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结果又考中探花

Posted 探花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结果又考中探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结果又考中探花

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三名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探花虽比不上状元、榜眼,但若能考中亦是很高的荣誉。

然而在历史上,却有一个人先后两次考中探花。这个人就是北宋名臣滕元发。

滕元发,浙江东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滕元发“豪隽慷慨,不拘小节”,而且自幼聪慧,9岁便能作文赋诗,范仲淹与他是亲戚,“见而奇之”。于是范仲淹将滕元发接到家中,与其子范纯仁一起学习。两人都勤奋好学,深受范仲淹的影响。

皇佑元年(1049年),滕元发与范纯仁一同考中进士。殿试时,主试官宋祁对滕元发的文采啧啧称奇,拟定他为探花。可是宋仁宗认为滕元发的考卷中有一首诗不合程式,就将滕元发的科举名次给取消了。滕元发不拘小节的性格,害得自己错失了探花。而范纯仁虽然只得了一个进士,但是从此步入仕途,在多年后成为一代贤相。

言归正传,接着说滕元发。

滕元发的心中既懊悔,又不服气,但他没有因此悲观,反而加倍用功研读。皇佑五年(1053年),滕元发再次参加考试,竟然又考中了探花,成为当时的一件奇事。两中探花,在中国1300 年科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举进士,廷试第三,用声韵不中程,罢,再举,复第三。(见《宋史·滕元发传》)

考中探花以后,滕元发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开始步入仕途。滕元发为官清廉,正直敢言,爱民如子,政绩突出。根据史书记载,滕元发执法严明、断案如神,曾经三次担任开封府尹。“为开封府,三狱皆满,公视事之日,理出数百人,决遣殆尽,京师翕然称之”。

开封府尹是北宋时的一个重要官职,地位在尚书之下、侍郎之上,一般是从一品或二品官衔。比如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等北宋名臣都出任过开封府尹,宋太宗、宋真宗当皇帝之前也曾做过开封府尹,可见开封府尹一职的重要性。

而滕元发竟然三次担任此职,这是因为滕元发这个人很有豪杰气概,敢于冒犯皇亲国戚,所以两次被罢免。可是罢免了滕元发以后,又很难找到比他更称职的人选,过一段时间后只能让他复任。

滕元发年轻时,名将孙沔见到他,“见而异之”,预言说:“奇才也,后当为贤将。”后来滕元发果然领兵镇守边境,“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滕元发文武双全,据《东轩笔录》记载,参知政事吴奎评价他“不唯将略可取,至于躯干膂力,自可被两重铁甲。”滕元发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契丹人和西夏人都十分畏惧他,不敢轻易进犯。

元祐五年(1190年),北宋与西夏之间的紧张关系暂时缓解,宋哲宗将米脂、葭芦、安疆、浮图四座边寨赐给西夏。这四座边寨都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滕元发自然不同意,连续九次上书激烈反对,可是宋哲宗没有采纳。滕元发失望至极,以年迈为由请求到淮南任职,朝廷授他为龙图阁学士的虚衔,让他担任扬州知州。滕元发在赴任途中病故,享年71岁。

滕元发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左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章敏”。苏东坡为之撰《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记述了滕元发的许多生平事迹,其中多次出现“见而奇之”、“见而异之”、“上奇其策”、“上为改容”、“诸将以是服公”之类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滕元发是一个聪明有趣、性格鲜明的奇人。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先是考中探花,后改名又考中了状元,最终战死沙场

在古人眼中,人一生有四大幸事,金榜题名则被认为是四大幸事之首,足以看出古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对于绝大多数学子来说,能在会试中脱颖而出,就能以此踏入仕途,绝对算是祖坟冒青烟了。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奇才,他

状元马全的生平简介 中了探花的马全为何改名重新参加科考?

  在历代武状元中,清朝的马全是唯一一个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来又考中状元的。  马全最初的名字叫做马瑔,乾隆十七年,他考中壬申恩科一甲第三名武进士,当了一名二等侍卫。  乾隆二十年,马瑔担任福

因受牵连被取消状元头衔,后来又考中了状元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不管是遇到什么情况,每次只能选出一位状元,绝不可能出现并列第一的情况。能够考中状元者,不仅具备过人的才华,也有运气的成份存在。令人惊讶的是,古代曾有这

历史秘闻 因受牵连被取消状元头衔,后来又考中了状元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不管是遇到什么情况,每次只能选出一位状元,绝不可能出现并列第一的情况。能够考中状元者,不仅具备过人的才华,也有运气的成份存在。令人惊讶的是,古代曾有这

古代科举,为何得中探花的人比考中状元还高兴呢?

古代科举,为何得中探花的人比考中状元还高兴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疑是古人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喜事,要是在金榜题名中拔得头筹,成为了位居第一的状元郎,更能够获

原本只是探花,乾隆得知他籍贯后大喜:状元就你了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状元只能有一个,不会存在并列第一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所有学子都想金榜题名,从而实现光宗耀祖、为朝廷效忠的梦想。一旦能考中进士,几乎可以说是祖坟

历史秘闻 原本只是探花,乾隆得知他籍贯后大喜:状元就你了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状元只能有一个,不会存在并列第一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所有学子都想金榜题名,从而实现光宗耀祖、为朝廷效忠的梦想。一旦能考中进士,几乎可以说是祖坟

在古代,你知道考中進士到底有多難嗎

當我們參觀考察一些古民屋的時候,經常會在一些規模較大的老建築廳堂上看到門額上懸掛著「進士及第」、「探花及第」「榜眼及第」甚至有時可以見到「狀元及第」的牌匾。此時大多數人心中都油然而升起崇敬之感,或讚歎

在古代,你知道考中進士到底有多難嗎

當我們參觀考察一些古民屋的時候,經常會在一些規模較大的老建築廳堂上看到門額上懸掛著「進士及第」、「探花及第」「榜眼及第」甚至有時可以見到「狀元及第」的牌匾。此時大多數人心中都油然而升起崇敬之感,或讚歎

如此有才,前途无量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二十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年少得知的他,不仅是家族的骄傲,也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大才子。正当朝廷准备赐他官职的时候,却因为父母先后去世,不得不在家守孝,几年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