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 网络里你总是在潜水吗

Posted

篇首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心理学知识 网络里你总是在潜水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理学知识 网络里你总是在潜水吗

「做观众挺好的。」一向性格比较低调的于桐坦言:「朋友们都知道我属于第一时间体验微博、微信的人,但基本不发言。我没有个人安全和隐私的顾忌,就是没兴趣也没动力。」关于互联网潜水的动机,根据近期网络调查的数据表明,有61.43%的人潜水是因为不喜欢自我表现。其实,无论是选择潜水还是选择经常性地发言,纯属个人自由也是特质使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当你潜水时,如果内心总是很纠结到底发言还是不发言时,有可能就是某种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害怕暴露弱点

「很多次,我已经把自己看到的文章链接到了微信朋友圈,但在最后点『发送』时,犹豫几秒钟,最终都是以『算了吧』取消了分享。」在外企做内刊编辑的安娜承认:「我担心自己分享的东西会被别人认为没品位,暴露自己的弱点,担心不受朋友的欢迎,连个点赞的人都没有,也显得自己太没人缘。」在心理咨询师张沛超博士看来:「如果一个人害怕被看到不足,或许是因为在生活中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引起害怕的情境对应着既往的某些事件。比如当她非常得意地向父母炫耀什么的时候,得到的可能是非肯定性回应。日久天长习得了这种谨小慎微、把自己藏起来的习惯。」

安娜承认,自己在职场中曾因一个文案遭受过领导的打压而备感挫败。「领导直言如果我写不出像样的文字,那就请能写出美文的人来写。」从那以后,安娜至少有3年时间没写过任何文字。「整个人特别没自信,内心总有个声音提醒自己文字太烂,偶尔想发微信时,也会左思右想,担心自己发出来的东西被别人嘲笑。」

对示众有障碍

跟安娜不同,Fenny很少在微博上发言,是怕受到网友的弱评和攻击。在张沛超看来,潜水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跟不敢当众发言是一样的。「网络世界也存在一个当众的问题。有些潜水的人对当众有障碍,尽管这个『众』最初是妈妈或邻居家的阿姨,或者是班主任和全班同学,后来『众』就变成了无数人。因为内心包含了当初的那个『众』,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尊受到了威胁。就像鱼儿一样,露到水面就有被鸟啄食的危险。」

总是潜水,心理咨询师卢悦认为这样的人在性格上大概属于自闭型。「一个人说话意味着要展现自己,表达自己,显露自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冲击,而这种冲击对他们来说是挺不容易的。有些人更愿意当观众,因为当观众的好处是可以沉浸在黑暗之中,可以想像自己是那个演员,但不用体会那种被人扔臭鸡蛋或弱评带来的羞辱感。这跟一个人的自恋不足有关。」Fenny说自己在微博上有限的发言,通常是转发别人的信息,「即使被攻击,也可以视作跟自己无关。」

保护隐私和安全

对于潜水的心态,近期天涯网有一个热帖:「一个女孩从不在微博微信发自拍照美食照是什么心态」,获得30多万的点击量。在众多网友回复中,多数人表达了因为网络不安全,怕暴露隐私的心声。撇开网络自身安全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早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安全和受到尊重的需要。当我们感到自己被监视时,就会有被扒光了衣服示众的感觉。而只有我们的安全和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体会到自我的价值。

尤其是当一个人知道微信微博圈中就存在一双监视的眼睛时,就更会谨言慎行。就像之前在微信上很活跃的留学生欧阳说自己现在潜水是因为父母都在自己的微信微博圈。「被监视的感觉很糟糕。有一次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几张美食图后,我妈打国际长途骂我在国外不好好学习,每天浪费时间做饭,最后只能发几张图书馆自习室的照片和得A的作业才天下太平。」

且行且熟悉

抛开害怕暴露弱点,对当众有障碍等心理因素,其实,多数人对公开表达自己都存在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张沛超很幽默地把潜水的状态分成三种:「菜鸟潜」,「闭关潜」和「老潜」。「菜鸟潜一般对圈子还不熟悉,有点恐惧,不知道说什么好。感觉圈子里还没有敢聊的对象,先处在蛰伏和观察的状态。直到某天确定某一个人是可以聊的,于是开始冒泡;闭关潜,当一个人非常火热地聊一阵子后,需要隔段距离看一下人群中的自己,反省自己,于是会有意识地减少与圈子的交往;老潜,就好像人已经进到山里,既没有说的愿望也没有强烈不说的愿望。」张沛超认为这三种潜水状态都很健康也很正常。

所以,对于如何看待网络潜水,关键看个人内心的感觉。如果你对此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悠闲自得地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再说,心理专家认为那些整天泡在网上不发言不快的人也未见得就是健康。而如果你的内心有纠结,也想在网上畅所欲言但又顾虑万千,不妨先从点赞冒泡开始,从最信任最亲近的人开始,随着互动度的增加,你的自信和勇气也会稳步上升。

