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杨千里人物简介
Posted 通信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杨千里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杨千里人物简介
·杨千里
杨千里,通信技术专家,军事通信装备科研管理专家,中国卫星通信主要开拓者之一,卫星通信总体设计专家。主持了国防通信网建设理论及应用研究、军事通信卫星应用系统研制等,为我国军事通信装备建设和军事卫星通信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千里,1933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一个教师家庭。其父母以身示范,鼓励他认真读书,为振兴中华出力,对他一生刻苦攻读、献身国防产生了重要影响。童年随父母到江西省九江市生活,先在广昌县白水镇第三区中心小学、后入南昌省立第一中学、九江同文中学读书,1950年8月考入南京大学电机系。1951年1月,响应国家抗美援朝号召参军入伍,进入军委工程学校一部学习通信工程。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6月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 (后改称通信学院) 无线电工程系学习。在校学习期间,被评为一等优秀学员,受到团内通报表扬、系首长会议嘉奖,4次获国家学术奖金。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毕业时被授予正连级技术上尉军衔。
1956年7月,留校任教于无线电工程系,先后在通信兵学院、军事电信工程学院 (原学院改称) 和通信兵工程学院担任教员 (讲师) 近15年。在此期间,他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编写了 《金属工艺学及无线电机大修》、《接力通信》 等教材,参加了流星余迹通信等课题研究,多次被评为先进科技人员和优秀教员。
1971年6月,调至通信兵第19研究院科技部技术组任工程师,负责对流层散射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等研究工作。1979年10月调任总参通信部科技部副总工程师 (评为高级工程师)。1982年7月至1984年1月任总参通信部科技处处长。在此期间,相继完成军用散射、微波接力通信系统规划论证和散射通信原理及设备教材的编写任务,参与翻译、审核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大型丛书 《美国防通信系统应用工程手册》,参加了中国第一代同步卫星工程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工作,曾出任中德“交响乐”卫星通信试验中方技术总协调人。
1984年1月,任总参通信部副部长。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至1991年7月离职之前,先后兼任军事卫星通信应用系统总师,总参通信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总参通信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总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通信技术学科副主编等职务。曾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授予的 “通信技术政策研究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奖”。
1991年7月,退出领导岗位,改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至2000年12月退休之前,先后担任军事通信卫星工程副总师,兼任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通信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还兼任卫星有效载荷专业组成员,卫星应用专业组成员,军用仪表专业组成员,多所大学和研究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跨国电机与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高级会员、北京分会执行主席。被北京大学等10余所大学特聘为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并被中国证监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国卫星通信广播集团等多个单位特聘为顾问或技术专家。在此期间,他主持的 “国防通信网建设理论与应用研究” 项目,199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牵头承担的 “国防通信网建设研究” 项目,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被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授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主持的军事通信卫星应用系统项目,200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授予 “军三星工程研制建设先进个人”。
中国早期流星余迹通信的研究者
流星余迹通信,是利用流星穿过大气层时形成的短暂电离痕迹对无线电波的反射或散射实现的远距离通信,生存能力强,抗毁性强,20世纪50年代末受到各国军方注意。1960年,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承担了流星余迹通信研究项目,杨千里参加了该项研究,主要负责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各分系统技术指标要求制定、系统总联试以及实验电路的通信试验。他拟制的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技术论证报告、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及分系统指标报告,成为该项目开展研究的重要依据。他参与组织翻译的1957年和1958年美国PIRE杂志刊载的关于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文集,在该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
