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克潜人物简介
Posted 电子
篇首语: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克潜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克潜人物简介
·张克潜
张克潜,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微波电子学的开拓者之一。在微波真空电子学、声学成像及手征介质波导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电子工程教育的发展、国防建设事业、国家 “863” 信息技术领域研究计划的起步和实施、全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教材编写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克潜,1933年2月7日生于北京。父张度,毕业于北洋大学,毕生从事水利和土木工程施工,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母贺又新,出身书香门第,擅长古诗写作。受父母影响,张克潜自幼喜爱科学和文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其父携黄河水利委员会图纸资料南迁。5岁的张克潜随祖母、母亲定居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耀华小学、耀华中学 (初中) 和南开中学 (高中)。
张克潜的小学时代,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目睹日寇对中国人民的凌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激发起爱国之情,六年级时与几位同学相约在教室内公开把污蔑中国人民抗日的几页历史教科书撕毁。
从读小学开始,张克潜就对制作科学玩具发生很大兴趣,每天课余时间乐此不疲。上高小时,他得到一本苏联科普作家写的《少年电机工程师》。这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从此和 “电”结下了不解之缘。按照这本书的指导,他先后制作成电磁铁、继电器、电铃、台灯、电热水器、小电动机等,最后制成了电话,和住在同一条胡同的同学实现了通话。
进入初中以后,张克潜的兴趣集中到无线电制作。在南开中学时他发起组织 “无线电研究社”,同学们把零件和工具集中起来,共同制作、研究。夜间用自制的再生式短波收音机收听解放区电台的广播。在课余制作中他学习了初步的电学和无线电知识,崇拜的是爱迪生、马可尼和贝尔。
1950年,张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52年夏,院系调整,转入新成立的无线电工程系。1953年毕业,被分配在清华大学任助教,加入新成立的“电真空教研组”,在孟昭英教授指导下工作。
1957年初,张克潜被派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向苏联专家依·维·列别杰夫教授学习微波 (当时习惯称超高频) 技术和微波电子管。1957年秋回到清华大学,开始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从事电磁场、微波技术和微波电真空器件的教学及微波管研究工作,1962年晋升为讲师,同时担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
1971年,随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大部分师生搬迁到四川清华大学绵阳分校。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秋季开学前,张克潜被派回北京迎接恢复高考后电真空专业的第一批新生,并参与研究生招生工作。1979年春,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全部搬迁回北京,清华大学恢复无线电电子学系。
1979年,张克潜晋升为副教授,任副系主任,主管科学研究工作。1983年被确定为博士生导师。1984年晋升为教授。1985~1993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原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
1981~1995年,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1987~1989年,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1980~2000年,任全国工科电子类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 (1995年后改为全国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张克潜历年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共7门。翻译科技书籍2部,编写专业教材和科技著作6部。
在微波电子学、声学显微镜、光导波、静磁波以及手征介质波导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科技论文85篇,其中被科学索引 (SCI) 和工程索引 (EI) 著录的20余篇。
1959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张克潜所领导、指导或参与的项目曾多次获奖。1997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7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技著作)。
致力教育事业
张克潜在清华大学执教50余年。从1956年秋季为清华电真空专业第一届学生讲授 “电真空技术基础” 起,从未间断课堂教学工作。1978年以前主讲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学和电磁场理论课,成为我国较早开设系列微波课程的教师之一。在此期间还应北京电子管厂、酒仙桥业余大学和电子部12所的邀请为青年技术人员讲授微波课程,其中在12所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青年技术人员讲授的提高课 “微波电子学选论”,成为后来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基础。
1978年以后,张克潜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 “电动力学”,同时在总结多年教学和学术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出了研究生学位课程 “高等电动力学”。该课在注重理论分析严谨性的同时给出清晰的物理概念,对电磁场与波的属性和各种形态作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涉及应用在不同科技领域的场与波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不仅限于研究课题的狭窄范围,而是能够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根据清华大学教学评估结果,学生对张克潜讲授的课程的评价是 “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每年学生的评分都达到或接近90分,处于清华大学理论课程所有参评教师得分的前列。
