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崔国良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崔国良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崔国良人物简介

·崔国良



崔国良,中国工程院院士,固体火箭发动机及其推进剂专家,是我国这一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留学前苏联,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1年开始投身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研制工作,先后参加或主持研制成功了多种固体复合推进剂,已应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返回式卫星、通信卫星及多种战术、战略导弹的固体发动机。他主持开发出含铝推进剂配方,抑制了发动机不稳定燃烧;主持研究提高了药柱力学性能,克服了药柱裂纹;提出发动机人工脱粘方案,保证了装药完整性等,对解决固体发动机研制中的重点技术关键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对水下发射的固体导弹及其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更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他负责研制成功的高能推进剂配方,为固体推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曾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1项国家技术进步特等奖,并获其他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崔国良,1931年7月7日(农历5月22日),出生于察哈尔省阳原县(今河北省阳原县)小县城的一个普通人家,父母都是平民百姓,凭籍一片薄田为生。阳原县地处穷乡僻壤,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百姓普遍生活困苦。崔国良的家庭也非富裕之户,因此在他读完小学后不长时间,就被家里送到张家口一个小商店里当学徒工,这时他只有14岁。在旧社会里,学徒就是奴仆,他每天只是烧火做饭,跑前跑后,端盆倒水,伺候店主,根本谈不上什么习技学艺。屈辱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他的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心理渐渐萌生了要上学、学本领、走出去的念头。于是在1946年,张家口惟一的、又是公费的中学——察哈尔省立张家口中学,招考二年级插班生时,他毅然偷偷去报了名。时值寒冬,崔国良干完了早晨例行的工作后,手提毛笔和墨盒,从张家口市的南端急匆匆地步行到城北这所中学的所在地。当坐在考堂上时,他惊讶地发现两手的末节手指已冻得变白发僵了,只能满把握笔答卷。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至今记忆犹新。有幸的是苦难换来了甘甜,他非常珍惜,在学校里一心读书,发愤学习。两年后毕了业,旋即考进北京第三中学读高中。他真的走出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了。不久,北京宣告解放,一个新天地展现在他的眼前。首先是享受到了人民助学金,不用为生活问题而犯愁了。于是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同时在党的抚育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51年高中毕业,考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化工系学习。该校在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时改为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后,他读推进剂专业。在新中国的大学里,学习条件好,生活靠政府,他如鱼得水,一如既往地努力,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活动,学习更加勤奋,政治思想也愈趋成熟,理想信仰亦日益坚定。在1956年毕业前夕,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崔国良经过考试被遴选为留苏研究生。随即入北京外语学院学习俄语,1957年9月,进入前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专攻固体火箭推进剂。这一专业实际上是国防部五院李乃暨主任在他出国前为他选定的,也就是说从那时他就被安排好将来要投身航天事业了。在莫斯科4年间,他一方面更加扎实地学习理化基础理论,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掌握基本研究方法。这夯实了他的专业基础。当时他研究的课题是,筛选表面活性物质,改善硝化棉吸收硝化甘油的动力学过程,以提高双基药的均质性,减小其燃速的波动。他的课题研究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1年5月回国。

崔国良回国后,立即加入国防部五院在三机部第三研究所联合开发固体火箭技术的队伍,投身固体复合推进剂研究,从此就与这一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随着这一事业组织机构的变迁,他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直到航天部、航空航天部、航天总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委、秘书长、副主任等职务,并曾担任内蒙七机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型号副总设计师,原国防科工委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和高能推进剂联合攻关组组长等。在这些岗位上,他主持或领导研究成功聚硫橡胶、聚丁二烯丙烯酸、端羧基聚丁二烯、端羟基聚丁二烯,以及硝酸脂型等诸多品种的固体复合推进剂。在攻克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展中的不稳定燃烧、药柱裂纹和装药脱粘等三大技术难关和解决众多型号固体发动机研制中的种种难题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代和改进型返回式卫星、第一颗和改进型通信卫星,以及多种战术导弹等的成功发射中,都凝聚着他的业绩。可以说,在我国固体复合推进剂从低能到中能再到高能的发展道路上,在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到精的前进征途中,时时倾注着他的心血,处处挥洒着他的汗水。也因此他多次受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此外还获得光华基金一等奖,航天奖等多项奖励,并于1980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92年、1993年分别荣立航空航天部三等、二等功各一次。他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8年被选为我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曾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这些是国家和人民对他几十年的工作成就和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的肯定。

