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刘国藻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刘国藻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刘国藻人物简介

·刘国藻



刘国藻,采矿专家。探索出有色金属老矿山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创建了适合缓倾斜矿体开采的房柱采矿法体系;首创国内金属矿山“三下”采矿的成功经验,为振兴“世界锑都”和我国地下采矿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国藻,1921年9月30日生于湖南省祁东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9岁入私塾,1943年高中毕业参加全省统一会考,成绩优异被保送国立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教学系学习,因丧父未能就读。1946年,他再次参加高考,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矿冶系(享受公费待遇)。在湖南大学学习期间,正值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萌生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

1950年7月,刘国藻毕业分配来到锡矿山矿务局(简称矿务局)。实习期满后,先后任工区技术员、矿长秘书、开拓工程队副队长、南矿采矿主任。1956年升任矿务局采矿主管工程师,1978年任主管矿务局采、选、冶技术工作的副总工程师。1985年7月办理了退休手续,实际一直工作到1992年。在40余年的矿山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中,为把一个开采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劳动条件差的矿务局逐步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矿山,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采矿技术,他竭尽全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改变矿山落后的生产工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刘国藻积极参与机械化凿岩,使用合金钻头,实行爆破专责制等推广工作。先后总结出“邓应生小组操作法”和“曾节元小组技术操作经验”而扬名中南地区各省。他受当时局长重托,圆满完成三项重点工程(265放水巷、一号竖井延深和五中段水仓)的掘进任务,并创独头月掘进270米的高记录。

刘国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矿山技术改造方面做了卓有建树的工作。他所确定的中段的高度、井底车场和主运输平巷及通风网路的布置形式至今仍为矿务局南矿所沿用。1957年至1975年间,他自始至终参与了矿务局南北两矿采选重大技术改造的决策与实施,使南矿采选日生产能力从500吨左右提高到1200吨以上,北矿采选生产达到500吨/日以上规模。他支持和协同通风防尘技术人员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使矿务局井下粉尘浓度在国内金属矿山中率先达标,其通风自动控制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刘国藻就潜心缓倾斜矿体采矿方法的研究,先后探索出普通、杆柱和人工壁柱的房柱法,创立了适应缓倾斜矿体开采的房柱采矿法体系;60年代他率先进行水体、铁路和重要建筑物下部采矿的研究,使用人工壁柱房柱法试验开采矿务局南矿河床保安矿柱成功,创国内金属矿山“三下”采矿之先例。

刘国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写出科技论文30余篇,有10多篇在国内有关刊物和学术会上发表。198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近40年来的夙愿。1981年,他结合矿务局的实际情况,提出抓整顿、抓改造、抓开发和求效益、求发展、求生存的目标以及利用两种(矿内外)资源、开发两个(国内外)市场、发展多种(锑和锑以外)产品的设想,后被采纳而作为矿务局生产经营发展的战略。



为“锑都”技术改造做出重要贡献



锡矿山锑矿以储量大、产量多、质量好而著称于世,久享“世界锑都”之美誉。然而这样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有52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山,却基本上沿用原始的采选工艺和方法,其落后状况为国内罕见。

1950年7月21日,正当锡矿山新旧交替、百废待兴之时,满怀爱国热情、富有奉献精神的刘国藻来到了矿务局,并自愿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南矿,决心为建设锡矿山、振兴“世界锑都”尽自己一份力量。

1951年,刘国藻响应局党委“脱下皮鞋,深入窿洞”的号召,通过在邓应生小组跟班劳动,总结出手工采矿经验——邓应生小组操作法。经“长江日报”转载,在中南地区各有色金属矿山产生了一定影响。1953年,刘国藻任开拓工程队副队长,他合理安排,身先士卒,战胜了各种困难,按期完成三项重点工程的掘进任务,为南矿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组织265放水巷快速掘进中,在设备条件差的情况下创每昼夜9个循环、独头月掘进270米的高记录。1956年,刘国藻通过在曾节元小组跟班观测、比较和分析,发现该小组人员思想和技术操作过硬是其生产效率高、任务完成好的根本原因。他很快总结出以“三快四好”(开眼快、移位快、换钎快和准备性好、条理性好、爱护工具设备好、炮眼质量好)为核心的曾节元小组技术操作经验,通过在一些矿山实际操作表演后而扬名湘、黔、滇三省。

