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孔明斩魏延歇后语

Posted 歇后语

篇首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演义孔明斩魏延歇后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演义孔明斩魏延歇后语

2、鲁肃服孔明歇后语故事赏析

三国演义孔明斩魏延歇后语

孔明斩魏延歇后语

诸葛亮和魏延同是刘备身边的能人贤士,诸葛亮聪明绝顶足智多谋,曾经是刘备“三顾茅庐”才将他请出山,之后更是凭借着聪慧敏捷的头脑为刘备打败了一波又一波的敌人。而魏延虽然之前并没有诸葛亮那样大的名声,可是在追随刘备之后,他因着自身赫赫战功让刘备刮目相看,对魏延是十分的信任和欣赏。

《赤壁》孔明剧照

这样的两个人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本应该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可是事情并不如那样的乐观,两人的关系虽然称不上是交恶,但也绝对没有好到哪里去。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关系后世竟然想出了一个十分形象生动的歇后语,“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两个人的关系本就不算太好,后来随着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弃而不用更加的紧张起来。后来在诸葛亮病重将要不久于人世之时,魏延再一次打断了诸葛亮向天祈祷延长寿命的机会,更是打翻了诸葛亮的长明灯,这在古代人尤其是诸葛亮看来是十分的不吉利的。诸葛亮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在临死之前还摆了魏延一道。先是告诉杨仪自己命令魏延留在汉中断后,若是他不听从则使用他下一个计谋,后来杨仪果然照着诸葛亮所说让人斩杀了魏延。

据说第一次两人相见的时候诸葛亮就预言魏延必反,而在后来刘备的阵营里和魏延有恩怨的很有几个,其中一个就是马岱,最后果然是马岱斩杀了魏延,所以就有人猜测诸葛亮留着马岱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他的这一步借刀杀人实在是先见之明啊。

诸葛亮魏延

诸葛亮是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他的许多计策让刘备受益匪浅,一路追随下来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在刘备死后,将自己的半壁江山和自己的儿子都托付给诸葛亮,可见他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和可以信任的。

诸葛亮像

而魏延,作为刘备手下极其勇猛善战的将领也是让刘备非常信任和器重的,他本是刘表的下属,后来改投刘备,为他大破郭淮、屡立战功,依靠着自己的忠心和赫赫的战功成为刘备的得力臂膀,但是在刘备死后,却因为诸葛亮的计谋被杨仪所派出的马岱斩杀并灭门。

据说在魏延最开始投靠刘备之时,诸葛亮见面就曾经想要杀了他,并说出“此人天生反骨,日后必定造反”这样的话,好在刘备知人善用,并不相信在乎魏延的“反骨”,也正是刘备这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态度将魏延救了下来。后来在北伐战中的过程中,魏延曾经提出“子午谷奇谋”这样的计策,不过被诸葛亮以太过凶险而反对了,这也符合诸葛亮为人太过谨慎小心的特点,也就是因为这个让魏延心里不服气。

在诸葛亮病重之时诸葛亮向上天祈祷延寿,却再次被魏延以汇报敌情打扰,并且无意间推翻了天灯,而诸葛亮又怕自己去世之后,刘禅不能压制住魏延,于是诸葛亮逝世之前留下了让魏延留守汉中断后的命令,又怕魏延不服,便又将自己的计策告诉了杨仪,致使最后魏延被马岱所杀。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将

五虎将,是三国中让人赞叹的五位大将,其智勇双全被世人感叹。而魏延精通兵法,其勇武超过常人。那么,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将,反而是一个普通的大将军呢?

魏延剧照

首先,我们要明确五虎将其实只是个封号,其赞颂名誉方面的倾向更加多一点,当然也代表着蜀汉最高首领刘备更加重视也会重用五虎将军。不过根据三国相关典籍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册封五虎将有着很多政治方面的考虑。五虎将的册封标准并不仅仅只是关系到行军打仗方面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册封谁为五虎将才能够使刘备手中的权利更加的稳固甚至更加的大。细究五虎将的人物,关羽张飞便不用说,刘备最坚实的后盾,是他最放心也是最大的依仗,且关羽张飞的才华众人有目共睹,可谓是实至名归。再看马超,他原是凉州马腾之子,拥有一半羌人的血统,在凉州归为刘备之后,马超便成为新一任安抚羌族,镇守边关的最佳人选。

如此,马超的家世、才能以及手中的兵权都是他赢得五虎将名号的资本,也是刘备安抚马超这样降军的手段之一。而五虎将的第四位黄忠更不用说,他是代表贵族势力的老将,刘备将其奉为五虎将,也是想要拉拢他身后的贵族势力,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壮大刘备手中的权利。

至于五虎将中的赵云,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被算在五虎将的范畴中,但因为百姓对赵云的喜爱崇拜,赵云也就被算为五虎将中的一员。由此可见,五虎将的政治意义更加浓厚一些,魏延的出身并不是很高,不能够为刘备增加更多的资本,同时他的勇武蜀汉名将也有。所以魏延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最后遗憾的没有被列为五虎将之一。大家是不是已经了解了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将呢?

