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古代“单字名”才是主流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成功无须解释,失败却有许多托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古代“单字名”才是主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古代“单字名”才是主流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起名习惯的变化历史!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新生儿姓名用字数量中,三个字的姓名占据主流,比重达到92.9%;其次为两个字的姓名,占比为4.6%……由于中国人的性命特点(汉式姓名占95%以上,汉姓中单姓占据绝对多数),完全可以判断,现在中国人除了姓氏外,一般起的都是两个字的名字,也就是说“一个字的姓+两个字的名字”是新生的中国人姓名的主要模式。
这其实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现在身边的人啊,尤其是年轻人,“双字名”的数量远远多于“单字名”,这其实可以理解,当然,不是说“单字名”不好,而是通常绝大多数父母,希望给孩子的姓名中蕴含相对更多的信息,加之为了尽量避免重名,所以现在父母偏向取“双字名”,因为这相对好起名一点。
但大家仔细想想历史,似乎能发现一个规律,好像古代中国,“单字名”才是主流吧。
不信,我举个例子,在三国中,你找找双字名的名人吧,还真不好找,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典韦,孙权,周瑜,诸葛亮……都是“单字名”;双字名的似乎都是隐士类的人,比如黄承彦之类。
三国时期大部分人都是单字名
但是到了唐朝呢?似乎有些不太一样,有单字名,李治,秦琼,尉迟恭;也有双字名,李隆基,尉迟恭,程知节;明朝也一样,单字名和双字名都挺多,皇帝大都是双字名(朱棣除外),大臣呢?有双字名的,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也有单字名,徐达,蓝玉,汤河……
那么,中国人的性命是怎么由“单”到“双”的呢?
总的来说,上古至西汉时期一个字的名字及两个字的名字相约,西汉末年至魏晋期间主要以一个字的名字为主,南北朝一直到现代,则多以两个字的名字为主,现代也出现有使用三个字的名字的情况。
汉朝皇帝姓名,就一个是双字的,后来还改了
其实一开始,汉族人姓名都是“单”字为主,汉朝有少量皇帝是双字名,后来甚至还特意都改成了单字名,汉昭帝初名“弗陵”,汉宣帝初名“病已”,汉平帝初名“箕子”,但后来都分别改成了单名“弗”“询”和“衎”。很显然,当时“单字名”不仅是主流,从某种方面来说还更“合适”。
为什么呢?首先大家要知道啊,大家现在能听到的人名,那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很多小老百姓,没怎么读过书的,那姓名就,比如咱们说说朱元璋老朱家的吧,他改名前叫朱重八,父亲朱五四,祖父朱初一,有些人谣传说这是元朝蒙古人对汉人的苛政,其实是错的,小老百姓没什么文化,就习惯这么起名。流传下来的宋代文书等,很多人名也是这个样子的。
明朝皇帝,除了朱棣都是双字名
汉代皇帝不仅喜欢单字名,而且有时候喜欢用生僻字,其实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方便老百姓避讳。这是古代中国一种很独特的习俗,指的是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长的名讳一律要回避,可以用其他字代换,或是刻意将该字缺笔。当然,避讳通常只限于君主、尊长之本名。字号的避讳则较少见
皇帝起名就要注意了,不能乱取,因为你的名字用的字,老百姓是不能用的,所以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皇帝就用单字名,而且很多找些怪字,比如汉和帝刘肇、汉质帝刘缵。
避讳也是个麻烦的事情,这是清朝皇帝姓名的避讳法
“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近百姓多上书触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汉书.宣帝纪》
同时对于下面的人也一样,两个字的名字犯忌讳的可能性自然要大一些,体制内的读书人肯定不触这个霉头。
更奇怪的是,王莽乱政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怪命令“令中国不得有二名”,王莽是想干嘛,就是复古改制,他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虽然说王莽的乱政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但社会本就是流行单字名,王莽这么一来无疑又加剧了“单字名”流行这一现象。
瞎折腾的王莽