崔国良在国内外学术技术界也多有兼职,曾任原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科技委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还曾被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聘任为兼职教授;他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呕心沥血,开辟固体推进剂研究途径



我国的固体火箭技术,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最初经历了一个探索研究阶段,所选的突破口就是固体复合推进剂。当1961年9月崔国良加入这支队伍时,这项研究正在艰难地起步。他到达后立即投身其中,并成为聚硫橡胶推进剂系列配方研究的主力之一。1961年他开始研究推进剂的燃烧性能,掌握了高氯酸铵、铝粉及催化剂对燃速影响的规律。1963年又成功研究出提高伸长率的配方,用于直径300毫米试验发动机,于1965年成功地进行了地面试车和飞行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固体火箭技术,解决了有无问题。

他还在1963年经过充分论证和对国内原材料的调查,首先开展了含铝聚硫橡胶推进剂研究。由此得出了我国第一个实用型固体复合推进剂配方。这个配方不仅彻底清除了不稳定燃烧这个前进路上的大障碍,成功地用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发动机,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的历史使命,而且在我国开辟了固体复合推进剂研究的新途径,从此以后的各个固体复合推进剂系列,所有的配方都采用铝粉作为主要组分之一。在这一配方基础上研究成功的一系列聚硫橡胶推进剂后续配方,用于多种型号固体发动机,满足了不同需求。

崔国良主持开展的在我国具有开辟途径意义的研究,还有改进固体复合推进剂力学性能配方的研究。这项研究提高了对于固体复合推进剂粘弹特性的认识,认识到这一特性是由粘合剂体系属于粘弹物质而决定的,在这样的体系中加入适当品种和含量的固化剂和交联剂,以改变体系的高分子网络结构,就可以改善推进剂的力学性能,使它具有满意的伸长率,即可满足浇注制造大型的、高装填分数(药柱体积所占发动机壳体容积的百分数)的装药要求。另外还可以将体系的交联密度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从而满足对装药受大过载的机械性能要求。运用这一成果,彻底攻克了药柱裂纹这个固体发动机向大型化发展的技术关键。

崔国良指导开展的固体复合推进剂燃速调节规律研究,在我国也是一项开辟途径性的基础研究。该课题研究了高氯酸铵和铝粉的粒度和粒度分布对推进剂燃速的影响,发现粒度与燃速呈反比例关系,而且在一定的粒度范围内,这种关系呈线性。又研究了催化剂品种与含量对推进剂燃速的影响,发现某些变价金属的氧化物,对燃速有催化作用,而某些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对燃速则有抑制作用。同时发现燃速催化剂也能导致燃速压强指数发生变化,通过这一途径,甚至可以获得零压强指数(类似双基药的平台效应)和负压强指数的复合推进剂。另外,还发现催化剂与氧化剂的联合作用具有倍增效应,即二者对于推进剂燃速的共同影响远大于它们各自影响之和。以上这些规律性的发现,为研究以一定燃速满足一定推力要求的推进剂配方开辟了途径。

在燃速调节规律的研究中,附带地发现了高氯酸铵粗细粒子的级配,对推进剂药浆的流变性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高氯酸铵粒子级配,可以获得能满足浇注要求的低粘度药浆。这一工作为取消碾片工序,提高装药工艺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根据。

在多年来一系列配方研究的基础上,崔国良负责总结了固体复合推进剂研究的规律,归纳出固体复合推进剂研究的程序和阶段划分。这些成果得到了固体推进剂界的认同,迄今仍为固体推进剂研究工作者所遵循,对固体推进剂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戮力同心,开发固体推进剂新型品种



