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曾虚白生平故事简介,曾虚白历史评价,曾虚白怎么死的?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曾虚白生平故事简介,曾虚白历史评价,曾虚白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曾虚白生平故事简介,曾虚白历史评价,曾虚白怎么死的?
曾虚白,名焘,字煦伯,笔名虚白,1895年4月19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生于江苏常熟。曾家为江南巨富,父亲曾孟朴是著名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清末民初的著名文学家。曾虚白资质聪慧,受其家族的影响,幼时便爱读书识字,少年时先后入三育小学、南洋中学读书。191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8年毕业后在长沙雅礼医学院教英文。1920年去北京,担任全国烟酒公卖局科员。不久后去天津,先后任直隶交涉使署科长、会计主任。其间与天津办《庸报》的董显光结识,业余协助董显光办报。
1925年夏,曾虚白辞去了直隶交涉使署的职务,全力与董显光共办《庸报》。1928年秋,他离开天津《庸报》南下上海,协助其父创办真美善书店,并主编《真美善》文艺月刊,前后两年。在此期间,他一面进修文艺,一面广交文友。1931年秋,曾虚白到南京担任金陵女子文学院教授兼文学系主任,同时讲授中国文学史、小说研究、诗词研究等课。不久,上海《时事新报》和《大陆报》董事长张竹平邀请他负责筹办一家晚报,曾欣然允诺。张竹平答应采用社长制,从组织、人事到经营管理、办报格式等由曾全权负责。
曾虚白设想办一份崭新的晚报,跳出老式框架,乃聘请文艺界的朋友做编辑,以学过会计会经商的同学任经理。他定下四条办报原则:(一)一律用语体文;(二)新闻受读者喜爱;(三)评论要说读者想说的话;(四)副刊一类供文艺爱好者,一类供市民。他决定采用分布独立采访网和建立直接发行网等措施,以期办出特色。1932年1月21日,上海《大晚报》正式创刊,曾任社长兼主笔,以伍倜然为总编辑,崔万秋为副刊编辑,黄霞超等为采访记者,在用人上做到“知人善用”。《大晚报》出版后,无论是社论、专栏、新闻,都积极主张抗日救亡,言论颇为激烈。时值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人们非常关心战事,该报报道及时,很受读者欢迎,日销达五万份,最多时达八万份,创上海晚报发行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报社还负责代收代转捐款捐物,热忱为前方抗战服务,一时声誉鹊起。
“一二八”抗战结束后,曾虚白根据形势的变化,立即改变《大晚报》编辑方针,调整版面,重视新闻报道,同时仍然多方报道抗日言论,以适应广大读者的要求,进而在新闻界和社会上树立起新的声誉。然而为时不久,1933年5月,被蒋介石任命为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的黄郛在北上途经上海时,向曾宣讲“攘外必先安内”思想,劝其追随蒋介石,曾深以为是。此后《大晚报》改变言论方针,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效力。与此同时,他在上海复旦大学兼新闻系教授,主讲新闻编采。
早在1933年与黄郛见面时,曾虚白即表示,“真有一天政府发动抗日战争,我决心放弃自己手创的新闻事业”,“参加政府抗日工作”[1]。所以“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曾即辞去《大晚报》社长兼总主笔之职,随董显光去国防最高委员会国际宣传部[2],担任宣传处处长,由新闻业转入仕途。他竭力推动国际新闻界宣传中国政府的抗日主张和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争取友邦的同情。他利用各种关系去接近外国在华的记者以及外交人员和传教士,介绍真实的情况使之了解日军的在华暴行,了解中国抗战的真相。同时,他还设立新闻检查站,以防外国记者的报道不实或故意伤害中国。为争取友邦的公开援助,他聘请一些外国人出面作代言人进行抗日宣传;在重庆设立外国记者招待所,积极联络各国记者;推动外国民间发起援华行动;在国外举办摄影展览;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共同推动国际广播节目,向世界各地广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英美等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曾更加注意向同盟国宣传中国抗战,以争取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他也研究如何对付中共,抵制中共在国际上日益扩大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蓄意发动内战,国共军事冲突频起,在华各国记者非常关心国共之争,曾虚白在国际宣传处,经常招待外国记者,为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的行径辩白。194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撤销国际宣传处,改由行政院增设新闻局,他改任该局副局长,继续主管国际宣传事宜。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曾虚白被台湾当局任命为“中国广播公司”副总经理。时蒋介石宣布“政治革新”改造国民党,随后曾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兼第四组主任。1950年9月,曾接任台湾“中央通讯社”社长。1964年,他辞去“中央社”社长职,改任“中央通讯社”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负责台湾当局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此期间,他兼任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热心于民意学的研究,开设过民意课。主编有《中国新闻史》;曾任台湾新闻记者公会理事会理事长、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新闻讲习班主任、台湾“中国新闻学会”主任委员等。
曾虚白1972年退休后,仍然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后改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所长,开办博士班讲授民意学原理,并撰写《曾虚白自传》。
1994年1月5日,曾虚白病逝于台北。
注释
[1]曾虚白:《“八·一三”忆往》,台北《传记文学》第38卷第1期。
[2]该组织不久被撤销,改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为国际宣传处。
参考文献
- 《曾虚白先生生平事迹》,台北《国史馆馆刊》复刊第16期。
-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1990年版。
- 马之骥:《新闻界三老兵——曾虚白、成舍我、马星野奋斗历程》,台北经世书局1986年版。
相关参考
虚谷(1823~1896年),俗姓朱,名怀仁,虚谷原名朱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倦鹤,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新安人(今安徽歙县),居广陵(今江苏扬州)。虚谷早年学画,后以擅
历史人物 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
虚谷(1823~1896),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倦鹤,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籍新安(今安徽歙县),居广
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史刚,读得不少经书,但对封建纲常名教具有一种叛逆性格,生平不慕功名利禄,澹泊以明志,颇有名士气度。为了维持家计,他把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Edgar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EdelmannSn
端纳(WilliamHenry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1],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
洪深,字伯骏,号浅哉,我国著名的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市)的一个官僚世家。1900年入塾读书。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
黄维,字悟我、培我,江西贵溪县人,1904年2月28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农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成人。清贫的童年生活,使他形成坚毅、勤朴的品质和内向的性格。少时在本乡读小学,1918
梁希,字叔五,1883年11月(清光绪九年十月)出生在浙江吴兴一商人家庭。幼年就读私塾,少年时科举考试中试,成为清末秀才。鉴于外患频繁,国势危急,他抱着为国效力的志愿,投笔从戎。1906年毕业于浙江武
严重,又名立三,号劬园。湖北麻城人。1892年10月2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二)生。父亲严宜焕,曾在安徽颍州府任职,为官清廉,清介自持,处事公道,政声颇佳。严重六岁启蒙,少时喜爱读书,广涉博览。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