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敬熊人物简介

Posted 天线

篇首语: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敬熊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敬熊人物简介

·陈敬熊



陈敬熊,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中国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天线理论和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主持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站的天线攻关,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他的学术论著《电磁理论中的直接法与积分方程法》独树一帜,对天线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陈敬熊,1921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压塞堰乡。父陈葆珊曾经过商,还做过上海中国国货公司的高级职员,对旧社会的尔虞我诈深有感触。因此,他不希望子女经商,而希望他们学好本领,靠本领吃饭。这使陈敬熊立志刻苦学习,掌握先进科学技术。

1928年6月入镇海县竞时小学(私塾),1935年8月转入宁波县立四眼碶小学直到毕业。1936年7月考入宁波私立正始中学初中部,但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休学一年,后于1938年9月转入上海市私立效实中学初中部。1940年9月考入上海市私立育德中学高中部,因战争于1942年停学半年,于1943年7月在上海私立致远中学读完高中。同年考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电机系,于1947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7年8月至1948年,先后在南京第二区电信管理局长话训练班和杭州电信局机务站工作和实习。因依然对学业充满渴望,于1948年10月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科学研究所研究生,1950年6月毕业。

1950年7月,在北京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任技术员。1952年10月,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电信技术研究所,先后任技术员、副研究员。1957年8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开始献身中国航天事业。

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曾任五院二分院第三设计部副主任、副研究员。1965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成立后,历任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员。1983年4月起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科技委常委,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委高级顾问和二院23所科技委高级顾问。

60年代中期,他担任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天线研制负责人,解决了雷达天线设计中的关键问题,该项目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他是第一完成人。

陈敬熊还曾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副主任委员;1980年至今,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还是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1977年他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研究生导师。1991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陈敬熊是我国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天线工程设计和研究40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1本,撰写、审查了大量的讲稿、科技报告、学术论文。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贡献,更主要的是集中表现在:解决了贴近地面天线的理论和设计问题,解决了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天线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创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的直接解法,突破了相控阵天线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我国天线工程理论的先驱



在中学时代,陈敬熊就喜欢数学。当时,他自学了学校还没有讲授的微积分。在上海大同大学就读期间,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复变函数”。那时他很迷恋数学,这种迷恋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他没能把他的全部精力和感情都献给数学这门令他神往的学科,但毫无疑问,几十年来,数学一直是他最好的伙伴。他的深厚坚实的数学功底,一直是他进行天线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最佳工具和手段。

1952年至1957年,陈敬熊在通信兵部电信科学研究院从事表面波传播及架于贴近地面或埋入地下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在无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通过理论推导并经过大量试验核实,解决了这一特殊天线的输入阻抗及传播常数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当时国内外未见过报道),为军事通信天线提供了设计依据,为我国军事通信作出了贡献。

后来,陈敬熊还参与了制导站天线方面的研制工作,同时从事地地导弹天线以及埋地天线等方面的研究。在进行大量工程实践的同时,他也十分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陈敬熊提出,工程要搞得好,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作指导,我们应该有少量的人专门从事结合工程实践的理论工作,否则国外制成了成品,我们在后面追,照葫芦画瓢,不吃深吃透,那是永远也追不上的。对国外的东西必须要进行消化吸收,才能看出人家的东西好在哪里,才能举一反三,才能谈得上改进。要想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此,陈敬熊率领他的研究小组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

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



1965~1966年,陈敬熊主持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站雷达天线的攻关工作。该制导站是仿制前苏联的产品,仿制完成后,发现天线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那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由于多方面的干扰和影响,该型号的研制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还是不合格,局限性大,性能也不好。

上级领导派陈敬熊去后,他领导一个班子不分白天黑夜地干,走访了了解型号情况的人员,从技术人员到工人,进行了几十次的试验分析。他不但克服了技术方面的困难,还排除了人为的干扰,他为型号废寝忘食,但所里却告诉他已被“挂起来”了。当时对陈敬熊等人的压力之大是无法言表的,但他们顶着所有的困难,终于攻克了难关。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在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试验配合下,他得出了系统误差是由二次本征模干扰所致这一结论。他通过改进工艺设计抑制了二次本征模,使系统误差降低,精度大大提高,性能远远超过苏联的原产品。此项成果不仅使20个即将报废的天线起死回生,减少了国家损失,而且为此后大批量生产高性能天线提供了技术保证,满足了部队痛击并击落U-2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战备急需。