魏延怎么死的

自从魏延受到刘备的赏识,从部曲升为牙门将军,又高升至镇守汉中的镇远大将军,可以看出魏延在兵法方面拥有过人的优势亮点,也因此魏延走进了刘备诸葛亮等人的视线。

魏延剧照

关于魏延怎么死的,史料记载是其仇敌杨仪派手下将领马岱追杀魏延,最后落得身死头颅被杨仪羞辱的地步。魏延为什么会死的这么凄惨,其直接原因当然是魏延谋反,叛出蜀汉。所以才有了杨仪领兵攻打魏延军队,而魏延手下的兵将背叛魏延,拒不听令打仗。魏延仓皇逃出汉中,但杨仪不肯放过魏延,并排出下属将领将魏延杀死。

但魏延的死亡根本原因并不是他的背叛蜀汉,毕竟仍有其他史料称魏延是被杨仪陷害,他并没有背叛。但最终魏延凄惨的死去,而杨仪作为胜利者活了下来,这样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魏延的性格缺陷。

魏延的性格高傲,并且脾气也非常坏,这是经过后世考证后确认的。因为魏延拥有非常高的战争天赋,拥有一些坏脾气非常的理所当然。但他错就错在脾气坏,性格高傲的同时不屑于交好同事。凡是魏延在,旁人便不愿靠近他,这也是为什么魏延说杨仪背叛蜀汉时,所有人都站在杨仪身后指认魏延才是叛军的原因。

其次,魏延非常冲动,杨仪与魏延关系不好大家有目共睹,但魏延的急脾气,几次促使他举起刀想要杀死杨仪。同僚都可以轻易的举起刀,给众人留下坏印象是理所当然的。也许杨仪之所以最后不肯放过魏延,这个屡次险些被砍的事情也是重要原因吧。现在,魏延怎么死的大家都知道了吧!

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魏延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作为三大势力之一的蜀国,有数不尽的忠臣良将,奇人异士。蜀国除了有五虎上将这一强大战力之外,还有一名军事才能十分卓越的将军,那就是魏延。但是诸葛亮却一直都不喜欢魏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剧照

在我国的四大名著当中,《三国演义》讲述的就是东汉末年的事情,而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不喜欢魏延的原因被作者写了出来。

魏延是在刘备征讨张鲁的时候,率领部队向刘备投诚。但是,诸葛亮在看魏延之后,便当场否决了魏延想要加入刘备军队的请求,并且还叫军士将魏延拖出去斩了。刘备快速的阻止了诸葛亮的这一决策,而诸葛亮也向刘备说明了直接这么做的原因。

诸葛亮发现魏延的脑后有反骨,认为魏延在日后必定会起兵造反。而且,魏延一直都是张鲁的手下,本应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但是魏延却拿着张鲁的俸禄,背叛了张鲁,这是魏延不忠的表现,而这也正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魏延的原因。但是刘备出于仁慈之心,还是魏延给留了下来,只是警告魏延将来不许造反。

诸葛亮为了蜀国一统天下的大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数次征讨魏国之后,在五丈原病逝。在病逝之前,诸葛亮对自己的属下说道,魏延一定会在自己死后起兵谋反。并且还留下了计策,帮助了蜀国军队在最后时刻将魏延斩杀,结束了魏延造反所带来的叛乱。

历史上的魏延

魏延出生年月不详,字文长,是义阳(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负忧三里店)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中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曾经在刘备入蜀的时候率领部曲追随而去,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人,魏延和长史杨仪向来不和,后来在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加剧,最后被杨仪所派出的马岱所杀。

魏延像

在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刘备在曹操和孙权的夹缝中求生,他的势力若是想要有所发展和突破就必须要进攻蜀川,魏延这个时候投奔刘备,因为他足智多谋又骁勇善战,多次立了军功深受刘备的信任。刘备成为汉中王以后还要在汉中留下一员大将镇守,魏延留下待命,那个时候正是蜀汉的政权危机的时刻,正是由于魏延治军有方且战术得当才让曹操不敢妄动。

