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马谡而是姜维

Posted 公元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是马谡而是姜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不是马谡而是姜维

2、历史人物 诸葛亮一生最大失误,不是错用马谡,不是错用魏延,而是错用此人

不是马谡而是姜维

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雍州天水郡翼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连环画,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维》。现在京剧舞台上还在演。不过姜维投奔蜀国的经历,并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作出要从褒斜道出兵,进攻d的姿态,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大都督曹真统帅关右诸军,在d重兵设防。诸葛亮趁机亲率主力,猛攻祁山。蜀军势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随即叛魏附蜀。当时姜维在天水郡任中郎将,正跟太守马遵一起,陪同雍州刺史郭淮视察各地。听说三郡叛魏,郭淮迅速东归上部署防御。马遵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也连夜赶到上。跟姜维在一起的,还有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他们发现两个领导全部溜号,赶紧追随,可惜晚了一步:赶到上时城门紧闭,郭淮、马遵怎么说也不肯放他们进城;姜维等人无奈返回冀县,结果吃的还是闭门羹。他们走投无路,这才投奔诸葛亮。

诸葛亮得到姜维,如获至宝。他给参军蒋琬写信,语气颇为兴奋: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那一年姜维二十七岁。诸葛亮加封他为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在诸葛亮的大力栽培下,没过多久,他就升到了中监军、征西大将军的位置。

全军从五丈原退回成都后,杨仪野心膨胀,诽谤朝政,被下狱问罪,最终自杀。诸葛亮将政事托付给蒋琬、费t、董允,军事则由姜维负责。蒋、费、董三人虽然和诸葛亮一起,被蜀人目为四英,但毕竟不能直接跟诸葛亮比肩,所以他们虽然实际行使丞相职权,官职却都是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起初姜维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后来随着蒋琬、董允的去世,姜维资历逐渐攀升,与费t同录尚书事。费t死后,他基本成为蜀国的第一大臣。

诸葛亮主持蜀国国政十多年里,有七年处于战争状态:一次南征,六次北伐,其中有一次他未直接参战,只派魏延等进兵羌中。而姜维呢,先后九次北伐。九次北伐胜多负少,姜维的才能可知。但问题在于,姜维即便胜利,也是只开花不结果,得势不得分。如果上升到战略高度,可能都要算作失败。因为北伐的根本目的都没有达到。

成都武侯祠内有座蜀文化博物馆。我在里面看到过三国形势图。这个图不新鲜,《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表述更加详尽细致;但是有组数据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是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数量对比。具体如下:

蜀汉940000人

曹魏4432881人

东吴2300000人

这组数据当然有其来源。关于蜀国的户口,史籍中有前期和后期两个数字。《晋书·地理志》记载: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西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人口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杜佑在《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记载与此略同,仅人口数为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由此推断,当年魏国应有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户、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人。

吴国的户口,难以考查。《晋书·地理志》说,孙权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吴国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则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这两组数据大致相同,看来吴国自从赤乌五年之后,再没有统计过户口,或者数据遗失,因此王浚灭吴后,只能按照三十八年前的旧口径上报。

无论如何,这组数据大体能反映出当时三国的人口分布。蜀汉的人口数量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及东吴的一半。当时还是人多力量大的时代,人口几乎就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战斗力,蜀国实力之弱,可见一斑。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要有好的统帅,羊羔也能训练成狮子,但问题在于蜀国没有这样的统帅:绝对才能不低,相对才能不高。

诸葛亮比司马懿强不了多少,姜维比起邓艾、钟会,也不占绝对优势。对此当时主政的费t,认识更加清醒。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t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他这样告诫姜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不能算作成功。

