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赖心辉生平故事简介,赖心辉历史评价,赖心辉怎么死的?
Posted 川军
篇首语:存储阳光,必有远芳;心中有暖,又何惧人生荒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赖心辉生平故事简介,赖心辉历史评价,赖心辉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赖心辉生平故事简介,赖心辉历史评价,赖心辉怎么死的?
赖心辉,字德祥,1884年8月(清光绪十年七月)生于四川三台县。父亲是小商人。赖心辉少时在家乡读私塾,后经他的岳父引荐,在曾伯和门下学习。曾伯和见赖心辉大可培养,1907年夏出任云南老鸦滩百货厘金局局长时,带他随同前往。到云南后,赖更加勤奋读书,1909年由曾伯和保送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11年春,赖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第十九镇见习。赖在第十九镇结识了任管带的四川同乡刘存厚,并参与第十九镇下级军官的秘密革命活动,加入了同盟会。武昌首义后,10月30日,以蔡锷、李根源为正副司令的云南革命军在昆明发动起义,赖在唐继尧、刘存厚的指挥下,参加攻打云南总督署。
11月1日,云南军政府成立,蔡锷派韩建铎、刘存厚率滇军两个梯团援助四川起义军,赖心辉随军回到四川。1912年初刘存厚在成都招募新兵成立四川陆军第四镇,赖在第四镇任炮兵标统[1]。不久,四川陆军改镇为师,刘存厚任第二师师长,赖心辉在炮兵第二团任营长。1916年1月,赖随川军第二师在纳溪起义,参加反袁世凯的护国战争立有战功[2],升任第二师炮兵第二团团长。
护国战争结束后,入川护国军滇军总司令罗佩金、黔军总司令戴戡,于同年7月分任四川督军和省长,与以刘存厚为代表的四川地方势力发生利害冲突。加之驻川滇、黔军军纪败坏,四川军民均十分痛恨。1917年4月,刘存厚通电反对罗佩金,赖心辉等数十名旅团长亦通电控告罗佩金九大罪状[3],遂发展为刘、罗成都巷战。不久,罗败走。7月,又发生刘、戴(戡)成都巷战。黔军退入皇城督军署内,刘存厚率部屡攻不下,赖建议先炮轰皇城内的军装库(即弹械等军用物资库)。刘同意,并命赖率部前往。赖率炮二团布阵于南门城墙上,亲自上炮,精心测量,第一炮即打中皇城的大门,接着命中军装库,顿时弹药爆炸,声响十里之外,守城黔军大为慌乱。戴戡弹尽粮绝,撤离成都。赖心辉从此得名“赖大炮”。
赖心辉在这场混战中立了大功,刘存厚补充赖部一批汉阳枪和大炮。11月12日,北京政府授予赖三等文虎章;1918年1月又授予少将军衔,委为川北边防军总司令。赖借机扩大了部队,占绵阳、梓潼、北川、罗江等县为防地。
滇黔军战败后,云南督军唐继尧以护法靖国之名,大力支持川军师长熊克武就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率部进攻依附北洋军阀的四川督军刘存厚,迫使刘于2月20日退出成都,撤向陕南。赖心辉于4月28日率部退守绵阳。5月3日,熊军第五师师长吕超欲彻底打垮刘部,率部向绵阳一线的赖部进攻。赖寡不敌众,退到陕西与刘存厚会合,驻防汉中。7月5日北京政府委刘存厚为中央陆军第二十一师师长,赖心辉为第四十二旅旅长。12月上旬,吕超率部将汉中城四面包围。刘存厚部困守城内,不久弹尽粮绝,刘打算弃城逃命。此时,赖心辉从陕西督军陈树藩处借来大批枪械、粮饷,率部赶到,打退吕超,解了刘存厚之危。
1920年初,唐继尧见熊克武不能成为他控制四川的工具,遂令驻川滇黔军向熊进攻。熊败退川北。不久,熊以驱逐客军相号召,联合刘湘、邓锡侯及败退陕南的刘存厚等川军,分路进攻成、渝两地的滇黔军,10月将滇黔军全部驱逐出川。刘存厚部以赖心辉旅为前锋首先攻占成都。熊克武划什邡、金堂、广汉、德阳四县为赖部防地。什邡县有著名土匪头子张廷升,赖先派人去招抚,张不从,赖率部围剿,消灭了张部乌合之众。
1922年7月,四川爆发了以熊克武、但懋辛为一方的第一军和以刘湘、杨森为一方的第二军之战。赖心辉站在熊克武一边,任省军副总指挥,率部向第二军进攻。8月上旬第二军溃败。这时,赖对四川的军民两政颇思染指,只因资望较浅,自知无望,很想推一个软弱者上台,以便操纵,乃向熊克武建议以第三军军长刘成勋领四川军民两政,得熊同意。刘成勋任川军总司令后,为酬谢赖心辉,委赖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驻防富饶的泸州一带。刘、赖两人还结为儿女亲家。