之后魏延又率军攻入羌中,打破郭淮、费瑶等敌军,经过他的研究和计划,在北伐的战争中,魏延向诸葛亮献计“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为人谨慎不想太过冒险,所以断然拒绝了魏延的计谋,因此魏延心中愤懑,认为诸葛亮是过分的打压自己,不想让自己的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越来越深,终因为不愿再受杨仪的摆弄而决定反击,最后才被马岱所杀。

魏延的忠心是日月可鉴的,可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却说出“此人天生反骨,日后必定造反”这样的话来,也就是因为这样一句话, 在魏延和杨仪对峙的时候,被安上了“反贼”的名号,显赫一时的魏延竟然落得个“三族尽灭”的下场。

鲁肃服孔明歇后语故事赏析

鲁肃服孔明歇后语

史书上没有记载鲁肃是如何服孔明的,但是在家喻户晓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鲁肃写成了一个老实的人,一个直心眼的人,对孔明可以说是非常佩服的,至今还有从《三国演义》中来的一个歇后语,那就是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事实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很小,赤壁之战完全是周瑜与鲁肃主持的。

鲁肃画像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出场并不是很多,即使是有出场往往也表现的大智若愚,这与史籍中记载的鲁肃性格豪爽,大智大勇的形象完全的不能相符。当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说《三国演义》是相当成功的,我们不能以史书的标准来要求《三国演义》。鲁肃服孔明的歇后语就是来源于《三国演义》,下面我们就说一下在这部小说中孔明是如何让鲁肃服的。

首先在曹军大举南下的时候孙权阵营内想要投降的人占了大多数,所以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罗贯中笔下甚至是连周瑜也战斗意志薄弱,于是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于是下定决心联合刘备抗曹,然后就是草船借箭,再之后就是共同商定火攻曹营,然后诸葛亮为火攻曹营借来了东风,总而言之就是将诸葛亮的智谋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是一个让人无法不产生崇拜的人。作为一个老实人的鲁肃自然就是更加的佩服,特别是草船借箭的时候孔明还让鲁肃帮忙弄来了需要的草船,带着鲁肃前去取箭。很多看了《三国演义》这一章节的人都会佩服的五体投地,当然鲁肃身处其中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是事实上,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都是虚构的,东风是有,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没有装神弄鬼的去借东风,所以小说就是小说,史实就是史实,两者不可以混淆。

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肃在其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还好有他的祖母把他抚养长大。鲁肃家中很是富有,在当地数一数二,只是祖辈都无人出仕为官,所以即便再富有都不是士族阶级。

《三国》鲁肃剧照

鲁肃在年少时就胸怀大志,才思敏捷,还爱骑射习武,家道殷实,从不吝啬财务,乐善好施。古语有云“乱世之下出豪杰”,鲁肃就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袁绍在招兵买马的时候,封鲁肃做了个东城长,战乱年代,粮食很是宝贵,周瑜闻鲁肃之名,带领了一众难民前来问鲁肃借粮,那鲁肃二话没说,就借给他三千斛,经此一事,周瑜便觉此人与众不同,乃是英雄豪杰,便建立了坚固的友谊。

后来,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之下,随着周瑜一起到了东吴,孙策很是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祖母去世,回乡安葬,回来之时,孙策被杀,其弟孙权继位。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鲁肃非常被孙权看重,与他同榻而卧,把酒畅言。

旧臣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逊,经常诋毁他,孙权却不以为然,异常看重。鲁肃尽力辅佐孙权。鲁肃一直主张合纵抗曹,单凭东吴或者蜀地一人之力,难以撼动曹操,只有两人联合才能对抗曹军。在他的竭力劝说下,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取得大胜。周瑜病逝,将重任全部交于鲁肃。刘备假意借荆州,惹得孙权勃然大怒,两国经常发生摩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和颜悦色的安抚双方,邀请关羽相见,鲁肃单刀赴会,说的关羽面红耳赤。单刀之会并没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适逢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怕双拳难敌四手,和孙权讲和,双方协商,平分荆州,孙、刘休战。

鲁肃才能如何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心腹谋臣,周瑜的至交好友,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外交家,官至横江将军。

《三国》鲁肃剧照

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一个豪族之家,自幼丧父,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虽然鲁肃一家家底很厚,但是祖辈无人做官,所以不算士族,只是当地一豪族罢了。鲁肃少时好骑射习武,有远大的志向,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鲁肃为人性格豪爽,从不吝啬财物,所以结识了不少有志之士,在当地很有名望。适逢周瑜闻名而来,问鲁肃借粮,鲁肃没有片刻犹豫,便借给他一仓粮食的一半,后来两人建立了坚固的友谊,鲁肃也随着周瑜一起投靠了东吴。

