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黄志强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黄志强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黄志强人物简介

·黄志强



黄志强,外科学家,肝胆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华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创始人。1957年采用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开创了利用肝脏外科技术治疗胆道疾病的新途径; 1962年系统地论述了 “肝胆管结石病”,拓展了以往主要限于胆囊结石及其并发症的胆道外科领域; 提出并完善了肝内及高位胆管梗阻性病变的诊治原则与外科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疾病特点的肝胆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系统; 他还早期开展了系列重大手术。编著我国第一部《原发性胆管结石及其有关问题》、《外科手术学》、《胆道外科》、《肝脏外科》专著,还编著了 《肝脏外科手术学》,以及《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黄志强胆道外科》等15部著作。

黄志强,1922年1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古井镇崖门村,这里是一个位于珠江入海口的美丽村落。祖辈们世代务农,家境虽不是钟鸣鼎食,但却能糊口而小有盈余。祖父早年曾经为生计在南洋充当劳苦华工17年,受尽凌辱,深知只有有文化,有知识,才能使国家强大,只有有真功夫,真本事,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到父亲黄北踞这一代,成为家族中第一位读书人,毕业于广州博济医学院。童年的黄志强是在祖父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因此颇受祖父的影响。1932年,黄志强在父亲的鼓励与支持下,自乡间的公立小学考入广州的私立中学——大中中学。中学时代黄志强的爱好,一是化学、几何、生物的学习,成绩名名列前茅,一是课外酷爱阅读小说,尤其是武侠小说与伟人传记。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广州城还算是比较开明的,蒋介石为了让外界知道他的政治“民主”,鼓吹所谓“言论自由”,使得黄志强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如冰心、茅盾、巴金的小说,以及其他人物传记。《诺贝尔》、《居里夫人》、《巴斯德》对他的影响很大,或许因为年龄稍长的原因,他的思想开始由对以前的武侠救国的崇拜向科学救国思想转变。

1937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了广州城,黄志强在喧天的炮火中结束了高中生活,这痛苦的结局,也激起了他强烈的进取心与求学欲望。由于对化学、几何、生物的浓厚兴趣,以及父亲的意愿,1938年报考了位于昆明国立中正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录取。然而,由于日军对海陆交通的严密封锁,出入广州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宁死也要上大学,就是这位16岁少年的心声。1939年初,在父亲的精心策划与安排下,黄志强与同学吴祝生自崖门入海口 “偷渡”启程,途径澳门、取道越南,历经坎坷,最后终于到达昆明。

进入中正医学院以后,他选择了当时的新兴外科学科,然而,真正对外科发生兴趣,是1941年他上大学三年级时的动物实验课。该门课的主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林从敏教授,他的一番话激发了黄志强对外科的浓厚兴趣与探求外科奥秘的志向,也决定了他一生与外科结下不解之缘并创造出非凡业绩。林教授在观看了黄志强做的一次气管切开插管术后,语重心长地说: “你的实验做得不错,手法灵巧,动作规范,思维敏捷,心绪沉稳,如果你努力,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外科医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更加发奋读书,虽然战乱的年代,学校几经搬迁贵阳、江西等地,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都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与信念。

