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金建中人物简介

Posted 真空

篇首语:没有拆不散的夫妻,只有不努力的小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金建中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金建中人物简介

·金建中



金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真空物理学家,中国真空科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长期致力于真空物理的科研与应用及其组织领导工作,创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兰州物理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最早建立的两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的加速管及真空系统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贡献。并负责研制出性能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电磁双聚焦核反应粒子能谱仪等核物理研究设备。在开拓与发展我国真空科技研究、培养人才以及发展真空物理和真空技术在航天工业等方面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金建中,1919年7月23日生于北京。原籍安徽省黟县。父亲是清末公费留美生,专业森林学。母亲出身书香世家,年青时做过幼儿教育工作。受家庭熏陶,他自幼聪明好学、热爱科学。由于患有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病,上中学时,多次辍学在家休养补习功课。但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读课外书并培养了自学能力。物理、无线电之类的科普书籍、杂志是他最钟爱的读物。发明家爱迪生是他当时心目中最崇拜的偶像。他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奥妙的物理世界中遨游成了他生活中的乐趣。

日寇侵华,大片国土沦陷在敌人的铁蹄之下。他虽然体弱多病滞留天津家中,但亡国之耻,科学救国、强国、富国的思想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1940年他考入了燕京大学,为了解除自己和众多病人的痛苦选择了医预系。在物理教师的启发式教育下,他善于理解知识要领,勤于独立思考。他多次提出有创见的或者发明性的建议,如推导出书上没有的重要公式,提出看立体电影的眼镜设计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由于他的这些表现,大一的物理成绩是10分,这是很难得到的最高分。次年他转入了物理系。他的这种敢于创新和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也体现在后来关于探讨光速是否是极限速率的硕士论文中。

他勤奋好学,努力上进,成绩优异,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进入辅仁大学研究生院,1946年毕业,先后在天津北洋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在任教期间表现出了出众的才华。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时值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助教的金建中,欢欣鼓舞,感到科学救国有了新的内涵与可能,报效祖国有望了。1950年2月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提名调到正在草创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58年,国家发展西北地区的科学事业,他由北京调赴兰州,在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室工作,1962年,由于发展尖端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创立以真空科学技术为主要学科任务的兰州物理研究所,他被任命为副所长,研究所的业务第一负责人。

兰州物理研究所先后划归国防科工委、七机部、航天部、航空航天部,他历任所长、科技委主任、名誉所长。1980年被任命为七机部五院副院长、五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

金建中是我国真空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真空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1979年成立了中国真空学会,任中国真空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九届国际真空科学技术及应用协会委员,甘肃省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真空低温专业组组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金建中曾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连选为甘肃省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常务委员。他1952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委员会主任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曾当选为甘肃省党代会代表,并当选为甘肃省省委候补委员。

他多次立功受奖,出席过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甘肃省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和195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奖励。1978年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1990年,被批准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在我国真空科学技术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学科并开展在其他科研领域的应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一位科学家的远见卓识,从60年代初就开始组织真空科学技术应用于空间技术的工作,该所相继为我国空间事业研制成初具规模、自成系列的地面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并开辟了真空技术与航天应用相结合的广阔科研领域。他在我国空间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加我国早期原子能科学事业



50年代初,金建中由清华大学物理系调到正在草创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他投入到发展新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的艰苦创业的热潮中。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与影响下,他特别重视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培养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工作中努力抓住主要矛盾,思路敏捷,反应灵活,从实际出发力求比前人工作有所改进与创新。1950至1952年,他负责研制成功的自动立体照像云雾室,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工作中,他从云雾室探测带电粒子原理推想,提出利用过热液体汽化现象制成气泡室探测更高能量带电粒子的设想(国外1952年发表第一篇有关文章)。在国内第一台1兆伏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2兆伏高气压质子静电加速器的加速管和真空系统的建立上作出突出的贡献。他负责研制的电磁双聚焦核反应粒子能谱仪接近当时国际水平。在真空获得方面,首次研制成功300升/秒和1500升/秒金属高真空油扩散泵,为原子能研究所β谱仪、高压倍加器等设备提供了高性能的抽气手段,受到科学院的奖励。扩散泵研制、生产技术由此开始向国内推广。从此开始了他终身从事真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征途。

勇担重任 艰苦创业



1958年,他调到兰州。负责研制国家重点科研项目——40升金属超高真空系统。获得了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1×10-8帕的超高真空。1959年,他提出以膨胀原理作为测量真空度的绝对方法之一,而国外到1961年才有文献发表。这是精确校准相对真空规的方法之一,对建立真空测量标准有重要作用。

1962年经国家批准,由他负责组建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祖国的重托,党和人民的无比信任,使他感到十分光荣与责任重大。尽管正逢我国3年困难时期,但他毫不动摇,以坚强的毅力,带领该所首批年青的创业者,凭着一股不畏艰险的忘我拼搏精神,踏上了发展我国真空科学研究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艰难历程。