孙权很是信任鲁肃,鲁肃也没有让他失望。鲁肃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榻上之策,分析天下的形式,权衡利弊之后,让孙权割据江东,等待时机。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时机,先占荆州,然后建号称帝,慢慢夺取天下。鲁肃的榻上之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从中可以看出鲁肃如诸葛亮一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长远的政治眼光。

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商讨两人结盟之事,曹操恐吓孙权,孙权有所犹豫,鲁肃后来分析了局势,更加坚定了孙权的联盟之心。时年九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使得江东政权稳定。后来在荆州一事上,鲁肃单刀赴会关羽,可见此人的胆量与智谋。鲁肃死后,孙权亲自哀悼,诸葛亮也远在益州进行默哀。

鲁肃和诸葛亮

鲁肃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鲁肃是东吴孙权的军师,而诸葛亮是蜀地刘备的军师。两人虽然辅佐的君主不一样,但却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好友。

《三国》诸葛亮剧照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是一个反应迟钝,又是一个善于调和的人。实则,鲁肃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才。鲁肃是孙权的之际,二人同榻而饮的时候,对天下的形式以及吴国的策略谈论中意见达到高度的统一,鲁肃曾对孙权说“主公将来可以称帝”虽然说完遭到孙权的训斥,认为汉天子还在,此话大逆不道,但是同时又补充到时机还未成熟,鲁肃喜上眉梢,原来孙权早已有此大志。

鲁肃和诸葛亮都是属于赞成孙、刘联盟的人,鲁肃曾说过“孙刘两家在三十年内结成联盟,江东基业大事可成。”以此可以看出鲁肃眼光之长远,后来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战略谋划,令人佩服。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击退了曹操大军,站稳了江东地区。鲁肃是孙、刘联盟的策划者和实践者。诸葛亮、周瑜向来不和,周瑜也曾一度想要除掉诸葛亮,为了不破坏联盟,总是鲁肃从中周旋,事事协调。

诸葛孔明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总是将自己看穿周瑜心思的事情透露给鲁肃,又让周瑜知道,这也是周瑜视他为眼中钉,想要除之而后快的原因。比起诸葛亮时时想要显露自己聪明,鲁肃则是懂得隐藏,从来不在人前显露聪明,只有孙权需要的时候才显露自己的智慧和高超的谋略。当然诸葛亮被为“卧龙先生”也不是凭空得来,诸葛亮的智慧也是无人能及的,周瑜就曾感叹过“既生瑜何生亮”。

鲁肃上了孔明船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这是一个歇后语,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实际上历史上根本没有草船借箭这个事情,鲁肃也根本没有与孔明同坐一船喝酒,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我国的影响非常的大,很多人都知道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更加知道以上的这个歇后语。下面我们就讲一下“鲁肃上了孔明船”是怎么回事。

鲁肃画像

《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说的,曹操带领大军南下,要攻取东吴,这个时候诸葛亮刚刚被刘备收在身边,诸葛亮于是只身前往东吴,劝说东吴联合刘备共抗曹操,但是东吴很多人都想让孙权投降曹操,于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极力主战,于是孙权同意孙刘联盟共抗曹操,并且与周瑜不谋而合采用火攻曹营,周瑜想要借口杀死孔明,要孔明几天之内制造十万支羽箭,如果孔明造不出就要按照军法处理。

孔明接下任务,但是鲁肃一连几天都看不到孔明造箭的行动,于是非常的好奇,孔明向鲁肃借了许多的船只,并且在船只上面扎满草人,预备给自己使用,具体怎么用孔明并不向鲁肃说,到了应该交羽箭的那一天江面上下了非常大的雾,孔明邀请鲁肃去取箭,于是孔明与鲁肃同乘一艘小船向着曹营出发了,鲁肃非常好奇,但是孔明又不说明,于是鲁肃糊里糊涂的就跟随者乘船向着曹营去了。等到了距离曹营非常近的时候,孔明让士兵们击鼓呐喊,曹军见到大雾,搞不清楚状况不敢出来应战,于是只是用羽箭射击,于是草人上面扎满了羽箭,等到天亮的时候雾气将要散去的时候,孔明让士兵们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羽箭”,并且快速的离开了。回去清点羽箭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需要制造的数量,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

诸葛亮智辞鲁肃

鲁肃有生之年最大的政治主张就是孙刘联合共抗曹操,所以无论别人怎么做,鲁肃的政治主张从来就没有变过,为了这一主张鲁肃有时候可以说是两头受气也不为过,特别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鲁肃更是被描写成为了一个两边都不讨好的老实人,被孔明耍的团团转,可以说鲁肃为了保住孙刘联盟费劲了心力。