1944年7月,毕业后分配至遵义工作一年后,经虞颂庭教授推荐到战时的陪都重庆中央医院任职。这里云集了当时全国医学界一流的教授,如外科界元老沈克非教授,著名的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董秉奇教授,虞颂庭教授等。他们过硬的基础、高超的技术、良好的医德,使黄志强找到了如何做好一个外科医生的榜样。为了对疾病的诊治能够做到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处理,他潜心研读了当时陴斯及泰勒的生理学巨著《医学生理学》和其他的《外科生理学》等著作,对他的外科治疗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那时起就养成了深入临床,仔细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良好习惯。1948年,他的第一篇关于“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论文,足以证明他的扎实基础与独到见解。由于他在临床工作中的突出表现,1948年的某一天,在陈仁亨教授的带领下,去当时的陪都医院为“西安事变”中和张学良将军一起发动兵谏的杨虎城将军做了胆囊切除术,并留院两周护理。这次经历,将军的人格魅力与伟大,深深地感动着他,后来将军之死,使得黄志强更加痛恨国民党反动派,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憧憬与向往。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前夕,许多同事忙于向香港、澳门以及台湾举家迁移时,黄志强却毅然决定留在大陆,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满腔热血的黄志强积极投入国家百废待兴的浪潮中。他立足于本职工作,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竭尽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华。1952年2月,时年30岁的他又积极志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手术队,在前线工作的一年,战场的洗礼,使他懂得了年轻与时光的宝贵,工作倍加努力。20世纪50年代,在他在我国的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心脏直视、开颅、颈动脉瘤切除等当时高难度手术,并特别擅长疑难杂症的处理,远近闻名,蜚声遐迩,34岁的黄志强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外科学教授。然而,本来可以使他享用终生的这些专科的学术地位,他却甘愿舍弃,而沉迷于当时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极高,而且最疑难的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从此踏上了艰难漫长之路。1957年,经过对西南地区治疗病例的详细调查,首次报道了胆管结石在我国的高发病率,并于1958年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开创了应用肝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的新途径。为了这一新兴专科的发展,在他的不解努力下,1963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肝胆外科专科,建立了当时颇具规模的实验室。就是这一基地,成为我国几代胆道外科医生的摇篮,在我国胆管结石的外科防治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尽快培养肝胆外科方面的专业人才,他在繁忙的临床工作的同时,1962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发性胆管结石及其有关问题》,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艰难的岁月中,还坚持主编了第一部《外科手术学》与《胆道外科》,并于1975年出版发行。1978年,他代表我军参加了第一界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给予了他忧伤的内心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他发表了大量关于肝胆外科方面的文章,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外科治疗原则与方法,在肝胆外科领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1980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导师之一。由于工作需要,1985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创建了肝胆外科,并很快使之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肝胆疾病治疗的技术中心。在这时,虽然已是63岁的他,意志不减当年,又创造了高位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最高记录。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于黄志强在胆道外科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外科学界产生的巨大影响,被同行们尊称为“胆道之父”。



系统论证肝胆管结石病在胆道外科领域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志强便注意到我国肝胆管结石病远非如国外文献报道的那样罕见,而是我国当时胆道疾病中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治疗极为困难的一组最疑难病例。过去认为,在亚洲地区,原发性胆管结石病少见,国内外对胆石症概念的理解,一般认为是胆囊结石及其进入胆总管内的继发性结石,而对原发性胆管结石,早期的报道仅限于少数的病例,因此,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Digby (1930) 报道了10例香港地区原发性胆管结石,并指出胆总管结石是肝内胆管结石下降的结果,对其中的1例结石进行分析,其主要成分为胆红素,胆固醇含量甚少,认为发病的原因与胆道感染有关。Ludlow报告的8例朝鲜结石症病例,其中5例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而Lahey (1940)在1800例胆石症的手术病例中,发现15%合并有胆总管结石; Colcock (1955) 报告1356例胆石症,胆总管结石占10.5%。对胆总管结石的来源,认为是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内所致。Best (1944)综合比较了亚洲与欧美国家肝胆管结石的发病率,日本占7.7% (20/257); 挪威7.2%(7/97);美国6.6% (2/30)。比较的结果提示,肝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并不高,而且多数作者认为,结石是来自肝外胆道的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由于东、西方国家作者们所报道的病例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别,对于肝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在统计学上难以得到切合实际的数据,所以,从欧美国家的教材学习而来的胆石症概念仍然以胆囊与胆总管结石占主导地位,而对胆管结石的原发性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

由于当时我国有关外科学方面的教材,几乎均是国外教材的原版或译本,关于胆管结石的描述资料不仅简单,而且与国情极不相符,因此,在外科治疗处理上更缺乏有效的手段。他依靠我国西南地区肝胆管结石的高发人群,以及结合重庆地区医院临床外科治疗的病例,进行了肝胆管结石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学的研究。1957年,黄志强对我国重庆1944年后西南医院 (228例) 与重庆地区 (351例) 总计579例胆道手术病例进行分析发现,胆石症占294例(50.8%),非结石性胆道病为285例 (49.2%),原发性胆管结石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44.6%(131/294),其中肝胆管结石占38.3% (113/294),并指出胆管结石与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症有明显关系,虽然此结果在国内属于地区性的报道,但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极高发病率,与以往欧美国家报道的结果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发现,对于我国胆石症内容的崭新认识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50年代末,先后发表了胆管结石80例分析报告、胆囊炎与胆石症228手术病例分析等11篇论文; 1962年,在国内出版了第一部《原发性胆管结石及其有关问题》的专著。1973年又以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为题,参加巴塞罗那第23届国际外科学术大会,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肝胆管结石病,引起世界各国同道们的广泛重视。鉴于他大宗病例临床病理学研究结果,1958年,提出了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以及高位肝胆管狭窄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主要病因这两个著名论断,对这两个问题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对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成败的关键。从此,改变了以往我国外科学教科书中仅引用国外以胆囊结石及胆囊外并发症为主的胆道外科学概念,使我国常见的肝胆管结石的认识及其诊断与治疗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胆道感染、胆道梗阻、胆汁淤滞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和肝胆管结石形成的基本因素。在对胆石成因的研究中,他还提出了肝源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肝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假说,修正和补充了日本学者的色素性结石形成理论。他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胆道免疫反应与胆石形成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推动了对肝胆管结石病因学、病理学等方面的深入认识。他还多次组织了地区性与全国性的胆石症的大宗调查,为我国胆石症的发病、分布、变迁及诊疗情况提供了可靠依据,为我国胆石症的防治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提出高位胆管梗阻性病变的诊治原则与外科技术



