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老照片中的華夏|1925年的曲阜孔廟,破壞之前最完整的影像

Posted 孔子

篇首语: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老照片中的華夏|1925年的曲阜孔廟,破壞之前最完整的影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老照片中的華夏|1925年的曲阜孔廟,破壞之前最完整的影像

上個世紀上半葉,日本侵略者為吞併中國,派出情報人員以探險和學者的名義,拍攝大量中國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於1924年至1944年間出版成《亞東印畫輯》,總計2000餘張,而《亞細亞大觀》總計1891張,這些照片的很多景觀和人文瞬間早已消失,對我們瞭解民 國時期的中國,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為讓更多人回望祖輩生活過的華夏大地,《圖遊華夏網》特別製作《老照片中的華夏》系列圖記,本篇照片均來自山東濟寧地區。

亞東印畫輯11回第8張(1925年6月出版),位於曲阜的孔廟奎文閣,始建於北宋期間的公元1018年,原為藏書樓,金時的公元1191年重修為“奎文閣”,明弘治年間再修至今,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又主文,因此得名。

亞東印畫輯11回第9張(1925年6月出版),洙水橋位於孔墓南端,建於洙水河上,橋的年代應在金代或之前,牌坊建於明嘉靖年間,上刻“洙水橋”三字。

亞東印畫輯14回第5張(1925年9月出版),孔子墓,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在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曲阜),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河教育家,公元前479年4月11日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後歷代王朝推崇儒學,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封“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封“大成至聖文宣王”,圖中墓碑文字為明英宗時國子監學正黃養正手書。

亞東印畫輯14回第6張(1925年9月出版),位於孔廟前行道上的牌樓,高大巍峨,上有節孝二字,下方搭建有涼棚,大約是售賣茶水,還有兩個小販坐在石基上閒聊。

亞東印畫輯37回第5張(1927年8月出版),曲阜孔廟內的大成殿,為孔廟的核心建築,唐時為文宣王殿,宋時徽宗趙佶取《孟子·萬章下》中的: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重新命名為大成殿。建築氣勢巨集偉,柱上雕有盤龍,圖中一長袍之人正在柱旁。

亞細亞大觀65回第1張(1929年10月出版),藏於孔廟聖蹟殿內的孔子畫像石刻本,傳為唐朝畫師吳道子所畫,被後人刻於石上,此版本的孔子畫像為千百年來最為傳揚,上方書有:先師孔子行教像,並題寫: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落款為:唐吳道子筆。

亞細亞大觀65回第2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內的大成殿的雕欄臺階。

亞細亞大觀65回第3張(1929年10月出版),大成殿的殿前,上方依稀可見清雍正帝親題的“生民未有”的匾額,取自《孟子-公孫丑上》中的: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亞細亞大觀65回第4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大成殿前的宮陛,分為兩層,一層十二階,刻有龍形。

亞細亞大觀65回第5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聖蹟殿內,由清康熙帝手書的“萬世師表”的四塊石刻。

亞細亞大觀65回第6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內的孔宅故井,相傳孔子用過井中之水,明代立碑建欄,清乾隆帝來此曾飲井水,寫有《故宅井贊》:疏食飲水,曲肱樂之。既清且渫,汲繩到茲。我取一勺,以飲心思。嗚呼先聖,實我之師。

亞細亞大觀65回第7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內的魯壁遺存,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第九代孫孔鮒將《論語》《尚書》《孝經》的經書藏於壁中,在其有生之年從未開啟,直到漢景帝之子劉餘被封為魯王,其在曲阜擴建宮室,拆除孔府建築,在壁中發現竹簡,這些珍貴的典籍方重現天日。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立魯壁碑至今。

亞細亞大觀65回第8張(1929年10月出版),位於孔廟大成殿前的杏壇,《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宋代以前為原大成殿,後世改建正殿後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以紀念孔子講學,圖中建築為明時所建。

