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除了司馬懿,另外三位也很厲害
Posted 太傅
篇首语:知识给世界带来光明,知识给人类增长财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除了司馬懿,另外三位也很厲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除了司馬懿,另外三位也很厲害
太傅,古代官職。始於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擔任太傅,為朝廷的輔佐大臣與帝王老師,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和楚國也設有太傅。秦朝時期,太傅被廢除,以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為三公。西漢曾兩度短暫複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以後各朝代都有設置,但多為虛銜。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傅,古官,高後元年初置,金印紫綬......位在三公上。”《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在漢末三國時期,太傅和大將軍、大司馬並稱為“上公”,成為地位最高的三個官職。在此基礎上,太傅一職的獲得者,不僅需要立下大功,還應當德高望重,資歷深厚。彼時,魏蜀吳三國只有四人被冊封為太傅一職。
太傅: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司馬懿繼續獲得魏文帝曹丕的重用,並成為曹丕的托孤大臣。魏明帝曹叡在位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
曹芳這位皇帝在位時,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對於司馬懿來說,太傅更偏向於一個榮譽官職,也即沒有什麽實權。為此,在公元249年,司馬懿發起了高平陵之變,從而篡奪了曹魏大權。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太傅:鍾繇
鍾繇(151年-230年 ),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著名書法家、大臣。東漢末年,鍾繇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因為幫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勳卓著。以功累遷前軍師。曹操建立魏國之後,鍾繇大理,又升為相國。曹魏建立後,歷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職,累封定陵侯。黃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鍾繇被升遷為太傅。
因此,在筆者看來,從時間上來看,鍾繇是曹魏第一任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享年八十歲。魏明帝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諡號“成”。 正始四年(243年),鍾繇得以配享曹操庭廟。此外,就鍾繇的兒子鍾會,曾受到司馬昭的信任和重用,指揮了魏滅蜀之戰。不過,在消滅蜀漢後,鍾會聯合薑維起兵,結果失敗被殺。
太傅:司馬孚
司馬孚(180年-272年4月3日),字叔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曹魏至西晉初年重臣,西晉宗室,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三子,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和司馬懿一樣,司馬孚也早在東漢末年就開始跟隨曹操了。因此,在資歷上,司馬孚自然也是曹魏老臣了。雖然司馬孚對曹魏懷有特殊的感情,但是,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時,司馬孚協助司馬懿控制京師,誅殺曹爽等人。
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孚又督軍成功防禦吳、蜀的進攻,為司馬氏篡奪曹魏大權立下了功勞。正元二年(255年),司馬懿去世之後,司馬孚被晉升為太傅,這也是曹魏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傅。西晉代魏後,司馬孚進拜太宰,封安平王。值得注意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對他十分尊寵,但司馬孚並不以此為榮,至死仍以魏臣自稱。
太傅:諸葛恪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權臣,大將軍諸葛瑾長子。當然,對於諸葛恪來說,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子。孫權在位時,諸葛恪輔佐太子孫登,任左輔都尉,歷任丹陽太守、威北將軍,平定山越之亂。公元245年,東吳丞相陸遜病逝後,諸葛恪遷大將軍,領荊州事。公元252年,孫權臨終之際,選擇諸葛恪等人作為托孤大臣,以此輔佐孫亮這位皇帝。在此基礎上,諸葛恪被加封為太傅,成為東吳百官之首,並掌握了朝廷大權。但是,建興二年(253年),諸葛恪為皇帝孫亮聯合托孤大臣孫峻所害,時年五十一歲。孫休即位後,諸葛恪得以平反昭雪。
最後,在三國時期,除了以上四位太傅,蜀漢還有一位漢中王傅,可以類比為太傅,此人就是許靖。許靖(?—222年),字文休。汝南郡平輿縣(今河南省平輿縣)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蜀漢時期重臣、名士。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許靖為漢中王傅。當然,相對於以上幾位太傅,許靖的漢中王傅,可謂有名無實,也即其對於蜀漢的建立幾乎沒有實質的作用,並且也沒有在蜀漢掌握什麽實,只是因為許靖在漢末三國時期擁有一定的名氣,才讓劉備不得不加以籠絡。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許靖為司徒,位列三公。章武二年(222年),司徒許靖去世。
相关参考
東漢末年,三國之間發生了許多紛爭,其中有許多歷史名人和故事典故,至今仍為我們所津津樂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圍繞這一歷史時期展開,生動描繪了一批歷史人物的形象。書中有許多英勇善戰的將軍和足智多謀
東漢末年,三國之間發生了許多紛爭,其中有許多歷史名人和故事典故,至今仍為我們所津津樂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圍繞這一歷史時期展開,生動描繪了一批歷史人物的形象。書中有許多英勇善戰的將軍和足智多謀
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生前組織了五次北伐,曹魏除了前兩次是由曹真做軍事最高指揮官以外,剩餘的三次都是由司馬懿指揮。而且司馬懿的性格和諸葛亮一樣,非常保守、謹慎,在第一次主動進攻失敗以後,他便開始
當提到「紀律嚴明」這四個字時,人們就會想到中國軍隊,也會由衷的豎起大拇指。但也有國家對中國軍隊有不同的看法,就拿法國來說,該國認為中國解放軍只是看起來很厲害,根本沒有什麼實力,他們認為中國解放軍在越南
就歷史上的諸葛亮的「才」而言,比曹操、司馬懿也強不了多少。明代學者胡居仁就曾指出:「諸葛孔明、司馬懿智勇相等。」但為什麼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而不是曹操、司馬懿?諸葛亮哪一點超越了曹操、司馬懿?這
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子,一個曾被提名為儲君的一位皇子,但他的一生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輝煌。相傳,李恪更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畢竟還曾被提名立儲,最後因為是隋唐血脈而錯失皇位,事實真的如此嗎?曾經在《舊唐書
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子,一個曾被提名為儲君的一位皇子,但他的一生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輝煌。相傳,李恪更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畢竟還曾被提名立儲,最後因為是隋唐血脈而錯失皇位,事實真的如此嗎?曾經在《舊唐書
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子,一個曾被提名為儲君的一位皇子,但他的一生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輝煌。相傳,李恪更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畢竟還曾被提名立儲,最後因為是隋唐血脈而錯失皇位,事實真的如此嗎?曾經在《舊唐書
三國時代,劉備能夠建立蜀國非常不容易。就劉備創業的那段時期來說,他在沒有請出諸葛亮的時候經常被人追著打,而且老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劉備老闆在得到了諸葛亮之後逐漸邁向了成功。雖然諸葛
從東漢末年黃巾軍之亂,到後來的三家歸晉,漢末三國動亂了近百年,這期間軍閥割據,天下顛覆,英雄人物輩出。而最後司馬氏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此人就是司馬懿。司馬懿原本是東漢的臣子,後來成為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