1960~1961年,他牵头建立中国第一条1000多km流星余迹通信试验电路时,同项目组其他人员一起,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测试、统计、分析,掌握了流星余迹电离强度、对电磁波散射或镜面反射的机理,随季节及昼夜的变化规律。他提出的利用主信号定值定时截尾的技术构想和利用突发Es层提高通信时效等建议,解决了流星电离信号尾部强烈起伏振荡所引起的误码问题,有效地改进了系统性能。试验结束时,他执笔撰写了流星余迹通信系统试验总结报告。他参与的对流星余迹通信进行的早期探索,为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后来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国第一代同步卫星通信系统的开拓者
1974年,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中国第一代同步通信卫星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规模大、技术新、涉及面广、组成复杂,包括电视、广播、传真、模拟话、数字话以及各种速率的电报等多种业务,包含海用、陆用和固定、移动等多种站型。
1974年底,杨千里参加该工程的通信系统研制工作,完成的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和系统联试方案及计划等文件,成为指导工程建设的依据。在总体方案拟制、论证和优化设计中,为解决卫星转发器非线性交调的计算机模拟与实测等问题,他参与研制出了各载波的数学模型。为充分利用转发器容量,他建议利用转发器宽、窄带之间的频率资源,使一个转发器在满足交扰调制指标的基础上,容纳更多数字群路载波,实现了容量的充分利用。在卫星功率较小情况下,他提出采用门限扩展解调的方法改善了电视接收效果。在组织指导全系统联调期间,他既参与系统操作、设备连接、问题及结果分析等工作,又组织第一批国产卫星地球站的设备安装与技术协调,及时解决了昆明站的常温参放噪声温度不均匀、乌鲁木齐站15m玻璃钢天线面板安装精度低及波导损耗大等问题。在组织通信系统第一次地面联试时,他负责拟定计划和方案,组织培训联试人员,经过反复测试和分析,证明地面通信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1977年,在研制第一代同步卫星通信系统的同时,杨千里参与签订了关于中国与西德合作利用德法研制的 “交响乐” 卫星进行通信试验的协议,并被指定为中方技术总协调人。回国后,他组织编制了 “交响乐”卫星试验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协调国内各方展开试验准备,确定试验站址和地球站站型。1978年起,他组织各类地球站利用 “交响乐” 卫星进行星地大联试。联试中,他亲自测试、分析地球站的性能指标,发现问题就组织有关技术人员逐一解决。先后完成了电视、话音、数据信号的传输与测试,对比分析了不同天线口径地球站的电视接收质量,经飞行铯钟法对比测试,证明中国计量科学院参加试验的卫星双向时延抵消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验证了中国高教部几所大学的卫星电教试验技术方案先进可行,首次使用中国刚建成的3个大型卫星地球站,通过 “交响乐” 卫星对西德开通了电视会议。试验期间,他还利用 “交响乐” 卫星传输的卫星信号,进行了信号起伏规律及电离层影响的研究,得出法拉第效应并非主要因素,而低仰角大气湍流影响信号起伏是主要因素的结论,还验证了小型机动站卫星大环路校频等先进技术。不但证明中国自行研制的大、中、小型地球站的卫星通信设备达到国际水平,也为中国通信卫星的研制、生产、使用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该项试验荣获国防工业重大改进一等奖。1980年1月,他率领中国“交响乐” 卫星试验代表团赴西柏林参加国际 “交响乐” 卫星试验总结大会时,宣读了题为 《“交响乐” 卫星试验在中国》 和《“交响乐” 卫星试验中的信号起伏分析》 等论文,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杨千里组织已建成的几个卫星通信地球站迅速捕获到卫星信号。由于前期系统联调和利用 “交响乐” 卫星进行星地大联试的基础扎实,中国第一代同步卫星通信系统很快转入实用阶段,并担负了向边远地区传输电视、广播、报纸版型等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他又投入到中国同步卫星通信系统的续建工程之中,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参与指导建成大、中、小型地球站800多个,为基本建成中国同步卫星通信系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网一系统” 通信装备体制的决策者
1978年,根据中国国情、军情,针对发达国家军队通信装备发展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国防通信现代化建设,总参通信部有关人员提出了发展军用自动电话网、保密自动电话网、数据网和机动通信系统,即 “三网一系统” 的通信装备体制构想。1984年初,杨千里担任总参通信部副部长以后,为科学确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通信装备发展体制,主持并参与多次研讨,最后决定采用 “三网一系统” 的通信装备发展体制。为使这一体制更加健全,他牵头展开了总体论证、立项综合论证,研究确定了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网络结构、规模、容量与技术体制以及主要参数指标等。在当时模拟技术体制的网络环境中,他创造性地提出:利用高速调制解调器开设数字网,满足保密电话网建设的需要;建设分组数据交换网,以节点组网替代传统的逐级组网,同战术无线电台网相结合。这些主张相继付诸实践后,对形成有中国军队特色的通信装备体制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关内容后被写入军事通信条令。
