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萨本栋生平故事简介,萨本栋历史评价,萨本栋怎么死的?
Posted 学生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萨本栋生平故事简介,萨本栋历史评价,萨本栋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萨本栋生平故事简介,萨本栋历史评价,萨本栋怎么死的?
萨本栋,字亚栋,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7月生于福建闽侯县。萨氏祖先为西域回族,元代称色目人,从山西雁门迁居福建,父名幼实。萨本栋少年时代在福州求学。1921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随即派送美国留学,先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机械,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转入麻省伍斯特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1925年获得电机工程师学位。接着又攻读物理学,192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应聘为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Co.)工程师。他在留学时代已蜚声学界。
1928年,萨本栋自美回国,2月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达八年之久。在这期间,先后出版了《普通物理学》和《普通物理实验》二书。原来清华大学普通物理课程采用的是美国教材,萨本栋的著作出版后取代了原有的教材,后来这本书成为“部定”的“大学用书”,被国内各大学广泛选用。萨本栋还参加指导理科研究所物理部研究生,并和他的助手合作,从事电路与无线电方面的科学研究,完成了有关用双矢量方法解决电路问题以及各种真空管的性质和效能研究的论文十多篇。他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显示了出众的才华,得到物理学界前辈的推崇。后来他被清华大学教授会选为评议员。
1936年,萨本栋再度前往美国,作为俄亥俄大学聘请的客座教授,讲学一年。在这次讲学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并矢电路分析》(Dyadie Circuit Analysis)一书,于1939年在美国出版。
1937年萨本栋回国。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天,被任命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这时他才三十五岁。7月底萨本栋到校就职。其时,日本已经开始从厦门撤退侨民。9月初,日本军舰炮击厦门,所以萨本栋到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领导迁校工作,先迁鼓浪屿,后考虑到东南各省学生升学的需要,他决定把学校迁往福建西部的长汀县。在校舍、设备、经费、师资等方面的重重困难下,萨本栋显示了他的组织才能,从12月下旬开始,未及一个月的时间,顺利地完成了迁校工作,图书、仪器等都没有受到什么损失。接着,他又领导安排师生生活、建设校舍、添置设备、聘请教授等工作。他说现在不是一个推诿责任的时代,所以,事无大小,我都要亲为或与闻。大至办学方向、教学质量、聘请教师、发现人才,小至学生伙食、照明用电等等,他都认真地对待和处理。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十分需要土木建筑、机械、电机、航空工程等方面的人才,而当时厦大却没有这些系科,也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师资力量。萨本栋强调培养人才应当“造福于国家和人群”,千方百计地为创办工科各系而奔走,先后办起了土木、机电二系,改理学院为理工学院。1944年筹办航空系,于当年秋季招生。厦门大学工科学生占全校的三分之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
萨本栋主张学生在校应当努力学习,出了校门才能“本其所学,贡献社会”。所以他十分强调学生的质量,他说:“本校一向对于学生程度之提高,非常注意。在量与质不能兼顾的情形之下,对于质的改良,比起量的增加,尤为重视。”他要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基础课的教学,著名学者如担任过教务长的傅鹰、谢玉铭教授和一些系主任都亲自担任普通化学、普通物理等基础课的教学,萨本栋本人也亲自教过微积分、普通物理等课程。他规定理工科学生微积分不及格,就要转到其他学院学习。全校一年级学生都要修国文、英文,不及格的要重修,重修不及格则予以退学。1939年至1941年还实行毕业前的“语文特殊试验”,要通过国文、英文的特殊考试,才能取得毕业证书。他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十分重视,努力创造条件,让理工科学生参加各种实验和实习。此外,他还提倡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曾经亲自参加数理系学生的专题报告会,并向报告人提问、培养学生对学术的兴趣,提高研究能力。
萨本栋除了校务工作以外,还担任了大量的教学工作。他为机电系开设过电工原理、交流电路、交流电机等课程,有时每周上课的时数达到甚至超过一个专职教授的要求。他的讲课富有条理性,能把枯燥的原理讲“活”了。他布置作业或考试,既注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有难度较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他患了严重的胃病,可是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经常带病上课。病倒在床上时,还让学生到他的床前听讲。在萨本栋献身精神的鼓舞下,厦大学生勤奋好学,蔚然成风,在全国大学学业竞赛中名列前茅。厦门大学办得日益出色,被誉为当时“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成为“东南最高学府”。
在厦门大学的七年中,萨本栋承担了过于繁重的任务,这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1944年,他还不到四十三岁,便已经腰弯背驼,显得异常衰老了。但是他为了谋求厦门大学的发展,还接受美国的邀请前去讲学,并准备考察美国的航空工程,为开办厦大航空系提供借鉴。
1944年5月,萨本栋前往美国,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当时中国抗战正处在艰难阶段,国际舆论轻视中国,萨本栋感到“精神的不愉快,远超过身体不好所造成的痛苦”,因而发奋著述。他把在厦大写的教材重新整理,用英文写成《交流电机原理》(Fundamentals of Alternating Current Machines)一书,在美国出版,受到各国学者的好评,被加州大学等许多学校选为教材。1945年在归国途中,他应邀到英国讲学,8月间回到重庆。这时他已经辞去厦门大学校长的职务,就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后来又兼任物理研究所所长。
萨本栋主持了中研院由重庆迁回南京的工作,接着又计划在南京、上海一带建立一个科学中心。1948年他当选为中研院第一届院士。萨本栋和当时的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私交甚笃,在南京时他就住在吴家,并且应邀在中大开设无线电工程课。可惜不久胃癌发作,1948年年底萨本栋前往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医院就医。在病情恶化时,他还向医生讲述他对物理学的一些新见解,希望把知识留给后人。他还要求把自己的尸体加以解剖,供医学研究之用。1949年1月31日萨本栋逝世。遵照他的遗嘱,将骨灰安葬在厦门大学校园内。
相关参考
萨本栋字亚栋,福建闽侯人,蒙古族,1902年生。北京清华学校毕业,美国斯坦福大学工学学士,吴士脱学院博士。1924年任吴士脱工学院电机工程师。1928年秋任北平清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1932年任中
福州市中心安泰河沿,榕荫遮蔽的朱紫坊22号,大门口高挂三块牌子:萨镇冰故居、萨本栋故居、萨师俊故居,告诉人们萨家名人们的辉煌传奇。> 他们中,萨镇冰早抗击外侮,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由晚清入民国后
·萨本炘萨本炘,造船专家。毕生致力于舰船的设计、修造和教育事业,培养专业人才,亲自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艘绞吸式挖泥船“洞庭”号以及荆江分洪工程的弧型闸门等,是武昌造船厂主要的创建人之一。在建设发展
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史刚,读得不少经书,但对封建纲常名教具有一种叛逆性格,生平不慕功名利禄,澹泊以明志,颇有名士气度。为了维持家计,他把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Edgar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EdelmannSn
端纳(WilliamHenry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1],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
洪深,字伯骏,号浅哉,我国著名的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市)的一个官僚世家。1900年入塾读书。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
黄维,字悟我、培我,江西贵溪县人,1904年2月28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农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成人。清贫的童年生活,使他形成坚毅、勤朴的品质和内向的性格。少时在本乡读小学,1918
梁希,字叔五,1883年11月(清光绪九年十月)出生在浙江吴兴一商人家庭。幼年就读私塾,少年时科举考试中试,成为清末秀才。鉴于外患频繁,国势危急,他抱着为国效力的志愿,投笔从戎。1906年毕业于浙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