张克潜与同事合作先后翻译出版了 《速调管》、《反射速调管》; 编著出版了 《微波电子学》、《微波技术》、《电磁场理论基础》、《微波与光导波技术》 等教材,为同行师生广泛采用。
1992年后,张克潜与同事李德杰教授合作编著 《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于1994年底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许多高校和研究所用作教材或参考书,1996年获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之后又由作者将该书译成英文本 “Electromagnetic Theory for Mi-crowaves and Optoelectronics”,于1998年10月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出版,在全世界发行。2001年,《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 被教育部确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进行修订再版。修订的第二版于2001年5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经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 《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 的繁体字版本。
张克潜十分重视和擅长实验。毕业之初,在孟昭英教授指导下制作成实验室急需的10kW高频炉,在实验室用了多年。1956年开始筹建微波电子学实验室,当时所需的各种微波元件和仪器在国内没有生产,进口渠道也尚未打通,只能自己制作。在孟昭英教授和常迥教授指导下,参考国外文献的简图设计,与车间工人、技师一起试验,陆续制成波导量测线、波导衰减器、波导阻抗调配器、速调管座、晶体检波座、同轴—波导转换、匹配负载、波长计等。利用这些微波元件,以及孟昭英教授从美国带回的和军械部仓库支援的微波器件组成了全套微波波导量测系统,于1957年开出了第一批微波实验。特别是自制高压脉冲调制器和水负载功率计,为学生开出脉冲磁控管实验,峰值功率达到几十千瓦。该实验室在当时是国内比较先进的微波实验室。张克潜和他所在的教研组在孟昭英教授倡导下形成了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设备的传统。
研究微波真空电子器件和微波电子学
清华大学的微波电子学和微波真空电子器件研究工作是从1956年起在孟昭英教授指导下由张克潜领导的研究组进行的,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领先成果。
1. 周期磁场聚焦宽频带行波管研究
1959年春,在张克潜的指导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制成螺旋线行波管实验装置,并首次观察到行波官放大现象。
1962年,第十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联合设立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室,由孙俊人院长直接领导。张克潜任电真空分室主任。研究室的第一项任务是研制机载周期磁场聚焦宽频带行波管,又称 “小管”。虽然以前在实验室中已经做出过具有放大能力的行波管,但那只是一个实验装置,用于电子束聚焦的磁场是由电磁线包产生的,重量达十几千克,微波信号的输入输出装置则是体积庞大的矩形波导管。研制先进的周期磁场聚焦行波管,面临的许多技术课题都是当时国内尚未解决的。
当时,研制该管所用的许多材料都是国内还不能生产或技术还不成熟的。例如,挠性聚四氟乙烯同轴线,灌封用硅橡胶,电子束聚焦用的铁氧体恒磁材料等。相关的工厂、研究所对此都非常重视,不久就试制出可用的产品,推动了我国电子材料工业的进步。行波管的设计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当时还没有电子计算机,用的是手摇式机械计算机,有时摇1天才能算出几个数据。
设计完成后,在张克潜领导下相继解决了针状玻壳夹持螺旋线工艺,耦合螺旋线型输入输出装置的设计与制作,管外蒸镀耦合螺旋线型金属膜衰减器,聚焦系统的调试和整管灌封工艺等。
当时没有现在通用的自动扫频微波测试设备,只能逐点测试。对宽频带行波管来说,这意味着很大的工作量,张克潜带领青年教师日以继夜地在实验台上进行调整、测试。此外,还要进行环境试验。根据测试、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改进。经过几个回合,终于通过了严格的机载环境试验要求。1965年全面达到预定指标,通过鉴定。1965年秋,装备在应答式干扰机上试飞,效果良好。1966年在北京电子管厂投产,成为我国第一只批量生产的周期磁场聚焦行波管。
紧接着,张克潜领导的研究组又进行了更先进的周期磁场聚焦金属——陶瓷行波管的研制,由于 “文化大革命” 已经开始,研制工作主要在北京电子管厂进行。设计及主要工艺研究由清华教师到工厂完成。1968年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成为我国第一只批量生产的周期磁场聚焦金属——陶瓷行波管。这只行波管的生产持续了多年,为我国国防电子事业作出了贡献。
结合器件研制,张克潜提出了介质夹持螺旋线的解析理论,1964年发表在第一届全国电真空器件专业学术会议上,成为行波管设计的常用文献。
2. 大功率耦合腔行波管研究
现代电子设备要求具有宽频带特性,而末级功率放大器是制约带宽的关键因素。50年代末,一般都是采用频带较窄的速调管作为末级功率放大器。1959年张克潜率先提出采用具有宽频带特性的耦合腔行波管作为末级功率放大器件的新方案,得到王诤部长的支持,并进行了预先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室成立以后,大功率行波管成为电真空分室的第二项研究任务,又称 “大管”。器件输出峰值功率要求达到1兆瓦,相对频带宽度要求大于10%。
大功率行波管在当时是一种崭新的器件,50年代中后期才由美国和英国的实验室研制成功。当时我国处于被严密封锁的状态,得不到详细资料,其研究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在大管研究中,张克潜和他领导的研究组师生解决了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获得一批阶段性成果。其中多数属国内首创,有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例如,在张克潜直接指导下完成的宽频带长缝耦合慢波系统的计算、设计和冷测,抑制主通带寄生振荡的切断结构和抑制缝通带振荡的吸收材料涂敷,整管设计,高压脉冲调制器和高功率热测设备等,以及在组内其他教师指导下完成的电子枪和聚焦系统设计,新型钡钨阴极,氩弧焊和陶瓷与金属封接工艺,大型真空排气系统,小型冷阴极钛泵,高灵敏度检漏仪等。
