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中袁绍麾下不可忽视的两大谋士大揭秘

Posted 延津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官渡之战中袁绍麾下不可忽视的两大谋士大揭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官渡之战中袁绍麾下不可忽视的两大谋士大揭秘

2、历史军事 如果官渡之战中袁绍胜利了,历史将会怎样发展呢?

官渡之战中袁绍麾下不可忽视的两大谋士大揭秘

官渡之战袁绍麾下谋士:

田丰、沮授是袁绍手下两名优秀的谋士,对于这两个人,识人用人皆胜袁绍的曹操有过这样的话:对沮授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对田丰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

对于袁曹两军,沮授认为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而田丰也认为善用兵,变化无方,虽少,未可轻也。从《武帝纪》记载曹操与袁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来看,田丰、沮授绝非凭空猜测,而是有做过情报工作的。

因此,袁绍决意出兵攻打曹操时,田丰、沮授曾经向袁绍进谏,便献策,其文如下: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许多人都认为田丰、沮授的战略是打持久战,其实田丰与沮授的真正战略意图是:以军事为辅打经济战。田丰对袁绍说: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其重点有两个:一是内修农战;二是派精骑扰敌。以此达到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持久战就可以概括的。

观袁绍从决定出兵到真正出兵一共拖了将近八个月,时间不可谓不长,而结果是让曹操利用这段事件进行了战略部署,并解决突然在徐州叛变的刘备,袁绍是即没有按他既定之策马上出兵,也没有采取田丰、沮授之策内修农战,外疲曹军,反而什么事也不干,白白浪费了时间。假如袁绍肯按他既定之策马上出兵的话,胜算也是很大的,因为当时曹操内有忧患,董承、刘备的野心家在内蠢蠢欲动,连年征战,士兵、百姓皆疲乏,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不然则按田丰、沮授之策。那么田丰、沮授之策是不是良策呢?首先看看内修农战,所谓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汉末动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曹操在建安元年已经开始实行屯田制,进行农战的战略了。而袁绍却没有制定过明确的土地政策,尽管拥有四州之地,但土地兼并严重,农业未有发展,这对于袁绍事业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田丰提出内修农战的计划于袁绍现今或以后都有利。但是袁绍不听。

再看精骑扰敌之计,袁绍的河北军队兵种上的优势是骑兵多,骑兵速度快,可以迅速进兵,也可以快速退兵,用于袭扰是有很大优势的,曹操兵少,不可能处处防备,正合《孙子兵法》所说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的情况。这条计谋同时也是一条很毒辣的计谋,辅之田丰内修农战的策略看,派出精骑的目的就是为了骚扰曹操农业发展,因此派出的骑兵必定是以掠夺农民,破坏农业生产为主,而并非去找曹操的某些据点打,这样一来曹操是不得不派兵救援,不然长久以往,他领地内的农业生产必将崩溃,长期被掠夺的农民或反或寇。这条计谋,对于袁绍来说却也并非就是十全十美的计谋,原因是袁绍治军很差,假如袁绍派出的精骑掠夺时兴起,贪财物,不按时撤退,很容易就被曹操来了一个歼灭战,文丑就是因为所领骑兵只顾钞略辎重,结果被曹操趁机歼灭的。然而许多事情我们都只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而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因此这条计谋虽然有风险,但对袁绍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好计。但是袁绍不听。袁绍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近八个月的时间,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亲征刘备,田丰劝说袁绍袭太祖后,袁绍以孩子生病,无心远征为理由,拒绝了田丰的建议。许多人认为袭太祖后就是偷袭许昌,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但袭太祖后还可以有另外两种理解,一是趁曹操不在官渡时进攻官渡;一是从后袭击征讨刘备的曹操军队,与刘备形成夹击之势。要实施以上三种策略都必须先攻下延津,以延津为据点。据《于禁传》记载,袁绍是有派人进攻过延津的,当时于禁仅以两千兵士把守延津,假如袁绍按他部署准备出动的兵力精卒十万,全力攻打而连二千人守备的延津都打不下,那官渡之战还用再打吗?难不成是《孙子兵法》没有教过兵力五十倍于敌的打法,结果他们就都不知道该怎么打了?曹操平定刘备叛乱的速度非常快,仅离开官渡一个月内就返回,假设在曹操平定刘备叛乱之前袁绍打下了延津,以延津为据点,最可能实施哪一种战略呢,即田丰袭太祖后是哪一种意思呢?笔者认为攻打官渡的可能性最大。官渡,是许昌的咽喉,曹操欲弃官渡退保许都时,荀言扼其喉而不得进,可见官渡之战的重要性,只要能攻下官渡,则许都也将很难守住,那时情见势竭,必将有变的便是曹操内部了。

另外一位谋士沮授,在曹操弃延津退守官渡时劝袁绍不要轻进,利用己方财力雄厚打持久战,这一策略也是有道理的。《孙子》云兵非贵益多也,袁绍进兵白马、延津连遭三败,折损大将颜良、文丑,还被曹操俘虏了历史上没有记载姓名的大将,军队的士气自然低下,战斗力远远不如曹操的军队,这是其一;曹操缺乏钱粮,速战速决对他有利,而袁绍钱粮多,支持得起持久战,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符合兵法因敌制胜的原理,这是其二。

综上观之,田丰、沮授的确是一流的谋士,曹操对田丰、沮授二人的评价也是很恰当的,是袁绍没有识人之明,这也是袁绍不如曹操之处。

连篇累赘这么多,包括许多的推测、假设,其主旨是为了证明:战争中难以预料的事情是很多的,战事的变化也是每分每秒的可能出现的。曹操能够以弱胜强,其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曹操的军事指挥、决断能力,而并非单凭运气,单靠侥幸就能够取得胜利的。

