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永志人物简介
Posted 导弹
篇首语:如果终止了学习,人就结束了成长的进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永志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永志人物简介
·王永志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六七十年代,他作为技术骨干,在第一代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中,为提高导弹射程、实战使用性能和卫星运载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80年代他是第二代战略导弹研制的主要技术带头人,先后担任三种导弹的总设计师,在提高可靠性、命中精度、实现机动发射等方面成绩卓著。他是研制长征二号E大推力运载火箭的主要倡议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为突破捆绑、推进剂利用等关键技术,使我国火箭技术登上新台阶,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成员,参加了载人航天蓝图的制定,从1992年起主持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后被中央专委任命为载人飞船工程总设计师,主持着我国载人航天的设计与研制工作。
王永志,男,火箭技术专家,1932年11月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那年,由于全家人不甘心都没有文化受人欺辱,才使得他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小学毕业,时值抗战结束,八路军治下的昌北中学,寒门子弟可免费读书,他的学业才得以继续。由于学习成绩连年优秀,初中毕业被保送到沈阳的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前身)就读高中。1949年初中毕业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出生农家,上中学时他最喜欢的课程是生物课。摩根的遗传理论、米丘林的学说,都使他着迷。他梦想着将来当一名生物学家,改良物种。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军飞机不时侵犯辽东领空有时深入到抚顺一带,学校开始北迁,和平宁静的学习生活被破坏了。不久校园附近的沈阳北陵机场出现了苏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他为蓝天上那英姿勃勃、令敌人望而生畏的喷气式飞机所倾倒。1952年高中毕业时,他一改原先的志向,毅然报考了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从此走上了国防建设的道路。
在清华大学学习一年之后,他被选送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并于1955年到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三年级时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的协议改学火箭导弹设计。1960年夏,赫鲁晓夫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后,我国决定召回所有即将毕业的留苏学生。回国之后不久,周总理从战略的高度指示国防工业重要科系派一人回去继续学习,于是他重返莫斯科。苏联著名火箭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的第一副手和接班人V.P.米申院士向校方主动提出,亲自指导本专业这惟一来自中国的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在米申院士的指导下,他的毕业论文选择了洲际导弹设计,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答辩,同时获得了优秀生毕业文凭和工程师称号。
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以后,王永志一直在我国航天领域从事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方面的工作。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整整30年。历任工程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研究院技术副院长、院长等职。在任院长期间,他倾注了全部心力,为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科研工作方面,从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近程导弹起,参加了多种航天型号的研制,先后任洲际导弹副总设计师、三种地地导弹总设计师,长二捆绑火箭等几种运载火箭研制总指挥。1991年调任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1994年调往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现解放军总装备部)继续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第一代战略导弹研制中的重要技术骨干
按苏联校方的规定,王永志毕业回国时毕业论文和学习期间的各种课堂笔记都被苏方扣下,回国后他凭着自己的记忆将毕业论文的内容和重要知识整理成笔记,这些笔记为后来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后他立即投入到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的研制工作中,担任总体设计组组长,从事全弹总体参数选择、射程计算和制定控制与动力系统的技术要求等工作。1964年,改进设计后首次试射,因推进剂升温导致导弹飞不到预定的落区,经过周密的分析计算后他向领导提出,如果将燃烧剂泄出600公斤,反而可以增大射程使导弹飞抵预定目标,这一建议的正确性受到钱学森的肯定,并为随即进行的飞行试验所证实。