经过7年的努力,1966年初终于制成整管。1966年5月进行热测,曾观测到S波段兆瓦级脉冲峰值输出功率。
正当大管即将完成的时候,“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学校秩序大乱。像大管这样的需要几十人共同努力、发挥团队精神才可能完成的大型研究工作被迫停顿。不但研究工作夭折,大管还被作为 “修正主义” 的典型而批判了多年。
3. 注入式正交场微波放大管研究
大功率行波管虽然一出生就夭折了,但这个研究集体积累的经验和所掌握的技术并未消失。1970年,学校的教学科研逐渐恢复。这时教研组的工作由青年教师成秀奇负责,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决定开展正交场微波放大管的研究。1971年底,电真空教研组搬迁到绵阳分校。1972年,在绵阳开始进行连续波注入式正交场微波放大管的研制。连续波输出功率要求达到2kW,相对频带宽度大于10%。不久张克潜恢复了教研组主任的职务,继续领导正交场放大管的研制。
在绵阳的8年中,科技信息闭塞,生活条件艰苦,政治运动频繁,学生基础差,但教学、科研工作仍坚持进行。先后解决了整管计算设计,钡钨阴极,正交场电子枪,曲折波导慢波系统,冷热测设备,工艺,真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由于有大管打下的基础,研制工作进展比较顺利。1978年制成的样管,在整机上进行了试验,证明达到了主要的技术指标。
结合正交场放大管的研制实践,张克潜写出学术论文 《具有切断区的注入式正交场放大管的小信号理论》,与吴伯瑜合作指导研究生写出 《具有切断区的注入式正交场放大管的大信号理论与计算》,两文均于1983年刊载在《电子学报》 上。
开拓 “广义微波” 研究领域
1979年5月,绵阳分校全体师生搬迁回北京清华园。张克潜领导的研究组面临重新选择研究方向的迫切问题。这时我国已对外开放,通过互访,张克潜和同事们与国际著名学者如任之恭、历鼎毅、J.R.Whinnery、M.Chodorow、G.S.Kino、H.A.Haus、E.A.Ash等进行多次交流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张克潜提出了“广义微波” 的概念。即虽然狭义的 “微波” 是指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但凡是波长与器件或系统尺寸在同一量级的波动问题都可应用 “微波理论与技术” 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光导波、声波、空间电荷波、等离子波和静磁波等,可统称 “广义微波”。在这些领域中,“微波理论与技术” 中形成的导波、行波、驻波、反射、阻抗匹配等概念是共同的。在此基础上张克潜领导的研究组转入导波光学和集成光电子学、光纤通信、微波声学成像技术及特殊媒质中的电磁波等新领域。
1. 微波声学显微镜研究
在张克潜指导下的研究组,从1980年起从事声学显微镜的研究。于1984年研制成300~700MHz透射式声学显微镜,分辨率2μm,穿透能力不小于66μm。同时指导研究生发明了一种用于声学显微镜的新型换能一聚焦系统。1988年研制成500MHz反射式声学显微镜。1991~1993年研制成具有声显微图像计算机处理和存储功能的150MHz声学显微镜,在不透明样品的6mm深处具有10μm量级的分辨率。该研究组迄今已研制成多种声学显微镜和无损检测装置,制作了十余台供国内外研究、生产部门使用,为材料科学和无损检测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手段。在研究过程中张克潜与同事合作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 静磁波器件、导波光学和集成光电子学研究
张克潜与研究组其他教师一起指导研究生在静磁波器件、导波光学、集成光电子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3篇。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与吉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设立了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其后在清华大学开展集成光电子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张克潜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在多次全国评比中始终处于前列。
3. 手征介质波导研究
90年代,一种新型媒质材料或结构,手征媒质 (ChiralMedia) 或称双各向同性 (Biisotropic) 和双各向异性 (Bianiso-tropic) 媒质受到科学界的注意。这种材料具有螺旋形分子结构,材料的电磁本构方程之间发生耦合,导致电磁波在其中传播时的模式、传播特性、偏振特性等方面呈现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用手征材料制成的介质波导在微波或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中将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有可能研制出新型的器件。张克潜敏锐地看到这种材料在电磁波领域的发展前景,指导了几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平板形和圆柱形手征介质波导、手征铁氧体波导和手征等离子体波导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克服了数学分析和实验研究的重重困难后,获得一批创新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14篇被科学索引 (SCI) 和工程索引 (EI) 著录。近年来手征材料和结构已成为微波和光波领域的热门课题。
全身心投入电子信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张克潜除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教育行政工作和全国性电子信息学科的科技、教育规划和组织工作。
1962~1979年,张克潜在担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期间,提倡奋发有为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 “谦虚些、忠厚些、团结些” 的做人原则,使所领导的教研组和研究小组成为良好的科学集体。60年代初,教师学生因营养不良,体质大大下降。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大家还是以教育事业为重,以科学事业为乐,孜孜不倦地工作。
