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志英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志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志英人物简介

·张志英



张志英,脉冲技术和精密跟踪雷达专家。我国防空导弹武器制导站技术主要创业者之一。早年从事无线电技术研究工作和通信技术工作。50年代末从事防空导弹型号研制工作,70、80年代负责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站改进站和大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曾担任我国第二代防空雷达系统副总设计师,并在国内较早地应用模糊数学理论解决雷达精密跟踪和设备可靠性问题。为推动我国防空雷达总体设计及可靠性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志英,曾用名张锡典。1925年9月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国内军阀割据的旧社会,其父张任强为报国早年曾就读于云南讲武堂。他经常教育子女们要奋发图强,掌握真本领,报效祖国,这对张志英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37年小学毕业后,张志英随家人赴印尼,并于1938年考入先达中华中学。初中毕业,正值祖国遭受日寇蹂躏,身在异国的张志英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积极参加了当地华侨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他经常和同学们上街演讲,宣传抗日救亡,参加了当地“华侨赈济祖国灾民协会”的募捐队,组织募捐支援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为了报效祖国,他放弃国外的宁静生活跟随他的校长雷霆先生回国。雷霆先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当时奉命回国抗敌,并带领四名学生回国深造。

回国后因与国外家人失去联系,生活十分艰苦,他克服种种困难,边工作边学习,于1942年考入国立同济大学电机工程系,并于1948年7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9年7月在上海华东革命大学学习时参加革命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济南电信局、邮电部电信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1957年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了他献身中国航天事业的生涯。

在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期间,曾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科技委主任、名誉主任等职务。

张志英还曾连任三届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学会副主任委员,受聘为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航天组委员,航空航天部航天专业可靠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他曾荣立三等功两次,1991年被批准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张志英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业绩,主要表现在他主持和参加防空导弹武器制导站工程的研制实践,同有关科技人员一起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如单脉冲雷达体制、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体制、雷达抗干扰技术、雷达测速技术等,取得了研制成功多种防空导弹型号制导站的丰硕成果;他还注意跟踪国际上雷达技术的发展,适时安排预研课题,这些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型号的研制打下了技术基础。

大胆创新,填补国家空白



1955年至1957年间,张志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工作,从事微波接力脉冲多路通信系统的研制工作,负责通信终端设备的研制。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国内的电子产品还处于电子管时代,半导体晶体管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电子管体积大,当时的通信设备既庞大又笨重,为了使设备小型化,他翻阅大量的资料,大胆创新,在国内首次尝试应用半导体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研制该多路通信机终端设备。他不仅负责整个终端设备的系统方案设计,而且还具体主管其中关键部分——调制、解调及时统部分的设计、试制和调试工作。在创新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微波接力通信中的失真、串话、噪声等一系列问题。他没有气馁,凭借他刻苦钻研的勤奋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原理分析、对不同方案进行多次反复试验,有针对性地对设计进行了修改,终于圆满地解决了这些关键技术问题,成功地研制出半导体晶体管微波接力脉冲多路通信机终端设备。新设备不仅体积缩小为原设备的六分之一,而且重量也大为减轻,因此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通信部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中国人在掌握通信设备小型化技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又因为当时苏联的同类设备还是基于电子管的产品,该项研制成果受到苏联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对该设备进行了全面测试,并进行了全面的仿制。

50年代中期的中国,经济基础和工业技术基础都还十分薄弱,相当多的专业技术和学科领域尚属空白。当时国防部五院要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攻克百万次计算机,由于当时测试设备简单,无法对研制设备进行测试,科学院要求五院解决测试设备和仪器问题。在无法进口的情况下,就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制。张志英在国内较早研究皮秒脉冲技术,他承担了毫微秒脉冲信号发生器和宽带显示器的研制工作。自行研制远比仿制困难,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挫折和困难接踵而至,但在困难面前他没有低头,终于攻克了技术关键,成功地研制出皮秒脉冲信号发生器和宽带显示器,作为研究皮秒脉冲技术的有力工具,填补了国内空白。

