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刘国涛人物简介

Posted 教师

篇首语: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刘国涛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刘国涛人物简介

·刘国涛



刘国涛,纺织工程专家、教育家,无锡纺织工学院棉纺专业的主要创建者。长期从事纺纱理论与设备的教学和科研,在纺纱理论和技术参数的在线检测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数理统计与纺织工程的结合应用方面也有较深造诣。撰写了《纺织数理统计学》,主编了《现代棉纺技术基础》等多部论著。

刘国涛,又名谷涛,1929年4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现通州市)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父母受尽官、痞双重压榨,备尝艰辛。他自幼即将父亲“若要人不欺,只有苦读书”的教诲铭记在心。

他的小学、初中阶段是在腥风血雨、民不聊生的日伪统治下度过的。1944年7月考入江苏海门锡类中学。该校是天主教教会学校,对学生的学业、管理极其严厉,这对形成他日后的刻苦求索、不畏艰难、勤奋进取的治学精神影响颇深。1946年2月进入江苏省立南通中学后,锁定高考目标,刻苦用功,取得了优异成绩。1947年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拮据,靠借债进入上海市立工专纺织科就读,因入学成绩名列前茅而获上海市奖学金。

1949年初,国民党封锁长江,无法重返上海完成学业。恰逢南通解放,他被分配到小学任教。1950年转入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继续学习。

195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苏州纺织工业学校任教,讲授自动织机和织造准备工程。1953年,该校与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合并,他讲授棉纺工程,并任棉纺教研组组长和纺织研究室主任等职。当时缺乏适当教材,他带领全组教师在消化苏联《棉纺工程》教材和吸收国内已有新技术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棉纺讲义,取得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水平的双重效果。

1958年,在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基础上筹建无锡纺织工学院,他担任该院专业组组长和棉纺教研室主任,并负责筹建棉纺专业。

1962年,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成立纺织工程系。他1965年任代系主任,1981年晋升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同年任纺织工程系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不应有的批判。粉碎“四人帮”后,他意气风发,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加速培养青年教师,采取了多项措施;为适应纺织科学技术进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撰写了多种论著、教材和讲义,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刘国涛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筹建无锡纺织工学院棉纺专业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苏州工专相继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江苏的纺织高等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58年决定筹建无锡纺织工学院,并从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和省内有关单位抽调部分人员作为基本师资队伍,刘国涛任专业组组长,负责筹建棉纺专业。当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由中专的培养模式尽快地转变到适应培养本科生的轨道上来,并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江苏纺织工业的实际与发展需要。他与有关教师多次深入工厂和国内著名纺织院校进行调研,制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为保证计划的实施,他着重抓了加强实践环节、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和加速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他的主要做法是:更新实习工厂中的陈旧设备,逐步添置新型棉纺机械,增加生产、保全和毕业实习时间,编写出一整套实习大纲和应知应会要求,由工厂中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师傅和教师共同指导各类实习,让学生上岗操作,在劳动中获取技术知识;邀请资深工程师给学生讲授机器平装原理等课程;动员教师学习教育法,开展示范教学和相互听课,就如何上好一堂专业课、如何掌握教学重点、怎样实施启发式教学等展开广泛讨论,集思广益,交流心得;为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刘国涛结合国内外棉纺工程技术的发展动态,带领教师编写了棉纺工程等几门课程的习题集,并由教师做出正确答案,供学生讨论时参考,以深化其所学知识;因专业课涉及面广、技术发展快,教师一时不易成为整个生产流程的技术精通者,他采用“分段教学法”,即由一名资深教师和一名青年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小组,共同负责1—2个工序的教学、实习,以此培养“教有专长”的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一些限于条件、暂时无法开出的课程,如纤维材料学,聘请华东纺织工学院教师来校兼课,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他争取其他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来院任教。对业务强的教师,使其多承担任务,促使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对业务较弱的教师,派往名牌学校进修提高。通过5年左右的不懈努力,棉纺专业的教学秩序已完全步入正轨,教学质量也可与其他纺织高校并驾齐驱。

培育多层次纺织人才



刘国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演绎出一套教育思路。他经常说:“一个优秀技术人才,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体质,应有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意志。在业务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当前结合发展,专业依托基础,一专渗透多能。”“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传立德、立身之道,授科学技术之业,解学生疑难之惑。”

