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朱允炆非嫡长孙,朱元璋真的立错了

Posted 皇位

篇首语:不要试图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朱允炆非嫡长孙,朱元璋真的立错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朱允炆非嫡长孙,朱元璋真的立错了

谜题:一个皇帝干不过一个藩王!猜一位皇帝! 相信稍微熟悉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谜底,这位「 ”名留青史”的皇帝就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关于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 ”靖难之役”,被自己的亲叔叔朱棣夺了皇位,自己却落得一个下落不明的结局,时至至今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说起「 ”靖难之役”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操之过急,燕王朱棣被逼无奈之下举兵造反。而朱元璋留下的「 ”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建文帝朱允炆自身的诸多低级错误,造成了历史上难得一见被篡位成功的案例。 那么「 ”靖难之役”可以避免吗? 在我看来,建文帝朱允炆想要成功削藩,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1、削藩策略和顺序要正确,应该先难后易,将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用雷霆手段给「 ”削”掉,不给其准备起势的时间,同时也能给其他较弱的藩王一个震慑,为后面顺利削藩打好基础。 2、收起「 ”妇人之仁”,摆清自身的位置。皇帝乃一国之主,在皇权面前,没有叔侄,只有君臣。要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凡是对抗皇权的必须使用「 ”铁血手段”。 当然,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建文帝朱允炆的性格和自身能力决定了他做不到以上两点,最终丢掉皇位也就不可避免了。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是不是意味着「 ”靖难之役”无法避免了呢?非也!其实「 ”靖难之役”完全可以避免的,而造成「 ”靖难之役”的罪魁祸首恐怕要追溯到朱元璋身上。因为朱元璋选错了继承人! 朱元璋虽然有二十多个儿子,但早在其还是吴王时便确定了嫡长子朱标为世子,并在大明建国后第一时间册立朱标为太子,可以说这是朱元璋将「 ”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皇位传承制度的显著标志。 可惜的是,各方面能力出众且深得朱元璋信任和器重的朱标太子英年早逝。这给已经步入晚年的朱元璋一个沉重打击,皇位该如何传承成了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最终,老朱选择了「 ”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也是这错误的选择直接引发了「 ”靖难之役”。 为何说朱元璋选错了继承人?萌月关并不是无的放矢。 一、朱允炆非嫡长孙,朱允熥比他更嫡 既然朱元璋选择隔代传位,也就是说他秉持的还是「 ”嫡长子继承制”,那么他选择朱允炆就存在疑问了。 朱允炆是朱标太子的次子,他的生母吕氏乃是朱标太子的妾室,所以摊牌了,朱允炆是庶子身份,他是朱标的庶长子。 朱标太子的原配乃是常遇春之女常氏。她为朱标太子生下了嫡长子朱雄英以及三子朱允熥。可惜这位正牌太子妃死的早,而嫡长子朱雄英也只活了八年。因为这个原因,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得以扶正成为继妃,而朱允炆也得以「 ”升级”成为朱元璋年纪最大的皇孙,但他却不是嫡长孙。 所谓庶嫡的身份在出生时就已注定。随着朱允炆的生母被扶正,子凭母贵,朱允炆的身份地位也随之提高,但庶子就是庶子,不可能变成嫡子。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虽然罕见但也并非没有。商末时期的纣王帝辛,他的同母兄弟微子开、微子衍出生的时候,因为母亲还不是正妻,所以他们不是嫡子。即便后来他们的母亲被扶正成为正妻,但他们却依然被视作庶子。而帝辛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成为了正妻,因此帝辛是嫡子,最后王位也是由帝辛继承。 而朱允炆的身份参照以上事例,虽然他可以被朱元璋视作皇长孙,但他却不是嫡长孙。那么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死后,就没有嫡孙了吗?按照嫡长制度来看,朱标的第三子朱允熥是名符其实的嫡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孙。如果朱元璋真的铁了心要传位给孙子,应该选择朱允熥才合理。 退一步说,即便朱元璋将朱允炆视作嫡孙来看待,但元嫡大于继嫡,也就是说朱允熥比朱允炆更嫡,理应选择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 二、朱元璋为何不传位朱允熥? 上面说了,朱元璋传位朱允熥才是最合理的。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朱允熥被扶上皇位,「 ”靖难之役”还会发生吗?答案是不会。 先做一个假设。如果朱标太子不死顺利继承了皇位,那么朱标会立谁为太子?答案是朱允熥。朱标不死,以蓝玉为首的「 ”太子党”成员也不会被朱元璋斩杀,因为蓝玉等人就是朱元璋为朱标量身打造的辅政班底。蓝玉是谁?那是常遇春的妻弟,朱标的妻舅,也就是朱允熥的舅姥爷。朱标传位绝不会传给跟蓝玉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朱允炆,除非他想让大明江山改姓。 按照这个逻辑,朱标不死朱允熥继承皇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朱允熥继位,有着蓝玉等人的辅佐,哪怕是按照朱允炆这般「 ”毫无章法”的削藩,朱棣即使同样起兵造反也绝对没有丝毫成功的可能。 相信朱元璋即便年老,但对于这一点他不会糊涂。那么朱元璋为何选择传位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就两点。 1、朱元璋希望在经历血腥武力开国后,能够施行「 ”仁政”,稳固大明江山。而朱允炆仁厚的性格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 2、朱允熥继位则原本留给朱标太子的辅政班底必定保留。但朱允熥不是朱标,极有可能压不住蓝玉等外戚势力,导致外戚篡位。 三、朱元璋直接选择朱棣传位或许才是最佳选择 隔代传位虽然不是朱元璋首创先河,但在历史上还是极为少见的。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即便朱标太子英年早逝,但他并不是没有选择余地,他的众多儿子中并非全是庸才。 那么朱棣是否有皇位继承权呢? 按照「 ”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在嫡长子朱标太子死后选择嫡长孙作为继承人是没有问题的。但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早夭,也就没了嫡长孙。这个时候继承顺序应该回到朱元璋的众儿子才是正确的。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排在他前面的有老大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三位都没有活过朱元璋。也就是说朱棣是朱元璋死前在世最年长的儿子。在朱元璋没有嫡长孙的情况下,朱棣实际上已经是当时皇位第一合法继承人。但朱元璋偏偏就是不选朱棣,当然也有朱元璋的考量。 第一个还是执政理念。朱棣跟朱元璋很相似,都是一样的文韬武略,一样的杀伐果断。这种个性更适合打江山而不是治江山。以仁政治天下,朱棣并不是合适人选。 第二点就是朱元璋的「 ”私心”了。他对于朱标太子的喜爱是无可替代的,即便朱标早逝,但他还是要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 说这么多都是从常理分析,但朱元璋作为皇帝是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的。不管宗法制度上谁才是最具优先继承权的那个,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那么朱允炆就是合法的继承人。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时用的是「 ”清君侧”的名义,也算间接承认了朱允炆的地位。 综上所述,朱元璋不论选择朱允熥或者朱棣传位都比选择朱允炆更加合理。但朱元璋偏偏一意孤行,错误的将皇位传给了「 ”名不正言不顺”的朱允炆,或许朱元璋才是「 ”靖难之役”爆发的罪魁祸首。 本文是月关略萌创作的原创文章,若有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欢迎点赞和留言。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为何朱棣的兵力八百 能赢朱允炆的八十万大军

