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林宗华人物简介
Posted 纤维
篇首语: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林宗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林宗华人物简介
·林宗华
林宗华,纺织技术专家,碳纤维技术专家,纺织教育家,台湾逢甲大学纺织工程系和纺织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创始人。20世纪60年代初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对纺织厂的生产全过程实行品质控制,在保全技工中倡导技术公开;在纺织教育中提出强化纺织物理、纺织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学科的传授。70年代主持制定纺织各专业、各机种的机械修护“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在台湾实施至今已逾20年。80年代努力推动对外纺织科技交流,促成海峡两岸纺织学会的交流互访。
林宗华,字光繁,1922年10月15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父林景春、母李文英务农。林宗华的青年时代,是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黑暗时代。九一八事变,特别是成立伪满洲国后,林宗华痛心疾首,曾两度投身当地的抗日部队。日军战败投降后,他随学校入关,于1950年辗转到达台湾。于1955年3月赴日留学,在日本桐生市群马大学研读纺织科技,1959年3月毕业,获纺织工学士学位。接着又考取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纤维工学研究科研读纺织硕士课程,专攻织物整理及碳纤维制造技术,于1961年3月毕业,获纺织硕士学位。
1961年4月返台,应聘担任台湾潭子民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厂长,着手抓纺织厂的品质控制和破除保全工手艺不肯传入的保守陋习。实行三年,成效卓著。
林宗华在就任厂长之初,就计划招考20名纺织大专毕业生,结果只招到了1名纺织专科生,其余19名只好都用学机械的。当时因为纺织设备昂贵和专业师资缺乏,台湾的公立大学都不愿意设立纺织科系,而赴国外留学纺织专业的又如凤毛麟角。那时为纪念在甲午战争后奋起抗日的丘逢甲,准备在台中西屯兴办逢甲大学,校长张希哲就是否设置纺织系征求林宗华的意见,林宗华表示应该设置。逢甲大学于是决定设置纺织系,委请林宗华利用公余时间协助逢甲大学主持纺织系的工作。林宗华自此一直在逢甲大学任教,直至1987年8月届龄退休,前后共23年。
1977年,林宗华被台湾当局内政部委聘为制定纺织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及学术科命题委员会总召集人,为纺纱、织布、针织、染整四大类22种机械各制定甲、乙、丙三级技能规范共66项,经审查定案后,于1980年3月公告实施,为提高台湾纺织机械的修护水平做了一项奠基性的工作。
林宗华于1961年5月参加台湾纺织学会后,担任常务理事13年、理事长8年。在这期间,除积极促进各项会务活动的开展外,还推动了对外学术交流。1985年,在日本箱根国际纺织科技研讨会上和当时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正璋晤面,此后在双方的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两岸学术交流互访活动。
采用品质控制新法,倡导保全工技术公开
林宗华到民兴纺织公司任职后,就采取两项革新措施。
一是打破当时一般认为“纱线品质就是条干均匀”的观念,成立品质管制室,引进新的基于数理统计学的—R控制图,对原料纤维、半成品、成品三大类分门别类设置—R控制图,培训品质管理人员掌握抽样计算和点图方法。控制图悬挂在品质管制室墙上,让领班、班长能够随时了解成品、半成品和原料的品质现状,做到一目了然。在全厂的运转工、保全工集训时,也向他们详细讲解这一品质控制方法,树立“品质管制人人有责”的观念。实行三年后,民兴公司出口的纱布获得了物美价廉的好评。1967年,经台湾品质学会评定,民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获“最优团体品管奖”,林宗华获“最优个人品管奖”。
二是破除保全工手艺“死不传人”的陋习。1962年9月,民兴公司在林宗华主持下,成立了技术研究室,有计划地为男技工举办保全技术讲习会,让技工把自己的保全工作内容,包括绘图、计算等,写成讲义,在讲习会上讲解约30分钟,再讨论、答疑30分钟,全厂技工都要出席。质疑提倡热烈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加深了讲义的内容,也增强了讲员的自尊和自信。1966年6月6日工程师节,技术研究室请纺部主任、织部主任、纱布保全主任、品质管制室主任、电气室工程师、锅炉士等七名干部,在厂长林宗华主持下,对所有讲义开展讨论,逐篇审查、定稿,然后由技术研究室负责汇编成《纺织技术研究报告汇集》,装订成“纺纱技术类”和“织布技术类”两本,发给领班、班长和技工。这两本技术资料,是全厂技工同仁每日汗流浃背亲手经验的心血结晶,是任何书本上都找不到的。《汇集》把保全技术全部公开,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每个人的技术视野都拓宽了一大步。事实证明这是破除技术保守的一种容易为人接受的方法。
事隔30多年后,当时的技工中有5人当上了各纺织厂的厂长,他们一起到林宗华家拜访。林宗华笑问他们:“你们凭什么坐上了厂长的宝座?”他们恳切地回答说:“还不是您老厂长在当年讲习班后编印的那两本‘天书’吗?”林宗华颇感欣慰地说:“到今天,你们总算了解技术公开的好处了吧?!”