刘国藻主管矿务局采掘技术计划编制和贯彻实施达20多年,深谙矿山生产固有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排一年,看三年,想长远”和坚持“三步三审”是他多年积累下来的要诀;利用矿山采掘技术计划的编制,充分揭露矿山持续生产中的问题,确定好重点措施工程项目,逐步实施老矿山的技术改造,是他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他参与决策和实施的南北两矿重大技术改造(含通风防尘)就是这么实现的。

1957年,在地质储量未经审批、不宜设计南矿二号竖井的情况下,以刘国藻为主协同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的同志研究确定了该矿采选第一次技术改造方案,兴建了400吨/日浮选车间,补充了部分采掘设备,建设了杉山里探矿坑口和1500千瓦电站,总投资182万元,为大幅度提高矿山产量创造了条件。1962年初,以他为主矿山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矿二号竖井完成了七中段以上185米成井,但因地质储量未审批,设计亦未正式批准,资金无来源,大量的安装工作无法进行。为加速矿山技术改造,1962年8月又以刘国藻为主协同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编制了以改造二号竖井、兴建二号选厂为主要内容的《锡矿山矿务局锑矿建设规划》,随后又一起完成了扩大初步设计。此次技术改造,总投资1002万元,1968年4月竣工投产,采选规模提高到1000吨/日。1972年6月,他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北矿采选全面技术改造的设计,经湖南省冶金工业局审批实施。北矿整个采选生产技术改造工程于1975年竣工投产,总投资1200万元,实现500吨/日生产规模。

刘国藻关心和支持通风防尘工作,协同别人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20世纪50年代后期矿务局形成独特的棋盘格式通风网路后,1958年4月在国内金属矿山中率先达到粉尘浓度2毫克/立方米的卫生标准。60年代初所采取的以风、水为主的“风(通风)、水(喷雾洒水)、密(密闭)、管(加强管理)、查(检查)、护(劳动保护)、教(教育)、革(技术革新)”八字综合防尘措施,为粉尘合格率逐年提高创造了条件。70年代末进行的“通风系统监控和风量自动调节”及“计算机在通风防尘上的应用”等研究成果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金属矿山中处于领先地位。



以他为主建立起房柱采矿法体系



锡矿山锑矿是一个典型的缓倾斜中厚矿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矿商惟利是图、见矿就采、采富丢贫,无正规采矿方法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刘国藻同广大矿山技术工作者一起,针对矿体不同的开采技术条件,开展了合理采矿方法的探索,建立了一个适合缓倾斜矿体开采的房柱采矿法体系。

1954年,在调查总结本矿开采实践的基础上,刘国藻对南矿采矿方法进行了认真的选择和论证,首次提出了留规则矿柱的房柱采矿法。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对矿房跨度、矿柱尺寸等结构参数及回采顺序、回采工艺、技术经济指标等进行了选定和计算。经他自始至终的现场指导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回采作业日益正规、技术经济指标逐步提高而成为当时矿务局颇受欢迎的主要采矿方法。后来该采矿方法被纳入国内高等院校教材内容,称之为普通房柱法。

1960年前后,南矿东部发现大量顶板不稳固、厚度仅3米左右的薄矿体,其所占比重达全矿总储量的2/3。1959年至1962年间,根据该矿体的开采条件,矿山组织力量试验过长壁法、宽进路扇形孔崩矿和房柱支柱法,但均未取得理想效果,只好勉强采用留0.8~1.0米护顶矿层的房柱采矿法来开采这些薄矿体,以致其回采率仅40%~60%。为解决薄矿体回采留护顶损失率高的问题,刘国藻通过调查研究,于1962年6月提出了一个《采矿方法初步调查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个改进方案,其中杆柱房柱法回采薄矿体的方案,后来被定为首先试验方案。1962年11月,在有关科研院所的配合下,开始了杆柱房柱法的工业试验,历时一年多,整层回采与分层回采均获成功,1964年进行了总结和成果鉴定。杆柱房柱法的试验成功,第一次解决了南矿东部薄矿体回采方案问题。在保证回采安全的前提下,回采率提高到80%左右。该采矿法一直沿用到1978年。

