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只因脑后有反骨就要杀魏延

Posted 演义

篇首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 只因脑后有反骨就要杀魏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历史 只因脑后有反骨就要杀魏延

在三国演义里面,魏延弑主献城,但是孔明却要左右将魏延推出去「斩了!」孔明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在一些战将求情时,孔明才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后来孔明没杀魏延,只对他做了一些警告。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不喜欢降将,认为降将没有骨气。但是这标准并不一致,在三国演义里面到处都是征伐,总不能全部都抵死不从吧?降将如果都没骨气,难道降蜀汉就有骨气?降曹魏就不行?

其实在张飞取武陵时,武陵守将金旋底下的从事巩志不仅杀主献地,刘备不仅没有杀巩志,还令巩志代金旋之职,当时诸葛亮也没有反对。这诸葛亮未免有双重标准吧?

从《三国志》里面看到魏延并不是兵败杀主献城的降将呀。正史《三国志》里记载魏延是义阳人,跟父亲到处漂泊,后来父亲死了,恰巧刘备遇到,出资帮魏延葬父,将魏延收为仆从。后来当了刘备「部曲将」,也就是亲卫的小头领。

演义里面孔明一开始就要杀魏延,实际上魏延与关羽、张飞的关系并不差,毕竟是刘备身边旧人,魏延后来做到了汉中区军司令。

魏延其实算是有志气有才能的大将,有次刘备问魏延,如果曹操率兵前来该怎么办?魏延说了豪情壮志的话:「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孔明太过自信,用人有瑕疵,所以街亭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只愿意让他喜欢的马谡镇守,弄得损兵折将,汉兵大伤。而魏延守刘备的大门户汉中一守就是八年。

孔明用人门阀等级观念过重,对人总是直觉的喜欢与不喜欢,也因此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诸葛孔明的用人方式导致兴汉无望。

从三国志看三国演义,真正一开始要杀魏延的并不是孔明,应该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吧。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魏延脑后有反骨

蜀汉国小,人才较之魏、吴要少得多,诸葛亮生前用人不当,又不能协调好部属的关系,死后导致蜀汉政权的这场内讧,这对人才资源匮乏的蜀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势必加快蜀汉的衰落趋势。对此,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人物 反骨是什么_脑后有反骨是什么意思?

反骨是什么?其实就是后脑骨突出古代人迷信,相信看相算命,就说后脑骨突出的人奸猾,对别人不够忠诚友好,这样的人你不能完全信任他。于是,魏延冤死,而且死后还冤枉了上千年。反骨是什么后脑长有反骨的人,相书说

三国著名将领魏延造反的原因

魏延大家肯定都知道,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但是,魏延最出名的原因不是他有多会打仗,而是魏延是个反贼,都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脑后有反骨的人早晚要造反。而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造反的。那么,魏延为什么要造反

三国历史 诸葛亮逼其反

  魏延,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但是,魏延最出名的原因不是他有多会打仗,而是魏延因为魏延他是个发贼,都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脑后有反骨的人早晚要造反。而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造反的。那么,魏延为什么要造反呢?

刘备手下大将魏延,为什么会遭到诸葛亮排挤,并被说成反骨之人

一说到关于魏延的评价,很多人当即想到的便是诸葛亮所说的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在《三国演义》当中,魏延也确实如同诸葛亮所言,拥兵自重、意欲谋反。但是真实的历史上,魏延并没有反骨,可以说魏延被说脑后有反骨

诸葛亮逼其反! 揭秘三国时魏延造反的原因

魏延,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但是,魏延最出名的原因不是他有多会打仗,而是魏延因为魏延他是个发贼,都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脑后有反骨的人早晚要造反。而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造反的。那么,魏延为什么要造反呢?关于

诸葛亮逼其反! 揭秘三国时魏延造反的原因

魏延,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但是,魏延最出名的原因不是他有多会打仗,而是魏延因为魏延他是个发贼,都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脑后有反骨的人早晚要造反。而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造反的。那么,魏延为什么要造反呢?关于

历史人物 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真正的反骨到底长啥样?

魏延做蜀将之前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当时魏延作为降将准备效忠于刘备,可是诸葛亮却说他脑后有反骨,他日必定会造反,最后还是刘备爱惜人才把诸葛亮给劝下,才给了魏延一个机会。虽然这种说法在我们如今看来有点迷信,

历史人物 为魏延正名

  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说虽是小说家罗贯

三国名将魏延下场为什么那么惨

  是个被神化了的。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对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说虽是家罗贯中之虚构,但也近乎写实。>  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