该型号导弹飞行试验成功之后,他又立即转入到我国中程导弹的研制工作中。中程导弹和中近程导弹相比采用了全新的技术方案,在性能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为部队提供了一种更具有实战能力的武器。在研制中,他担任了总体设计室副主任,从事总体参数选择和优化、战术技术指标论证、各分系统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制定等工作。他深入导弹部队了解作战使用要求,与其他同志共同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前箱推进剂导管外行,不仅工艺简单,便于检查,安全性好,而且改善了导弹的气动特性;在控制系统方案的选择上他主张采用比较现实的舵机燃气舵,而不采用当时技术难度很高的电液伺服机构摆动主发动机方案,争取了时间,按时完成了研制任务。他主持了靶场合练等多种大型地面试验,也是首次试飞的组织者之一,他曾多次作为试验队队长,参与组织指挥飞行试验,无一失败,直至初步定型。他提出了五结合的试验方法,如定型飞行试验和训练部队相结合;采取了定型试验由野战部队操作、设计人员把关,改变了过去定型后再交给部队训练的做法,从而使部队提前形成了作战能力。中程导弹的总体设计,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王永志是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60年代末,国家决定集中力量加快研制我国洲际导弹。王永志从中程导弹的研制队伍中被抽调出来,参加了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主持该型号总体设计室的工作,后来被任命为该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屠守锷工作。他参加了总体参数的确定、性能的分析计算、箭上各分系统的技术协调和参数的匹配,并拟制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方案。为适应战备急需,加速洲际导弹研制进程的需要,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优化的“全弹系留试车”方案,不仅赢得了时间,还节省了大量的投资。首次飞行试验时任试验队发射阵地技术负责人,首飞基本成功后,又主持提出了十项修改设计方案,这些方案的正确性在以后的试验中均得到了验证。此外他还协助总设计师制定出以现有导弹为原型改造成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并参与主持研制工作,使我国按时实现了发射返回式卫星的任务。
王永志在第一代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中成绩突出,他是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这个综合奖项的获奖者之一(该奖项含六种战略导弹、两种运载火箭,时间跨度20多年),在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庄逢甘等老一辈专家为主体的得奖者中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位中青年专家之一。
第二代战略导弹研制中的技术带头人之一
70年代后期,洲际导弹研制基本成功之后,我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战略导弹。按钱学森同志“第二代战略导弹的研制要由第二代人挂帅,建议由王永志出任总设计师”的提议,他担任了我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主持制定了体现技术更新换代要求的总体技术方案。为提高生存能力落实了陆上机动发射方案;为有利于机动发射采用了新型结构材料,进行仪器设备小型化设计并研制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为提高发射成功率,首次将可靠性列为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指标。此外,还采取了若干突防措施。在研制方法上,也有许多创新:确立了基本型、系列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标准化、系列化上下功夫,收到了成效。在深入、系统地总结第一代导弹研制经验的基础上,亲自撰写了《设计守则》,下发至每个工程组。提出并组织制定了《电子元器件选用手册》、《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管理要求》和《可靠性指标分配与评定方法》等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以规范该型号的研制工作。为此他获得航天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项。经过六年的研制,攻克了许多关键技术,完成了该型号初样阶段的工作,经地面试验考核达到了设计要求。
随着战略武器由使用液体燃料转向固体燃料,他被航天部指定为固体远程导弹一、二院联合论证组组长,随即又被任命为新一代固体远程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主持制定了该型号的研制和发展规划,提出并实践了以它为基本型,保持武器系统基本不变,经局部改进便可发展成洲际和远程潜地型号的研制思想。这一“基本型、系列化”的研制思想和实施方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在发展规划指导下,主持制定了该型号的基本技术途径和战术技术指标。在充分利用前述型号研制成果和研制方法的原则下,制定了该型号的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并主持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担任院长后他改任该型号的研制总指挥。
80年代中期,王永志还担任了固体地地战术导弹的总设计师。成功地研制出技术先进的新型固体地地战术导弹,他主持和领导的首次发射获得成功,此后改任总指挥。为表彰他的贡献,航空航天部批准为他记一等功一次,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还是原国防科工委下达的战略武器发展规划预研课题组的组长,在有关部门和军兵种代表的参加下,经长时间的分析、研究、论证,提出了一份长篇报告。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并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永志不仅在具体技术工作上有很强的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发展规划和宏观决策上,也常有独到的见解。1991年他被任命为航空航天部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