防空导弹制导站创业者之一



1962年至1963年间,为研制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武器制导站,张志英在国内首次研究了雷达目标飞机电磁波的起伏特性。此项研究得到空军的大力支持,对多种飞机作了外场实地飞行测试,积累处理了大量数据,为国内雷达同行提供了一批应用成果。当时在研制第一代制导站时,遇到制导精度分析问题,在精度分析中对目标飞机电磁波特性不清楚,很难得出定量分析结果。因国外对我封锁,只能自己动手解决。而当时研究条件之差,困难之大,是难以想像的,就计算工具而言,主要是手摇的或电动的计算机。为了把记录下来的大量起伏特性曲线数据,进行计算、判读,首先要把这些数据变换成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的穿孔纸带,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张志英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及判读员、穿孔员、计算员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一遍遍校对订正。他既是这项任务的提出人,又是这项任务、方案的设计者,更是这项任务外场试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组织指挥员和具体实施者。白天和大家一起做外场试验,采集数据。晚上又带领大家进行研究分析,与空军提供的飞机航线航迹进行比较,反复修正,保证了数据正确、可靠、实用。这批试验成果,在解决制导雷达精度分析的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雷达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1964年至1966年间,张志英负责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武器改进型号制导站的研制工作。为了提高制导站的跟踪精度和威力,他大胆决策,将雷达系统的机械电扫描体制改为单脉冲加电扫描体制。

1972年至1978年间,张志英负责我国一新型导弹武器系统中大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虽然此项研制计划因故中途停止执行,但在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的多个方面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成果和研制经验,不仅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型中高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相控阵雷达制导站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后续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及其他防御系统中制导站的研制提供了技术依据。

与此同时,他还负责我国同步卫星(331工程)地面微波统一系统(450雷达)天伺馈设备的快速跟踪和微速控制方案设计工作。该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立下了战功,该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推动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可靠性研究



1981年至1988年间,张志英在担任我国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期间,负责系统可靠性工作,如:MIL-STD-785B在这一导弹武器系统中的推广应用;专用元器件研制的质量控制工作;为提高产品可靠性推广环境应力筛选工作;在产品中推广应用可靠性预计分配等基础工作。这些都对推动型号可靠性工作有重大贡献。此武器系统1988年经国家鉴定设计定型,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他具体负责功能仿制中部分反设计,主持制定这一武器系统可靠性工作若干规定,他是主要编写人和指导者,负责向各系统主任设计师宣讲贯彻;负责新产品、新材料试制技术条件拟定;负责产品存储试验方案的拟定和建点。建点工作异常艰苦,均选择环境条件恶劣的如福建、广东、海南等亚热带地区。他身先士卒带队进行实地考察,一个一个地区,一个一个点,亲自审定。

雷达研究所科技建设的组织领导者



在担任雷达研究所副所长和所长职务的20余年间,张志英始终为研究所的发展和进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十分重视研究所的科技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订工作,他对研究所的科技建设、组织管理、作风培养等提出并进行目标管理、明确各级职责,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我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不断升级换代对制导站所提出的要求,他注意跟踪国际上雷达技术的发展,并不失时机地安排了一系列预先研究课题,其中包括雷达先进技术单脉冲雷达体制,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体制,雷达测速技术,雷达抗干扰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特别是跟踪国外干扰、抗干扰技术的发展变化。他还邀请国外著名的雷达专家来所,组织研讨会,与有关的科技人员一起交流,探讨制导站研制中出现的问题。这些不仅保证了在研型号制导站的研制成功,也为后续型号制导站的研制工作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除此之外,结合国情,张志英提出和空军合作改进我国早期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站。这一动议得到了空军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由于这一合作项目的圆满完成,经改进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提高了自动化作战水平,增强了机动能力,缩短了作战反应时间,从而扩大了整个武器系统的功能和威力。这一成果深得空军领导和作战部队的好评,被誉为“老设备获得了新生命”。

忘我工作,治学严谨,热爱祖国和航天事业



张志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全部心血倾注于科研工作中,正如长期与他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们所说,张志英“工作起来不要命,当天的工作做不完,他决不会休息”。其实,他的身体并不好,因长期患支气管扩张病,经常咳血。因此,他不得不经常在身边备有止血消炎药。1994年,由于坚持抱病主持和参加雷达年会,耽误了治疗,会议结束后不久不幸病逝。

作为一位学者和领导者,他治学严谨,工作上精益求精;他在研制、试验、生产第一线,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与可靠性问题,总要带领科技人员一起查个水落石出,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他深知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十分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工作很忙,仍亲自培养硕士生,并对他们严格要求,规定他们经常作工作汇报;同时,对他们大胆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他很注意年轻人工作作风的培养,他认为科研工作不仅要在理论上下功夫,更需要有实践工作的配合与共同协作的精神。他决定所设立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每年大力奖励青年优秀人才及导师,使得研究所生机勃勃,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到23所来。他生活上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学术上深有造诣,赢得了学术界同行们的信任和拥戴。