第一、二军之战后,第一军内部由于分赃不均,又爆发了邓锡侯、陈国栋、田颂尧等同熊克武、刘成勋、赖心辉之间的战争。1923年2月13日,刘成勋命赖心辉统率各军讨伐邓、陈,又电请川东边防督办但懋辛出师援助。两军混战到20日,邓、陈两师已前进到川西地界,开始围攻成都。刘成勋困守城内,正在恐慌之际,21日赖心辉率部攻占了简阳,24日前哨部队抵达成都,从侧背攻击邓、陈两师,遂解成都之围。赖心辉善战之名传扬一时,刘成勋对他更加倚重。
同年3月,吴佩孚见川军内讧,援助杨森回川。杨森于3月14日攻占万县,4月5日攻占重庆。与此同时,驻宜宾的第一混成旅旅长刘文辉进占成都,并自任成都卫戍司令。刘成勋在3月30日通电辞去川军总司令职,赖心辉率部退往内江、资中、隆昌一带。
5月,熊克武率原第一军及赖心辉的四川边防军、刘成勋部,合力反攻杨森、刘湘等部。赖先攻入成都,熊、刘率部相继入城。6月4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任命熊克武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刘成勋为川军总司令,赖心辉为四川讨贼军前敌总指挥,讨伐北洋军。赖心辉的四川边防军这时已辖有六个旅和一个炮兵团及特务营、机炮营、骑兵营等部队,实力达万余人。赖令其部分别由乐山、宜宾、泸州攻重庆的侧背;并亲自攻资中、内江一线。赖攻占内江后,6月14日乘胜下令总攻,双方激战一日,赖部伤亡惨重,连预备队也用尽。他当即召开军事会议,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赖指出,敌我双方同样伤亡惨重,敌军可能也在今晚撤退,应采用两全之计。遂抽选精锐一营,于当晚夜袭隆昌;再派一加强连向隆昌侧面搜索,以牵制敌人,然后缓缓撤退。
当夜初时,赖部前沿部队陆续撤下。时值6月中旬,大路两旁都是稻田,秧苗已有半人高,撤退下来的士兵互相争路吵骂。赖心辉坐在六人抬的大轿内听见士兵们骂:“打了败仗还摆阔气,坐大轿子把路都挡完了。”他连忙招呼下轿,叫弁兵在路边坟地上铺好被褥,摆起鸦片烟盘子,躺下抽起烟来。退下来的士兵们见总指挥的轿子还放在路边,总指挥本人安闲地躺着烧烟,便回头向后面乱挤的官兵大声吼道:“你们慌什么?往后传,总指挥还正在这里烧烟咧!”这一喊,果然军心大定,部队缓缓地撤退,秩序井然。待到拂晓,赖军侦击营传来捷报:“杨森部与袁祖铭两部已向荣昌、永川方向遁去,经我先遣侦击连虚张声势地跟踪追击,已溃不成军,沿途丢弃物资不少,请总指挥派大军火速前进,以期一鼓歼灭敌人!”赖心辉烟枪一撂,哈哈大笑,下令大军掉头向永川、璧山方向火速前进。10月16日,赖军攻占重庆。
联军攻下重庆后,熊克武等人发生意见分歧,赖心辉对战事意存观望。结果杨森部得喘息机会,反而乘势反攻熊军,12月13日占领重庆,继率部直插潼川熊军总部,并于1924年2月9日攻下成都。赖心辉见风使舵,于10日通电拥护北京政府,4月28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四川陆军第一师师长兼四川边防军总指挥;9月10日被授予正威将军。1925年2月7日又被任命为四川省省长。是年初,杨森发动“统一之战”,赖心辉率边防军驻资中、内江一带防御。7月赖率部至永川、荣昌,击溃杨军东路王兆奎部。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战皆捷,四川各军阀纷纷准备改换旗帜。赖心辉也向国民政府接洽,11月27日被委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军长。但是他并未参加北伐,仍在四川境内与其他军阀互争雄长。1927年冬,他遭到刘湘与刘文辉的夹击,所属防地全被刘文辉部占领。赖耿耿于怀,1928年10月参加李家钰、罗泽洲和杨森等组成的同盟军,分路攻打刘湘、刘文辉两军。赖心辉率部独挡永川、重庆一线,击溃刘湘军的进攻,战事节节胜利。刘湘改变计划,集中兵力于江北、巴县,先打退罗泽洲师及杨森部,又用重金收买了郭汝栋,然后联合刘文辉军向赖心辉进攻。赖部孤军作战,寡不敌众,弃江津、内江等县防地,退到合江、赤水之间。1929年1月,赖心辉因早年曾援助过当时的贵州省长周西成,乃与周商定:赖部退入贵州遵义,由周西成援助再打回四川。5月,周西成在滇黔之战中阵亡,黔军毛光翔乘机出兵堵截赖部,赖只得退入四川秀山县城。为重新组建队伍,他招纳酉阳、秀山、彭水各县的土匪,号称六师之众,盘踞在酉阳、秀山一带。
