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家镛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家镛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家镛人物简介
·陈家镛
陈家镛,化学工程学家,我国湿法冶金工业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化学工程学观点从事湿法冶金的研究室,开展了湿法冶金新工艺的研究,研制出复合金属涂层粉末等新材料,在气、液、固三相反应器的开发和理论,以及分离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为发展国防工业、经济建设及化学工程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家镛,1922年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一个书香世家。少年时他看到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激发了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强烈愿望,自幼发愤读书。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留在该校化学系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48年与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刘蓉女士在美国结婚,并同在伊利诺大学学习。1949~1951年在伊利诺大学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时刻思虑回国参加建设。1956年秋,举家回国,陈家镛即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员至今。1958~1984年,任该所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 1978~1984年,任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他还担任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外,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 还担任英文版国际性杂志 《湿法冶金》(Hydrometallurgy) 的编委和英文版 《冶金进展》 (Progress inExtractive Metallurgy) 丛书的编委。
陈家镛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198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化学工程研究的新创见
陈家镛的科研及学术活动早在大学毕业后即开始。1943~1947年,他在中央大学化学系任助教时,条件极其艰苦,在高济宇教授指导下,在重庆合成了杀虫剂DDT。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导师H.F.约翰斯顿 (Johnstone)特意邀请他主持 “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 的研究。在近1年半的研究中,证明了前人关于有一个最难过滤的气溶胶粒子大小的看法,阐明了该粒子的大小并非是一个常数,而是与操作参数有关,同时对前人的过滤理论以及过滤层压降等进行了改进及发展。其部分结果在1955年出版的美国 《化学评论》 (ChemicalReview) 上发表,引起各方面重视,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广泛引用。直至今日,该文仍被视为气溶胶领域早期(1955年前)科研工作的权威性总结。
1954年,陈家镛接受美国杜邦公司聘请,任薄膜部约克斯(Yorkes) 研究所的研究工程师,并参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连续聚合过程的研究。在该项研究中,他引入了当时刚刚兴起的化学反应工程学的一些概念,对聚合反应速度的控制因素提出了新的看法,用以解释各种情况下不同的聚合结果,并预言聚合速度仍可大大加快。他所提出的实验设计,后经另一位同事予以证实,改变了当时对强化该过程的许多不同看法及方法,受到十分重视。同时他还研究发展了新型的聚合反应器,并进行了中试规模的扩大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湿法冶金研究的带头人
1958年,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成立湿法冶金研究室,陈家镛出任室主任。一般金属冶炼采用火法,即用高温将金属从原矿中分离出来。湿法冶金是利用某种溶剂,借助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水解及络合等反应,将原矿(原料)中的金属提取和分离出来。湿法冶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许多化学工程师进入该领域解决铀的湿法冶金。陈家镛领导的这个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以化学工程学观点从事冶金研究的实验室,在矿石加压浸取、加压氢还原,自水溶液中制取金属粉末等方面,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为以后冶金新过程开发、新型材料研制、多相反应器研究以及加温加压温法冶金反应动力学等的研究,奠定了部分基础。
50年代末60年代初,陈家镛把该所的研究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从事云南东川难选氧化铜矿的湿法冶金研究,云南墨江氧化镍矿及进口的高砷钴矿的湿法冶金研究,开发出了一批技术上先进的湿法冶金新工艺及新流程,同时也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60~70年代,陈家镛倡导将化学反应工程学与湿法冶金结合起来,开展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及非均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延续至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论文,而且为后来该所开展生物化学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期间,针对我国甘肃金川镍、钴、铜共生矿中有色金属难于分离的特点,在他的领导下,在湿法冶金研究室开展了分离科学和分离工程的研究,并先后成立了萃取化学组及萃取工程组。以后,鉴于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某些矿点有难于分离的钒、铬共生的特点,他和同事发现用胺类萃取剂能进行十分有效的分离,并取得了突破,从而推动了一系列经常伴生的金属如钒和铬,钨和钼,铜和铼等之间的分离,砷、磷、硅与钨、钼的分离,以及用混合萃取剂从硫酸溶液中分离铁等有效分离的新工艺。同时对胺类萃取剂溶剂化萃取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在 《中国科学》及 《湿法冶金》等杂志上,他们发表了多篇论文,阐述了前人尚未发现的胺类萃取剂的有关重要性质。这项研究的部分内容已申请专利。有关胺类与中性萃取剂协同萃取的工作,由于其独创的见解而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陈家镛的领导下,目前分离科学的研究正在向抗生素等生化产品的新萃取体系方面发展,并已取得了新进展。在分离工程方面,如转盘式萃取塔、振动筛板塔等的应用及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新型复合金属粉末材料研究取得成绩
