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殷夫生平故事简介,殷夫历史评价,殷夫怎么死的?
Posted 鲁迅
篇首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变将来,从现在开始。改变现在,就是改变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殷夫生平故事简介,殷夫历史评价,殷夫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殷夫生平故事简介,殷夫历史评价,殷夫怎么死的?
殷夫,原名徐柏庭[1],学名徐祖华[2],别名徐白,笔名任夫、殷夫、殷孚、白莽、莎洛、莎菲、Ivan等。1910年6月11日(清宣统二年五月初五)[3]出生于浙江象山东乡大徐村[4]。父亲是个医生。殷夫幼年在乡间读私塾,1921年初进象山县立高等小学校读书[5]。次年父亲病故,由慈母抚育。殷夫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他最小。
1924年初,殷夫从杭州赴外地求学[6]。1925年8月,考入上海民立中学初中二年级读书[7]。他十四五岁时开始写诗,现在留存的一组《放脚时代的足印》的小诗,就是1924—1925年写的。这组小诗显露出诗人少年时代的才华。
1926年7月,殷夫越级考入上海浦东中学高中三年级。这时开始同革命运动发生了关系[8],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因一个国民党员的告密而被捕,囚禁三月,几被枪决。后由他在蒋介石总司令部当参谋处长的大哥徐培根保释出狱。这次入狱对他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深刻的教育。他在狱中所作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9]详细地叙述了国民党员的告密,敌人的搜查,押送去牢狱途中的经过,以及诗人的思潮起伏,表现出少年殷夫立场坚定,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和高尚的品质。殷夫出狱后,徐培根把他软禁在身边。但殷夫仍坚持学习社会科学,阅读革命文艺书刊,激励自己的革命意志。后殷夫回象山家乡。现有《人间》和《呵,我爱的》两首诗即作于此时。
1927年9月,殷夫想考大学,因曾被捕入狱,没有中学文凭,得女友盛淑真(后改名孰真)的帮助,通过她的同学向浙江上虞人徐文雄借到一张中学文凭,殷夫就顶用了徐文雄的姓名,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科一年级乙组读书[10]。有一段时间,殷夫和革命组织失去了联系,尔后才重新接上关系,继续投入革命工作。殷夫在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科读书时,刻苦学习,半年以后,即能从事德文翻译。1928年2月,殷夫用徐文雄署名写信给创造社的刊物《文化批判》,对该刊一月号上彭康《哲学底任务是什么?》的译文,提出商榷的意见[11]。
殷夫还经常留心阅读《文化批判》、《创造月刊》、《奔流》、《太阳月刊》等进步刊物。1928年1月,《太阳月刊》创刊后不几天,他就投寄一束诗稿给该刊编辑部。这就是发表在《太阳月刊》第四期上的长诗《死神未到之前》(署名任夫),得到了著名左翼诗人、小说家、翻译家蒋光慈和著名文艺评论家钱杏邨(阿英)的赏识。随即参加了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
1928年秋季,殷夫再次被捕,不久,由他的大嫂托人保释出狱。殷夫出狱后回到象山县城家中。1929年初,殷夫潜离家乡,来到上海,寻找党的地下组织。经过一个短时间的流浪生活,同党的地下组织接上关系,从此离开了学校,专门从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人运动,成为一个从事地下秘密工作的职业革命家。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写下《血字》组诗和《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一类被誉为红色鼓动诗的革命战歌。
1929年上半年,殷夫用白莽的笔名向鲁迅主编的《奔流》投寄抒情诗篇,开始同鲁迅发生联系,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培养和帮助。从1929年6月到1931年1月,有关殷夫的记载见于鲁迅日记的,有十八次之多。1929年6月16日的《鲁迅日记》上第一次出现了白莽的名字:“下午复白莽信。”鲁迅这次复信是因为殷夫从德文译出匈牙利民主革命诗人《彼得斐(今译裴多菲)传》,投寄给鲁迅主编的《奔流》。鲁迅发信索取德文原文,以备核校,由于原文是载在《彼得斐诗集》里面的,因邮寄不便,殷夫就亲自送到鲁迅那里。这就是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到的第一次记殷夫来访的事。
鲁迅收到殷夫翻译的《彼得斐传》后,又写信建议他配合传记,再译十来篇彼得斐的诗,一同发表。他特地托柔石转给白莽一信并《彼得斐集》两本。不久,殷夫译了几首诗,亲自送交鲁迅;鲁迅为了校阅译文,将殷夫送来的那本德文《彼得斐诗集》留下,而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买来留在身边的两本德文版《彼得斐诗集》相赠,托柔石亲自送去。殷夫用白莽的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奔流》第二卷第四期上发表抒情诗四首,第二卷第五期上发表译文《彼得斐·山陀尔行状》一篇和彼得斐·山陀尔译诗九首。
同年7月间,殷夫在上海丝厂罢工斗争中第三次被捕[12],遭到了毒打,在囚禁了一段时间后被释放。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和《白莽作〈孩儿塔〉序》中,对殷夫第三次被捕事,曾有记叙。殷夫当时因为衣物都被没收,没有长衫,而又要穿长衫,便从朋友那里借来棉袍,在大热天穿着它,汗流满面地去看访鲁迅,受到鲁迅的热情接待,并给以资助。