1965年,欧美开始流行牛仔布男女装。林宗华向民兴公司董事长建议说:“捷克BD—200型气流纺纱机以生产粗支棉纱为主,正好可用于织造牛仔布。听说好几家纱厂都有引进这种机器的构想,民兴应该先人一步。”这一建议得到董事会的采纳,决定先买5台气流纺纱机、1套牛仔布经纱染浆机和30台牛仔布织机,试办一段时间,如果顺利,再增加机器。然而,当时台湾当局不允许直接从捷克进口设备,只好把机器先运到香港,改变包装箱后,再由报关船运到台湾。1966年中,设备陆续到厂;到1967年12月,运转逐渐走上正轨。为了消化这些牛仔布,民兴公司又在台中水湳设立一拥有30台缝纫机缝制男女牛仔装的成衣厂,产品由民兴公司外销。纺气流纱、织牛仔布、缝制牛仔成衣,都是林宗华在日本留学和实习时没有学过的;然而,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精心创办纺织院系,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林宗华开始筹办逢甲大学纺织系时,有些人因为不了解纺织的专、精是什么,以为未经纺织高校毕业的人同样可以纺纱织布。林宗华不以为然。他指出:纺织的专、精在于懂得纺织工业的整个流程是纤维加工。从事纤维加工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掌握纤维的性能和纤维的微细构造。纤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纤维的表面构造和内部的微细构造,真是千差万别,不是肉眼所能辨别的,必须利用近代科技仪器才能测得。此外,染料、颜料的微细构造,也是纺织人需要知道的。化学纤维的产量和品种发展都很快,纺织人更要加强对化学纤维各种性能改良的研究,加强对化学纤维应用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人类衣着的舒适性。还要研究扩大产业用纤维的应用面。如不培养高级纺织技术人才,这些工作的开展也就无从谈起。林宗华还指出:有人说纺织工业是“夕阳工业”,这是缺乏常识的说法。有人类就要穿衣服,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纤维消费量还会增加。纺织工业不但是朝阳工业,而且是高科技工业。纺织工业上、中、下游可分为近20个行业,就业面之广是其他行业少见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林宗华从1963年应聘为逢甲大学教授开始就不遗余力地筹办设置纺织系,并且积极主张强化纺织物理、纺织化学、高分子化学等有关纤维理化性能学科的教学。1964年,纺织工程系正式获准成立,林宗华即被聘为系主任,当年大学部招生一班;到1965年纺织系学生进入二年级时,系立即成立学生校外实习辅导委员会,负责接洽厂商、实习辅导和考查等工作,同时成立纺织工程学术研究学会,由参加学会的学生组成编辑小组,出版系刊《纺织科学》,作为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的精神食粮;学生进入三年级时,系里又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指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好毕业论文研究题目和导师,并且开始实验研究,四年级后期对研究成果进行计算、分析,绘好图表,写成论文。毕业前两个月举行毕业论文发表会,论文须经三位教授评审及格通过方可准予毕业并授予工学士学位。1972年起,逢甲大学又成立纺织工程研究所,林宗华任所长,招收硕士班、博士班研究生,同时出版《纺织工程学刊》,专门刊载教授与硕士、博士班研究生的论文,与岛内外纺织院校、科研机构相交流。1974年,逢甲大学又成立研究学院,辖纺织等8个研究所,院长也由林宗华担任。截至1987年8月届龄退休,林宗华在逢甲大学任教共23年,直接指导大学生341人获得工学士学位,指导硕士研究生67人获得纺织硕士学位,指导博士研究生13人获得博士学位。博士生的研究课题遍及纺纱、织布、化学纤维、碳纤维等专业。
为表彰林宗华对纺织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1980年教师节,经逢甲大学校长推荐,台中市杰人会授予他杰出教授奖。
