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施今墨生平故事简介,施今墨历史评价,施今墨怎么死的?
Posted 知
篇首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施今墨生平故事简介,施今墨历史评价,施今墨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施今墨生平故事简介,施今墨历史评价,施今墨怎么死的?
施今墨,浙江萧山县人,生于1881年3月28日(清光绪七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原名施毓黔,行医后,改名施今墨。表示他要向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学习: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贵与贱,施爱不分富与贫。同时,在医术上要勇于革新,使自己成为当代的医学绳墨。
施今墨幼年时期,其母多病,遂立志学医,曾从其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学中医。1902年,因其父在山西为官,进入山西大学堂就读。由于他参与反对该校西斋创办人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而被学校开除,于1903年转入山西法政学堂。1906年转入北京京师法政学堂学习。他在校虽然攻读法律,但仍然孜孜不倦地钻研中医。
施今墨于1911年毕业于京师法政学堂后不久,便追随黄兴奔走革命。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时,黄兴任陆军总长。施今墨以山西代表的资格参与活动,为陆军编纂了三种法令:《陆军刑法》、《陆军审判章程》、《陆军惩罚令》。1913年,他返回山西。一方面行医,一方面从事社会活动,与范源濂、汤化龙等在北京和山西创办尚志学会和尚志学院。1917年,他出任湖南教育厅长,不到一年即辞职引退,弃政从医,并决心以行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1921年他协助顺直水利督办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负责该院孤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
1929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废弃中医。施今墨到处奔走,组成“华北中医请愿团”,南下联合各省医家,多次请愿,在全国舆论的支持下,终于使国民党当局收回成命,并被迫同意成立国医馆。
南京中央国医馆成立后,焦易堂任馆长,施今墨任副馆长。为了发展中医事业,施今墨一方面行医,一方面从事中医教育改革。1932年,他在北平以自己行医的收入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任院长。学院除开设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外,还设有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细菌学、内科、外科及日、德文等课程。这在当时的医学界,还是一个创举。该学院一、二年级为中西医基础课,三、四年级为临床课,学生毕业时还须进行临床实习。施今墨亲自授课,并指导学生实习。该院在成立后十年期间,共培养出学员六七百人。
施今墨于1941年担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并在北平、上海、山西、察哈尔等地协助创办中医院校、讲习所及研究班。数十年以来,他除办学外,还收有门生数百人,培养训练了很多中医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施今墨曾“代表”华北医药界出任“国大代表”及“立法委员”。任职期间,多次提出发展和改革中医的建议及方案,均未被采纳。事实教育了他,北平解放前夕,他坚决抵制了国民党诱使他赴台湾或国外的阴谋,并于1949年9月和其他一些国民党“立法委员”在《人民日报》上联名发表《虔诚接受中共领导》的声明。解放后,他加入农工民主党,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及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还在平安医院、协和医院、儿童医院、铁路医院等北京各大医院中医门诊部工作,并担任北京医院中医顾问及北京医学院顾问等职。
施今墨擅长医治胃肠病及妇科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晚年对于冠心病和防老法也颇有研究。
他在医学上勇于革新,五十年前即提倡中西医结合。他常说:“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他主张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取得古人理论的精华。他的医案常附中西医两论,中西并举,融会贯通。
施今墨不仅在疾病的诊断上勇于革新,对于中药的剂型和配制,也力图改进。曾创办“中药制药厂”,以实现自己的革新愿望。他处方配制的丸药,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高血压速降丸等,也是在打破常规和旧传统的基础上制成的。
1969年8月22日,施今墨因病逝世。他预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解剖贡献给医学事业。他是中国历史上中医界第一位将遗体贡献给医学事业的名医,反映出他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始终不渝的决心。
相关参考
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葛洪皇甫谧钱乙朱丹溪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
在20年代就已闻名遐迩的北京四大名医,为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恰是一部中医百年兴衰史的缩影
民国北京城有「”四大名医”,指的是中医。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这五个名医除了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其他四个都是南方人。汪逢春是江
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史刚,读得不少经书,但对封建纲常名教具有一种叛逆性格,生平不慕功名利禄,澹泊以明志,颇有名士气度。为了维持家计,他把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Edgar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EdelmannSn
端纳(WilliamHenry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1],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
洪深,字伯骏,号浅哉,我国著名的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市)的一个官僚世家。1900年入塾读书。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
黄维,字悟我、培我,江西贵溪县人,1904年2月28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农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成人。清贫的童年生活,使他形成坚毅、勤朴的品质和内向的性格。少时在本乡读小学,1918
梁希,字叔五,1883年11月(清光绪九年十月)出生在浙江吴兴一商人家庭。幼年就读私塾,少年时科举考试中试,成为清末秀才。鉴于外患频繁,国势危急,他抱着为国效力的志愿,投笔从戎。1906年毕业于浙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