1980~1985年,张克潜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主管科研工作; 1985~1993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学系) 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提出并领导全系在教学和研究中实现了3个转变,即从以分立元件电路为主到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为主的转变,从以模拟信号处理为主到以数字信号处理为主的转变,从较低频率无线电波到微波和光波的转变,从而推动了系的现代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科研选题的现代化和教学、科研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他引用孔子的“近者悦,远者来” 勉励全系师生,倡导形成献身科学、勇于创造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吸引国内外有志学者来系工作。在工作作风上提倡从实际出发,他常对系内同事说: 做某件事时,不要考虑怎样做能受表扬、当模范、升官,而是考虑这件事本身该怎么做。在张克潜任系主任的7年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规划,张克潜作为孟昭英和常迥教授的助手,参与电子学组的规划制定。其后,1958~1966年在胡汉泉所长领导下,参与全国微波真空电子器件的规划工作。
1981~1995年,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的张克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通过招标,引进先进仪器设备,为全国电子和信息工程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87~1989年,张克潜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领导智能计算机、信息获取与处理、光电子等3个专家组,进行周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坚持先进性和公正性的原则,使 “863” 计划信息技术领域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
1980~2000年,张克潜任全国工科电子类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 (1995年后改为全国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组织全国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和专业教材编写,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为全国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简 历
1933年2月7日 出生于北京。
1950—1952年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
1952—1953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学习。
1953—1961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助教。
1957年1—7月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进修教师。
1962—1966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讲师,教研组主任。
1966—1971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讲师。
1972—1978年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讲师,教研组主任。
1979—1984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教授,教研组主任。
1984—2000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1981—1984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
1985—1991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1988—1992年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1—1995年 兼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
1987—1990年 兼任国家 “863” 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1980—1995年 兼任全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95—2000年 兼任全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0年至今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退休返聘教授。
主要论著
1 张克潜. 第一次全国电真空器件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介质夹持螺旋线的色散特性.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64: 50—70
2 张克潜. 有切断区的注入式正交场放大器的小信号理论. 电子学报,1983,11 (1): 41—48
3 周平*,吴伯瑜,张克潜. 有切断区的注入式正交场放大器的大信号理论与计算. 电子学报,1983,11 (2): 45—51
4 张克潜,陈戈林. 声显微镜的现状和发展. 电子学报,1984,12 (4):84—91
5 D. J. Li*,G. L. Chen and K. Q. Zhang. A New Transducer-Focu-sing System for Acoustic Microscope——Glass-Metal Based ConcaveSpherical Transducer. IEEE 1984 Ultrasonics Symposium: 567—570
6 Keqian Zhang. Recent Progress on Acoustic Microscop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vited Paper).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Japan Joint Confer-ence on Ultrasonics,Nanjing,May,1987:37—42
7 马欣*,陈戈林,张克潜. 电调谐电流加权静磁波带通滤波器研究. 通信学报,1990,11 (4): 62—66
8 Keqian. Zhang. High Speed Optical Intensity Modulators and PhotonicIntegrated Circuit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ese (Beijing-Hong Kong-Taipei) Optoelectronic Workshop,Hong Kong,1994: 97—101