依据他对肝胆管结石病的病理特征呈现“肝内局限性分布”与“高位胆管狭窄” 的两个论断,1958年首次报告了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开辟了应用肝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的新途径,迄今,该方法已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几乎成为绝大多数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必需的手段,在一些肝胆外科治疗中心,采用肝叶、肝段切除的比例则更高。重庆西南医院自1983~1994年10年中,749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中373例采用了肝叶或肝段切除术,占总数的49.8%。目前,随着肝脏切除技术的成熟与进步,右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比例呈现增多趋势,在一些肝胆外科专科治疗中心达到10%以上。从大量的临床治疗病例的疗效调查,该手段的远期疗效的优良率可达90%以上,充分说明对肝胆管结石病理改变特征认识的可靠性与方法的可行性。

针对高位肝胆管狭窄问题,开展了肝门部胆管高位切开成形术,改变了过去仅从胆总管切开取石的传统术式,并设计了联合高位胆肠重建或胆管扩大修复术,间置空肠并十二指肠人工乳头胆肠吻合术,以及选择性的肝段及亚肝段切除术等一系列新的联合手术方式,显著改善了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对1963 ~1975年、1975~1981年、1983~1994年三个阶段性回顾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优良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73.9%,80.1%,87.2%)。

肝胆管结石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是胆汁性肝硬变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是该病治疗非常棘手的问题。1979年,黄志强针对胆管狭窄的问题,对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疑难病症,提出分期手术的方法与技术路线,针对胆道再次手术以及门静脉高压时腹腔粘连处、肝门部曲张血管异常丰富的复杂特点,提出了沿肝包膜分离、肝门板分离、肝方叶切除暴露肝门的方法,是提高胆道再次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技术,使得对该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有法可循。

迄今为止,黄志强亲自主持完成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肝胆管结石病手术约1200例,术后良好率达80%以上,显著降低了该病原有高复发率、再手术率和死亡率。全国11342例胆石症手术病例和全国4197例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病例调查表明,此等手术方法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并收到较好效果。1990年在国内首先报告了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至今已施行103例,手术切除率高达60%以上,5年生存率由零提高到13.3%。另外,20世纪50年代末,经过黄志强深入仔细的临床观察,首先采用肝动脉结扎术与肝右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大出血获得成功,改变了当时视胆道大出血为 “不治之症” 的观点,此术式现已被国内外广泛引用。通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肝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的原则与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由他主编的《胆道外科》、《外科手术学》、《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黄志强胆道外科》等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专著,前两者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著作奖。经过40余年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取得外科临床治疗的显著疗效,关于《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和《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分别获得国家与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密切结合的积极倡导者



黄志强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以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为向导,在早期的大外科医疗实践中,敢于开展当时视为高难度的许多外科手术; 也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使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阻碍重大手术开展的新问题,独创性地提出外科基础研究的系列课题,从而促进了外科临床的进步。

1948年,黄志强在国内首先报道应用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1963年施行了脾静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并在1975年出版的《外科手术学》 中详述了该手术方法与经验,对我国高发的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开创了先河。黄志强在早期的外科实践中还涉及颅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专科,曾有直肠狭窄保存括约肌切除术、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100例肺叶切除无死亡等报告,为外科专业化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黄志强发现肝脏手术的病人因对创伤的反应不同,术后的恢复受到极大影响。因此,鉴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并完成了手术创伤对肾上腺交感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可明显提高病人对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及减少术后并发症,至今已在临床被普遍推广使用,此结果亦被当前细胞因子的研究结果所验证。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他的倡导与主持下,还先后完成了休克、创伤反应与机体代谢变化、肝功能损害与多器官衰竭等十几项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系列研究。从观察组织器官在低灌流下的细胞与分子结构的变化,证明了皮质激素与儿茶酚胺分泌间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揭示了创伤后肝脏功能损害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因果关系。上述系列成果对控制机体手术或创伤后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与死亡率起到积极作用,为开展复杂、创伤大的手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83年在德国汉堡第30届国际外科学术大会上,该论文被邀大会发言,受到同行们的广泛关注。