组织制定纺织机械修护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
组织制定“纺织机械修护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原是受德国行之已久、成效卓著的通用机械修护制度的启发;然而在纺织机械修护领域,这样的规范岛内外都没有现成的样板可供借鉴。因此,这是一项较为繁重的任务。林宗华设想:技术士检定分为甲、乙、丙三级,机械包括纺纱、织布、针织、染整四大类,其中纺纱又分为清花、梳棉、并粗、环锭式精纺、气流式精纺、喷气式精纺、筒捻共7项;织布分为整经浆纱、梭织机、剑杆织机、片梭织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共6项;针织分为圆筒针织机、横机、织袜机、特里科经编机、拉歇尔经编机共5项;染整分为染前处理、浸压染、印花、整理共4项。总计为甲、乙、丙三类各22项,共66条规范,每条又有8个工作细目,共528个细目。制订工作量巨大,需要发动大批专家从事这项工作。而且,因为是机械修护工作的规范,还必须组织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参加。最后,从60家工厂聘请了40位厂长、40位保全主任、6位总工程师,又从大专院校聘请24位教师,共计110名委员,分为4组,经过1年时间的设计、撰稿、反复修改、定稿后上报,再依法定程序审查定案,最后于1980年3月公告实施,至今已逾20年。这一技能检定制度的实施,对于鼓励青年保全人员奋发向上和提高台湾纺织机械的修护水平,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活跃纺织学会工作,推动两岸交流互访
林宗华于1961年5月参加台湾纺织学会,至今已超过40年。在这期间,曾担任常务理事13年、理事长8年。他积极参加学会的各项活动,适时提出开展活动的建议,对于学会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推动年会论文发表会以增进学术气息;建议设立杰出纺织青年工程师奖、表彰资深会员、设立纺织工程奖章制度,以奖励先进;推动编印纺织手册并负责集稿工作;出版纺织学会志;协助台湾各高校纺织系科轮流主办一年一度的纤维纺织科技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等。其中,2000年5月由亚东学院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出席人员210人,发表论文188篇,并请美国北卡大学纺织学院教授讲学,是办得最成功、研讨最有深度的一次。
林宗华还在担任学会理事长任内,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纺织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1985年在日本箱根国际纺织科技研讨会上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正璋晤面,就尽快开展两岸纺织学会交流互访达成了共识。从那以后,台湾学会曾六次组团访问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山东等地区,进行考察交流和酝酿投资;大陆也曾组成有六位大学校长、院长的纺织教育考察团及四次以上经由台湾纺拓会等单位接待的纺织工业参观访问团赴台访问。1990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林宗华应邀出席,并就台湾纺织工业的现状和展望做了30分钟的专题报告。两岸纺织学会之间的交流和互访,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同胞情谊,为海峡两岸在纺织科技、生产、贸易等方面实现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基础。
1979年11月,台湾纺织学会为表彰林宗华在改进品质管理制度、引进气流纺纱和牛仔布织造、奠基纺织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扩大学会的学术交流,促进两岸互访、兴办纺织高等教育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他第三届纺织工程奖章。