1986年,他主持拟制的2000年前军队通信装备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 2000年前以及 “七五” 期间,军队通信装备发展以 “三网一系统” 为基本体制。这一体制的确定和实施,加速了军队通信技术体制由模拟向数字、通信线路由电缆向光缆、通信交换由机电向程控、通信网络由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通信管理由人工向自动的过渡,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通信装备科研由单台单站向成网系研制、通信组织由树状结构向栅格状结构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落实 “三网一系统” 通信装备发展体制,他十分重视无线电短波通信装备的建设。潜心研究通信抗干扰理论和天线理论,注重借鉴国外先进成熟技术,研究发展军队的无线电短波自适应通信和跳频通信装备。1985年,他主持引进了两套短波自适应电台,为进一步发展军队丙系列短波单边带电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数。1992年,针对短波通信因 “静区” 影响造成的困难,他明确指出: “不全是天线问题,还须研究电离层反射特性及频率选择”,为利用短波通信手段解决 “动中通” 问题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1994年,他进一步指出: 采用汉字通信是短波通信手段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向,应明确肯定,共同努力,促成其实用化。他参与作出的关于发展先进短波通信装备的一系列决策,对军队无线电短波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此期间,他还指导一批研究生对国防通信网和机动通信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业务量分布情况分析以及网络优化等问题的研究,得出了当时网络阻塞主要原因不在中间干线、而在两端设备等重要结论,科学地指导了通信网络的设计和建设。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者
20世纪80年代末,为做好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准备,切实增强战场机动通信能力,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杨千里受命主持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立项、综合论证、型号研制和总体技术指标及方案的制订与协调,相继担任应用系统总师和工程副总师。
担任应用系统总师期间,他主持进行了该系统总体技术方案与指标的制定、协调,审定各类地球站的技术方案和指标,制定全系统工程的标准,模拟优化系统信令的可靠性和容量配置,组织进行了多次星地联试及各类地球站大联试的技术协调工作。在应用系统的具体研制中,他力主采用使卫星通信易于实现 “动中通”; 采用系统设置密钥自动分发措施,实现一字一密、一话一密,确保了通信的安全保密; 采用改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及信道分配软硬件平台可靠性等办法,实现了卫星资源动态分配、随机调度,增强了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提出增加手持式双向数据终端、改进网管信令信号格式鲁棒性等意见,确保了全系统的接通率; 还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研究制定了总体规划和各类地球站的工程标准、系统联试大纲、软件工程要求等规范; 按照总体目标对工程的各个 “节点”进行检查评审,及时发现漏洞,确保了研制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工程进度; 通过计算机模拟、半实物仿真和仿真评估等方法,预测工程进展情况和工程质量情况,对工程实施科学管理,确保了各项研制任务按期完成。该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后,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担任工程副总师期间,他对整个工程,尤其是运载火箭与应用系统精心指导,注重解决星地一体化抗干扰实用系统及其实用方案中的各种问题。为此,他多次召开有关该工程的抗干扰研讨会、抗干扰实用系统评审会,研究确定了星地抗干扰指标。通过在地面设立一个软件智能化终端,在星上有关系统中采用多种技术及抗干扰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抗干扰问题。他十分重视星地对接试验。在其推动的多次星地对接试验中,针对相位不对、信令设计不对、星上动态范围不够和假锁及突发误码等问题,指导有关人员及时修改工程标准,修改软件,消除了各种隐患。研制后期,在分工处理有关技术问题时,他善于倾听各方面意见,善于科学决策,确保了整个系统运行后的性能稳定可靠。在轨测试期间,他深入测试现场,听取汇报,认真分析测试结果,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有关问题的技术措施。他还组织各类地球站反复进行集中、分散及全网大联试,成功地使业务测控系统首次在地球站全面开通,为新一代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投入使用奠定了基础。
国防通信事业的勤奋耕耘者
杨千里献身国防通信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一名普通学子成长为军事通信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像一位永不疲倦的拓荒者,在国防通信领域勤奋地耕耘着。
担任教员期间,他十分注意教书育人。升任总参通信部副部长、兼任总参通信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之后,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在负责诸多日常工作的同时,热心兼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改任研究员直至退休之后,仍然倾心培养人才。他甘当人梯,选拔、扶持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通信人才。他的学生中,有200余名35岁以下的科技骨干晋升高级职称,其中4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多人成长为总参系统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军事通信领域的重要骨干。
熟悉杨千里的人无不为其淡泊名利、谦虚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即使年过花甲,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为弄清卫星的章动原理,他向航天专家请教。为提高所带博士生的专业水平,他潜心研究美军最新的军事装备理论,指导学员弄清美军作战体系结构(OA)、系统体系结构 (SA) 和技术体系结构 (TA) 等3种体系结构理论。
