德腊玛城。塞军从札伊恰尔驱逐保军,一举占领了科恰纳和科利伏拉克等地。
保军的失利,使罗、土统治阶级感到有机可乘。从1913年6月30日至7月2日,50万罗军分两路强渡多瑙河,进入保南多布鲁甲平原和北部地区,并向保首都——索非亚迅速挺进。随后土耳其政府破坏伦敦和约,动用2万5千名土军,越过米迪亚—埃内兹一线,占领了阿得里安堡,并迅速向保边境前进。
7月末,罗军从北方逼近索非亚,塞、希军队也准备从西、南两面向索非亚进军。保军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保政府以斐迪南国王的名义,致电罗、塞、希政府,请求停火。
1913年7月28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塞、罗、门为另一方,开始在布加勒斯特会谈。同伦敦和会一样,帝国主义列强对这次巴尔干国家的会议,也进行了粗暴的干涉。
1913年8月10日,保、塞、罗、希、门5国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条约,马其顿几乎完全为希、塞两国所占。塞分得马其顿西部和中部及诺维巴萨东半部。希不仅占据了马其顿南部及萨洛尼卡港,而且得到了色雷斯西部的杰杰阿卡奇港。方圆800平方公里的保加利亚谷仓——南多布鲁甲,被迫割让给罗马尼亚。
此外,根据1913年9月29日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条约,土耳其政府从保加利亚手中重新夺回了阿得里安堡。
战争的性质和后果
历史告诉人们,战争的性质往往是复杂的,特别是多方参加的国际战争。它受着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诸如交战国双方的作战动机,第三者插手的目的, 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战争引起的后果,等等。我们应对两次巴尔干战争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性质有所不同。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虽然从战争开始到结束,一直存在着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干涉和影响,虽然巴尔干各国王室和政府有着扩张领土的意图,但它具有进步意义。因为战争的矛头指向了长期压迫和奴役该地区的奥斯曼帝国,指向了它那落后的军事封建制度。这场战争,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使整个巴尔干地区结束了阻碍其发展的封建制度的统治,甚至在“摧毁整个东欧的中世纪残余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①。
阿尔巴尼亚人民1910和1911年的起义,加速了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巴尔干战争爆发和土耳其军队被击溃,也为阿尔巴尼亚人民赢得民族独立提供了良机。阿尔巴尼亚人民经过长期的奋战,终于摆脱了奥斯曼帝国长达500年的残酷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马其顿和色雷斯等地区人民,在战争爆发前和战争中,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土斗争高潮,有力地打击了土耳其封建势力,对巴尔干各国取得反土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在马其顿地区,居民们组织了50多个游击队。他们到处袭击土耳其人,切断交通线,破坏敌人的各种军用设施,并解放了许多村庄和城镇,有力地配合了巴尔干各国的反土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胜利,彻底摧毁了奥斯曼土耳其在马其顿、色雷斯等地的落后的封建制度,使这些地区人民要求摆脱土耳其统治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从而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历史进程。正如列宁当时所指出的:“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亚洲和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①,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东方’所发生的一连串有世界意义的事变”②之一。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还打击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特别是打击了德、奥匈同盟集团,打乱了它们长期以来在巴尔干地区精心策划的战略布署。战前几乎所有欧洲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坚持认为巴尔干的“现状”是不可改变的,经过战争,“世界历史已经揭开了新的一章”③,巴尔干的“现状”被打破了。
作为这场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巴尔干各国君主和资产阶级政府,违背本国人民的意愿,把战争当成了它们向外扩张,夺取新的领土的手段;两大帝国主义集团,自始至终进行干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因此这场战争也带有非正义的,甚至反动的一面。它造成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在:助长了巴尔干各国资产阶级的民族沙文主义情绪和扩张领土的野心;加剧了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该地区的争夺和角逐,从而为另一次新的战争埋下了祸根,并使这一地区长期处于战火连绵、动荡不安之中。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由于巴尔干同盟各国争夺领土而引起的,交战双方均是非正义的。这场战争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它把巴尔干各国人民拖入了全球性战争的深渊。
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加速了这场战争的爆发。但是,通过战争,它们既未能缓和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也未能解决巴尔干地区的民族问题。马其顿的被瓜分并未取得当地人民的同意,南多布鲁甲割让给罗马尼亚也并非是当地人民的意愿。