在刘国涛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工作期间,纺织工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化程度的普遍提高,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纺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他审时度势,不断地对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更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和改造,使人才的培养由单科专门化改造为使学生具有较宽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纺织工业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刘国涛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讲课时从不拘泥已有教材,也不苟同已有理论,而是及时补充先进技术和新颖论点。他语言生动,深入浅出,使专业课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启发性。

刘国涛治学严谨,苦干实干。1959年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初建时,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院领导要他担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他并未学过这门课,但还是乐意地承担了这一任务。他利用暑假40多天的苦学,写出了20多万字的备课笔记,开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新课。同年,因政治教师人员不足,根据院领导的要求,他又开出了大众哲学新课。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基础技术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途径,刘国涛主动开出了纺机设计课程,密切了“工艺”与“机械”的有机联系,教学效果较好。1984年,因研究生课程和青年教师进修的需要,他又开出了优化设计和现代纺纱工艺理论的新课。1989年,为使学生对当前世界纺织工业的先进技术有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刘国涛在国内率先开出国外纺织新工艺与新设备课程。他这种自找“压力”,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优秀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系主任,刘国涛非常重视教师群体的培养与提高。他要求各教研室均能安排青年教师脱产进修外语一年,以便更好地汲取国外先进技术和逐步达到用外语讲授专业课;邀请国内纺织名家来校讲课,拓宽师生视野;鼓励教师学电脑,开拓电脑在专业中的应用;安排教师多开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活跃学术空气;要求教师深入实际搞科研,每人每年必须有一篇以上较高质量的论文在全国重点刊物上发表。这些措施的落实,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刘国涛组织了多次报告会,主讲“知识、道德、人生观”、“名人拼搏轶事”、“学习目的和方法”等内容,并且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倾向,撰文提出“恒能生智,无恒不进”、“学要自量,切忌疏狂,疏则天小,狂则心大”、“博能补专,专可扬博”、“知与会是常识,精与通才是学问”、“业精于勤,勤能补拙”等论点,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纺织职工教育方面,刘国涛也倾注了大量精力,为培养基层技术骨干做出了贡献。

研究发展纺纱理论



刘国涛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发现纺纱理论的某些内容存在程度不同的概念不清、偏离实际等问题。他通过基础学科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着力研究,反复推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研究并导出梳棉机锡林、盖板工作区纤维总负荷的定量计算公式。指出影响总负荷量的有14项工艺参数,为合理调控工作区纤维总负荷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完善了梳棉机锡林、刺辊间的速比计算。在考虑较长纤维能够顺利转移、纤维转移时的弯钩成分和纤维在转移区内并非等概率转移的实际情况,得出的速比值较用传统公式计算的高出20%左右。采用这一速比有利于纤维充分向锡林转移,刺辊返花少,生条中棉结少,短绒率低。

采用椭圆积分方法,分析当梳棉机圈条速比i为正整数,或2i为正奇数,或2i不是正整数,即既非偶数,又非奇数,而是介于m与m+1之间的某一正数的三种类型,分别导出用以计算圈条轨迹长度的公式。用该式计算所得的圈条理论长度更接近于圈条的实际长度。

利用随机数学有限马尔柯夫连锁(Markov Chain)对盖板梳理机和罗拉梳理机的梳理过程做出分析之后,从理论上得出影响生条或毛条质量的“牛耳”参数是道夫转移率。其值的大小与梳理机针面的纤维负荷、纤维在机内的受梳时间、纤维的分离度、平行度、生条或毛条的棉结或毛粒、条干等均密切相关。

对并条机的牵伸分配做了分析,澄清了过去并条机上“顺牵伸”、“逆牵伸”的长期争论。又对悬锭粗纱机的大卷装与紧卷绕等做了综合性分析,提出了“粗纱紧卷绕,必须大张力;粗纱大张力,必须大捻度;粗纱低伸长,必须大张力和紧卷绕”的论点。