他对所的科研建制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从占领真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高度出发,先后组织建立了有关真空获得、真空测量、真空检漏、剩余气体分析,材料性能测试和与真空科学技术配套的低温技术等方面的实验组并提出了八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当时条件是艰苦的,科技队伍年青,缺少经验,实验大楼在建,实验条件差,缺少良好的测试设备,一切都是因陋就简,从无到有。边进行科研实验,边建设实验室。他全面指导科研工作并且具体负责一些课题,奔走于各实验室间,同时还要考虑实验工厂的建设与物资供应的配套。通过全所同志3年的艰苦奋斗,他和同志们一起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经过评议或鉴定,这些成果得到了同行的公认与推崇,从而使该所的工作迈出了关键的光辉的第一步。其中包括他负责研制的新型双向磁聚焦高灵敏探漏仪,灵敏度达到6.7×10-11帕升/秒,属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成功应用于我国钢铁生产真空冶炼炉的1000升/秒、2000升/秒立式大型金属油增压泵等。

随着累累科研成果的取得,一支年青的有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也成长起来。

真空科研为航天事业服务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的航天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得知我国研制卫星的规划,金建中预感到,研制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的任务极可能由兰州物理研究所承担。1963年他明确提出“真空技术为航天事业服务”的方向,并着手组织人力开展地面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研制和材料研究工作。

地面空间环境模拟设备,是在地面模拟宇宙环境的设备。用于试验航天器耐真空、冷黑、太阳辐射、磁场和承受高能粒子辐射、太阳风和微流星体的能力。空间环境模拟器技术复杂、费时费钱。但为了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这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

1965年,他根据我国人造卫星系列产品研制任务进程,提出了一整套超高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研制计划。1967年研制完成的0.5米超高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为卫星零件的热真空实验创造了条件。1965年提出研制KM1超高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并于1968完成,及时赶上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零部件的试验需要,为卫星在太空的可靠运行作出了贡献。

1965年他任总设计师开始研制我国继续发展人造卫星所需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KM3,领导环境模拟试验设备工程设计组的工作。在工作中,他提出不少独特见解与建议,为研制设备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KM3设备于1971年正式交付使用。

他从航天事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新项目。如1965年根据国外以加速器为主要辐射源开展空间辐射环境模拟研究的动向,他争取立项开展此课题并积极进行组织领导。又如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才由惩罚性体力劳动解脱出来的他被安排到情报室作翻译工作,就如饥似渴地投入调研并向当时所领导提出开展研制电火箭的报告。这些意见后来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我国真空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金建中以一位科学家的宏大气魄,立足本所、放眼全国。在建所初期,为了促进全国真空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他倡导并力促建立了国家科委真空测试基地。作为全国真空测试基地组长单位的兰州物理研究所,统一制定了全国真空测试科研计划。从1961年到1964年每年召开一次测试基地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并分别承担新的计划项目。这些活动,对于促进真空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制定真空测试标准,建立真空计量基准,加强有关单位的联系,组织建设中国真空测试的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使510研究所成为中国真空科研领域的发展核心及学科带头单位之一。他作为基地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进行了卓越的组织领导工作。在1979年全国真空学会成立时,真空界一致推荐兰州物理研究所为学会挂靠单位,金建中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真空学会理事长。

60年代初,为了及时介绍与交流国内外真空科研与应用的进展及最新成果,他组织主编“真空技术杂志”。从1973年开始,在他的主持下,总结实践经验,先后历时8年,编写出版了《真空设计手册》,该书是我国首次出版的真空科学技术的工具书,概括了我国70年代真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国际真空技术发展趋势,提供了必要的设计计算、工程数据及其有关资料,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继后又组织编写了《真空检漏技术讲义》和《真空检漏技术补充讲义》,全国发行,成为有关专业的主要参考书。

治学严谨 甘为人梯 克己奉公



他严于律已,学风严谨,爱惜人才,诲人不倦。他对年青人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同时严格要求并给予具体指导。他重视实验技术、动手能力的培养,也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要求实验数据重复可靠,理论分析物理思想正确,逻辑严密有据。他把自己的科研经验、心得体会、调研资料、工作设想、解决关键问题的思路、方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年青的同志们,同时也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共同讨论提高。在这样一种学术、工作氛围中,一代青年人迅速成长。

当时所中不少重大科研项目,从立项、组织力量、方案论证、执行、成果审定都有他的贡献,但在不是直接负责的项目成果上,他从不署名。他主动给年青人以独立工作、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的机会。他甘为人梯,为后继人才的成长铺平道路,现在同志们对此仍记忆犹新。他不图名利,主编的《真空设计手册》出版时,尽管他付出了很大的辛劳,但他不同意署他自己的姓名,一再说这是编写组同志们的辛勤劳动,集体的智慧。对于他应该得到的一份稿酬也一分钱都没有要,使同志们很受感动。

