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孙衡甫生平故事简介,孙衡甫历史评价,孙衡甫怎么死的?
Posted 银行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孙衡甫生平故事简介,孙衡甫历史评价,孙衡甫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孙衡甫生平故事简介,孙衡甫历史评价,孙衡甫怎么死的?
孙衡甫,又名遵法,1875年3月28日(清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浙江慈溪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幼年入塾读书,时读时辍。1906年在宁波一家鸦片烟行学徒满师后,进上海仑余钱庄做账房,1909年转入升大钱庄当信房[1],1910年又转入浙江银行上海分行任营业主任[2],工作勤奋,后提升经理。1911年4月,四明商业储蓄银行(简称四明银行)改组,孙衡甫应邀任总经理。
四明银行自1908年创办以来,因不善经营,历年亏损,股息无着,濒临破产。孙衡甫接任总经理后,先从整顿内部入手,健全组织;继而开展存放业务,经常亲自外出招揽,辛勤经营,元气渐苏,历年稍有盈余,陆续抵偿积亏。1917年四明开始发给股息三厘,以后逐年皆有增加,1922年至1927年每年发给股息一分;1927年春又从积存的余利项下,拨出规银七十五万两,分发给各股东。四明银行经过孙的悉心经营,稳步发展,面貌一新,1931年5月董事会改选,一致推选孙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同年,四明银行向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分别注册领照,进一步刷新行务。
早在北京政府时期,四明银行已取得钞票发行权,为开展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孙衡甫声言“银行决不能因一时需要而增加钞票发行”;又说“争取存款,不在存款利率高低,而在银行信用厚薄”,力求该行经营作风稳健。当时,在上海经商的宁绍帮、广东帮及印度商人纷纷把款存进四明银行,四明银行1930年拥有的存款总额由1926年的二千余万元增加到四千余万元。由于存款总额迅猛上升,四明银行信誉越发提高,以致该行开出的本票,可得到洋商仓库同意提货。孙衡甫把四明银行从濒临破产的困境中挽救出来,获得蓬勃发展,他自己也一跃成为上海金融界的重要人物。
孙衡甫对于四明银行资金的运用,侧重购买公债票和购置房地产。四明银行在上海除拥有四明别墅(在今愚园路)、四明村(在今延安路)、四明里(在今淮海路)、长兴里(在今天目路)、元吉里(在今唐山路)外,林森路(今淮海路)支行、民国路(今人民路)南市支行、南京路西区支行以及北京路总行的行屋,均属自产。房地产是四明银行的主要资产,据该行1931年的营业报告称,房地产和营业用房地共值二百七十余万元。四明银行还投资四明保险公司,占该公司股款总额百分之二十,孙衡甫兼任该公司董事长。
孙衡甫与上海许多钱庄关系密切。1931年四明银行对钱庄存放款总额达三百余万元。为了防止钞票挤兑风潮的袭击,孙预先与通商银行及一部分钱庄约定,在头寸调拨方面,遇到紧迫之时相互支持。1935年上海工商业因营业凋敝,无力归还银行借款,谣言纷起,四明银行也发生了柜面挤兑现象。通商银行立即出面支持,大庭广众之下把银元木箱源源抬进四明银行,敞开兑现,壮大声势;同时又有一些钱庄贴出通告,代理四明银行兑现业务。四明银行本身,则星期日照常营业,便利客户前来兑现。客户认为四明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挤兑现象很快消除。
孙衡甫主持四明银行,独揽大权,总分行人事安排,多重用亲信,他儿子孙祥簋是宁波分行经理。四明银行设有宁波、汉口、南京三个分行,他放手让分行发展业务,指示分行经理“开支大些好”,认为业务发展,开支必大。他还对分行经理说“放款快些好”,认为只要确实掌握情况,危险不大,可以先放后报,必要的大宗放款,可用长途电话与总行联系,以简化放款手续,争取较多的放款利息。
由于孙衡甫急功近利,放款过多而不慎,以致四明银行后来吃了不少倒账,对三北轮船公司放款一百多万元就未能收回,对不少钱庄同业存放款也收不回来。又因孙衡甫在“九六公债”上投机取巧[3],使四明银行受到亏损。在上海经济不景气时,公债票和房地产一时都不能兑现,遂使四明银行形成外强中干的局面。孙为了对外缓和空气,于1935年5月托病辞职,挽出曾任工部局华董的叶琢堂代理该行总经理,自己仍任董事长。叶辛劳逾年,无法挽回困局,旋接任中央信托局局长职务,四明总经理一职仍交还孙衡甫。孙衡甫一筹莫展,四明银行从此每况愈下。