诸葛亮剧照

《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在这一回中,周瑜听说刘备袭取了南郡和荆襄气急败坏就要率兵去攻打,鲁肃出面说,不能攻打啊,这样做不利于孙刘联盟,并且刘备与曹操的关系本来就不错,如果把刘备逼急了跟曹操联合一起来攻打东吴就糟糕了。我先去讨要,如果实在是不给再想办法就是了。于是众将都说这个方法比较好。于是周瑜就派鲁肃前去见刘备,鲁肃先跑去了南郡,听说刘备在荆州于是又跑到了荆州,见到了诸葛亮和刘备,谈到要回荆州的想法,诸葛亮说,荆州是刘表的地方,并不是东吴的地方,刘备作为刘表的弟弟,帮助刘表的儿子治理荆州是理所当然的。鲁肃于是说,刘表的儿子现在都在江夏,并没有在荆州怎么能够说帮助刘表的儿子治理荆州呢?于是诸葛亮让病重的刘琦出来与鲁肃见面,鲁肃见到刘琦于是没有话说了,沉默许久鲁肃说,如果刘琦的儿子不在了,是不是可以将荆州还给东吴了呢?诸葛亮于是说,那当然。于是鲁肃就这样回去了。荆州也没有要回来。

鲁肃回到江东说了自己去的经过,周瑜非常气愤,说,刘琦现在还那么年轻,等到刘琦死后才能归还荆州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鲁肃说,我看刘琦病的很重,可能很快就会死去。于是周瑜这才作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肃为孙刘联盟做出的努力,可以说鲁肃的一生都在为孙刘联盟而努力,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并没有看到孙刘联盟的必要性,于是在鲁肃死去不久,孙刘联盟就崩塌了,于是三国鼎立的局势很快消失了。

相关参考

诸葛亮为什么说魏延反骨 孔明因何要斩魏延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知道,诸葛亮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我先前也是极相信诸葛亮所说的话――诸葛亮说的还有必要去怀疑吗?虽然感觉诸葛亮的话勿用质疑――我想我这样的第一感觉中国人都有――从不敢质疑到

鲁肃服孔明歇后语故事赏析

鲁肃服孔明歇后语史书上没有记载鲁肃是如何服孔明的,但是在家喻户晓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鲁肃写成了一个老实的人,一个直心眼的人,对孔明可以说是非常佩服的,至今还有从《三国演义》中来的一个歇后语,那就

鲁肃上了孔明船歇后语解析

鲁肃上了孔明船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这是一个歇后语,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实际上历史上根本没有草船借箭这个事情,鲁肃也根本没有与孔明同坐一船喝酒,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我国的

孔明为何总是和魏延过不去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负忧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

三国马谡为什么会失掉街亭 解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失街亭是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当时关于马谡失街亭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这不难看出马谡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是马谡自身的问题造成的。马谡是时期蜀国的将领,他和他的哥哥马良都是手下有名

只因脑后有反骨就要杀魏延

在三国演义里面,魏延弑主献城,但是孔明却要左右将魏延推出去「斩了!」孔明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在一些战将求情时,孔明才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

不斩败将马谡却杀魏延

诸葛亮屡出昏招:不斩败将马谡却杀魏延  所谓“反骨”的说法当然只能是小说家言。解剖学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只有二百零六块骨头,谁也不可能单独在脑后多长出一块“反骨&

魏延故意踢熄孔明燈,姜維抽刀想殺魏延,為何諸葛亮阻止

魏延在五丈原踢滅諸葛亮向天借壽的主燈,致使孔明借壽失敗,吐血身亡,臨死之前,姜維要揮刀斬殺魏延,為什么諸葛亮不讓?一,魏延並非故意破壞諸葛亮借壽之事。諸葛亮夜觀天象,發現自己陽壽將盡,姜維建議諸葛亮向

魏延故意踢熄孔明燈,姜維抽刀想殺魏延,為何諸葛亮阻止

魏延在五丈原踢滅諸葛亮向天借壽的主燈,致使孔明借壽失敗,吐血身亡,臨死之前,姜維要揮刀斬殺魏延,為什么諸葛亮不讓?一,魏延並非故意破壞諸葛亮借壽之事。諸葛亮夜觀天象,發現自己陽壽將盡,姜維建議諸葛亮向

刘备定汉中为何选魏延为汉中太守

作为蜀国屈指可属的猛将之一,魏延为刘备江山的建立可称得起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国演义》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现,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之时,此刻的刘备可称是一败涂地狼狈万分,魏延斩关杀将,开城门迎接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