刘国涛还参与了“SDM—1型生条动态监测仪”和“粗纱伸长率在线监测仪”的研制。

埋头撰写纺织专著



刘国涛醉心于纺织教育和纺织技术,著述颇丰。他于1978年参加全国本科统编教材《棉纺学》“梳棉”一章的刺辊、道夫、剥棉和圈条部分的撰写。该书于1993年获纺织工业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于1997年获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鉴于纺织厂品种多、批量大、质量易波动的特点,为使企业能及时获得生产质量信息,并通过分析、处理得出正确的决策,刘国涛编著了《纺织数理统计学》。该书既注意了理论的系统性,又避免了繁复的数学推导。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纺织教育尽快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有一定的深度,更要有足够的广度;既要给学生必要的基本技术知识,又要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信息。为此,刘国涛采用了削繁就简、去陈取新的原则,于1999年主编了《现代棉纺技术基础》和《新型纺纱》。前者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年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刘国涛出版的著作还有《并纱捻线基本技术知识》、《并纱与捻线》、《数理统计基础》、《中国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棉纺成套技术改造建议方案》(合著)、《中国现代科学全书·纺织工程卷》(主编)等。

他还编写了大量作为教材或补充教材的讲义,主要有:《梳棉工程》、《纺机设计》、《梳棉理论与实践》、《纺纱工艺理论》以及《国外纺织新工艺与新设备》等20余种。

他发表了“盖板梳理机梳理过程的马尔柯夫连锁解析”等7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数十篇获优秀论文奖、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和陈维稷优秀论文奖。

为纺织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刘国涛关心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在对国产设备的改造和引进设备的消化方面均倾注了大量精力。

1986年,刘国涛参加由纺织工业部组织的国产棉纺成套设备技术改造新技术调查组并担任副组长,对全国九个省市,66个大、中型骨干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查,调查覆盖面占全国纱锭规模的12.5%,历时48天。最后参加编写《国产五十和六十年代棉纺成套设备技术改造方案》一书,提出棉纺全流程各主机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改造内容,拟订出按机型和产品特点的第一、二、三层次的技术改造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具体办法。该书在各级领导决策和棉纺企业的改造方面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1988年,刘国涛参加了由纺织工业部组织的我国第二代FA系列全流程成套棉纺新型设备的鉴定工作。

刘国涛多次参与无锡国棉一厂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制国产新设备各单机的论证、考核、鉴定工作,为优化国产新设备献计献策。他还主持了由江苏省纺织工业厅等单位组织的对无锡国棉三厂瑞士立达C4型高产梳棉机的消化工作,并编审了《C4梳棉机消化资料》。

刘国涛治学严谨,勇于求索;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为人正直,胸襟豁达;作风正派,苦干实干;深受业界赞扬。

简 历



1929年4月23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现通州市)。

1952年 毕业于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

1952—1953年 苏州纺织工业学校教师。

1953—1958年 无锡纺织工业学校教师、教研组组长、纺织研究室主任。

1958—1962年 无锡纺织工学院教师、专业组组长、棉纺教研室主任并负责筹备棉纺学科。

1962— 无锡轻工业学院(后改名无锡轻工大学,又改名江南大学)棉纺教研室主任、纺织系代主任、纺织系主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 要 论 著



1 刘国涛.钢丝圈概论.纺织建设,1952(3):7—11

2 刘国涛.车面拉线用落差铁辊的理论和计算.纺织建设,1952(10):34

3 刘国涛.精纺机成形凸轮的设计原理.纺织通报,1956(11):15—16

4 刘国涛.并纱捻线基本技术知识.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

5 刘国涛.并纱与捻线.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2

6 刘国涛.动态捻缩与纺纱工艺.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83(3):47—56

7 刘国涛.若干梳棉工艺的探讨.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84(4):65—79

8 刘国涛.圈条原理.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85(2):60—70

9 刘国涛.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棉纺织技术,1985(7):31—34

10 刘国涛等.立达C1—3型梳棉机道夫剥棉部分结构特点分析.棉纺织技术,1985(9):2—6

11 刘国涛等.瞬间梳理与生条质量.棉纺织技术,1985(11):2—8

12 刘国涛.数理统计基础.南京:江苏纺织工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6

13 刘国涛等.对江苏省“七五”期间棉纺行业技术改造的建议.江苏省纺织工业技术改造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选辑,1986

14 刘国涛.罗拉梳理机梳理过程的Markov Chain解析.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87(4):97—107