简 历
1922年10月15日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55年3月—1959年3月 日本国立群马大学纺织大学院学习,并获纺织工学士学位。
1959年4月—1961年3月 日本国立东京工业大学纤维工学研究科学习,并获纺织硕士学位。
1961—1972年 任台湾潭子民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厂长。
1963—1987年 任台中逢甲大学纺织系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学院院长。
1987—1990年 任台湾草屯培英家事商业职业学校校长。
主 要 论 著
1 林宗华.美国浆纱技术的鸟瞰.台湾:长光堂出版社,1963
2 林宗华.浆纱工学.第三版.台湾:沧海出版社,1964
3 林宗华.浆纱运转作业规范.第二版.沧海出版社,1964
4 林宗华.织机运转作业规范.第二版.沧海出版社,1964
5 林宗华.混纺之基本理论与发展状况.台湾:逢甲纺织科学,1968(12)
6 林宗华.硫酸法棉布硬化加工之研究.台湾:逢甲学报,1969(1)
7 林宗华.影响纺纱工程细纱品质的两种纤维物理现象.台湾:纺织学刊,1969(5)
8 林宗华.织物保温性之研究.逢甲学报,1970(4)
9 林宗华.纤维物理与混纺.第二版.台湾:书恒出版社,1970
10 林宗华.棉纺机械参考图说.书恒出版社,1970
11 林宗华.梳棉机弹性针布与金属针布梳棉作用效果之研究.逢甲纺织科学,1971(3)
12 林宗华.混纺工学.第三版.沧海出版社,1971
13 林宗华.纤维卷曲之研究.逢甲纺织科学,1972(4)
14 林宗华.梳棉机针布构造与梳棉作用之研究.逢甲学报,1972(4)
15 林宗华.聚酯纤维之织物整理加工.逢甲纺织科学,1972(5)
16 林宗华.蜕变中的衣料纤维.逢甲纺织科学,1972(11)
17 林宗华.纺纱基础原理.台湾:国彰出版社,1973
18 林宗华.纺织厂保全准则.第三版.沧海出版社,1973
19 林宗华.开端(Open end)精纺法的由来.逢甲纺织科学,1973(5)
20 林宗华.纺织纤维的科学.第五版.国彰出版社,1973
21 林宗华.纺织物理学.第四版.沧海出版社,1973
22 林宗华.同位素放射线应用于纺织工业方面之研究.台湾:逢甲纺织工程学刊,1973(11)
23 林宗华.织物整理工学.第三版.国彰出版社,1975
24 林宗华.纤维物理学.台湾:逢甲书局,1976(6)
25 林宗华.三大合成纤维之制造工程及发展趋势.逢甲纺织科学,1976(6)
26 林宗华.世界纺织学术研究动向的展望.逢甲纺织科学,1976(11)
27 林宗华.在纺织景气激荡中纺织工业的发展状况.逢甲纺织科学,1977(11)
28 林宗华.古代东西文化动脉“丝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逢甲纺织科学,1978(11)
29 林宗华.棉麻毛聚酯聚酰胺聚丙烯腈纤维低温下(0—-70℃)物理性质变化之研究.台湾:中国纺织研究中心
30 林宗华.经纱送出张力对织物稀弄密路影响之研究.台湾:中国纺织研究中心,1980(3)
31 林宗华.世界纺织纤维及纺织工业.台湾:中国纺织学会,1980(11)
相关参考
中文名:郭泰 别名:郭太、郭林宗、郭有道、郭隐君 国籍:东汉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公元128年 逝世日期:公元169年 职业:学者、名士www.cha138.com 主要成就:东汉
郭泰擢才有教无类郭泰,字林宗,山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自幼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常年勤学不辍,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善于言谈的名士。当初,郭泰去京师洛阳求学,很多人都不认识他。陈留名士符融刚与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