早在二十年代初期,孙衡甫曾让蛰居上海的蒋介石住在极司斐路(今万航渡路)自己寓所三个月,两人无话不谈,结为至交。1926年蒋介石率军北伐,军次南昌,曾拟任命孙衡甫为北伐军经理部长,但孙婉谢,说自己只会做生意,不会做官。孙从事金融业,始终不愿卷入政治旋涡。宋子文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时,曾邀请上海金融界头面人物酝酿中央银行理事会名单,孙借故不到,招致宋子文的不满。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统一货币发行,原已发行钞票之各银行限期收回本行钞票。财政部通知四明银行须根据发行钞票总额,提出十足准备,其中现金百分之六十,房地产债券等百分之四十,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保管。孙衡甫力不从心,不得已亲往南京见蒋介石,以期获得转圜余地;但财长孔祥熙不肯收回成命,并采用巧取豪夺的手法,不断吸进四明银行发行的钞票,继而放出空气,造成四明银行柜面发生挤兑现象,形势严重。孙无力招架,官僚资本乘虚而入,四明银行股东会无奈,于1936年冬决定增资减值[4],将旧股按一五折减值,计折合三十三万七千五百元,由财政部加入官股三百六十六万二千五百元,合共四百万元。四明银行自此成为官商合办的商业银行,由财政部派吴启鼎为董事长,李嘉隆为总经理。孙衡甫从此退出四明银行,成为一个失意寓公。
孙衡甫对地方公益事业颇为热心,曾在家乡独资兴建半浦小学的校舍,独资修筑半浦乡七华里长的石板路及其沿线的桥梁,并为重建宁波市的老江桥捐款五万元。
孙衡甫除四明银行外,先后投资的企业计有成丰钱庄、益昌钱庄、恒隆钱庄、恒赉钱庄、信裕钱庄、童涵春国药号、穿山轮船公司、长卷煤矿、苏州电灯厂、宁波永耀电灯厂、泰州泰来面粉厂及汉口元泰五金号等十余家。
1944年1月24日,孙衡甫在上海病逝。
注释
[1]信房:钱庄职工的一种职称,专司各种文书信件往来,及接洽客路的收解。
[2]浙江银行创办于1909年,官商合办,总行设于杭州,分行设于上海,经理库款,发行纸币,实具浙江省立银行性质。辛亥革命后改行名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经理国省库款,1914年金库移交中国银行,1915年7月改名浙江地方实业银行。1923年3月官股与商股分家,官股称浙江地方银行,总管理处在杭州;商股称浙江实业银行,总管理处设上海。
[3]九六公债:北京政府1922年7月发行,因发行总额为九千六百万元,故称。发行后,基金虚悬,利息欠发,票面价格逐步下跌。1924年,孙衡甫得知“九六公债”有付息消息,四明银行乘机大量吃进,接着票面价格趋涨。但不久苏浙发生战争,财长李思浩下台,“九六公债”没有付息,公债价格猛跌,投机者遭到失败。见上海《银行周报》第592号。
[4]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
相关参考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Edgar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EdelmannSn
端纳(WilliamHenry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1],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
洪深,字伯骏,号浅哉,我国著名的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市)的一个官僚世家。1900年入塾读书。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
黄维,字悟我、培我,江西贵溪县人,1904年2月28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农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成人。清贫的童年生活,使他形成坚毅、勤朴的品质和内向的性格。少时在本乡读小学,1918
梁希,字叔五,1883年11月(清光绪九年十月)出生在浙江吴兴一商人家庭。幼年就读私塾,少年时科举考试中试,成为清末秀才。鉴于外患频繁,国势危急,他抱着为国效力的志愿,投笔从戎。1906年毕业于浙江武
严重,又名立三,号劬园。湖北麻城人。1892年10月2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二)生。父亲严宜焕,曾在安徽颍州府任职,为官清廉,清介自持,处事公道,政声颇佳。严重六岁启蒙,少时喜爱读书,广涉博览。时值
李铭,字馥荪,浙江绍兴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一个经营银钱业的商人家庭。李铭幼时入私塾学习,1902年到杭州入美国浸礼会所办学校中读书,毕业后于1905年赴日本,入山口高等商业学校习银行学
鲁迅,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败落的家庭。鲁迅七岁进本宅私塾就读[1]
胡瑛,原名宗琬,字经武,1884年(清光绪十年)生。原籍浙江绍兴,其父以知县候补湖南,胡瑛随父兄至湘。幼年时,父兄先后去世,家境贫寒,靠母亲雷氏女红、浣洗为生;并依其兄之友鲁竹岩居桃源,故多称其为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