治学严谨,勇于开拓的楷模



1963年,黄志强在国内创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肝胆外科学专业,1978年成为全军肝胆外科技术中心,为我国我军培养造就了几代专业技术人才。他治学严谨,作风民主,严己而宽人的风格广为同道们所颂扬; 对身边的各级工作人员,能充分发挥其所长,常把自己先提出的新课题,让给年轻助手去完成,有意培养其开拓创新能力; 黄志强非常注重临床实践,视病人如亲人,从医50余年来,从未离开过病人和手术台,始终站在外科临床医学发展的前沿并不断创新,成为几代外科医生的楷模。自1980年黄志强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以来,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及高级进修人员300余名,亲临执教三期全国肝胆外科高级研修班,这些人才被人称谓“肝胆黄埔军”,他们大多成为我军乃至全国肝胆外科专业方面的骨干力量。

黄志强主张教学和科研要提倡和形成一种活跃的开创性气氛,临床实践是科研课题来源与教学目的的中间环节,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他认为尽管学科越分越细,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已是临床医学发展中求得突破的趋势,因而主张重视临床医生的基础训练及不同学科间的联合教学、科研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全能的人才来适应医学发展新形势的需要。黄志强曾荣立二等功与三等功各两次,国家教委通报表彰一次,被解放军三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教师,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

黄志强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顾问、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主任委员、组长,《美国医学杂志》(JAMA) 中文版总编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等职。作为我国肝胆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华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的创始人,自20世纪70年代主持胆道外科学组的工作至今,亲自主持完成了胆石症、肝内胆管结石、胆道肿瘤、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七项全国性疾病调查,举办六届全国性学术会议。为我国胆道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我国肝胆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志强教书育人,更多地体现在发表的大量论文与著作。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主编国内第一部《外科手术学》、《胆道外科》、《肝脏外科》专著,先后还主编了《腹部外科基础》、《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肝脏外科手术学》、《当代胆道外科》、《黄志强胆道外科》等15部专著,共计1500余万字,其中近640万字由他本人亲自撰写,并亲自绘制了大量形象入微的插图。这些著作在我国外科学与肝胆外科专业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外科医生不无自豪地说从事外科专业是读着这些著作成长的。

简 历



1922年1月1日 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古井镇崖门村。

1932~1938年 在广东省广州私立大中中学学习。

1939~1944年 在国立中正医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4~1945年 在贵州遵义县医院工作。

1945~1950年 在重庆中央医院任外科医师。

1950~1956年 在重庆西南医院任外科副教授、副主任。

1956~1963年 在重庆西南医院任外科副主任、教授。

1963~1978年 在重庆西南医院任肝胆外科主任、教授。

1978~1984年 在重庆西南医院任全军肝胆外科技术中心主任、教授,兼西南医院副院长。

1985~1988年 在解放军总医院任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兼第三军医大学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9~现在 在解放军总医院任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专家组组长。

1997~现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论著



1 黄志强. 胆管结石: 80例分析报告. 中华外科杂志,1957,5:695~703.

2 黄志强,陈庭仁. 胆囊炎与胆石症: 228手术病例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1958,6: 14~19.

3 黄志强,马宵. 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中华外科杂志;1958,6: 1221~1224.

4 黄志强,胡先华,陈学孝. 创伤性胆道大量出血. 中华外科杂志,1959,12:1195~1197.

5 黄志强. 从死亡病例看胆道疾患的治疗问题. 中华外科杂志,1962,10:2.

6 黄志强,黄文,韩本立,程天民,梁延杰. 肝胆管结石症的外科治疗. 中华外科杂志,1964,增刊: 67~69.

7 Huang CC,Huang W,Liu TC,Yang CF. Intrahepaticstones and their surgical management. Chin Med J,1962,81:287~294.

8 Huang CC,Pei HY,Liu YH,Han BL. Treatment ofhighstricture of hepatic duct. Chin Med J,1965,84:606~611.

9 黄志强,裴锡玉,刘永熊. 高位胆管狭窄的治疗. 解放军医学杂志,1965,2:368~372.