张志英一生热爱祖国,热爱航天事业。离休后,仍关心23所的前途和发展。曾多次谢绝海外亲友高薪聘用。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事业在祖国,在航天,在23所”。

简历



1925年9月20日 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西河乡黄堂村。

1942~1948年 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学习,电机系本科毕业。

1948~1949年 上海物资局,技术员。

1949年7月 上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员。

1949~1951年 山东济南电讯局技术员。

1951~1952年 北京邮电部电讯研究所技术员。

1952~1957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工程师。

1957~1958年 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五支队六室工程组长。

1959~1965年 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五支队、三支队副研究员、支队副主任(副所长)。

1965~1983年 七机部二院23所制导站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党委副书记。

1983~1994年 航空航天部二院23所科技委主任、名誉主任。

1979~1994年 连任三届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会士。

1994年1月5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张志英.对晶体三极管用于PPM多路通信制度中所引起的失真和噪声问题的讨论.电子学研究,1957(2)

2 张志英.飞机回波的起伏特性.见:第二次全国雷达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64

3 张志英.模糊集合在雷达电子设备可靠性的应用.见:中国电子学会雷达专业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85

4 张志英,刘锐.雷达电子设备失效分析的研究.见:中国电子学会雷达专业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87

5 张志英.2000年雷达发展战略.见:23所30年所庆论文集,1988

6 Zhang Zhiying. Comprehensive decision for precision tracking radar in dealing with angle noise. In:I.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adar,London,1987.419~422

7 Zhang Zhiying,Weng Zuyin Signal processing and digital filtering for multi-target measurement system. In C.I. 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dar,China,1986.336~34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唐代诗人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的诗词

张志和张志和是唐朝著名诗人,代表作《大易》《玄真子》《渔夫词》等,原本是唐朝官员,后因官场、家事而弃官弃家,纵情山水,游遍大江南北。张志和最终因醉酒失足落水而死,结束了孤单漂泊的后半生。唐代诗人张志和

历史人物 张志和子女 关于张志和的历史评价

张志和张志和曾经担任过翰林待诏、南浦县尉等职,在官场沉浮多年已无奋斗之志,加上母亲和妻子相继离世,他更加感慨人生无常,于是弃官弃家游历江湖,肆意后半生。董其昌赞他“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张志和子女>

历史人物 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 唐代诗人张志和简介历史名人

  张志和,字子同,他是古代著名的大诗人,据传闻,张志和此人三岁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有人曾评价张志和的诗句语意惊拔,有目空千古之慨,那么,想知道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下面小编将为您介

知名人物 张志三人物简介

·张志三张志三,光谱学家。早期致力于原子发射光谱应用的研究。建立较完善的分子光谱实验室,为我国光谱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热心进行激光光谱的应用研究,促进了我国激光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的发展。张志三,19

知名人物 张志澄人物简介

·张志澄张志澄,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长期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和教育工作。提出了合理密植的概念,为茶园速生、丰产的理论作出贡献;设计并大面积推广了“树木环绕,果茶间作”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茶园;积极推行茶

明朝内阁首辅张至发简介 张志发人物结局

  明朝内阁首辅张志发,生于公元1573年,去世于公元1642年,是山东淄博人氏,于明天启十年代温体仁之位,成为内阁首辅。  万历二十九年,张志发高中进士,此后入仕。入仕不久,因为上书言:&ldquo

历史人物 明朝内阁首辅张至发简介 张志发人物结局

  明朝内阁首辅张志发,生于公元1573年,去世于公元1642年,是山东淄博人氏,于明天启十年代温体仁之位,成为内阁首辅。  万历二十九年,张志发高中进士,此后入仕。入仕不久,因为上书言:“陛下您厌恶

国民党史 张志韩

张志韩贵州贵阳人,1900年生。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从军入闽,任福建政治分会秘书长。1927年8月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1927年任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续任第二、三、四届立法委

历史百科 问王通、张志和、罗隐之事迹

问王通、张志和、罗隐之事迹王通,字仲淹,隋龙门人。幼笃学,仁寿间西游长安,上太平十二策,知谋不用,退居河汾教授。受业千数,如薛收、房玄龄、李靖、魏征等,皆北面受王佐之道。仿《春秋》作《元经》,又为《中

民国历史 始乱终囚

   说到被戴笠糟蹋过的女性中,最可怜的要称是军统女特务周志英。周于1935年毕业于浙江省警官学校,留校担任事务员。她生得颇有姿色,平时爱收拾打扮,所以颇引人注目。当时,戴笠兼任该校政治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