亞細亞大觀65回第9張(1929年10月出版),位於孔廟杏壇東南的先師手植檜,為孔子親手栽種,歷經2400餘載,歷史上幾度枯榮,從西晉懷帝時的公元309年枯死,到隋恭帝時的公元617年復生,至唐高宗時的公元667年再枯,宋仁宗時的公元1040年再榮,金宣宗的公元1214年又被兵火所毀,元世祖忽必烈時的公元1293年從原根復發新枝,明孝宗弘治年間的公元1518年遇火災被毀,到清雍正時的公元1732年再發至今。從這棵檜樹的生生滅滅,見證著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下,孔子儒家學說強大生命力。

亞細亞大觀65回第10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內的太和元氣坊,建於明嘉靖時期的公元1544年,太和是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沖和之氣,元氣是指“金、木、水、火、土”,將孔子學說比肩為世間萬物之本。坊上四字為當時的山東巡撫曾銑所書,曾銑後為抗蒙戍邊的名將,卻遭嚴嵩陷害蒙冤而死。

亞細亞大觀66回第1張(1929年11月出版),曲阜孔子墓前之景,可惜在動亂年代,墓碑被砸碎,野蠻挖掘後並未發現任何墓藏,孔子真身究竟藏於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如今孔子墓的墓碑是後來修建時從殘塊中拼接而成,基本保持了原樣。

亞細亞大觀66回第2張(1929年11月出版),孔廟同文門內儲存的漢代石碑。

亞細亞大觀66回第3張(1929年11月出版),曲阜的衍聖公府,也就是孔府,衍聖公是從宋仁宗至和二年的公元1055年開始,對孔子的嫡長子孫封號,府邸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公元1377年,後世多有修建,圖中孔府為時年十歲的孔子第77代後裔孔德成所居,門匾題為“聖人之門”。

亞細亞大觀66回第4張(1929年11月出版),曲阜的泗水河,前往孔廟的必經之路,幾個車伕推著手推車,緊挨著行進在橋上,河水不深,河灘大部都是河沙。

亞細亞大觀66回第5張(1929年11月出版),孔子墓享殿前的甬道,兩邊各有石人翁仲和文豹一對,為清雍正年間所刻,原有石刻為宋朝遺存,因雍正嫌其小而移至孔伋墓前。

亞細亞大觀66回第6張(1929年11月出版),孔林內的洙水橋前景。

亞細亞大觀66回第7張(1929年11月出版),從曲阜的北門到孔林道路之間,建有一座清朝時期的節孝牌坊,上面是康熙手書的“節並鬆筠”四字,褒獎當時孔門陶氏撫育孔氏一族的功績。圖中一個赤身裸體的小男孩,大搖大擺的走在路上。

亞細亞大觀66回第8張(1929年11月出版),位於曲阜孔廟東牆外的闕里街,《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居魯之鄒邑昌平鄉之闕里。”,圖中一座牌坊橫跨道中,牌坊的匾額寫有“闕里”二字,一位老人身穿長袍正走了過來。

亞細亞大觀66回第9張(1929年11月出版),曲阜文廟內的櫺星門,始建於明代,原為木質,後清乾隆年間改建為石質,櫺星門三字為乾隆親題,歷史上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後人又將櫺星解釋為文曲星、魁星,祭孔如祭天。