直到现在,该导弹武器系统仍然是我军装备的主要地空武器之一。由于发现了二次本征模为造成天线系统误差的原因,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解决了地空导弹精度超差的关键问题,从而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该项成果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他是第一发明人。

创立电磁理论中的直接法 倡导应用积分方程法



从1957年开始,陈敬熊开始研究“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这个课题。他面对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需要重新学习。他感到,要向权威挑战,在学校里学习的那点知识是太不够了,需要涉猎很多数学、物理方面的基础知识,重新学习、重新消化、融会贯通。第二个方面则是时间的严重匮乏。

在“五反”运动时,陈敬熊负责看管一个“大贪污分子”,晚上要和“大贪污分子”睡在一起,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间断看书。那时,他没日没夜地自学了苏联斯米尔诺夫等人的数学专著,阅读了大量苏联和西方有关数学、物理方面的最新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陈敬熊于1959年最先在国际上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从而大大简化了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为弹上天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他在学术上的一个里程碑。

所谓直接法是指解有源边值问题不需要通过辅助函数(如赫茨位函数)而直接求解。陈敬熊在用赫茨位函数法求解有源的麦克斯韦方程式时,遇到了困难。困难在于如何把所要求的场与源正确无误地联系起来。以垂直于无限长圆柱体上的基本振子为源的电磁波绕射问题就是一例。要找出两个轴向赫茨位函数同激励源的关系不是直观的,而要解决处于任意指向基本振子激励下的金属圆锥体的绕射问题就更困难了。因此,陈敬熊认为有必要设法寻找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来正确地处理诸如场与源的联系问题。他经过努力后发现,对于柱体边界的边值问题,轴向电场和磁场各自满足关于各种源(一般表示为δ函数及其导数)的非齐次波动方程式,而场强的其他分量则可以通过它们求出。对于以球坐标系的坐标面为边界的边值问题,陈敬熊等人发现,加权后的径向电场和磁场各自满足关于各种源的非齐次波动方程式。通过求解这些非齐次方程式,就能够直接得到正确的解,而且不会出现漏项的错误。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直接法。由于问题归结为求解两个各自独立的非齐次偏微分方程(一个含有电场的某一分量Ei,另一个含有磁场的某一分量Hi),因此许多有关的已知结论均可引用。例如,按本征函数展开求解时,解的正交性对于分量Ei或Hi各自成立,从而使方程的求解大大简化。这种方法比著名美籍华人电磁理论专家戴振铎70年代提出的并矢格林函数法在运算上更为简单。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到后,他和许许多多的科研人员一样,心情舒畅,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相控阵天线和微带天线的理论研究中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在微带天线的理论研究中,他推导出了适用于薄基片微带天线求解的数学模型。在相控阵天线研究中,他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推导出了一整套天线输入阻抗随扫描角变化的计算公式,并从理论上弄清了相控阵天线产生盲点的机理是由于天线输入电导为零所致,而不是奥利纳(Oliner)等人提出的天线盲点是由于天线的输入电纳为无限大造成的。该项目1980年获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此外他与李桂生合作的“导电劈边界电磁场边值问题的新结果”课题,1982年获航天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他的“微带天线理论与实践”课题,获航天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0年、1983年他两次出席“天线与传播”欧洲无线电联盟分别在加拿大魁北克和在美国休斯敦召开的学术会议,宣读了《天线方向性的优化问题》等7篇论文。

陈敬熊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987年,他与李桂生合作,将几十年的工作成果汇集成学术专著《电磁理论中的直接法与积分方程法》。该书在处理问题中,应用了很多数学方面的理论,是一本理论功底极强的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的专著。该书系统论述了由作者提出的求解有源边值问题的直接求解法,并论述了积分方程法的理论及其应用。利用直接法对一些典型问题,诸如波导激励、平直地面、尖劈、圆柱体、椭圆柱体、抛物柱体、球形地面、圆锥体边界等有源边界问题进行了求解,并对其中某些问题通过不同求解方法的比较,进一步揭示了直接法的特点。利用积分方程法处理了具有复杂边界的相控阵天线、周期结构及微带天线等具体工程技术问题。另外,在对积分方程的某些理论作尝试性探讨的同时,还对电磁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及大型天线方向性测量中的距离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这本书目前已成为该领域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书。1987年该书曾在莱比锡国际展览会上展出。

