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儒家的敬,道家的靜,佛家的淨

Posted 儒家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儒家的敬,道家的靜,佛家的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儒家的敬,道家的靜,佛家的淨

儒家的敬。

敬的意思很多。

比如我們現在講的尊敬。

敬就是要尊重別人,即便對方是一個乞丐,一個小孩子,也要給予必要的尊重。

敬的另一層意思就是“當心”。

《論語》中說“執事敬”。

做事的時候,要有一顆“敬”的心。

不要馬虎大意。

再小的事,如果心有不敬,想當然地下手,其結果往往很差。

馮友蘭先生曾經舉例說:譬如一個母親,看她自己的孩子,很少使孩子摔倒,或出別的意外。但一個奶媽看主人的孩子,則往往使孩子摔倒,或出別的意外。

母親愛孩子,自然把看孩子的事情當作“大事”“要事”來辦,所以精神全神貫注,保證孩子基本不出問題。

而看孩子對於奶媽來說,不過是一份差事,很多時候都是想當然地認爲孩子不會摔倒,所以不上心。

把事情當成是一件事,認真去做,這是敬。

所以敬有專心、認真的意思。

當然,敬還有最重要的修身的意義。

敬,就是不放逸。

“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之以應事物”。

清代的康熙皇帝總結的非常好,他說心裏有敬的人,“心體湛然”,就好像精明的主人整飭家務,一切竟然有序。

而心如果不敬,就像一個家沒有了主人,各種混亂就會隨着而來。

道家的靜。

道家是非常冷靜客觀的。

老子的道是寂然的,道在靜中,而萬物自遵循道的法則生滅變化。

所以他說,“清靜爲天下正”。

如同水一樣,安靜下來,才能沉澱下來,才能看清水裏的東西。

要把握萬物的變化,更要從靜中求,從靜上下功夫。

莊子主張靜觀、靜坐。

呆若木雞,是《莊子》裏的一個寓言。

講的是鬥雞的故事。

莊子認爲,最厲害的雞,就像木頭做的那樣安靜、呆滯。

古人云:靜能生百慧。人的智慧、美德、甚至是快樂和幸福,無不從清淨的心裏流出來。煩躁的心,就如同污濁的水,什麼都看不清。

“心收靜裏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

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內心必然安靜,因爲只有靜中才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也纔有真正的智慧。

人只有先得到了內心的安靜,才能真正享受一切外在的福祉。

否則,金錢、權利和名利,都只不過是枷鎖和累贅。

佛家的淨。

佛家,如果我們不考慮來世的問題,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就是教育我們擺脫生命中的煩惱。

只有“淨”,才能讓我們真正擺脫各種煩惱的糾纏。

淨是看破一切緣法,要明白,一切都不是實在的,都是緣法的彙集,緣聚則有,緣散則無,所以世間萬物,並非真有。

因此,修行的人要熄滅自己的執念和妄念,不糾纏,不妄想。

遠離惡行的污穢,斬斷慾望的垢染,擺脫煩惱的糾纏,從而自性清淨。

一個人,只有看破一切的緣法,才能真正生出清淨心,才能得到清淨的自性。

而那些自性清淨的人,無論在哪裏,都感覺是淨土。

相关参考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

要想區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就要從代表人物主張說起。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孔子:1、政治上,主張克己復禮。同意對禮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創新納仁入禮。所謂仁,仁者愛仁,把人當人看待,體現了對人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

要想區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就要從代表人物主張說起。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孔子:1、政治上,主張克己復禮。同意對禮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創新納仁入禮。所謂仁,仁者愛仁,把人當人看待,體現了對人

儒家,道家,佛家的關係

宣化上人講述孟子說過:“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法在顯,而求諸密;人在勤,而求諸懶。”後面這兩句是我說的,不是孟子說的。“求諸懶”,懶是懶惰。孟子是亞聖,以繼孔子之道爲志,提倡王道,貶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釋、道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統貫着學術與文化的命脈。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業。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矛盾鬥爭

爲什麼說“青年學儒家,中年學道家,老年學佛家”

文章作者:琢磨君儒教、佛教、道教,簡稱“儒釋道”,是中國三大傳統宗教。儒教的創始人是春秋晚期的孔子,以“仁”爲最高信仰,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宗教。道教的創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以“道”爲最高信仰,主張

爲什麼說“青年學儒家,中年學道家,老年學佛家”

文章作者:琢磨君儒教、佛教、道教,簡稱“儒釋道”,是中國三大傳統宗教。儒教的創始人是春秋晚期的孔子,以“仁”爲最高信仰,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宗教。道教的創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以“道”爲最高信仰,主張

儒家、佛家、道家150句思想精要(帶註釋),拔高你的境界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免費獲取國學文化知識,學習國學文化,以修身養心,以齊家治企。屯元國學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佈道者。文/屯元子儒家50句思想精要——入世境界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

道家的四重境界,豁然開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爲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

历史秘闻 道家的四重境界,豁然開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爲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導讀:《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爲“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