见证:异样眼光来自臆想

——凯丽,26岁,会计

微信开通2年多的时间,我只发过5条信息。每次发信息都会考虑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尤其在意自己在朋友圈中很多专家级人物眼中的形象。我知道这跟自己缺乏自信有关,因为父亲比较强势,我在他眼中永远是一个做事欠考虑的小孩。这样的性格一直伴随着我走过大学,进入职场。即使我工作很努力也很出色,但总觉得短别人一截。后来,一个很了解我的同事在微信中建立了只有我俩的群,慢慢地她又拉进来几个跟我们关系都很熟悉的朋友。在熟悉的人群中,刚开始我依然很少发言,在朋友的影响下,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的话也越来越多。于是,我有意识地开始在朋友圈中点赞,参与评论。我发现别人并没有因为我的发言,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反而因为我的参与,大家的熟悉度越来越高,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方法论:冒泡的4个小方法

1.觉察。当内心感到冲突时,听听内心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如果有顾忌,想一想究竟内心顾忌的是什么?究竟有怎样的声音阻碍了自己的表达?日久天长就能听到这种批评性声音的共同特点。

2.积攒信心和勇气。尝试先从点赞开始冒泡,点赞是安全的,当点赞时,别人的回应度也会增加。或者先从最信任、最亲近的人开始参与评论,慢慢地去拓展。通过别人的鼓励和夸奖积攒信心和勇气,然后再在相对更陌生的环境中表达自己。

3.反其道而行之。找一天不停地发言,边发言边觉知,看一看是不是世界末日,批评的声音是不是会变大,给自己做一次行为矫正。

4.朋友聚会。如果身边有相同问题的人,举行一次聚会,从同病相怜的伙伴处获得相互支持和理解,内心的冲突感也会越来越低。(文/木子)

相关参考

心理学知识 为什么你总是姗姗来迟

现代社会,迟到似乎成了个流行病,理由也是无奇不有。有的人总是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无论何时都能提前到场;而爱姗姗来迟的人,就算起得很早,我们也只能在上课上班几分钟后,才看到他慌慌张张的身影。除了有

心理学知识 想要听音乐提升专注力

当文字表达不了我们的感受,音乐总是能替我们说清千言万语。因此,音乐已被视为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不过,既然音乐是被创造出来的,那它本身也可以帮助人进行创作吗?这问题很有趣,因为大家都知道,音乐已经和现

心理学知识 豪斯医生总是和别人争吵心理分析

脾气再好的人,都会和人争吵,尽管明显的身体攻击行为发生的挺少,但吵架却是有发生。豪斯医生为何如此“热衷于”和别人争吵?豪斯医生是一个典型的好争吵者!最近热播的美剧《豪斯医生》中,豪斯医生是一个十分典型

心理学知识 恭喜你,成功地教会了丈夫打你

一位女性来咨询,问题是丈夫总是打她。“为什么他打你?”我接着问。“因为他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像男人。”“你知道他最不喜欢别人这样说他,你还这样说他!?”我更好奇了。“他就是不像男人吗!”她非常委屈地说。

知识百科 潜水衣的诞生历程

潜水衣的诞生历程为了揭开海底深处的奥秘,人们常潜入海中探察,这就必须借助于潜水衣。古希腊和土耳其人有时被称为现代的“潜水之父”,因为他们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潜入爱琴海采摘海绵。17世纪,欧洲人发明

知识百科 第一艘潜水艇

第一艘潜水艇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艇是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尔发明的。德雷尔的第一艘潜水艇样子非常丑陋。它的船体像一个大木柜,为了防止水渗入,他在外面裹上了涂有油脂的牛皮。为了能够自由下沉和上浮,德雷尔

潜水艇发明人西蒙·莱克去世

在72年前的今天,1945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十四),潜水艇发明人西蒙·莱克去世。网络配图1945年6月23日(距今72年),现代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布里奇港去世,终年78岁。

心理学知识 我不想再比了

一直以来,双胞胎之间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有意无意的对比。哪怕不是双胞胎,一般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会有一个跟自己孩子对比的对象,更何况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双胞胎呢。网络案例一个姑娘说自己和妹妹是双胞胎,从小

心理学知识 公主病逼走痴情男

我是一名27岁的女孩,2010年,通过网络机缘巧合的认识了一个男子,他比我大一岁。我们在网上聊了一个多月,见面了,是个老实厚道人,第一次见我还送了礼物,一件毛皮小披肩,当时觉得这个男生很贴心,那时生日

心理学知识 性爱不敌手机

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IC)发布第31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截止2012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比2011年增长了6640万人。随着功能越来越全面,手机的影响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