15 刘国涛等.立达C4型梳棉机顺向喂棉特点分析.棉纺织技术,1987(5):10—16

16 刘国涛.盖板梳理机梳理过程的马尔柯夫连锁解析.棉纺织技术,1987(2):4—7;(4):34—37

17 刘国涛等.SDM—1型生条动态监测仪的研制.棉纺织技术,1988(4):4—10

18 刘国涛等.青泽660型粗纱机张力补偿装置的分析.棉纺织技术,1991(6):4—10

19 刘国涛.论提高粗纱牵伸质量问题(Ⅰ)(Ⅱ).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2(1):77—87;(2):162—168

20 刘国涛等.纺纯棉特细特纱的主要工艺理论与实践.棉纺织技术,1993(3):13—18

21 刘国涛.纺织数理统计学.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3

22 刘国涛.粗纱机锭翼结构与纺纱质量.棉纺织技术,1996(6):17—26

23 刘国涛.若干并粗技术问题评述.棉纺织技术,1996(11):10—15

24 刘国涛等.悬锭粗纱机的高速度与紧卷绕.上海纺织科技,1997(2):18—21;(3):12—14

25 成志清,刘国涛.粗纱伸长率在线检测仪的研制.棉纺织技术,1998(1):26—30

26 刘国涛,谢春萍,徐伯俊.新型纺纱.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27 刘国涛主编.现代棉纺技术基础.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28 刘国涛.21世纪纺纱工程展望.南通:南通工学院学报;2002(2):20—25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刘国钧生平故事简介,刘国钧历史评价,刘国钧怎么死的?

刘国钧,1887年4月2日(清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九)出生于江苏靖江县一个塾师家庭。1893年,他父亲刘黻堂因科场失意,患了精神病,不能坐塾,靠他母亲给人家帮佣度日。刘国钧少时因得不到母亲的照管,常常踯躅

历史人物 刘国轩生平事迹 刘国轩与冯锡范

刘国轩别名刘怪子,生于福建长汀,是明末清初时期军事将领,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保卫台湾明郑政权,最终又顺应大势降清。那么,刘国轩和冯锡范之间是什么关系?刘国轩>刘国轩生平事迹>刘国轩(1629年-169

历史人物 刘国轩是怎么死的 如何评价刘国轩

刘国轩早年闻名乡里,投到郑成功麾下,参与了郑成功围攻南京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战役,并在澎湖海战担任统帅,最终败给施琅,说服郑克爽归顺清朝。刘国轩是怎么死的>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刘国轩逝世于任

历史人物 元朝将领刘国杰简介,元朝将领刘国杰的故事

人物简介刘国杰(1233~1304),字国宝,本姓乌古伦,后改姓刘,益都(今青州)人,女真族。人物事迹元初,由军卒升益都新军千户,先从张宏范攻南宋,转战数千里,屡建战功。1273年(至元十年)在攻陷襄

知名人物 刘国藻人物简介

·刘国藻刘国藻,采矿专家。探索出有色金属老矿山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创建了适合缓倾斜矿体开采的房柱采矿法体系;首创国内金属矿山“三下”采矿的成功经验,为振兴“世界锑都”和我国地下采矿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历史人物 明郑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刘国轩简介

明朝人物本名:刘国轩别称:刘怪子字号:字观光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福建长汀出生时间:1629年(崇祯二年)去世时间: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主要成就: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保卫台湾明郑

历史人物 明郑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刘国轩简介

明朝人物本名:刘国轩别称:刘怪子字号:字观光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福建长汀出生时间:1629年(崇祯二年)去世时间: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主要成就: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保卫台湾明郑

国民党史 刘国昭

刘国昭台湾省苗栗县人,1942年3月19日生。台湾东海大学经济系毕业,日本明治大学研究院经济学硕士。曾任远东电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1973年成立关系企业惠东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民党史 刘国治

刘国治山东省胶县人,1948年生。台湾中正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台湾大学物理学硕士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曾任中正理工学院副教授、中山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等职。1983年2月出任

即墨历史上有位武将名叫刘国玉,其事迹与于七有关

胶东地处海隅,在古代非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大的战事不多,有名的武将也较少,汉代的太史慈和明代的戚继光是知名度较高的两个例子,除此之外,记载在各县县志中的武将,大多只在小范围内出名。只是到了清末之后,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