这次出狱后,殷夫很快恢复了工作,专门从事青年反帝大同盟、共产主义青年团和青年工人运动方面的工作。同年冬,他参加了党领导的青年反帝大同盟的刊物《摩登青年》的编辑工作。从1929年末到1930年秋冬之间,参加了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工作。直到1931年春他被捕牺牲前,他在党刊《红旗》、团刊《列宁青年》、青年反帝大同盟刊物《摩登青年》上写了不少政治论文,还自学俄文翻译政论文章。著译涉及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拥护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红军中的宣传教育工作、青年工人运动、少年先锋队工作、文化工作,以及党内的路线斗争等等方面[13]。这一时期他在《列宁青年》上发表了二十八篇作品,其中政治论文等二十一篇,文艺作品七篇。在《摩登青年》上发表政治论文两篇、诗两首。在党刊《红旗》上用徐白署名发表《拥护苏维埃运动中劳动青年群众的任务》和《扩大共产主义的儿童运动》两文。此外,在1930年10月1日《北新》半月刊第四卷第十八期上还写过《英美冲突与世界大战》的政治论文。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殷夫列为发起人之一。他为“左联”的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和李一氓编的《巴尔底山》等写了不少红色鼓动诗和一些散文、随笔,成为“左联”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殷夫由于处在斗争第一线,与工人群众血肉相连。这一时期的诗,集中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中心、中国工人阶级最强大的基地上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之间的激烈斗争,反映了觉醒的工人阶级和党的干部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气概。炽热的战斗情绪,高昂的旋律,构成了殷夫红色鼓动诗的特色。这些诗,正如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所评论的,它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殷夫还写过一些散文、速写、传记、剧本等。这些作品的成就不如他的红色鼓动诗篇,但也不同程度地描写了一些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变化。发表在1930年5月《拓荒者》第四、五期合刊上的《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14],是一个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战士向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哥哥,公开宣告决裂的宣言书,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1931年1月17—21日,林育南、李求实(即李伟森)、何孟雄等二十几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被叛徒出卖,分别在东方旅社等处被捕,其中包括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四位“左联”青年作家在内。他们在狱中坚持斗争。2月7日深夜,殷夫同这些革命者一起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在上海龙华的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年仅二十一岁。
二十几位烈士牺牲的消息传开后,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立即向全世界革命作家和进步文化界,用中、英、日等几种文字发布了对国民党当局杀害“左联”五烈士的抗议书。“左联”专门编印了《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刊登了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烈士和早一年在南京雨花台牺牲的宗晖烈士的肖像、传略和有关的作品等。鲁迅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和《柔石小传》,阿英写了《殷夫小传》。两年以后,鲁迅又为纪念殷夫、柔石等“左联”烈士的牺牲,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越三年,鲁迅又特为殷夫的诗集写了《白莽作〈孩儿塔〉序》和《续记》。
殷夫的政治论文和其他作品散见于《列宁青年》、《红旗》等秘密刊物和《太阳月刊》、《奔流》、《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和《摩登青年》等公开刊物,生前都未能结集出版。据阿英《殷夫小传》所列,殷夫著译计有:(一)《孩儿塔》(诗集),1930年初殷夫自编;(二)《伏尔加的黑浪》(诗集),1929年;(三)《一百零七个》(诗集),1930年;(四)《诗集》(包括译诗),1928—1930年;(五)《小母亲》(小说、随笔、戏曲集),1928—1930年;(六)《苏联的农民》(翻译),1928年;(七)《苏联的少年先锋队》(翻译),1930年;(八)《列宁论恋爱》(翻译),1930年。其中除《孩儿塔》原稿幸由鲁迅保存下来外,其他七种迄今未有发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版有《殷夫选集》(1951年7月,开明书店)、《殷夫诗文选集》(1954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殷夫选集》(195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孩儿塔》(195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仅收原集六十五首诗中的二十七首)。