2003年初,杨千里被确诊患了胃癌。手术后,他没有按医嘱静心养病,而是一如既往地投身于深爱的通信事业之中。由于国内许多知名大学、研究院所、国际学术团体和军队、国家机关特聘他为教授或技术专家,他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很满很紧,连双休日也常在会议和旅途中度过。当同事和部下以敬重、敬佩之情劝他注意休息时,他总是谦和地笑笑说: “自己没有什么长处,只是答应了的事,一定努力、认真去做。”
杨千里不仅对专业技术知识刻苦钻研,而且兴趣广泛,闲时喜听音乐,爱读古典诗词,坚持体育运动,还多方涉猎咖啡、葡萄酒等西方文化知识,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情趣。
年逾古稀、身患癌症的杨千里,心态还是那么豁达,精神还是那么饱满,工作还是那么忘我,依然活跃在通信技术领域,继续发挥着老专家作用。
简 历
1933年10月12日 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50年8月—1951年1月 在南京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1年1月—1956年7月 在张家口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 (初期称 “军委工程学校一部”,1955年12月后改称通信学院) 学习。
1956年6月 授予上尉军衔。
1956年7月—1969年11月 任通信学院、通信兵学院、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通信兵工程学院教员 (张家口,西安,重庆)。
1969年11月—1971年5月 通信兵五七干校 (许昌) 学员。
1971年5月—1980年2月 任通信兵第十九研究院科技部工程师。
1980年2月—1982年7月 任总参谋部通信部科技部副总工程师。
1982年7月—1984年1月 任总参谋部通信部科技处处长。
1984年1月—1991年7月 任总参谋部通信部副部长 (分管科研、装备、训练),兼任总参谋部通信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总参谋部通信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总参谋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 授予少将军衔。
1991年7月—2000年12月 任总参谋部第61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军事通信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论著
1 杨千里.用ГK-750代替TH-250重新设计500瓦发射机.军事通信学报,1956
2 杨千里. 无线电接力通信.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1957
3 杨千里. 西柏林国际会议会议录,交响乐卫星试验在中国. 1980
4 杨千里. 西柏林国际会议会议录,交响乐卫星试验中的信号起伏分析. 1980
5 杨千里. 2000年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展望,对电子产业发展的建议. 1993
6 Yang Qianli.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China’ s networks. Telecommu-nications Development,1994. 9
7 杨千里. 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军队指挥自动化,1995. 1
8 杨千里. 卫星通信与军事信息网. 通信工程学院学报,1996. 3
9 杨千里,王育民,等. 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10 杨千里,王育民,等. 电子商务技术实务.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相关参考
以前写过的骑黄牛读汉书的李密,他列入了隋朝杨玄感起义,杨玄感兵败后,李密逃到了陕西大荔,被邻人密告,被捕入狱。李密后来多次逃跑,起头了他的千里大逃亡之旅。一、第一次逃亡其时隋炀帝在河北高阳(保定市东南
以前写过的骑黄牛读汉书的李密,他列入了隋朝杨玄感起义,杨玄感兵败后,李密逃到了陕西大荔,被邻人密告,被捕入狱。李密后来多次逃跑,起头了他的千里大逃亡之旅。一、第一次逃亡其时隋炀帝在河北高阳(保定市东南
历史人物 此人为宋朝开国名将,可是却被演义小说描述成害死杨令公的凶手
在演义及影视剧作品中,导致北宋名将杨继业(即杨令公)殉国的元凶,长期以来被认定为是“军神”潘美(即潘仁美),但实际上却跟史实谬以千里。其实在历史上真正坑害杨继业之人,是当时的监军王侁,话句话说,是潘美
明代正德年间,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在府邸庭中举行家宴,一众宾客觥筹交错,开始诗酒唱和,一时之间难分伯仲。这时,一个在旁侍宴的十二岁少年口中吟道:兵卒冲千里,将军做九宫。追风看马跃,吉日想车攻。士相维城固
在中国,皇帝肯定是个最风光的职业,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个皇帝,他统一了中国,却受不了家中老婆的气,甚至连自己最最心爱的东西都保护不了,这不,有一天真想不开了,伤心之下骑着一匹千里马独自离家出走,这事肯定是
在中国,皇帝肯定是个最风光的职业,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个皇帝,他统一了中国,却受不了家中老婆的气,甚至连自己最最心爱的东西都保护不了,这不,有一天真想不开了,伤心之下骑着一匹千里马独自离家出走,这事肯定是
小县城的人命官司,怎么惹来千里之外的清朝最高统治者过问?无权无势的小百姓如何越过层层官卡,将真相大白天下?旷世奇冤是官官相护的牺牲品,还是另有隐情?同治十二年十月初十,浙江省余杭县,一民居里突然传出震
封神英雄榜第47集――妲己千里传音让申公豹杀杨戬姜子牙查看天书,一行进入洞外洞,意外碰到了天狼星。姜子牙发觉天眼就在天狼星的腹中,决定智取。妲己找来闻太师,向闻太师问起天眼的事情,并称姜子牙一行去找能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一首描写左宗棠的诗歌生动形象,流传很广。诗歌的作者叫杨昌濬,杨昌濬是左宗棠的心腹爱将。杨昌濬,字石泉,湖南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
沙千里(一)沙千里,曾用名仲渊、重远。原籍江苏苏州,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6月12日生于上海。祖辈和父亲沙余香都是经商。沙家的亲戚也有好几家从事工商业,有的在当时的工商界还有点名气。沙家由于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