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司马迁之父和六家

Posted 司马

篇首语: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司马迁之父和六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司马迁之父和六家

后来的历史学家对“百家”试行分类。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卒于公元前 110 年),他是作《史记》的司马迁(公元前 145—约前 86)的父亲。《史记》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旨”。这篇文章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如下:

第一是阴阳家。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在中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第二是儒家。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但是“儒”字的字义是“文士”或学者,所以西方称为“孔子学派”就不大确切,因为这没有表明这一家的人都是学者以及思想家。他们与别家的人不同,都是传授古代典籍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确的。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第三是墨家。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它的门徒实际上已经自称“墨者”。所以这一家的名称不是司马谈新起的,其他几家的名称有的是他新起的。

第四是名家。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第五是法家。汉字“法”的意义是法式、法律。这一家源于一群政治家,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来,那就是“无”,也就是“道”。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翻译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power(力)。这一家,司马谈叫做“道德家”,后来简称“道家”。第一章已经指出,应当注意它与道教的区别。

相关参考

世界历史 你知道美国原子弹之父和“曼哈顿计划”吗?

你知道美国原子弹之父和“曼哈顿计划”吗?“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成立了铀计划研究机构,这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担忧。1939年8月,由移居美国的匈牙利科学家西拉德等人牵头策划、由爱因斯坦签署的一封信送到美国

历史百科 何谓六家要指

何谓六家要指司马谈论六家,谓:阴阳家长于序四时之大顺;儒家长于序君臣父子之礼;墨家长于强本节用;法家长于正君臣上下之分;名家长于控名责实;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也。

汉朝历史 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怎样骗财骗色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那个传诵千古的美丽爱情故事的真相是:司马相如深信卓文君受不了穷一定会主动提出回临邛逼其父出血;司马相如深信卓文君之父总受不了丢人一定会极不情愿地出血。所以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之前已经

汉朝历史 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怎样骗财骗色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那个传诵千古的美丽爱情故事的真相是:司马相如深信卓文君受不了穷一定会主动提出回临邛逼其父出血;司马相如深信卓文君之父总受不了丢人一定会极不情愿地出血。所以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之前已经

汉朝历史 刘邦之父刘太公刘煓的生平简介 刘太公结局如何

  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一般来说,人们都比较关注刘邦和刘邦身边的那帮谋臣将领身上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偏不说他们,就来说一说刘邦的父亲。  刘邦的父亲是谁?刘邦的母亲又是谁?为什么刘邦混到四十岁

《史记》是司马迁一人独立完成的

司马谈,陕西韩城人。为汉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间任太史令。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因为深受当时流行

历史人物 元六家高克恭简介 高克恭怎么死的

  高克恭是元朝著名画家,为元六家之一,代表作《云横秀岭图》。高克恭,字彦敬,号房山,生于公元1248年,去世于公元1310年,山西大同人。虽然高克恭的机关是山西大同的,但是祖籍实际上在西域,居住地在

历史人物 元六家倪瓒简介 倪瓒是怎么死的

  倪瓒是元朝著名画家,是“元六家”之一,绘画技巧受董源、赵孟影响,擅长山水和墨竹题材,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在以前说吴镇的时候,就曾经提过,倪瓒出身富贵,所以有条件和士大夫一级的人交

历史人物 元六家王蒙简介 王蒙的艺术特色

  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是元代著名的画家。公元1308年,王蒙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外祖父赵孟、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受家学渊源的影响,王蒙自幼学习书

历史人物 司马迁简介 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史学家

  (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春秋战国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