聚硫橡胶推进剂是我国的第一个固体复合推进剂品种,它的一系列配方的研究成功,满足了我国第一代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需要,推动了我国固体火箭事业的创建,而且它的研究实践,为固体复合推进剂的研究开辟了途径,奠定了基础。但是聚硫橡胶推进剂终究能量不高,肯定满足不了我国固体火箭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所以探求能量更高的固体推进剂新品种,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事实上这个探求行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起步了。崔国良是固体推进剂新品种研究的一位负责者。这项研究首先选定了聚丁二烯粘合剂,具体的配方研究是从聚丁二烯丙烯酸开始的。研究中发现这种物质中的羧基是不规则分布的,因而固化时推进剂的网络结构难以控制,使得推进剂的力学性能不易满足使用要求。于是崔国良率领研究人员同心戮力开发,在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大力协作下,展开了端羧基聚丁二烯推进剂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成功了该推进剂系列的配方,其力学性能显著提高了,发动机装药和试车考核都顺利通过,测出比冲达2350牛顿·秒/公斤。这种固体复合推进剂系列的多种后续配方,分别保证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及几种型号固体动力装置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总结端羧基聚丁二烯推进剂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又主持开展了端羟基聚丁二烯推进剂系列配方研究,1976年进行扩大实验,获得成功,结果表明其比冲达到了2400牛顿·秒/公斤。这个系列的第一个实用型配方,首先用于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远地点发动机,它的地面试验和正式发射都圆满成功。其后续的一系列配方,广泛应用于我国航天领域的各个方面,成为我国迄今实用的最主要固体复合推进剂品种。

壮心不已,攀登固体推进剂能量高峰



比冲2500牛顿·秒/公斤的固体推进剂,是目前世界上具有应用价值的能量最高的固体推进剂。世界上一些国家都曾努力攀登这一能量高峰。我国也不甘落后,向高能推进剂进军的起步并不晚,在20世纪70年代就迈开步伐了。但是限于种种原因,途径几经改变,历尽曲折,终未成功,随之陷入徘徊状态。崔国良作为我国固体复合推进剂的开拓者之一,这一领域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对此自然放心不下,一直关注着、思考着。

1985年7月,身为航天部科技委常委、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的崔国良,联同航天部科技委常委钱维松,向上级提出了“组织力量加快研制硝酸酯型推进剂”的建议。这份建议是他对国内外固体推进剂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后,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条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才形成的,有理有据,切实可行。因此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支持,即将这个项目列入了“八五”18项国防关键技术之列。1990年6月,固体推进剂专业组在崔国良组长的提议下,向上级建议成立高能推进剂联合攻关组,协调全国相关力量,联合攻关,加快发展。上级接受了这一建议,于1991年6月,组成了联合攻关组,委任崔国良为组长,并履行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职责。

在联合攻关组组长任上,他负责制定总体技术方案和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对于新型推进剂研究的开展,自始至终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新型推进剂研究攻关任务,涉及八个部委属下的二十多个单位,协调工作范围之广、难度之大是难以想像的。但是他凭借着渊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才能,负责制定了攻关总体技术方案,确定了比冲为2500牛顿·秒/公斤的先进技术指标,选定了符合实际的技术途径,确定了关键技术,安排了抓总单位42所和各攻关单位的任务,提出了技术节点和明晰的研制程序,从而使这项技术难度大、协作范围广、管理工作复杂的,包括多种学科、跨越多个部门的项目,得以全面、有序、协调、高效地开展。

在攻关实践中,他对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和协调,对攻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提高低温伸长率和常温强度这一关键技术攻关中,他多次主持会议,进行讨论、评估,并且提出了加强研究的具体途径和组织办法,从而大大促进了研制进程,终于达到了预期的力学性能目标。

在降低燃速压强指数的研究中,他提出要注重探索规律性,从粒度级配、组分选择、功能助剂取舍等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他的这一主张的指引下,很快取得了突破,燃速压强指数从0.8上下降低到了0.53左右,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崔国良还根据他对全盘工作和全面进度的掌握,1992年适时提出在1993年底进行直径315毫米发动机装药和试车的计划。1995年又提出1996年完成直径480毫米发动机装药和试车考核,1998年进行直径1400毫米发动机扩大演示的进度协调方案。这些主张为上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执行的结果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实际的,大大促进了攻关工作,实现了一年一大步,一年上一个台阶的大跨度发展。

