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沈志云人物简介
Posted 教授
篇首语: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沈志云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沈志云人物简介
·沈志云
沈志云,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机车车辆动力学尤其是轮轨动力学、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理论和随机响应等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他创建的轮轨非线性蠕滑力模型,在国际上通称 “沈氏理论”被广泛引用;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迫导向货车转向架,开创了无轮缘磨损新纪录;主持建立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铁路高速、重载运输、高新技术发展和铁路高等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沈志云,1929年5月2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县的一个“教师之家”。父亲为乡村小学教师,长兄和姐姐为中学教师。沈志云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从小求知上进,勤奋好学。1943至1949年,沈志云就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附中。艰苦的生活,严格的训练,名师的教导,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每学期成绩都名列全校前茅,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
1949年8月长沙解放,沈志云赴武汉投考大学,以优异成绩被唐山工学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同时录取,在武大名列榜首。因当时的唐山工学院在南方声誉很高,他便毅然舍弃清华、武大,直奔被誉为“东方康乃尔”的唐山工学院机械系就读。在唐院“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优良校风的薰陶中,在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指导下,打下了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学习成绩3年总平均名居前列。因当时国家急需人才,他们提前一年于1952年7月,结束了大学生活。他在毕业时强烈要求去工厂生产第一线参加国家建设,然而却被留校任教,分配到理论力学教研室当助教兼教研室秘书。他大惑不解,报到时还提出暂时留校,有机会还是要去现场。在从事理论力学助教兼秘书工作期间,他边教学,边工作,边钻研理论力学基础知识,使力学基本概念达到融会贯通,对基础力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也能做到耳熟能详,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考取留苏研究生,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和哲学。1957年在赴前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路经莫斯科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聆听了毛主席“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亲切教诲。他肩负为国争光的民族重托,出色地完成了学业,于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机械系车辆教研室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务处教学方法科科长、基础部副主任等职。1982至198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访问学者。归国后先后担任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二系副系主任、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根据他的学术水平和突出贡献,199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获铁道部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获詹天佑成就奖,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詹天佑大奖、何梁何利科技奖。曾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理事,热能机电仪学科组组长,国家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铁道重载委员会副主任,铁道学报编委会主任,国际车辆动力学会(IAVSD)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席,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四川省铁道学会理事长,成都市科协主席等职。
立志报国 刻苦求索
沈志云出生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倭寇侵凌,列强瓜分,国土沦陷,民族不宁,这都是因为中国贫穷,技术落后。激发了他为国家的强大而努力掌握科学技术的决心。
1945年抗战胜利后,沈志云好学上进的目标得到升华,要为祖国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而努力奋攀科技高峰的志向更坚定,读书更加刻苦了。在国立师范附中6年,有11次学期成绩总评为全校初中或高中的第一名;在唐院读大学期间,每学期成绩都在本专业位居前列。在前苏联留学生活中,他利用假期冒着严寒,跑遍了几十家大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在学术造诣很高深的尼科拉耶夫教授的指导下,从几十个研究课题中选择“修理中的尺寸链”作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出发,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研究,又回到生产中去试验,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交生产单位应用。这个实践-理论-实践的全过程,使他形成了一个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3年的努力,他完成的副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很高的评价,并被发表。前苏联车辆动力学专家契尔诺可夫教授说:“用这几年得到的锻炼,回去研究车辆动力学,照样会有成就”。实践证明,他在前苏联学到的获取知识的方法、从事科研的思路、探索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难刻苦攀登的毅力,成为以后成功的绿色通道。
1961年归国后,他仍回唐山铁道学院任教,先后开设了“车辆修理”等课程,编写教材和筹办实验室、致力于车辆学科发展,并确定以“车辆动力学”为自已的研究方向。正在准备大干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业务工作被束之高阁。等到浩劫过去,星移斗转,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他好象又回到零的起点。虽已年近半百,但他决心从头做起,奋起直追。他从学习算法语言、工程数学等新知识入手,成天穿纸带,上108计算机,如饥似渴地阅读专业文献,放弃了节假日,在简陋的实验室通宵达旦,终于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韶山4型电力机车的动力学性能研究及参数优化”课题,并写成论文“两轴转向架式机车的数学模型及数值结果”,于1981年8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七届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年会上发表。这是我国机车车辆动力学学科在国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使国际同仁刮目相看。该会主席、英国的威根斯(A.H.Wickens)教授极为赞扬地说 :“真没想到中国人在这个领域里的研究有这么高水平”,并当即宣布要将沈志云的论文收入论文集,希望今后继续加强合作。
“沈氏理论”开创机车车辆动力学新篇章