9 Keqian. Zhang. Optical Waveguide Switches for Photonic Switching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ese (Beijing-Hong Kong-Taipei) Opto-electronic Workshop,Tainan,1995: 79—82
10 肖建国*,张克潜,宫莲. 手征媒质平板波导的传播特性.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7 (10): 54—56
11 Jianguo Xiao* and Keqian Zhang. Analysis of Circular Chiral Dielectric Waveguid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1998,19 (3): 511—527
12 Keqian Zhang and Jianguo Xiao*. Experimental Study on Planar Dielec- tric Waveguide with Chiral Co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Millimeter Waves,1998,19 (10): 1439—1445
13 H. Zhou* and K. Zhang. Mode Characteristics in a Metal-Coated Pla- nar Chiral Dielectric Waveguide.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Letters,2000,26 (2): 137—140
14 H. Zhou* and K. Zhang. Analysis of a Circular Chiral Ferrite Dielec- tric Waveguide.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2001,31(2): 143—146
15 H. Zhou* and K. Zhang. Mode Characteristics in a Circular Chiral Ferrite Dielectric Waveguide. IEE Proc. Microwaves,Antennas andPropagation,2002,149(1):28—32
16 吴伯瑜,张克潜. 微波电子学.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1986
17 张克潜,宫莲. 电磁场原理.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
18 顾茂章,张克潜. 微波技术.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19 张克潜,李德杰. 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2004
20 Keqian Zhang and Dejie Li. Electromagnetic Theory for Microwaves and Optoelectronics. Sprin ger-Verlag,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1998
注释
* 为张克潜指导的研究生。
相关参考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0日都发生了哪些事1、曹丕称帝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初登高位手掌大权的曹丕,面对突而其来的权力交接,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82年摄制并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佩剑将军》,所表现的是贺坚、严军两个国民党高级将领在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率领贾汪、台儿庄防地的三个半师共2.3万名国民党官兵投诚起义的故事。其
片山潜(1859—1933),著名的日本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活动家,日本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片山潜于1859年(安政6年)12月3日,①诞生于日本冈山县条郡羽出木村(今称久米郡久米南町字羽出木)的
知名人物 刘显潜生平故事简介,刘显潜历史评价,刘显潜怎么死的?
刘显潜,字如渊,别号井陆,贵州兴义县人。1865年1月25日(清同治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1885年他补县学生员,次年食廪,后屡试不中,居家赋闲,兼办团练。1902年,广西会党起义军
吴潜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南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吴柔胜曾为宋秘阁修撰。吴潜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加上他勤奋好学,持之以恒,学无所不通。在理宗嘉定十
张克侠,国民党军中的“智囊”“夫子”。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称他为“在华中前线所结识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张克侠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聪颖过人,既能带兵打仗,还能运筹帷幄,参赞戎机。他曾在台儿庄大战中协助张
张克侠,国民党军中的「智囊」「夫子」。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称他为「在华中前线所结识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张克侠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聪颖过人,既能带兵打仗,还能运筹帷幄,参赞戎机。他曾在台儿庄大战
·张文潜张文潜,纺织工程专家、纺织教育家。长期致力于纺织教育和纺织建设事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首先创设染化工程专业,率先引进自动换梭织机和新型前织设备,建成我国第一个自动换梭织机车间。为推进我国纺织教育
南北朝人物本名:卢潜所处时代:魏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不详卢潜人物生平(历史lishixinzhi.com)潜容貌瑰伟,善言谈,少有成人志尚。仪同贺拔胜辟开府行参军,补侍御史。世宗引为大将军西阁祭酒
吴潜吴潜状元出身,担任过左丞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等职,封爵许国公,后遭贾似道等人排挤而罢相,他在文学、军事、水利等方面均有贡献。吴潜后代>吴璞,潜长子,淳祐四年甲辰科进士,累仕至吏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