吴蜀实力弱,老虎吃天的唯一办法是两家联合。这一点诸葛亮认识清醒,将之定为基本国策,甚至早早地与吴国定下了瓜分魏国的计划。如果单纯搞结果论,这一点未免滑稽,但发生在诸葛亮身上,又让我们不忍耻笑。他到底是诸葛亮,贤相之名庶几可当。尽管后来两国一直保持着联盟关系,但无法真正协调立场,作为部署军事斗争的基础。两国协同攻魏,行动从来就没有成功过。几十年过去,姜维应当能看得清楚;对于彼此的实力对比,他怎么就没有个清晰的认识呢?魏国灭蜀之前,判断倒是非常准确: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蜀军总兵力十万两千,司马昭的判断是九万,可谓精确。如果考虑到那个命令有战前动员的意思,不宜夸大敌军实力,则更加精确。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被歇后语讥为非大将之才的廖化,认识都比姜维清醒:‘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他苦劝姜维,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不要强欲行难为之事。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战争是柄双刃剑,搞不好伤不到别人,却砍了自己。廖化指出了当时蜀军的命门所在:智不出敌,力少于寇。智谋不比敌人强,兵力明显比人家弱。这样的状况,有个比较好听的说法,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可问题在于,谁有那样的权力,把战争强加于蜀国百姓头上?上面关于蜀国前后期的人口数据,来源不同,直接对比未必合适,但有一点还是要引起注意:《晋书·地理志》说,公元221年蜀有二十万户、九十万人,《蜀记》则记载,到公元263年,这两组数据分别为二十八万和九十四万。假定这两组数据可靠,那么在四十二年里,蜀国户数增加了四成,但人口的增长仅有百分之四强,两者之间相差悬殊。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无法不联想起蜀军的连年征战。

这些意见姜维当然都没有听。

姜维最大的悲剧在于,他还是个饱学之士,正人君子,一心为公。名臣S正这样评价他: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如果是个小人佞臣坏蛋,我们大可扔下书卷,骂两句解恨,但对于姜维,又实在不忍加之恶言。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南宋奸相贾似道:阃才有余、相才不足。当时南宋称安抚使、制置使为阃帅,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只不过兼管部分民政。读到这个评论,我经常会想起姜维。尽管他从来不曾居于相位,但自公元253年费t醉酒、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之后,姜维在群臣中对蜀国的影响最大,几乎将整个蜀国都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不是丞相也差不多。

将忠良姜维与奸臣贾似道并举,感情上过不去,但结果确实很像。我们当然不能将蜀国的快速灭亡归咎于姜维。当时黄皓乱政,后主昏庸,都是亡国之因。可尽管如此,还是得指出姜维在防卫部署上的重大失误。这个部署就是所谓的敛兵聚谷。

前面说过汉中的重要。除了诸葛亮,蒋琬和费t都曾长期在此驻扎。从魏延镇守汉中开始,险要之处都设立营寨,充实兵力,敌军进攻则凭险据守,使其难入一步。诸葛亮死后,魏国大司马曹爽为了树立威信,贸然伐蜀,王平御敌,也采取这个办法,最终曹爽只得无功而退。姜维认为这是防御姿态,无法达到歼敌的目的,于是建议朝廷,废除散落各处的营寨,全军集中起来,分别驻扎于汉、乐二城。军事上的事情,主要靠姜维拿主意,因此朝廷自然要采纳,于是便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汉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今陕西勉县东),护军蒋斌驻守汉城(今陕西城固东)。

这个办法貌似积极,其实弊大利小,等于是放弃险要,自拆樊篱,很快就显出恶果。后来钟会攻汉中,几乎就是探囊取物。

以往人们责难姜维,主要着眼于他后来的假投降。这个观点未免迂腐。姜维最大的失误主要集中在两点:战略而言,不该频繁用兵,九伐中原;战术而言,不该敛兵聚谷,放弃险要。这跟直接抛弃汉中差不了多少。

南宋郭允蹈在《蜀鉴》中,甚至直接以后面这个原因,指责姜维误国亡蜀:

蜀之门户,汉中而已。姜维之退屯于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时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

郭允韬认为,即便没有邓艾奇兵出江油,蜀国已经不支,原因都在于姜维的部署失误。这个看法当然未免偏激。蜀国之亡不在姜维,甚至也不在黄皓与刘禅,只在自身实力不济。当然如果换个角度,黄皓与刘禅也可以归入蜀国的实力,只不过是负值而已。