在攻关的进程中,崔国良从加速新型推进剂投入使用的主导思想出发,同时安排、协调、推动配套项目的发展。最突出的两个配套项目一是三元乙丙橡胶低密度绝热层研究,它早早地取得了成果,在新型推进剂进行发动机装药试车考核前,已在其他发动机上应用了,验证了它的有效性。二是高能推进剂装药生产的主设备——立式混合机的研制,它与新型推进剂攻关工作齐头并进,已研制成功最大容积为2000升不同规格的5种混合机,达到了国外先进性能水平,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进行发动机考核、演示验证的每个关头,崔国良都要亲临现场,严把技术、质量、安全关,确保试验圆满成功。在直径315毫米发动机试验时,他提出了一发测量能量、一发考核低温力学性能的建议。在直径480毫米发动机试验时,他把目标定在使新型推进剂能充分发挥它的能量这一点上,提出将装药分数提高到0.93。

尤其是进入直径1400毫米发动机扩大演示验证阶段时,崔国良更是从发动机设计、粘合剂合成、配方调试、装药工艺确定,一直到装药和试车的实施,步步严格把关,环环具体指导,总计组织过重大评审11次之多,做到了一个技术细节不漏过,一个安全环节不放松。而且对于这次试车的目的一再给予充分明确,强调就是考核新型推进剂的全面性能这一条。为此他决定发动机配套部件一定采用成熟技术,甚至把喷管喉径给以扩大,以保证合适的燃烧压力。同时要求试验单位的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具体、细致、到位,以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险,力争确保试验的圆满成功,达到试车目的。1998年6月,这次演示试验如期进行,全过程安全、顺利,结果完全达到了目的,体现出新型推进剂确实是一种高能量、高密度和力学性能优良的固体推进剂。

这一成功在我国固体火箭技术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新型推进剂的问世,缩短了我国固体火箭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为我国固体推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推进剂基础。国家对于这项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授予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不遗余力,推动固体推进技术全面发展



在我国固体火箭推进剂技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我国固体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到精的前进道路上,崔国良不只是研究成功从低能到中能再到高能的多种系列的固体推进剂配方,为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而且也直接解决了固体发动机研制中的许多技术问题。

早年,崔国良除了研究成功含铝固体推进剂配方和力学性能获得改善的固体推进剂配方,从而由根本上清除了固体发动机前进道路上的不稳定燃烧和药柱裂纹这两大技术障碍以外,早在1971年他就提出了让发动机中的药柱与发动机的内端部人为地脱开,但又保持燃烧面积不增大的“人工脱粘”方案,彻底清除了固体发动机向大型化发展时遇到的脱粘这又一个重大技术障碍。这是一种保证发动机壳体和药柱结构完整性的可靠而有效的技术,至今仍在固体发动机研制中广泛使用。

另外,崔国良在任航天四院副院长兼型号副总设计师期间,一方面负责行政领导工作,组织和保障研制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又肩负其两级发动机研制的技术指挥重任,接手负责这两种我国第一代大型固体发动机的研制,领导解决了许许多多的设计、工艺、试验方面的技术问题。例如,对第一级发动机,将喷管座石墨内衬改为分段式,以利于热应力的释放;改进了壳体后盖与圆筒段对接处的密封材料和结构形式,提高了可靠性;对第二级发动机,调整了所用推进剂的铝粉粒度和含量,减弱了燃气对喷管座的冲刷强度,避免了对结构产生破坏作用,从而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除此而外,还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装药工艺控制,提高了推进剂燃速的精度,使两级发动机的推力和点火延迟时间等内弹道参数的偏差,大为减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发射的特殊要求,保证了发射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此,崔国良作为主要研制者之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崔国良调到航天部科技委工作,作为固体火箭专家,固体火箭专业学术带头人,多年来,他在主持新型推进剂攻关工作之外,不遗余力地帮助、指导有关单位解决了多种型号的固体发动机研制中的诸多技术难题,包括结构改进、材料替换、强化工艺、完善方法等方面,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或者改善了产品的性能,推动了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崔国良对固体推进技术的发展,真可谓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多有建树,贡献不凡。