10 黄志强,蔡景修,韩本立,钱光相. 胆管狭窄合并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问题.中华外科杂志,1979,17 :351~356.

11 黄志强,刘永雄. 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治疗方法的改进. 中华外科杂志,1980,18: 368~371.

12 黄志强,杨可祯,孟宪钧,尹国清. 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意义. 中华外科杂志,1982,20 :49~53.

13 黄志强,刘永雄,蔡景修,迟彦邦,钱光相,韩本立. 肝门部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中华消化杂志,1982,2 :3~6.

14 黄志强. 高位右肝管狭窄的外科治疗问题. 中华外科杂志,1985,23:517~521.

15 黄志强,顾倬云,张晓卫,周燕玲,王燕生. 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现况——全国4,197例手术病例的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1988,26: 513~522.

16 黄志强. 右后段肝胆管阻塞的手术处理. 中华外科杂志,1988,26:593~597.

17 黄志强. 当前胆道外科发展的趋向 (述评). 中华外科杂志,1992,30:69~70.

18 Huang ZQ. Progress of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hepatic lithiasis in China. Chin Med J,1996,109:506~509.

19 Huang ZQ.Die chirurgische therapie intrahepatischer gallengangkonk-remente. Chir Gastroenterol,1997,13:158~162.

20 Huang ZQ.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hepatic stones in Mailand China. J Surg Assoc Roc,1996,29:451~460.

21 黄志强著. 原发性胆管结石及其有关问题. 重庆: 第七军医大学,1962.

22 黄志强主编. 胆道外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23 黄志强,黎鳌,张肇祥主编. 外科手术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24 黄志强主编. 肝脏外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25 黄志强主编. 腹部外科基础.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26 黄志强著. 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

27 黄志强主编. 现代腹部外科学.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8 黄志强著. 肝脏外科手术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29 黄志强主编. 当代胆道外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0 黄志强著. 黄志强胆道外科.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黄志镗人物简介

·黄志镗黄志镗,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曾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环氧化合物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芳杂环高分子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中的防热材料研究作出了贡献。还在杂环化合物与杯芳烃等方

历史人物 国家底线丁达是谁演的_丁达扮演者黄志忠个人资料,

感谢13的投递时间:2016-11-2311:42来源:本站网查询 ,

国常会全面宽松基本确认是什么意思

7月23日,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房地产圈网红”任志强又大胆预言:我觉得放开调控房地产也不会崩盘,因为城市化需求还存在。众所周知,任志强,一直都是唱多派,来看看他以往的观点:2016年,房价

首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生活史出版

新华社南京12月11日电(记者邱冰清、蒋芳)近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撰写,讲述了父亲作为幸存者普通又不平凡的一生。1937年12月13日,日军

谋略人物 朱可夫

朱可夫(胜利象征)(王日中、蔡志强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8.4万字)★朱可夫是苏联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活动家、杰出的战略家、元帅,四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是一位成功地从士兵逐级晋升为元帅的传奇式职业军人

粤语歌的发展简史

粤语流行歌的发展已经有50年的历史,这也是香港流行文化变迁的50年。梳理这段历史,能发掘很多歌曲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最近,著名音乐文化人黄志淙在新书《流声》中,将香港流行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源流、工

1990年,中国大使“抢救尼加拉瓜”

图片说明:当时的新总统查莫罗夫人(右一)会见中国特使陈敏章(左三)与作者(左一)。>黄志良>1989年10月,我接到外交部调令,命我出任中国驻尼加拉瓜大使,即刻赴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临危受命,心情

光荣时代赵立新为什么被换

年代反特刑侦剧《光荣时代》将于明天正式播出。不过从预告片来看,原本饰演男二号的赵立新已经不在了,可能是因为制作时长问题,虽然黄志忠火速顶替,但只能通过换脸的技术方式呈现给观众们。所以很多人看了后会觉得

知名人物 黄仲涵生平故事简介,黄仲涵历史评价,黄仲涵怎么死的?

黄仲涵,字泰源,祖籍福建同安。1866年11月19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省府三宝垄。父亲黄志信曾参加19世纪50年代初期在福建同安发生的小刀会起义。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清兵的搜捕,于1856年背井离

蒋介石想要留下八千,孙元良为何拒绝执行

电影《八佰》原定于今天晚上进行「”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片的放映,没想到昨天晚上,突然放出消息,因为「”技术原因”,临时取消放映。据悉,《八佰》由管虎执导,张译、姜武、王千源、黄志忠、侯勇、刘晓庆、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