普通房柱法在矿务局的广泛使用和杆柱房柱法的试验成功,为提高矿石回采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这并没有使刘国藻感到满足和欣慰,他仍在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矿石回采率的问题。1964年,他与有关人员研究,采用人工矿柱代替原生矿柱的方案在南矿五中段72采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并由此悟出了一个新的试验方案:垂直矿体走向划分采场,采场宽度分别为6米(矿壁)和10米(矿房),分两步间隔式回采。第一步采矿壁,出完矿后用混凝土充填空区形成人工壁柱,取代原生矿壁;第二步采矿房,矿房采空区用尾砂充填。该方法通过在南矿七中段24和26采现场试验,效果很好,各种参数和工艺基本可行。两步回采的人工壁柱房柱法(该法有充填工艺,故又称胶结充填采矿法)具有工艺简单、采准工作量少、矿石回采率高(通常为85%~90%)的优点,特别是在控制地压,保证坑内与地表安全有其独特之处,因而该采矿方法在1966年首先被运用于南矿河床保安矿柱的试验开采。随着胶结充填料输送工艺存在问题的解决,从1971年开始,两步回采的人工壁柱房柱法便迅速在矿务局的薄、中厚和厚矿体中推广使用。至此,由普通、杆柱和人工壁柱的房柱法构成了房柱采矿法体系。刘国藻及时对这些采矿方法进行了总结,先后写出了《房柱采矿法》,《房柱法的应用和评价》,《锡矿山锑矿采矿方法基本总结》,《房柱法的应用和若干问题的探讨》和《胶结充填开采河床和重要建筑物下部矿体的实践》等论文,在国内有关刊物或学术会上发表,供条件类似的金属矿山借鉴。



国内金属矿山“三下”采矿的开拓者之一



河床下部采矿属“三下”采矿的范围。“三下”采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金属矿山尚无“三下”采矿的成功经验,但在锡矿山却已探索多年,并已有初步成果。

由于历史的原因,矿务局南矿地表分布有南炼厂、一号竖井及空压机房等重要建筑物,并且还有飞水岩河流经矿体上部。50年代初,来矿务局的前苏联专家曾经提出河流改道、地表搬迁的建议。矿务局的矿山技术人员经过分析比较,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于1956年按照有关规定划定了南矿一号竖井、南炼厂和河床三大保安矿柱,列为三大禁区。这些禁区的设置,极大地影响着矿山生产的发展,尤以河床保安矿柱为基。从六中段开始,愈往下部中段延伸,河床保安矿柱压矿愈多,其矿量所占比重由上部中段的1/10上升到1/4(九中段)至1/3(十一中段)。中段建设需要时间很长,而其服务年限越来越短,生产被动的矛盾日益突出。

鉴于这些问题,身为矿务局采矿技术负责人的刘国藻心急如焚。1957年他特意向前苏联专家请教河床保安矿柱的开采问题,但未得到满意的答复。1964年,他又主动向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的专家提出这个问题,才决定从六中段开始回采河床保安矿柱,但由于当时尚无“三下”采矿经验可供借鉴而未确定好采矿方法。1966年,正在试验中的两步回采的人工壁柱房柱法初步获得成功。他与同事们迫不及待地迅速将该回采方案运用于六、七中段河床保安矿柱的试验开采,直至1971年南矿出现急剧地压活动才暂时停止。从而开创了我国金属矿山“三下”采矿的先例。

1972年10月,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电令矿务局采取措施增产锑品出口。刘国藻在综合分析当时矿山的情况之后,认为要实现增产目标,惟有继续开采河床保安矿柱这一途径可靠,遂急赴京向部领导作建议说明。部派工作组来矿务局实地考察,采纳了这个建议。随后由刘国藻执笔写了《关于飞水岩河床下部矿体进行试验性开采的报告》,并以他为主完成了试验设计。1973年1月,冶金部对报告给予了批复,并先后将《锡矿山南矿地压活动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和《锡矿山河床保安矿柱开采及其地压活动规律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同时明确长沙矿山研究院和武汉冶金安全技术研究所协同锡矿山矿务局一道工作。

从1973年开始,继续使用胶结充填矿壁、尾砂充填矿房的采矿方法在南矿河床八、九中段(走向长120米,倾斜长110米,矿体厚4~25米)共计24个矿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试验,并对这种采矿方法工艺、试采区采场地压活动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的可靠性、地表及岩层移动规律以及充填体控制岩层移动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1980年10月为止,历时8年的试验开采,共计采出矿石36万吨,总回收率达86.8%,相对七中段多回收锑金属1.42万吨,总赢利984万元;现场观测揭示的采场地压的四个发展过程,地表下沉连续缓慢的特征,以及胶结体应力和变形观测结果,有力地证实了该采矿法控制地压的可靠性。正如鉴定结论所讲的:“用这种采矿方法回采河床保安矿柱,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安全可靠,为国内金属矿山首创,可为类似条件的矿山所借鉴。”南矿河床开采试验的两项科研成果分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1978年)、冶金部科技进步一、三等奖(1981年)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