1398年,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朱允炆当了皇帝以后,一改他爷爷朱元璋的政治作风,实行了宽仁的治国政策,重用大量的文臣,平反了很多受到朱元璋牵连的冤假错案,客观的讲朱允炆和他的亲爹朱

明朝历史 建文帝朱允炆有没有后代

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那抢来的。建文帝就是明惠宗朱允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懿文太子朱标的长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的爹朱标生于1355年,还没等到当上皇帝就病死

历史人物 建文皇帝朱允炆真的被烧死了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建文帝的生死谜题!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建文帝算得上是明朝皇室比较幸运的。年纪轻轻就深受他的爷爷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死后还把皇位传给他。但是他同时又是比较悲惨的,在位没几年就被

历史人物 朱棣攻进南京城朱允炆真的逃走了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朱允炆的下落之谜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死后,年轻的皇帝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知道自己不像父亲朱标,能够让藩王们心服口服,尤其是燕王朱棣,一直有谋反

建文帝最后结局如何

朱允炆,太子朱标之长子,明太祖朱元璋之长孙,喊着金钥匙出生于皇室。按照正常规律,朱允炆童年接受最好的教育,等到祖父朱元璋驾崩,太子朱标继承皇位,朱允炆肯定会册立为太子,即未来大明王朝的掌舵人。但是,正

公真似铁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即位,为明惠帝。朱允炆力主削藩,惹得他的叔叔朱棣很不高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理由,于北平起兵南征。  靖难,就是扫平奸

历史人物 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 朱允炆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朱元璋的错吗

说起朱允炆的失败,很多人都觉得和可惜,因为朱允炆用全明朝的力量都干不过朱棣,最后还被朱棣反攻。说实在话,朱允炆这败的挺窝囊的,历史上像他这样窝囊的人真不多,他能说第二绝对没有人说第一。>>不要在这里说

朱棣为朱元璋打造的世界第一碑,3万多吨,金字塔最大石块仅50吨

朱元璋画像​朱元璋称帝不久,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封另外二十五个儿子为藩王。朱标还没等继承皇位,就病逝在老爹之前了,朱元璋于是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死后传位长孙朱允炆。朱允炆在位时,为压制诸侯王的势力

朱允炆真实下落,朱允炆的下落

朱允炆的下落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

历史人物 朱元璋临死前留有遗言告诫朱允炆 只可惜朱允炆没有听进去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遗言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朱元璋原本就是农民起家,依靠自身魄力和领导力,一步步推翻了元朝政治,还改朝换代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明朝在他手里还被发扬光大,实现了自己建朝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