他一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迫害,政治上受到极不公正待遇,也没有动摇他的信念。1972年,他将自己历年1.4万元存款作为党费上交给组织,又从1975年3月至1978年4月,每月将自己工资的一半作为党费上交给党。恢复工作以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四处奔波,到中国科学院、航天部、五院去汇报工作,调查研究,争取任务,为发展我国真空科学技术、航天事业和祖国的四化大业不辞辛苦,忘我工作。直到再也无法为党的事业倾注心力为止。

他为人正派、朴实无华、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宽厚,是深受人们爱戴的同志和师长。

他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一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中国科学事业顽强奋斗并作出贡献的一生,是坎坷曲折而又信念不改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的一生,闪耀着一位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简历



1919年7月23日 生于北京。

1942~1944年 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

1944~1946年 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

1946~1947年 天津北洋大学物理系助教。

1947~1950年 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

1950~1958年 北京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助研、副研。

1958~1962年 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室,副研。

1962~1978年 兰州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978~1983年 航天部510所副所长、所长。

1981~1989年 航天部总工程师。

1981~1983年 航天部五院副院长。

1983~1989年 510所名誉所长。

1989年10月12日 逝世于兰州。

主要论著



1 金建中.用固体绝缘材料代替高压气体绝缘静电发电机的建议.物理学报,1956,12(5):487

2 金建中等.金属油扩散泵的制造研究.物理学报,1960,16(3):168

3 金建中等.40升金属超高真空系统研究报告.国家科委成果报告,1961

4 金建中等.膨胀式低真空计校正系统.第二次真空测试会议论文集,1962

5 金建中等.空气冷却金属油扩散泵的研究.第二次真空测试会议论文集,1962

6 金建中等.扩散泵油蒸气压测量仪的初步报告.第二次真空测试会议论文集,1962

7 金建中等.汞及液态合金与玻璃表面接触问题的观察.第三次真空测试会议报告集,1963:37

8 金建中等.真空材料常温出气速率的简捷测量.第三次真空测试会议报告集,1963:256

9 金建中等.超灵敏氦质谱检漏仪.真空技术,1966(1):1

10 金建中主编.真空设计手册(上、下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

相关参考

国民党史 李-建中

李建中上海市人。1947年11月21日生。台湾成功大学土木工程学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硕士。1980年起历任台湾中央大学土木工程学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荣民工程事业管理处研发

国民党史 李建中

李建中北京人。1936年11月8日生。台湾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九期毕业,1960年前往美国接受美国步兵学校初级空降班、突击班受训,1968年、1973年、1976年又分别毕业于陆军步兵学校高级班、三军大

泰戈尔建中国学院见证中印友谊

1934年4月23日,泰戈尔推动的印度“中印学会”在印度国际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泰戈尔担任会长,印度总理尼赫鲁任名誉会长。他对中印学会寄予厚望,认为有助于中印民族复兴:“今日两国之关系,实更为至要。不论

地主刘文彩两百万美元建中学,为防后代不认账校园刻碑

   文|和佛赏花去1941年一个连三字经都不会说的文盲,自掏腰包200万美元,请德国专家建造了四川最牛的中学,其软硬件条件全国第一,这便是文彩中学,这个文盲就是后来被人

他不堪日本侮辱,誓建中华一流大学,被逼自杀后,8000人送他回家

湖南岳麓山腰,绿树环抱之间,有两座花岗岩石棺合葬在一处,这里沉睡着陈天华、姚宏业两位烈士。在舍身殉国的湘籍英烈中,这两个人算不上名头最大的,但其壮怀激烈同样可歌可泣。陈31岁时投入日本东京的大森海湾,

历史秘闻 地主刘文彩两百万美元建中学,为防后代不认账校园刻碑

   文|和佛赏花去1941年一个连三字经都不会说的文盲,自掏腰包200万美元,请德国专家建造了四川最牛的中学,其软硬件条件全国第一,这便是文彩中学,这个文盲就是后来被人

他花700億建中國第一高樓,12年過去,高樓卻成爛尾樓無人問津

從古至今,無論中外,人類對於「高樓」都有著無比執著的追求,2010年1月4日晚,迪拜酋長穆罕默德揭開了「迪拜塔」紀念碑上的帷幕,宣布這座建築正式落成,並將其改名為「哈利法塔」,這座高828米,擁有16

种师道是谁﹖

种(读Chóng)师道(公元1051年—公元1126年),字彝叔,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北宋末年名将。初任文职,因有谋略,

历史人物 “奉天之难”中唐朝顶梁柱之浑瑊血战奉天城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国师桑道茂夜观天象,见长安城西北方向有天子王气,便谏言德宗“宜高大垣堞以备非常。”德宗采纳了桑道茂之言,命神策军发众数千,将奉天城(今乾县)修筑得城高池深。>到了德宗建中四年(

12月29日去世的名人大全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12月29日去世的名人约有58位,年代最早的是诗人、词人陈师道逝于建中靖国元年12月29日(农历),如有谬误,敬请包涵。12月29日去世的名人(一)1、建中靖国元年12月29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