不久,刘湘令第三师师长王陵基以剿办土匪为名,出兵酉阳、秀山一线向赖部发动进攻。赖部粮弹两缺,士气不振,而招来的土匪又是乌合之众,一触即溃。赖心辉被迫率部再退贵州边境,急向南京国民政府求救。蒋介石于1930年6月19日委赖心辉为新十一师师长。赖率部集中黔江,拟取道鄂西恩施、巴东一带,转到汉口待命。但王陵基又出兵截击,赖部被迫折回贵州,经龙里、贵定、八面大山等地进入湖南安乡、澧县,后进驻江西永丰。新十一师后来被陈诚改编,将老弱官兵遣散回四川,赖心辉部彻底瓦解。
同年秋,赖心辉奉蒋介石电令取道宜昌赴汉口,洽商改编事宜。甫抵宜昌,被刘湘密令独立旅旅长郭勋祺将其扣留软禁。半月后,郭勋祺私自将赖放走。赖乘飞机逃到南京见蒋介石。后经国民政府参军长吕超保荐,赖任国民政府上将参军,每月拿干薪八百元。不久,赖移住上海法租界,抽鸦片烟打发日子,入不敷出,久而久之借贷无门,当卖俱尽。1933年冬落魄还乡,在成都度其贫困生活。
1942年4月18日赖心辉病逝。死后他皮夹中仅余法币一元,尚有纸条一张,上书自挽一联:百战徒劳,愧对乡国;一事无成,负罪人民。
注释
[1]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2]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第71页。
[3]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上册,台北四川文献研究室1974年版,第175页。
相关参考
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史刚,读得不少经书,但对封建纲常名教具有一种叛逆性格,生平不慕功名利禄,澹泊以明志,颇有名士气度。为了维持家计,他把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Edgar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EdelmannSn
端纳(WilliamHenry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1],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
洪深,字伯骏,号浅哉,我国著名的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市)的一个官僚世家。1900年入塾读书。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
黄维,字悟我、培我,江西贵溪县人,1904年2月28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农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成人。清贫的童年生活,使他形成坚毅、勤朴的品质和内向的性格。少时在本乡读小学,1918
梁希,字叔五,1883年11月(清光绪九年十月)出生在浙江吴兴一商人家庭。幼年就读私塾,少年时科举考试中试,成为清末秀才。鉴于外患频繁,国势危急,他抱着为国效力的志愿,投笔从戎。1906年毕业于浙江武
严重,又名立三,号劬园。湖北麻城人。1892年10月2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二)生。父亲严宜焕,曾在安徽颍州府任职,为官清廉,清介自持,处事公道,政声颇佳。严重六岁启蒙,少时喜爱读书,广涉博览。时值
李铭,字馥荪,浙江绍兴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一个经营银钱业的商人家庭。李铭幼时入私塾学习,1902年到杭州入美国浸礼会所办学校中读书,毕业后于1905年赴日本,入山口高等商业学校习银行学
鲁迅,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败落的家庭。鲁迅七岁进本宅私塾就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