保加利亚既留恋失去的土地——南多布鲁甲,也不满于分得较希、塞为少的土地,曾几次表示要修改布加勒斯特和约。塞、希、门、罗坚持维护此和约,并接受协约国的影响。这对德、奥匈同盟国集团的利益构成威胁,因此它们对此怀恨在心。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德国建造巴格达铁路的“东进计划”受到致命的打击,打乱了它向外扩张的如意算盘。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德国支持的土耳其,以及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奥匈与其站在一边的保加利亚,均成为战败者。因此德、奥匈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受到严重损害。
此外,战后塞尔维亚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多,与门的内哥罗的领土联成一片,包围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成为奥匈帝国向南扩张的巨大障碍。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不仅未能解决巴尔干各国旧的矛盾,而且增加了新的更深刻的矛盾,从而为帝国主义列强干涉巴尔干事务,造成了可乘之机。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在巴尔干等地的争夺和角逐日益加剧。它们不断地在巴尔干半岛挑拨离间,制造事端,使巴尔干各国彼此视若仇敌,剑拔弩张,从而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敏感、最易爆发战争的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发动新战争的温床和火药库。
注释
① 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之后,俄、土两国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一个小镇——圣斯特芬诺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自治的保加利亚国家的领土范围较大,几乎包括整个马其顿。
① 参见本书《两次摩洛哥危机》一文。
① 《列宁金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64页。
① 《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页。
②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6页。
③ 《列宁全集》第18卷,第363页。
相关参考
1914年6—7月萨拉热窝事件与七月危机奥匈帝国对南部斯拉夫的长期统治和对塞尔维亚的领土野心,南部斯拉夫人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两大帝国主义国家战争集团的挑拨和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的
世界近代史··巴尔干战争①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10月,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四国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开始。以保军为主力的同盟军在人数、装备
巴尔干火药桶爆炸——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1年的摩洛哥危机和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之后,欧洲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了,新的危机终于又在巴尔干半岛发生。从1912年10月到1913年8月,不到一年的时
巴尔干半岛重燃战火——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伦敦条约》,不仅没有消除巴尔干各国之间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更加激烈和复杂化。保加利亚认为,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它出力最大
1913年6月29日-8月10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之后,巴尔干同盟内部由于分赃不均,各国统治集团向外扩张的野心迅速膨胀。1913年6月29日,在德、奥的挑拨和支持下,保加利亚向希腊和
历史百科 1912年10月9日-1913年5月30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10月9日-1913年5月30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10月9日-1913年5月30日巴尔干同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战争。1912年10月9日因土耳其
世界近代史··克里木战争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又称“东方战争”。19世纪中期,沙俄为了控制黑海海峡,夺取巴尔干,加紧侵略土耳其帝国。英、法也在向中东扩张,因此,俄、
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是沙俄与英、法等列强在近东的一场争霸战争,是列强为夺取黑海海峡而使矛盾激化的结果。在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签订后,沙俄一直想重新确立自己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的霸主地位。184
世界近代史··俄土战争从17世纪到19世纪俄国向黑海和巴尔干扩张时与土耳其发生的战争。较重要的有:①1695~1696年之战。彼得一世率军占领亚速海东北一带地区。②1710~1713年之战,俄军失利,
1934年2月9日《巴尔干协商公约》签署《巴尔干协商公约》系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和土耳其于1934年2月9日缔结的一项地区性多边国际公约。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割让了一部分领土给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