但是只能用单字名明显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重名,晋朝完了是五胡乱华加上南北乱世,很多礼节都不那么讲究了,双字名就越来越多,到了东晋后期,上流社会流行一类特别的复名:单名加上一个虚字, 如在单名后边加个“之”, 在单名前边加个“道”, 加个“僧”。还有就是修家谱,当时很多人在姓名中习惯固定一个字作为辈分,另一个字自由发挥,后来造成的习惯就是,双字名变多了。
当然,这给“避讳”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宋代,讳法大兴的时候,一个帝王的避讳字数量急剧增多,《容斋三笔·十一》云:“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宋朝说是相对宽松,但在避讳上却极为严厉
看到了吧,读书人也不容易,一堆字不能用,要是用错了…
而到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地位越来越高,修家谱成为重要任务,所以双字名越来越多,因为这样便于家族管理啊,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人口爆炸,清朝中期竟然多达4亿人,再取单名同名同姓现象就太明显了,所以双名开始变多;虽然辛亥革命加之建国后,传统宗法制度消亡,避讳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也不存在了,但双字名变多这个趋势还是没有变化。
这个时候再搞那么严的避讳那就太麻烦了,所以也是“因俗而变”,明代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音近而有称名之嫌,亦不需避讳;所谓“二名不偏讳,偏名不讳”(但有些人为了表示谦恭,还是会避偏讳),故亲王可与皇帝共用字辈。
甚至,现在有父姓后面加上母姓的新潮起名方式(古代除非极为特殊的入赘情况,绝无可能加母姓),所以甚至还出现不少四个字的姓名。
相关参考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尽管历史上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过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间还是一直不断互相交往、互相吸收、互相依存,并且越来越接近,从而共同
不知何时,现代审美已经把拥有一对双眼皮定为好看的标准,导致不少爱美人士都想尝试割双眼皮。实际上审美这种东西,还是越自然越好,而且在古代单眼皮可是最受欢迎的。其实我们从很多古画就能看出,古时候的美女
看了《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 的确是这样,翻开看看,整个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极少极少。《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
古代日本在航海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与中国的封建王朝便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时常派遣特使来到大陆学习先进的文化、科技、农业技术等。明朝立国不久,日本就成为了明王朝的藩属国,许多先进科技和技术也逐渐传入日本,
伪君子一直都有,不管是古今中外,还是各行各界。那什么才是伪君子呢?伪君子:伪君子就是那种表面得体大方,正派高尚,处处退让,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而保持风度,实际上是虚伪、出尔反尔、不择手段的人。 代表人
他才是古代武功第一的太监,“东方不败”的原型!看多了武侠小说和电影,你可能会被“熏陶”出一个很深的印象——自古高手出太监。难道不是吗?金庸《笑傲江湖》里最高深的武功秘笈“葵花宝典”,就是太监原创的;温
他才是古代武功第一的太监,“东方不败”的原型!看多了武侠小说和电影,你可能会被“熏陶”出一个很深的印象——自古高手出太监。难道不是吗?金庸《笑傲江湖》里最高深的武功秘笈“葵花宝典”,就是太监原创的;温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帝王木”、「”皇帝木”这样的字眼,那古代皇帝用过的木头那么多,什么样的才是帝王木呢?一般的帝王木都比较珍贵,而且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与收藏价值。像紫檀木、沉香、海南黄花梨、金丝楠木
唯才是举能够选出好皇帝,为何古代一定要拘泥于嫡长子制?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产生了很多悲剧。比如司马衷明明是个白痴,但是晋武帝司马炎要遵从嫡长子制,就算他是白痴,也要把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有不少驰骋疆场,战功赫赫,威震八方的将军,其中有些用兵出奇,被誉为战神。关于战神的排行说法各异,但对于排名前三甲的战神却几乎没有争议。第三名:叱咤风云战无不胜的韩信言兵莫过孙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