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等方面贡献突出
70年代初,王永志协助总设计师屠守锷落实以主管的导弹为原型改造成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并多次参与主持同重型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协调,确定了卫星重量的上限值、外形尺寸等结构与电气接口关系。随后又主持提出以提高运载能力为目标的长征二号C的改型设计方案。该种改型发展成后续三级运载火箭可靠的基础级。
“文化大革命”后期王永志曾经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尽管身处逆境,他始终不忘航天事业,在不能正常工作的日子里,他和妻子一道进行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预研工作。他们共同完成的47万字的《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于1977年12月内部出版发行。该书有力地配合了331工程(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长征三号火箭研制方案的制定工作,为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轨道设计方法、失重状态下低温推进剂的管理、低温贮箱的绝热方法、材料和工艺、液氢运输贮存加注的安全措施等提供了设计参考。该书在1984年地球同步通信卫星首次发射成功后,于1985年获国防科工委重要科技成果三等奖,作为一本书获得这样的奖励在当时是不多的。
1986年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由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和阿里安火箭失利出现了运载能力危机,特别是大型卫星的商业发射服务方面一时难以为继。他抓住机遇,积极行动,努力争取将我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王永志等提出了以长征二号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式火箭的倡议并多方争取支持。他充分运用自己长期从事总体工作的体验,认为要想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运载能力,必须在火箭总体设计上有所突破,要“以捆绑技术和推进剂利用技术为突破口,推动我国的火箭技术再上一个新台阶”。经过分析计算,如果采用捆绑技术、推进剂利用技术和二级发动机采用高膨胀比喷管等三大关键技术,再适当加长芯级推进剂贮箱,则可使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原来的2.5吨提高到8.8吨,可满足发射外星的需要。1986年10月在向部领导和老一辈航天专家汇报会上,他运用翔实的资料和大量的图表,系统地阐述了研制这一火箭的必要性、技术途径和总体技术方案。
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领导的支持后,他又积极地筹措经费并争取立项。1988年11月,在航空航天部决策的关键时刻,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甘担巨大的风险,代表研究院立了军令状:“一旦决定研制,保证在1990年6月30日之前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这项任务(定名为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所剩时间只有18个月了。王永志作为院长和这个型号的总指挥,协同总设计师制定能在18个月研制出第一枚火箭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在他的主持下制定了研制对策即:尽量利用成熟技术,采用稳妥的设计方案;尽量减少投产数量,将静力试验箭、模样箭、振动箭、合练箭四箭合一,即一枚火箭先后完成四项任务;充分运用已有的研制经验,将模样、初样、试样三个研制阶段合而为一,按并行工程原理实行设计、备料、生产、试验平行交叉作业等。经过全体研制人员的共同努力,首枚火箭按期竖立在发射台上,这与他精心谋划、并深入现场实施及时果断的组织指挥是分不开的。
他作为试验队长,参与主持了1990年第一枚长征二号E火箭的飞行试验。当排除推进剂渗漏故障出现有人中毒的意外情况时,他到场后,果断地决定停止继续操作,改用氮气置换推进剂蒸汽、卸压和强力通风三项措施,制止了事态的发展,避免了出现更大的损失。该火箭首次发射即获得成功,飞行试验证明其实际运载能力达到9.2吨,从而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不仅使1992年成功发射两颗澳大利亚通信卫星成为可能,也为我国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大关键技术也被其他型号所借鉴。
由于王永志为成功研制长征二号E火箭作出的突出贡献,在航空航天部重奖研制该型号和发射澳星有功人员的决定中,他名列第一,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由于他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的造诣和组织指挥才能,1991年5月他被任命为航空航天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
在载人航天新领域做着开拓性工作
1977年底,他在七机部规划会议上提出对载人航天跟踪研究的建议,并获准他所在的第一设计部成立一个跟踪研究小组。1978年,他在第一设计部成立了以航天飞机为主要对象的跟踪研究小组,并亲自领导。这个专题研究组一直工作到1992年飞船工程开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为止,为载人航天前期准备做了大量工作。
1986年3月,国务院组织专家制定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他是200名参加者之一,并任其中一个论证组的组长。中央批准国家高技术(863)研究发展计划后,王永志被聘为863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7名成员之一。在首席科学家主持下,主要负责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大型运载火箭的论证工作,参与拟制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经过4年多的论证,专家委员会上报了《概念论证阶段综合报告》。