注释
[1]瞿光熙:《殷夫的出身和家庭》,丁景唐、瞿光熙编《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3版,第252页。
[2]《象山县立高等小学同学录》(1921年3月),转引自丁景唐《〈殷夫烈士的一些新史料〉补正》,《学术月刊》1964年第5期。
[3]殷夫生年,历来以阿英《殷夫小传》为依据,作1909年。但据殷夫的大姐徐祝三和挚友盛孰真证实:殷夫生肖属狗,生于庚戌年(清宣统二年)端午节,即1910年6月11日。
[4]《象山县立高等小学同学录》(1921年3月),转引自丁景唐《〈殷夫烈士的一些新史料〉补正》,《学术月刊》1964年第5期。
[5]《象山县立高等小学同学录》(1921年3月),转引自丁景唐《〈殷夫烈士的一些新史料〉补正》,《学术月刊》1964年第5期。
[6]承殷夫亲友提供1924年初(甲子正月)徐培根在一张同殷夫于杭州合影照上题字“云妹惠存,时在甲子正月白弟将赴上海摄于杭州”,但未查到有关资料,或谓系赴宁波读书,今也未能确定。
[7]据康锋查出:1925年8月28日上海《申报》、《新闻报》载:《上海民立中学校续取新生案》有殷夫借用徐培根的名字。1926年7月6日上海《申报》载《浦东中学第一次录取新生》高三级有徐白之名。1927年9月18日上海《申报》同济大学附设德文补习科有徐文雄之名。
[8]阿英:《殷夫小传》(最初刊于1931年4月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后收入《殷夫选集》,开明书店1951年版及《殷夫诗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是有关殷夫生平的最早传略。由于当时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环境,不能明说殷夫是参加了CY(共产主义青年团)还是CP(共产党),只是含蓄地用了“开始和革命运动发生了关系”的措词。至今尚未见到确凿资料以肯定殷夫当时是共青团员或共产党员。
[9]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署名任夫,发表于1928年《太阳月刊》4月号,为建国后出版的四种殷夫选集所未收。
[10]《国立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1928年9月)第296页上写着:“姓名徐文雄,号之白,年龄十九,籍贯浙江上虞,预科德文补习科一年级乙组。”
[11]徐文雄:《被奥伏赫变的话》,《文化批判》1928年第3期。
[12]丁景唐、陈长歌:《诗人殷夫的生平及其作品》,上海《社会科学》1979年5月第1期,第127页注⑥。
[13]参见丁景唐、陈长歌:《殷夫烈士和〈列宁青年〉》,《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二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殷夫烈士和〈摩登青年〉》,《学术月刊》1961年第7期。
[14]《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与组诗《血字》七首,同刊于1930年5月《拓荒者》第4、5期合刊(另名《海燕》),署名Ivan。后由阿英用张若英笔名,把它编入《现代文学读本》第一册,现代书局1930年出版,署名改为伊凡,文中“D大学”也被改为“大学”。建国后出版的四种殷夫选集,都未收入这篇重要作品。
相关参考
首先,鲁迅自己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著名的文学伯乐,培养、发现、扶助、推举了许多许多文学俊杰,如左联五烈士(主要是柔石、殷夫即白莽、胡也频)、唐弢、巴人(王任叔)、萧军、萧红、叶紫、丁玲、白薇、姚克
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史刚,读得不少经书,但对封建纲常名教具有一种叛逆性格,生平不慕功名利禄,澹泊以明志,颇有名士气度。为了维持家计,他把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Edgar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EdelmannSn
端纳(WilliamHenry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1],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
洪深,字伯骏,号浅哉,我国著名的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市)的一个官僚世家。1900年入塾读书。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
黄维,字悟我、培我,江西贵溪县人,1904年2月28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农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成人。清贫的童年生活,使他形成坚毅、勤朴的品质和内向的性格。少时在本乡读小学,1918
梁希,字叔五,1883年11月(清光绪九年十月)出生在浙江吴兴一商人家庭。幼年就读私塾,少年时科举考试中试,成为清末秀才。鉴于外患频繁,国势危急,他抱着为国效力的志愿,投笔从戎。1906年毕业于浙江武
严重,又名立三,号劬园。湖北麻城人。1892年10月2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二)生。父亲严宜焕,曾在安徽颍州府任职,为官清廉,清介自持,处事公道,政声颇佳。严重六岁启蒙,少时喜爱读书,广涉博览。时值
李铭,字馥荪,浙江绍兴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一个经营银钱业的商人家庭。李铭幼时入私塾学习,1902年到杭州入美国浸礼会所办学校中读书,毕业后于1905年赴日本,入山口高等商业学校习银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