历史人物 诸葛亮一生最大失误,不是错用马谡,不是错用魏延,而是错用此人

世人皆知,诸葛亮北伐魏国之时,由于马谡的刚愎自用,导致街亭被失,北伐失利。而魏延也是诸葛亮一生之中十分防范之人,此人激进好战,不适合做一个将领,因此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至死都对其留有一手。但由于惜才,诸葛亮还是将魏延留在了帐下。虽然魏延、马谡二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诸葛亮错用之人,但是其实诸葛亮一生之中用人最大的失误,并不是此二人,而是其一直重用之人——姜维。>姜维,本为魏国将领,却由于被主帅马遵所疑而将其抛弃,姜维不得已只能投降于蜀汉。马谡失街亭后,一向孝顺的姜维不得已只能与自己的亲人分隔两地,于蜀地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因此,姜维北伐之心甚重,这也为后来的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姜维归顺诸葛亮后,诸葛亮大喜,重用姜维,并将自己的一生才能倾囊相授,希望在自己死后,姜维能成为接替自己成为蜀国的辅国大臣。然而,诸葛亮这一次却是看走眼了,姜维之才或许只能当一个戍边的大将,但是辅佐朝政,却并非他所擅长。> >姜维在蜀国做了这么多年的重臣,其最大的失误主要集中在两点:战略而言,不该频繁用兵,九伐中原;战术而言,不该“敛兵聚谷”,放弃险要。这跟直接抛弃汉中差不了多少。>首先来看第一点,从公元235年到公元263年,姜维曾经发动了九次北伐战争,其中多以失败告终。即使少有的胜利,也未曾将魏国一举拿下,最终只是带着当地的百姓一起回到蜀地。> >倘若战争的胜利用攻陷城池来进行衡量的话,可以说,不论哪次的战争,姜维都可以算是失败的。同时,长时间的频繁用兵,导致了蜀国的国力大减,经济水平大大降低,国内青壮年劳动力衰减,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劳民伤财之事。> >再来看看第二点,就每次姜维北伐的战术而言,他都采取了“敛兵聚谷”,放弃险要的政策。此政策就是将魏兵引进汉中盆地,而在各个据点埋下重兵,希望能够在魏兵久攻不下疲惫之时,将其一举击灭。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刘禅宠幸宦官黄皓,姜维欲设计除之,却未成功,最终反而为其所记恨,使得自己的北伐策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最终“敛兵聚谷”,放弃险要的策略无法实施而失败。> >因此,不难看出,或许姜维本来是能有能力的将领,但是他确实不擅长于处理朝廷间关系,不善于制定大的作战计划。同时,思乡心切、思母心切之心也使得姜维制定作战计划之时操之过急,最终引来了蜀国的灭亡。

相关参考

诸葛亮用人最大的失误是看错姜维吗?

...烈批评,使我深感欣慰,到底古风未绝,淑女犹存。如果不是诸葛亮,

诸葛亮用人最大的失误是看错姜维吗?

...烈批评,使我深感欣慰,到底古风未绝,淑女犹存。如果不是诸葛亮,

有了解放军的这个岗位,就不会有马谡失街亭,大明惨败萨尔浒吗

​古代军事灾难的出现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参谋太少,而是决策者判断失误。现在网络上聊到古代军事话题的时候,总是不免要谈及那些大大小小的经典战役,一些多愁善感的朋友还不免要替古人担忧,想象战败一方的将领如

不是姜维

蜀国丞相诸葛亮,于西元234年、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他死后刘禅竟然不是选择诸葛亮的爱将姜维当接班人,反而任命蒋琬当尚书令、益州刺史、大将军,一手掌握蜀汉军政大权。虽然诸葛亮在遗嘱中推荐蒋琬当自己

姜维不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姜维的授业恩师,是他指定的继承人,因为不但《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临死前将兵书传给姜维的描写,更加重要的是姜维战斗的一生确实继承了武候的遗志,九伐中原与六出祁山遥相呼应。但实际上如果

姜维是不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姜维的授业恩师,是他指定的继承人,因为不但《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临死前将兵书传给姜维的描写,更加重要的是姜维战斗的一生确实继承了武候的遗志,九伐中原与六出祁山遥相呼

马谡战败于街亭是史实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马谡战败于街亭是不是真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唐国强版的《三国演义》第七十一集中,诸葛亮挥泪马谡的桥段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诸葛亮怒斥马谡丢失街亭时的痛心疾首及马谡被推出账外斩首时的于

诸葛亮为什么选马谡守街亭

为什么选马谡守街亭无论是从北伐的目的还是从整肃军纪,马谡都必须要死,诸葛亮杀马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杀了马谡能够换取全军继续北伐的脚步,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的。马谡剧照诸葛亮六出祁山问鼎中原绝对不是要一直

街亭之战,马谡因战略失误,导致兵败,如果换成魏延,是否能胜

防守和攻击本就是两个概念,举个小例子,蜀国大军围攻一个小小的陈仓,二十日而不下,为何?非蜀军不能战,而是只要不要命的死守,岂能随便就被攻破?近代的方先觉率部死守衡阳,日军日夜围攻,仍然坚守一个多月,就

姜维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呢?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姜维的授业恩师,是他指定的继承人,因为不但《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临死前将兵书传给姜维的描写,更加重要的是姜维战斗的一生确实继承了武候的遗志,九伐中原与六出祁山遥相呼应。但实际上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