1992年1月,中央专委决定,对载人飞船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王永志被指定为论证组组长。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在原论证的基础上,由近200人直接参加,经过半年多工作,完成了载人飞船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他代表论证组向中央专委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所做的汇报都得到了肯定。
载人飞船工程获准进入研制阶段后,他被中央专委任命为该项工程的总设计师,8年来一直负责主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设计等技术工作。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经过研制队伍艰苦的努力,在中央专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的大力支援下,按计划完成了各阶段的研制任务。并完成了发射场合练、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等多项大型地面试验工作。1999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作为这项工程的技术负责人,他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开拓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他是国内五所大学的兼职(或顾问)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审议组成员。曾任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宇航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简历
1952~1953年 清华大学航空系(后并入北航)。
1953~1955年 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
1955~1961年 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系导弹设计专业毕业、获优秀生毕业文凭和工程师称号。
1961~1977年 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七机部第一研究院)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组组长、总体设计室主任。
1978~1980年 七机部第一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
1980~1991年 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1991~1994年 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
1992年11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1994年4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主要论著
1 王永志,王丹阳.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1977
2 王永志.试论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发展方向.1987
3 王永志.以飞船技术为基础组建空间实验室的构想.1991
相关参考
王永成是“三年大饥荒”中的昌乐县委书记。王永成是从村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和县委书记的岗位上磨练出来的,具有农村工作的丰富经验。他到昌乐后首先到人民公社化搞起来的大食堂去考察,这时的食堂里已没有多少可吃的
汤玉麟为什么跟王永江闹得不好?王永江比较好战。王永江不是我父亲的部下,跟我父亲过去没关系,文人之中,他属辽阳派。当时我父亲的秘书长大概是袁金铠,是辽阳派的,他推荐王永江的。王永江相当有名,那时他当警务
汤玉麟为什么跟王永江闹得不好?王永江比较好战。王永江不是我父亲的部下,跟我父亲过去没关系,文人之中,他属辽阳派。当时我父亲的秘书长大概是袁金铠,是辽阳派的,他推荐王永江的。王永江相当有名,那时他当警务
张作霖作为东北的一方霸主,他对于中国整个国家而言,有过亦有功。那么不少人就有了疑问,张作霖是英雄吗?是不是英雄要从不同角度来讲,可以说他是也可以说他不是,就看是从什么立场来对待。张作霖不能算是一个纯粹
张作霖作为东北的一方霸主,他对于中国整个国家而言,有过亦有功。那么不少人就有了疑问,张作霖是英雄吗?是不是英雄要从不同角度来讲,可以说他是也可以说他不是,就看是从什么立场来对待。张作霖不能算是一个纯粹
王永忠曾是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一名指导员,弹无虚发的神枪手,1913年8月生于四川苍溪县云峰乡一个穷人家庭。因家中贫穷,她从小就被卖到外地当童养媳。因为“婆家”只让干活不给饭吃,王永忠逃跑过好几次,
近代人物中文名:王宗槐别名:王永开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西、万载出生日期:1915年08月14日逝世日期:1998年10月31日职业:军人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王宗槐个人生平19
毛遂自荐的锦衣卫首脑 > 据南京作家王永泉考证,纪纲在南京居住较长时间,住所在江南贡院西边。> 纪纲原籍山东临邑,是位“诸生”,燕王起兵南下,经过临邑,纪纲是个聪明人,他审时度势,到燕王
林逸圣湖北黄冈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897年生。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投闽军王永泉部,不久入广西胡宗铎部。1925年至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旅中校参谋,第十九军第一师中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