严谨的治学态度 培养人才的良师



在同行眼里,陈敬熊以治学严谨与勤奋著称。每当请他审阅论文、方案或技术总结,他都会不遗余力地查阅有关文献,核实数学模型,甚至进行全过程的推导,并会客观公正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时,会为审阅一篇论文花上几个星期的时间。对待学术问题,他从不敷衍了事。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的严谨作风所折服。

几十年来,陈敬熊一直以非凡的恒心和毅力,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70年代末,为了将相控阵天线和微带天线的理论研究推导方法系统化,年近六旬的陈敬熊仍不敢松懈自己,反复阅读了前苏联列斯铁尔尼克和索伯列夫的《泛函数分析概要》,以及加拿大欧文、克雷斯齐格的《泛函数导论与应用》等专著。

这段时期,陈敬熊从未想过什么叫苦什么叫累,他只感到“科学的春天”到来后,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时间,可以从容、安心地做自己的工作,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地写出来。他觉得这是一种无上的幸福,他也非常珍视这种幸福,以至于时常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经常晚上醒来,突然想起某个问题,于是赶紧从床上起来,伏在案边工作,直到自己满意了,才重新上床睡觉。但这时或是因为大脑高度兴奋,或是天已破晓再也无法入睡。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不管什么白天和晚上。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使得他在70岁之后仍能解决天线工程中的理论问题,如:在设计卫星通信地面站天线中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降低天线副瓣的公式,同时还将香农采样定理应用于天线方向图的计算,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在探地冲击雷达的研究中,根据电磁场理论,提出了一种提高目标信噪比的方法,使对地目标探测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陈敬熊还曾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60年代初期,他在国防部五院二分院首倡专家带徒弟,辅导、答疑、讲解,一直坚持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当时堪称佳话。

“文化大革命”后,他开始指导研究生,是航天二院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他还曾协助院领导负责二院研究生培养的抓总工作,为二院研究生的培养起了很大作用。陈敬熊不仅带院内的学生,还曾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陈敬熊看来,指导研究生是很辛苦的工作,他每期只带一到两个学生。陈敬熊对研究生要求非常严格,他的学生经常挨批评。而陈敬熊对自己的指导工作也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尤其是在论文阶段,他几乎与学生同步前进,有时还需提前一步,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年轻的一代看来,他理论功底强,工作一丝不苟,作风严谨,有创新精神。因此,每当遇到技术难题尤其是理论性强的问题,很多人都想到去请教他。如今,在他名下,听过他指教、辅导的研究生,遍及院内、院外,国内、国外。陈敬熊对年轻人的培养有口皆碑,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年轻人的严格要求,加码、加压,还体现在他对年轻人的欣赏和信任。他为年轻人争成果,大力推荐年轻人承担关键课题。就是如今快80高龄的他还经常主动往研究室跑,问年轻人有什么问题需要他帮助解决。

简历



1921年10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

1943~1947年 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电机系学习。

1947~1948年 南京第二区电信管理局长话训练班、杭州电信局机务站实习。

1948~1950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

1950~1952年 北京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技术员。

1952~1957年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电信科学研究院技术员、副研究员。

1957~1965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三设计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1965~1983年 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3~1988年 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科技委常委

现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委高级顾问和二院23所科技委高级顾问。

主要论著



1 陈敬熊,李桂生.架于地面附近天线性能的研究. 电子学研究,1957(2):1~56

2 Chen Jingxiong,Mao Kanghou. Boundary Value Problem of Antennas on the Metallic Parabolic Cylinder. Scientia Sinica,1978,11(2):173~192

3 陈敬熊.相控阵天线盲点问题. 电子学报,1979,7(2):23~36

4 Li Guisheng,Chen Jingxiong. A New Single-integrated Expression for Three Dimensional Electron-magnetic Fields by a Wedge. IEEE Intl Symp Digest Antenna &Propagation,1983:630~632

