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曹丕也是大才子
Posted 文学
篇首语: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 曹丕也是大才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历史 曹丕也是大才子
作为一位政治家乏善可陈,唯一值得提及的是由他完成了其父篡汉自立的夙愿,逼迫汉献帝“持节奉玺绶禅位”,改元黄初,建立魏政权;曹丕在位六年,大的建树几乎没有。
相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无比耀眼,掩没了其帝王的光彩。这也正符合了这位曹公子的心思,纵观曹丕一生的言论和追求,他坚定地认为,只有文字才能使人千古留名,对于帝王的差事,勉为其难应付一场而已。
曹丕自幼即喜爱文学,虽然史籍称其“文武兼备”,此类文字纯属是给帝王涂脂抹粉的虚妄之词;所谓的“善骑射、好击剑”,非少年时的顽皮举动就是吟咏之余的雅兴所为。
真正青少年时代的曹丕,钟情的是读书写作。“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八岁时就能赋诗作文,显现出超长的文学天赋;同时酷爱读书,经史子集无不通晓。
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营建了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曹丕的青年时代基本上是在邺城度过的,而其邺城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倡导、组织、参与并亲手推动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邺下文人集团。
在战火尚未熄灭、三国交战正酣的时代背景下,“建安文学”以其独树一帜而占据中国文学史之一席之地,除了曹操与,首功当推对文学有着极其浓厚兴趣的曹丕。
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是曹丕,正是在他的号召和引领下,兴起了一段中国历史上文化事业的高潮,参与人数有百人之多,规模空前;汇聚了文坛精华,当时全国一流的诗文大家悉集于此。
佳作名篇层出不穷,短短十余年间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不断涌现;产生了“三曹”“七子”等代表性人物,“建安风骨”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而这一切都要首先归功于喜爱文学又具备特殊政治身份的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太子曹丕接过了父亲留下的政治重担,角色的转换并没有使之放弃文学的梦想,其中有一件事足以再次验证曹丕对“文名”的痴情,完成“禅让”大殿。
接过汉献帝的国玺登基建魏后,曹丕给父皇曹操的尊号是“武皇帝”,而把“文帝”之名预留给了自己。
相关参考
江南四大才子,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绝对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尤其四大才子中的唐伯虎,更是由于影视作品的再创作,使得唐伯虎其人,神秘无比!但是,这位大才子竟然有过作弊的历史,可谓是其人生上的污点!但是,在当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丕为什么要去攻打吴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让蜀国元气大伤的一次战役了,在此之后,刘备身亡,大权交给了一个“扶不起”的刘禅,蜀国国力兵力也是大伤,理
曹丕为何率众人在文坛才子王粲墓前学驴叫? 魏晋时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趣闻:有人听见驴的叫声,就像听到了天籁一般的仙乐,如痴如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有这样的癖好,每次
曹丕和曹植在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造诣,不过历史上总认为曹植文学方面的成就跟高,其实就作品数量来说曹丕绝对不输曹植。要说曹操的这两个儿子都是大人才,这也是曹操的福气,不过当时太子位只有一个,曹丕最终还是以
曹丕特意为王粲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他亲自带着这批文人雅士去祭奠王粲。在王粲墓前,曹丕说道:“什么官话、套话之类的东西就不要说了。王粲平日最爱学驴叫,让我们一起学一次驴叫,送他入土为安吧!”随即,曹丕
曹丕为何率众人在文坛才子王粲墓前学驴叫? 魏晋时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趣闻:有人听见驴的叫声,就像听到了天籁一般的仙乐,如痴如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有这样的癖好,每次
曹丕特意为王粲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他亲自带着这批文人雅士去祭奠王粲。在王粲墓前,曹丕说道:“什么官话、套话之类的东西就不要说了。王粲平日最爱学驴叫,让我们一起学一次驴叫,送他入土为安吧!”随即,曹丕...
我们经常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很难成为无所不能的全才,能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已经相当的不容易。然而,古代却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既是日理万机的皇帝,也是才华横溢的才子。今天
历史人物 曹植与曹丕是什么关系曹丕为何能登上王位 曹植怎么死的
说到曹植,我们想到“七步成诗”的典故。多少年来,曹氏兄弟之争,人们多要对才华横溢的曹植掬一把同情之泪。建安时期,曹魏的第一大才子曹植,绝对是个文艺青年。音乐、诗歌是文艺青年的标配,除此之外,曹植还
曹操给曹丕留下了哪些文臣武将?这些武将都是什么结局?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实际上,三国时期曹操身边从来不缺能人异士,曹操招揽人才的方式也最为开放。曹操奉行唯才是举,这对于天下才子来说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