历史军事 如果官渡之战中袁绍胜利了,历史将会怎样发展呢?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一个转折点,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役,袁绍拥有数倍于曹操的兵力,然而最终却意料之外败给了曹操,使得曹操声名鹊起,也成为他统一北方的基础。然而,如果在这次战役中,袁绍并没有失败,而是打败了曹操,那么未来的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呢?是不是就不会有三国了呢?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强大的袁绍统一中国,数年后,曹操灭袁氏,统一河北。曹操灭袁绍以后,发动了赤壁之战,但战败,随后中国迎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分裂局面。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假如袁绍在官渡之战击败曹操,历史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实力是强于曹操的,当时曹操众将都认为“袁绍势大,不可敌”,只有曹氏宗族和荀彧郭嘉等人极力支持曹操。袁绍当时代表的是东汉最强大的势力,世家大族的力量,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他本人就是一个近似于门阀的贵族子弟。

而曹操虽然也出身官宦家庭,但他的家族背景与袁绍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曹操实施屯田招揽流民,抑制豪强,唯才是举,重法家刑名之学,所有这些都代表曹操代表的是新兴士族以及广大平民的利益。

这两种力量的交战,在官渡决出了胜负。

有一种观点认为袁绍在河北很得人心,这种观点很片面。袁绍所得的人心仅仅是那些家族背景优厚,走察举仕途的少数派的人心,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袁绍的统治其实很糟糕。刘备到河北的时候就发现袁绍治理下的冀州百姓凋敝,土地兼并严重。曹操灭袁绍后,在河北实行了“分贵族田地”的举措,立刻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

曹操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并下令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从以上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来,假如官渡之战袁绍获胜,那么就是世家大族时代的提前到来。以河北和汝南(袁绍老家)的旧贵族为代表,一场新的土地兼并的狂潮就会到来。我们都知道,汉末黄巾起义的根源就是因为东汉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导致流民四起,如果袁绍再实施这种政策,国家局面便可想而知了。

至于汉朝皇帝汉献帝,则早就被废了,因为袁绍压根就不承认这位董卓所立的皇帝。袁绍承认的是前废帝,他期间甚至打算自己拥立一位汉室宗亲称帝,但因为没人响应而流产。假如袁绍战胜曹操,汉献帝的命运可想而知。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历史的大方向就被改变了。

并没有。曹操前期唯才是举,重法家,抑制豪强。

但后期,曹操做出了妥协,他杀荀彧就是一个明证。曹操后期不止一次说“我重法家是因为乱世用重典,和平时代还是要用儒家。”这种观点其实就表明,曹操并没有把握将几百年的世家大族政治瓦解。曹操死后,曹丕和曹睿更是彻底倒向世家大族,通过联姻和封官,豪族势力抬头。结果,以寒门起家的曹氏向世家妥协,最终被世家所取代。

相关参考

官渡之战中袁绍麾下不可忽视的两大谋士大揭秘

官渡之战袁绍麾下谋士:田丰、沮授是袁绍手下两名优秀的谋士,对于这两个人,识人用人皆胜袁绍的曹操有过这样的话:对沮授“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对田丰“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对于袁曹两军,沮授认为...

“官渡之战”中袁绍到底输在哪儿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初步架构了三国鼎立之格局;随着夷陵之战(或叫V亭之战)刘备的惨败,三方均元气大伤,谁也奈何

三国两大精锐军队之战,一支惨败后就此从历史中消亡

界桥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季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双方是当时北方两大军事集团:袁绍与公孙瓒。一、战争的目的与起因「”界桥之战”前北方局势目的:这场战争的实质是袁绍与公孙瓒之间为争

三国两大精锐军队之战,一支惨败后就此从历史中消亡

界桥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季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双方是当时北方两大军事集团:袁绍与公孙瓒。一、战争的目的与起因「”界桥之战”前北方局势目的:这场战争的实质是袁绍与公孙瓒之间为争

三国一位谋士,给袁绍提出一个建议,袁绍若听了,文丑或许不会死

众所周知,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有成王败寇的成分,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汉末时期,争雄失败的诸侯,其麾下的文臣武将,大都被一笔带过,埋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例如,袁绍麾下的河间四将,即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除

官渡之战爆发时,为何只有袁绍和曹操在打仗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200年,为了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诸侯,曹操和袁绍这两大诸侯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

原创 袁绍麾下能力远胜于河北四庭柱的大将,你知道他吗

麴义,东汉末年人物,袁绍手下。原为韩馥手下,初平二年(191年)哗变,击败韩馥,投奔袁绍。又击败哗变袁绍的匈奴单于於夫罗。界桥之战中,麴义以精兵大破公孙瓒大军,斩杀严纲,又回救被围的袁绍。兴平二年(1

原创 袁绍麾下能力远胜于河北四庭柱的大将,你知道他吗

麴义,东汉末年人物,袁绍手下。原为韩馥手下,初平二年(191年)哗变,击败韩馥,投奔袁绍。又击败哗变袁绍的匈奴单于於夫罗。界桥之战中,麴义以精兵大破公孙瓒大军,斩杀严纲,又回救被围的袁绍。兴平二年(1

袁绍帐下的谋士之一郭图

  郭图  郭图(?-205年),字公则,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力主趁机偷袭曹营,在此计失败后为免于责罚而归罪于率军偷袭曹营的张郃、高览,致使二人背袁投曹。袁绍死后为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先是什么后是近代化

两大任务是: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