60年代末70年初,因受 “文化大革命” 影响,化工冶金研究所的方向变化不定。在这种情况下,陈家镛仍继续坚持原来的研究方向,积极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了加压下用氢气自含镍、钴水溶液中析出金属粉末,并使之紧密而均匀地沉积于预先加入的核心材料上,制成复合涂层粉末的研究获得成功,满足了国防工业的需要。他研制出一大批适应不同需要的复合粉末材料,如镍包铝粉、钴包碳化钨粉、镍包石墨粉及铝包空心玻璃球等。这些材料通过热喷涂等手段,可用做飞机发动机上的耐磨、自结合及封严等方面的涂层,从而降低了飞机油耗,提高了发动机寿命及推力等。有关项目已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1981年重大成果一等奖。对上述复合涂层粉末,陈家镛长期坚持组织力量进行小批量生产,供应航空工业等方面的需要,为发展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
70年代初,鉴于火法炼铅劳动条件恶劣,根据当时国际上的发展趋势,陈家镛在国内倡导开展湿法炼铅的研究工作。经所内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开发出了硫化铅湿法碳酸化转化制取金属铅的新工艺,用于从废蓄电池回收铅。该项成果已取得专利,并已在几个中小企业投产。目前该项技术已被用于含硫化铅的金矿冶炼工艺中,正在为铅的回收及增产黄金、白银作出贡献。
在环境治理方面,针对航空航天部170厂高合金电解泥污染环境问题,陈家镛应用湿法冶金方法进行金属回收,效果良好,减轻了环境污染,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以来,已步入花甲之年的陈家镛在参加学术活动方面更加活跃。他先后接待了欧洲一些国家和美、日、澳的许多著名学者,组织了多次学术讲座,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了所内的学术气氛。同时他先后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前苏联、比利时等国参加学术会议,进行讲学或学术访问。1983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湿法冶金会议上,他应邀在大会上作了题为 《中国的湿法冶金》的报告。1988年他主持召开了 “北京国际湿法冶金会议”,取得成功。由于他在该学科领域内有显著的学术成就,因而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陈家镛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多年来孜孜不倦培养青年人是他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另一重要贡献。陈家镛现为博士生导师,在他的同事们协助下,已培养硕士生24名 (包括 “文化大革命” 前的4名) ,博士生14名,另有3名博士后与他合作进行研究工作。目前尚有在学博士生7名,博士后1名。经他培养的学生,有的已晋升为研究员,有的担任了研究室主任,他们大都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他经常教育青年要 “学然后知不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注意 “谦虚谨慎” 和 “言传身教”。陈家镛既是青年人的良师,也是研究所职工的益友。
简 历
1922年2月17日 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
1939—1943年 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读书并毕业。
1943—1947年 中央大学化学系任普通化学及有机化学助教。
1947—1951年 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1951—1952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1952—1954年 任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工系研究员。
1954—1956年 任美国杜邦公司薄膜部Yerkes研究所研究工程师。
1956— 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员。
1958—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
1978—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院士)。
主 要 论 著
1 Chen C Y. Filtration of aerosols by fibrous media. Chem. Review,1955,55: 595
2 陈家镛,储绍彬.用示踪原子法研究黄铁矿酸浸时生成α-Fe2O3的机理.金属学报,1964 (7): 281
3 夏光祥, 陈家镛. 二氧化硫及氧与氧化铜反应的动力学.化工学报,1965 (1): 1
4 毛卓雄,李佐虎,陈家镛,等. 多级气体提升式气—液—固反应器的研究. 化工学报,1980 (1): 1
5 李佐虎,毛卓雄,陈家镛,等. 多级鼓泡中的液体返混. 化工学报,1980 (3): 206
6 Yu Shuqiu,Meng Xiangsheng,Chen Jiayong. Separation&recovery of vanadium& chromium from solutions by solventextraction with primary amines as solvent.Belgium,InternationalSolvent Extraction Conference,1980 (3): 80—132
7 Yu Shuqiu,Meng Xiangsheng,Chen Jiayong. Solvent extraction ofVanadium (V)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primary Amines. ScientiaSinica 1982,25: B113 (in English),1: Bll (in Chinese)
8 Chen C Y. Hydrometallurgy. Atlanta. U. S. A. 1983: 65