亞細亞大觀66回第10張(1929年11月出版),曲阜孔林內孔墓西側的子貢廬墓處,子貢原名端木賜,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為孔門十哲之一,善於雄辯,精於經商,論語中子貢與孔子的對答甚多,其中一段,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是千古傳頌。史記記載:孔子張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喪三年。三年心喪畢,相決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為紀念子貢對孔子的師生之情,圖中廬前的碑刻為明崇禎年間所立。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1張(1938年10月出版),孔廟內的同文門內景,始建於北宋時期。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2張(1938年10月出版),孔林內的萬古長青坊,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公元1594年,兩旁建有碑亭。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3張(1938年10月出版),孔子之子孔鯉墓,孔鯉字伯魚,因其出生時,魯昭公親送大鯉魚致賀,因而被孔子取名為鯉,孔鯉作為孔子的獨子,一生平庸,但其子孔伋卻極為出眾,也是一位思想家,被後世稱為述聖,在宋徽宗時期,封孔鯉為泗水侯。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4張(1938年10月出版),孔子之孫孔伋之墓,孔伋,字子思,四書中的《中庸》相傳就是他所作,與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同稱五聖,元代被封為:沂國述聖公。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5張(1938年10月出版),孔林內的享殿,甬道旁依舊是石獸和望柱守護。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6張(1938年10月出版),孔林內的至聖林坊,始建於明朝,清康熙年間重修,兩旁石獅威猛,一位白褂之人正從坊內走過。

亞東印畫輯165回第9張(1938年4月出版),紀念孔子弟子顏回的復聖廟,始建年代不可考,圖中建築為明萬曆年間的公元1594年所建。顏回,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首,論語中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可見顏回得到了孔子的極高評價。

全國已完成66座城市的老照片,點選下方連結可瀏覽

相关参考

全國各地的孔廟都是仿建品,只有曲阜孔廟纔是真身,規模堪比故宮

提到孔廟,估計稱得上是古城或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估計都會有那麼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築,不過這些孔廟之中,或許最出名的便是北京的孔廟,畢竟這是皇家祭孔的地方。但是這個孔廟其實也是一個仿建品,正宗的孔廟在孔子

1907年山东老照片,泰安府,泰山,曲阜县,孔庙

1907年6月17日-25日,泰安府,岱庙。1907年6月17日-25日,泰安府,岱庙。1907年6月17日-25日,泰安府。1907年6月17日-25日,泰安府。1907年6月17日-25日,泰安府

從三皇到清帝,一天一點小歷史(神農篇)

上次我們講完了伏羲,這位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接下來我們講一講神農氏,神農氏又被稱為炎帝,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繼伏羲以後,神農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遠

從三皇到清帝,一天一點小歷史(神農篇)

上次我們講完了伏羲,這位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接下來我們講一講神農氏,神農氏又被稱為炎帝,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繼伏羲以後,神農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遠

历史秘闻 從三皇到清帝,一天一點小歷史(神農篇)

上次我們講完了伏羲,這位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接下來我們講一講神農氏,神農氏又被稱為炎帝,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繼伏羲以後,神農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遠

連皇帝都要給面子,卻是儒家的一場悲劇

近幾年隨着中國地位日漸提高,西方許多國家民間熱衷學習孔子文化,很多人試圖通過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瞭解東方古國的文化,在這個大浪潮下,就連山東曲阜的孔廟也火了一把。今天的曲阜在現代化上並沒有取得太多令人刮目

老照片: 1969年的莫斯科 给人感觉还不错

这就是1969年的莫斯科红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是莫斯科历史最悠久的广场,苏联时代的阅兵式和大型群众游行就是在这里举行。>红场的地面,由古老的条石铺成,这些条石见证了这里发生的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

黃帝為何又名有熊氏

我們都知道,黃帝是我們中華文明古國的人文初祖,他創立的華夏文明,讓世界頂禮膜拜,他統一了我們中華大地,征服了東夷,九黎族等少數民族,他以土德為王,土的顏色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他為黃帝。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

珍貴老照片帶你看看一百多年前的江蘇是什麼樣子,含江蘇13市

清末南京明孝陵的武將石像,看起來相當威武南京夫子廟,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爲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四大文廟,爲中國古代江南文化樞紐之地。無錫的北塘米市

文王背了800步,姜子牙力保周朝800年,周文王一開始就背錯了方向

周文王背了姜子牙800步,周朝天下800年,周文王:我犯了一個致命錯誤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擁有5000多年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無論局勢如何跌宕變幻,歷朝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