5 陈敬熊,都世民.矩形微带天线谐振频率的确定及其在介质测量中的应用.天线学报,1985,1(1):1~11

6 陈敬熊,都世民.底馈矩形微带天线输入阻抗的解析解.天线学报,1986,2(2):38~47

7 陈敬熊,李桂生.电磁理论中的直接法与积分方程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8 Chen Jingxiong.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Eigenfunction Expansion Associated with Second 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 in Infinite Domain and Applic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CJSEE),1990(1):32~36

9 Chen Jingxiong,Xu Yansheng.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Radiation Patterns of Cassegrain Antenna. IEEE Trans.Antennas and propagation,1990,38(6):823~830

10 Wang Weilin,Wang Shijin and Chen Jingxiong. Numerical Techniques Used in Modeling Codes for Dual Reflector Antenna. CJSEE,1993,4(2):63~74

11 Chen Jingxiong,Xie Lianggui. Discussion on Electromagnetic Missile. CJSEE,1993,4(3):78~84

相关参考

如何评价《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陈廷敬的为政举措!

  陈廷敬是清朝官员,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康熙帝的老师。他生于公元1639年,去世于公元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原名陈敬,因为进士及第时,榜上有两个“陈敬”,所以顺治帝为他

康熙的老师陈廷敬的书法风格是怎么样的

陈廷敬原名陈敬,以弱冠之年得科举进士,获朝廷重视。因与同年科考士子顺天通州陈敬同名,顺治赐名廷敬,并授以庶吉士一职委以重用。庶吉士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书,除此以外更是对天子有授业解惑之责,将来有极大的几率

康熙的老师陈廷敬的书法风格是怎么样的

陈廷敬原名陈敬,以弱冠之年得科举进士,获朝廷重视。因与同年科考士子顺天通州陈敬同名,顺治赐名廷敬,并授以庶吉士一职委以重用。庶吉士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书,除此以外更是对天子有授业解惑之责,将来有极大的几率

清朝陈廷敬个人资料 怎么评价陈廷敬这个人

清朝陈廷敬陈廷敬原名陈敬,以弱冠之年得科举进士,获朝廷重视。因与同年科考士子顺天通州陈敬同名,顺治赐名廷敬,并授以庶吉士一职委以重用。庶吉士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书,除此以外更是对天子有授业解惑之责,将来有

历史人物 清朝大臣陈廷敬简介,曾经当过康熙皇帝的老师

人物生平明崇祯十二年,陈廷敬出生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为了与同馆的顺天通州陈敬区别,顺治赐名廷敬。1661年,康熙即位,授起居注日讲官,累

李晔为何不派遣袁天罡暗杀朱温

无论是画江湖之不良人中,还是在历史中,唐昭宗都不是一位昏君,为了大唐的再度复活,唐昭宗李晔做了很多事情,李晔尊礼大臣,励精图治,而他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

唯一一生都在逃亡的唐朝皇帝 马球皇帝唐僖宗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田令孜因害怕黄巢军攻打长安,便制定了逃往蜀地的计划。他推荐陈敬瑄和自己信任的三员左神策军将领杨师立、牛勖、罗元杲为蜀地三镇,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的节度使候选人。四人三镇,究

唯一一生都在逃亡的唐朝皇帝 马球皇帝唐僖宗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田令孜因害怕黄巢军攻打长安,便制定了逃往蜀地的计划。他推荐陈敬瑄和自己信任的三员左神策军将领杨师立、牛勖、罗元杲为蜀地三镇,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的节度使候选人。四人三镇,究

史上唯一一生都在逃亡的唐朝皇帝:唐僖宗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田令孜因害怕黄巢军攻打长安,便制定了逃往蜀地的计划。他推荐陈敬瑄和自己信任的三员左神策军将领杨师立、牛勖、罗元杲为蜀地三镇,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的节度使候选人。四人三镇,究

史上唯一一生都在逃亡的唐朝皇帝:唐僖宗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田令孜因害怕黄巢军攻打长安,便制定了逃往蜀地的计划。他推荐陈敬瑄和自己信任的三员左神策军将领杨师立、牛勖、罗元杲为蜀地三镇,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的节度使候选人。四人三镇,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