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族称是怎么来的?又有何意义
Posted 普米族
篇首语: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普米族族称是怎么来的?又有何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普米族族称是怎么来的?又有何意义
普米族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汉朝初年,普米族先民分布在牦牛王属地,被统称为“笮”、“牦牛夷”。晋代,普米族被称作“西番”。
唐代,普米族地区属南诏势力范围,普米族先民又被南诏统治者统称为“东蛮”。随着历史的沿革,许多称谓逐渐被淘汰,而“西番”的称谓却延袭了下来,并屡见于汉文典籍。
但“西番”一词在历史上,曾泛指滇、川、青、康一带藏缅语族的各少数民族,普米只是西番众多支系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汉族和白族称普米族为“西番”,彝族称之为“窝朱”,藏族和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称之为“巴”,丽江纳西族称之为“博”。
普米族自称“培米”。“培”意为白,“米”意为人,有白人的含义。“普米”是普米族人比较统一的自称,这一称谓在不同地区的普米族中又有语音上的差异。
宁蒗的普米族自称为“普日咪”、“啪咪”,兰坪县的普米族自称“普英咪”、永胜、丽江等县的普米族自称“普米”、“平米”、“批咪”等。四川省木里、盐源、冕宁和九龙县也有部分普米族自称“拍咪”的,但这批普米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划为藏族。
1960年,国务院根据普米族的意愿,正式确认滇西北的“普米”为单一民族,并定名为“普米族”。
相关参考
拉祜族自称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戈搓等。民族他称有锅锉、苦聪、古宗、小古宗、黄古宗、小黄古宗、倮黑、大倮黑、小黄倮黑、目舍、缅、卡桂、阿当归等等。内部主要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支系。“拉祜”一词的含义
拉祜族自称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戈搓等。民族他称有锅锉、苦聪、古宗、小古宗、黄古宗、小黄古宗、倮黑、大倮黑、小黄倮黑、目舍、缅、卡桂、阿当归等等。内部主要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支系。“拉祜”一词的含义...
黎族族称叙述。黎族方言及特征。“黎”是他称,即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黎族一般都自称为“赛”,赛是其固有的族称。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称呼,主要有“哈”、“杞”、“润”、“赛”和“
目前,关于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斗争说”,即仗鼓舞是白族同胞在抵御压迫势力时,用手中的杵等劳动工具作为武器,将敌人赶跑后,手舞足蹈,庆祝胜利,逐渐形成了仗鼓舞。谷利民认为这种说法
清代云南元江等府窝泥蛮(《广舆胜览》)位于云南南部的元江畔自古为哈尼族聚居区,也是古代元江府的驻地。窝泥蛮为明清时期对哈尼族的称谓。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或白泥)等六
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
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
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