9 Chen Zhubuo,Zhu Zhuoshengm,Yang Shouzhi,Chen Jiayong.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leaching of vanadium from high calciumcontents steel slag by sodium carbonate and bicarbonate solution.Presented at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emical ReactionEngineering. Edinburg UK,Preprint,1984: 603
10 Yu Shuqiu,Chen jiayong. Mechanism of synergistic extraction ofrhenium by primary amines & neutral phosphorus esters.Hydrometallurgy,1985 (14): 115
11 Lu Keyuan,Chen Jiayong. Conversion of galena to lead carbonatein ammonium carbonate solution- A new approach to leadHydrometallurgy. Hydro-metallurgy,1986 (17): 73
12 Yu Shuqiu,Wu Zhichun,Chen Jiayong.Iron removal of sulfatesolution by solvent extraction with mixture of cxtractants. pro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ron Control in Hydrometallurgy.Toronto,Ellis Horwood Ltd,Chichester,England,1986: 334
13 邓彤,陈家镛.相转移催化元素硫歧化动力学. 化工学报,1988,39: 538
14 方兆珩,陈家镛. 阳极溶解硫化镍的电化学研究.金属学报,1988,24: B392
15 刘后元,陈家镛. 流体与多孔固体颗粒间反应的模型研究. 化工学报,1989,40: 255
16 Yu Shuqiu,Chen Jiayong. Solvation Extraction by amine andsynergism with neutral extractants. Proc. 2nd International Conf. onSeparation Sci.& Technol. Hamilton,Canada,1989: 189
17 Lu Lizhu,Chen Jiayong. Mass transfer and axial mixing in rotatingdisk extraction column. Proc,2nd International Conf. on SeparationSci. and Technol. Hamilton,Canada. 1989: 230
18 卢立柱,陈家镛. 液滴在自由沉降时的质量传递. 化工学报,1990,(11): 154
19 Yang Zhifa,Yu Shuqiu,Chen Jiayong,Extraction of penicillin Gwith aliphatic amines in organic solvents of different polarities,J.Chem. Tech,Biotechnol. 1992,53: 97
20 陈宇飞,陈家镛. 混合电解质溶液在多孔颗粒内扩散的数学模型. 化工学报,1992,43: 125
21 陈家镛,于淑秋,伍志春编著. 湿法冶金中铁的分离与利用.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曹振镛简介 曹振镛的家族 曹振镛怎么死的 曹振镛与曹文埴
本名:曹振镛 字号:字俪生,号怿嘉 谥号:文正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安徽歙县www.cha138.com 出生时间:1755年 去世时间:1835年 主要作品:
曹振镛简介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文埴子。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嘉庆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历任内阁学士,工部、吏部侍郎。嘉庆十一年升
·虞振镛虞振镛,畜牧兽医学家,农业教育家。他是我国现代农业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兽疫防治系统的奠基人。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特别对兽医科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虞振镛,1890年2月9日生于浙江省
·陈焕镛陈焕镛,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创建我国早期的植物研究机构——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对华南植物区系的研究精湛,发现的植物新种达百种以上,新属10个以上,其中银杉属(
曹振镛简介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文埴子。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嘉庆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历任内阁学士,工部、吏部侍郎。嘉庆十一年升工部尚书。奉命撰《高...
历史人物 陈家洛简介 陈家洛怎么死的 陈家洛和霍青桐 陈家洛和香香公主
中文名:陈家洛 国籍: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海宁 出生日期:1720年左右 职业:红花会总舵主 主要成就:曾挟持皇帝乾隆 主要成就:劫富济贫救济百姓www.cha138.co
曹振镛,晚清重臣,是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字俪生,号怿嘉,安徽歙县人。曹振镛是名门之后,勤奋好学,公元1781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六年中进士,后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不久之后
曹振镛,晚清重臣,是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字俪生,号怿嘉,安徽歙县人。曹振镛是名门之后,勤奋好学,公元1781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六年中进士,后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不久之后
陈家鼎,字汉元(汗园),又名陈曾,故自号半僧。1876年6月18日(清光绪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狮顾镇。祖辈务农,到祖父陈玉华始为读书人。父亲陈悔叟以诗礼教化闻名乡里。陈家鼎少年读书聪敏
历史人物 黄镛简介 黄镛是怎么死的 黄镛的官职 黄镛是怎样的人
本名:黄镛 字号:字器之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莆田县涵江黄巷(今福建莆田市)www.cha138.com 出生时间:1230年 去世时间:1300年 主要成就: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