崔国良,在学校是一个勤勉好学的好学生;工作后是一个视事业如生命的敬业者;当领导是一位作风民主、平易近人的好领导;对同事亲密团结,乐于互助;对后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如今,他已年届古稀,但一如既往,忙碌不已,继续为固体推进技术、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着心血。

简历



1931年7月7日 出生于察哈尔省阳原县(今河北省阳原县)。

1951~1956年 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学习。

1956~1957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

1957~1961年 前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留学,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1~1978年 国防部五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四分院,七机部四院42所、46所,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所长。

1978~1985年 七机部内蒙古七机局、四院驻内蒙指挥部、四院,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主任兼总工程师、副院长、科技委主任。

1985年至今 航天部、航空航天部、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任科技委常委、秘书长、副主任。

主要论著



Cui Guoliang,Hou Linfa. Evolution of Solid Propellants in China. Propulsion Space Transportation 5th Symposium International,199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崔日用简介 崔日用文言文 唐代崔日用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

本名:崔日用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滑州灵昌出生时间:673年去世时间:722年www.cha138.com主要作品:《姓苑略》  崔日用进士出身,初为芮城县尉。  大足元年(701年),

历史人物 崔可夫简介 崔可夫将军生平 崔可夫将军的中国生涯 崔可夫将军守卫斯大林格勒

  中文名: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外文名:ВасилийИвановичЧуйков  别名:崔可夫  国籍:苏联  民族:俄罗斯族  出生日期:1900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1982年3

唐朝 崔敦礼生平简介?崔敦礼历史评价?

崔敦礼一崔敦礼,字安上,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祖先原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世代为山东(指黄河中下游一带)著名大姓,在汉代即有人做过御史和太守、尚书等官职,魏末,举家迁往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崔敦礼

历史人物 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崔颢全文 黄鹤楼崔颢

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崔颢全文黄鹤楼位于今湖北省,是湖北有名的一座古楼。在黄鹤楼上,有着一首著名的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后来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看到黄鹤楼的美景后,想要作诗一首描写黄鹤楼的美丽,但

历史人物 唐朝宰相崔日用人物生平简介,崔日用是个什么人

崔日用进士出身,初为芮城县尉。>大足元年(701年),武则天回长安,路经陕州。崔日用替刺史宗楚客尽心招待,得其赞赏,被推荐为新丰县尉,不久拜监察御史。>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即位。崔日用攀附宗楚

历史人物 崔秀英个人资料,崔秀英个人资料

  崔秀英(少女时代成员)  早年经历  1990年2月10日,崔秀英出生于韩国的京畿道光州市,中学时期在贞信女子高等学校就读,并且参加学校的合唱团。  秀英的家世显赫,家族在首尔市高级地段清潭洞坐拥

是谁设计让崔莺莺与张生相会 崔莺莺简介

《西厢记》小说中的女主角是崔莺莺,而其也是著名大诗人元稹现实爱人的化身。《西厢记》崔莺莺是相国大人的女儿,可以说她生于一个官宦家中,因而也受到了非常严苛的教育,她从小到大很少有机会外出,所以也很少见过

是谁设计让崔莺莺与张生相会 崔莺莺简介

《西厢记》小说中的女主角是崔莺莺,而其也是著名大诗人元稹现实爱人的化身。《西厢记》崔莺莺是相国大人的女儿,可以说她生于一个官宦家中,因而也受到了非常严苛的教育,她从小到大很少有机会外出,所以也很少见过

历史人物 崔敦礼力劝唐高宗公平执法 崔敦礼有何贡献

崔敦礼出生名门望族,曾任中书舍人、兵部尚书、宰相、侍中、中书令等职,封爵固安县公。他在外交方面也有一番作为,曾多次代表唐朝出使诸番,帮助灭掉薛延陀,平定回纥内乱等,功绩较为突出。崔敦礼力劝唐高宗公平执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崔烈简介

三国人物本名:崔烈字号:威考所处时期:东汉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冀州安平国安平县作古时候:初平三年(192年)六月历任官职:廷尉、司徒、太尉、城门校尉崔烈人物平生买官名削崔烈,字威考,祖父崔骃,父亲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