南矿河床保安矿柱开采试验成功,作为当时主要负责人和主要决策者之一的刘国藻,毫无疑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切地说,是他这位国内金属矿山“三下”采矿的开拓者20多年心血的凝聚。



简 历



1921年9月30日 出生于湖南省祁东县。

1946~1950年 在湖南大学矿冶系学习。

1950~1956年 任锡矿山矿务局实习员,技术员,矿长秘书,开拓工程队副队长,南矿采矿主任等职。

1956~1978年 任锡矿山矿务局采矿主管工程师。

1978~1992年 任锡矿山矿务局副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

1992年 退休。



主要论著



1 刘国藻.采矿方法经验汇编·锡矿山矿务局老窿残矿回采经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59

2 刘国藻.提高采矿和掘进工效经验汇编·锡矿山矿提高掘进工效的几点经验.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59

3 刘国藻.湖南有色金属先进经验汇编(采矿部分)·房柱采矿法.1960

4 刘国藻.湖南有色金属先进经验汇编(采矿部分)·矿山工作计划编制和执行的几点经验.1960

5 刘国藻.锡矿山锑矿采矿方法基本总结.锡矿山科技,1974(2):13~36

6 刘国藻.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合理部署探采工程.锡矿山科技,1974(4):6~15

7 刘国藻.关于矿山经济效果问题的几点初步看法.湖南冶金,1980(4):14~18

8 刘国藻.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果.有色金属,1981(4):1~4

9 刘国藻.胶结充填开采河床和重要建筑物下部矿体的实践 有色金属(国外版),1981(4):1~6

10 刘国藻.房柱采矿法的实践和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金属学会采矿方法会议资料之一,1981

注:上列部分论著发表时,曾署名为锡矿山矿务局或其他。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刘国轩生平事迹 刘国轩与冯锡范

刘国轩别名刘怪子,生于福建长汀,是明末清初时期军事将领,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保卫台湾明郑政权,最终又顺应大势降清。那么,刘国轩和冯锡范之间是什么关系?刘国轩>刘国轩生平事迹>刘国轩(1629年-169

历史人物 刘国轩是怎么死的 如何评价刘国轩

刘国轩早年闻名乡里,投到郑成功麾下,参与了郑成功围攻南京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战役,并在澎湖海战担任统帅,最终败给施琅,说服郑克爽归顺清朝。刘国轩是怎么死的>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刘国轩逝世于任

历史人物 元朝将领刘国杰简介,元朝将领刘国杰的故事

人物简介刘国杰(1233~1304),字国宝,本姓乌古伦,后改姓刘,益都(今青州)人,女真族。人物事迹元初,由军卒升益都新军千户,先从张宏范攻南宋,转战数千里,屡建战功。1273年(至元十年)在攻陷襄

知名人物 刘国涛人物简介

·刘国涛刘国涛,纺织工程专家、教育家,无锡纺织工学院棉纺专业的主要创建者。长期从事纺纱理论与设备的教学和科研,在纺纱理论和技术参数的在线检测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数理统计与纺织工程的结合应用方面也有较深

历史人物 明郑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刘国轩简介

明朝人物本名:刘国轩别称:刘怪子字号:字观光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福建长汀出生时间:1629年(崇祯二年)去世时间: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主要成就: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保卫台湾明郑

历史人物 明郑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刘国轩简介

明朝人物本名:刘国轩别称:刘怪子字号:字观光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福建长汀出生时间:1629年(崇祯二年)去世时间: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主要成就: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保卫台湾明郑

国民党史 刘国昭

刘国昭台湾省苗栗县人,1942年3月19日生。台湾东海大学经济系毕业,日本明治大学研究院经济学硕士。曾任远东电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1973年成立关系企业惠东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民党史 刘国治

刘国治山东省胶县人,1948年生。台湾中正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台湾大学物理学硕士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曾任中正理工学院副教授、中山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等职。1983年2月出任

即墨历史上有位武将名叫刘国玉,其事迹与于七有关

胶东地处海隅,在古代非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大的战事不多,有名的武将也较少,汉代的太史慈和明代的戚继光是知名度较高的两个例子,除此之外,记载在各县县志中的武将,大多只在小范围内出名。只是到了清末之后,随着

中国女乒历史排名

一、乒乓球冠军刘国梁历史成绩1991年中国乒乓球男队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团体降到第7名,男单未进前8名,中国乒乓球运动水平处于历史的低谷。正是在这一年,年仅15岁的小将刘国梁进入了国家乒乓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