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司马迁著《史记》
Posted 汉武帝
篇首语: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司马迁著《史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司马迁著《史记》
司马迁著《史记》
2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部伟大的著作,那就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研习经史百家的学识渊博的人。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方便,他举家迁到了长安。
司马迁学习了隶书,后来又学会了古文。到长安后,他向当时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了公羊派《春秋》,又向孔安国学习了《尚书》。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治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司马迁治学严谨,喜爱独立思考。为了开阔眼界,到了20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负笈远游,足迹遍及当时大半个中国。回长安后,担任了郎中的官职,又奉使西征巴蜀,到过邛、笮、昆明等地。以后又随从武帝巡守、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结交了很多朋友。他在漫游期间,沿途搜集史料,博采遗文逸事。这些资料,有从实地调查得来的,也有从师友中采访得来的。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因父亲逝世继承了太史令的职务,这使他有机会读到了当时皇家的全部藏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和公孙卿、壶遂等人共同修订了著名的太初历后,便开始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愿,着手写一部《史记》。经过五年的准备,这年,他已经42岁了。
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灾祸突然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3万骑兵,自酒泉出发,进击匈奴,同时,又派遣李陵为贰师将军的辎重部队。这时,李陵担任骑都尉的军职,在边境练兵。他接到命令后,便向武帝上书,请求自领一支部队,到兰于山前活动,以分散匈奴的兵力,减轻贰师将军的压力。汉武帝对他说:“现在已经没有骑兵可派了。”
李陵说:“不用骑兵,只要五千步兵就够了。”武帝嘉奖了他的勇气,批准了他的请求,取消了原来的命令。
但是,战争的结果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李陵遇到了匈奴剽悍的8万骑兵,经过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战败后投降了匈奴。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为震怒,一气之下,杀死了他的全家。
司马迁跟李陵认识多年,对他的为人比较了解,认为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是不会甘心向敌人屈节的,也许还会有其他的打算。
一天,武帝向司马迁问及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便替李陵辩解了几句。不料,这下可触怒了汉武帝,武帝认为他是在替叛徒开脱罪责,故意打击同时出征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这个李广利,是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兄长。武帝将司马迁送进了监牢,他平静的著作生活只过了五年。
司马迁在狱中受尽了酷刑的折磨,浑身被打得鲜血淋漓。他忍受住了。谁知一年以后,武帝余怒未息,又将他处以宫刑。所谓“宫刑”,就是割去犯人的生殖器,使他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人。这野蛮而残酷的刑罚,虽然没有危及生命,却让人蒙受极大的耻辱。特别是像他那样的读书人,就更觉得难以忍受了。
司马迁悲痛已极,心想:受了这种刑罚,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因此,他多次想血溅墙头,了此一生。可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便又打消了这个可怕的念头。他决心顽强地活下去,把那部历史著作写完。司马迁在《史记》中敢于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褒贬一些帝王思想,同他这次个人遭遇有很大的关系。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他遇大赦出狱。汉武帝看中了他的文才,又任命他做了中书令。这个职位,从表面上看去,比太史令高,而且也更重要。职责要求他每天必须出入宫廷,把皇帝的旨意下达到尚书,又把尚书的奏事转呈给皇帝,接近皇帝的机会多了。显要的职务,超人的才能,引起了一般官僚的嫉妒,他们背地里嘲笑他,说他的胡子没了,长相和声音跟女人一样。司马迁忍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和人格上的污辱。他在给好友任安的信中说:“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这时,他对朝廷内外的一切事情早已失去了兴趣,整天惶惶不安,就像失落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一样,走出大门,便不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心里惦记着的就只有那部未完成的历史著作。他顽强地生活着,刻苦地工作着,把个人的一切痛苦和恩怨都抛诸脑后。就这样,司马迁整整耗费了他生命中的18个春秋,到了太始四年,《史记》一书基本完成。从此以后,他的事迹就无可稽考,大概死于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
《史记》撰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计52.6万多字。它叙述了我国此前30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对我国古代历史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它是我国第一部包罗各个方面而又融会贯通、脉络分明的纪传体的通史。
相关参考
汉庭文章萃君门,良史犹称司马尊。七十卷书终始备,三千年事是非存。李陵设若无先见,王允何由有后言。古庙风霜香火冷,白云衰草满平原。>> ――[后金]完颜《司马太史庙诗》>>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十分伟大的一本著作了,《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也知道其作者是司马迁,也知道该书是司马迁在监牢之中完成的,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这么执着
秦朝的先祖是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女修,女修因为吞了一颗蛋燕子蛋而怀孕,生大业,大业娶女华生大费。大费从一个治水小官员开始从政,他的后代是如何发展成统一中国的庞大帝国的呢?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来告诉你答案
秦朝的先祖是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女修,女修因为吞了一颗蛋燕子蛋而怀孕,生大业,大业娶女华生大费。大费从一个治水小官员开始从政,他的后代是如何发展成统一中国的庞大帝国的呢?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来告诉你答案
《史记》(明万历二十六年北监刊本),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台湾大学图书馆各有藏此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为二十四史之一。最初没有固
大家都知道汉朝的司马迁,他作的《史记》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最伟大的历史名著。司马迁,夏阳县龙门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45年,他四十二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四十八岁时却被下牢并处以宫刑,那么他到底是为何而触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开山之作。他在《史记》中写活了许多历史人物,其卷六《陈丞相世家》中精心刻画的陈平的形象便是其中之一。在《史记》中,司马迁对陈平多处运用了春秋笔法。综观陈平一生,他其实是
司马迁,西汉阳夏(音“甲”)人,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大家,其《史记》被鲁迅先生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司马迁凭借《史记》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中的“立言”,成为千秋伟人。司马迁与《
后来的历史学家对“百家”试行分类。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卒于公元前110年),他是作《史记》的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6)的父亲。《史记》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旨”
后来的历史学家对“百家”试行分类。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卒于公元前110年),他是作《史记》的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6)的父亲。《史记》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