在机车车辆动力学领域,车轮与钢轨的接触,是列车与路轨间唯一的相互作用,车轮在滚动时,还有微小的滑动,称之为蠕滑。轮轨蠕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现象,如何定量地确定其力学特性,一直是铁道车辆动力学中的难题。为了攻克世界学术前沿的这一难题,沈志云1982年作为访美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夜以继日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涉猎了8门研究生课程,完成了两项科研课题。他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卡尔克(Kalker)的轮轨蠕滑理论,在沃尔妙伦-约翰逊方法的基础上考虑自旋蠕滑,定义蠕滑因子和自旋比例系数,分别研究在不同自旋蠕滑的基础上各种蠕滑力模型的比较,得出了新的非线性蠕滑力(适用于车辆动力学计算的)简化方法。他根据这一理论写成的论文,在1983年第八届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年会上宣读后,被国际轮轨蠕滑理论权威德国卡尔克(Kalker)教授认定“是铁道车辆动力学中能够采用的最好的非线性蠕滑力模型”,是“铁道车辆系统动态仿真最适用的方法”,是“1983年世界蠕滑理论新发展的标志”,并将其归纳为三维弹性体滚动接触力学的四大理论之一。从此以后,这一方法被各国专家称为“沈氏理论”而广泛应用。
研制迫导向转向架 首创轮轨无缘磨损新纪录
发展重载运输,兴建高速铁路,是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两大关键任务,也是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重载运输需要加大每辆车的载重,即转向架的轴重,轴重增加又会加剧轮与轨之间的动力作用,加速磨耗。按照传统的技术观点,解决重载与高速的问题,必须花费巨大的投资,对现有的线路和车辆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重载高速铁路技术,沈志云根据多年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成果,与西南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一起,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以大运量、高效能、低轮轨动力作用,作为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特色”。为此,沈教授把“降低轮轨间的动力作用,减少磨耗,提高稳定性,确保行车安全,延长轮轨寿命”作为目标,组织研究攻关。他们从行车控制的关键部位开始,首创了“迫导向转向架”。对常规转向架,改善了车辆在曲线通过的性能,就会降低直线上蛇行运动的稳定性,从而要靠降低临界速度达到改善曲线通过性能的目的。沈教授研制的“迫导向转向架”采取了在车和轮对之间加装联动装置,强迫车轮导向,当车辆经过曲线时靠联动装置的作用,使轮对处于线路曲线半径位置,避免轮缘贴靠钢轨,从而将轮缘磨耗减少到接近于零,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困扰铁路的轮轨磨损问题。使用这种转向架装置,可以大大改善列车曲线通过性能,同时还把直线通过的临界速度提高了10%。这种迫导向货车转向架,于1987年在云南米轨线路上正式投入运行,在3年后验证,使用这一迫导向转向架的轮缘实际磨损量仅为1毫米。而原来未使用这种转向架时,一年的磨损量就达到7~8毫米。从轮轨关系角度解决既可重载、又可提速的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极大的兴趣。1989年9月,在铁道部组织的鉴定会上,专家们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致认为这是国内首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种装置在中国铁路广泛推广应用后,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制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开发重载、高速新技术
20世纪30至40年代是世界上铁路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随着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的发展,铁路一度衰落。近几十年来,经过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的试验,发现将运行速度提高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铁路又赢得了旺盛的竞争力。沈志云根据世界铁路发展趋势预料到: 在21世纪,铁路将通过高速技术以其高效、节能、安全、舒适等优越性能再次成为运输业的主体。因此,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主张并建议在中国加速发展高速、重载铁路技术,并开始了超前性的研究工作。
1988年他提出在我国建立机车车辆滚动振动整车试验台,采用多参数全仿真动态模拟新技术,在实验室内创造能模拟时速高达每小时400公里的列车动态环境,用来研究开发重载运输和高速铁路新技术。在世界上德国曾历时8年,耗资近亿马克才建成了这种极为复杂的试验设备,而沈志云提议主要利用国内条件,只引进少量激振装置,建成同样水平并具有特色的试验台。他的这种独具慧眼的超前主张和胆识,起初一度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个别非议。但沈志云坚信自己的认识,更坚定自己的目标。他反复论证宣传,四处奔走呼吁,终于获得了铁道部、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的支持,经专家论证后列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项目。沈志云担任了这一项目的主持人,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艰苦奋战。为了大型部件的加工和运输,他冒着数九严寒几上东北;为解决技术难关,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为加快建设进度,他虽年近七旬,但能和年轻人一样几天几夜泡在施工现场。他那矢志不逾的奋斗精神激励着全室工程技术人员。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和艰辛奋斗,这个试验台于1993年8月启动试车。1994年底投入正常运用,1995年11月2日通过国家验收。经专家鉴定认为,该试验台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个别指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不论是机车还是货车,一辆辆又长又大又重的庞然大物,通过铁路专用轨道驶上整车滚动振动实验台,它的动力性能和在线实时运行的各种数据就可以在试验台上准确测出。该试验台投入使用,为我国高速机车车辆的开发研制,提供了高科技试验手段。如长春客车厂开发的时速250公里的高速客车转向架,到该台测试,只能达到时速120公里,速度再高就失稳。后来,在这个台上反复试验,从几十种方案中找到失稳原因,并测试筛选最优技术参数,转向架经过改进后,结果大大超过250公里的设计时速,达每小时350公里。株洲车辆厂研制的运集装箱的快速货车,设计时速120公里,但在线路上试验达不到。到这个试验台上一试,临界速度只有60公里/小时。沈教授以提高临界速度为目标,在22个方案中进行优选,最后使该转向架临界速度达到135公里/小时。后来,在长沙至岳阳的线路上,几个厂的提速货车同场比试,连与美国联合设计的转向架在时速超过120公里后也失稳,可株洲厂生产的转向架在140公里的时速下仍能平稳地运行,超过了所有竞争对手,创造了中国货车第一速。沈教授主持创建的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1998年被评为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同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外交流 享誉国际
“中国人要领先世界,必须了解世界”。改革开放,铁路运输日新月异,为沈志云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沈志云在国际车辆动力学界的影响,不少专家来华交流,亦为他了解世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1981年开始,连续8次参加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IAVSD)学术讨论会,并在大会宣读论文。从1987年开始,连任该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93年任该协会第十三届学术讨论会主席,主持召开了有来自22个国家的120余名代表参加的国际学术盛会,并主编论文集,在荷兰出版发行。他还到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地讲学,与多个国家的同行进行交流,广泛涉猎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同时,又多方面多渠道地进行合作。在联合课题攻关、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从而提高了在国际科技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为华夏民族增添了光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83年,沈志云以其国际科技界享有的崇高声誉与英国科技界建立中英科研协作项目,联合发展车辆系统动力学学科,完成合作科研任务;1985年与英国南岸理工大学,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并联合培养博士生。1986年,英国博士生伊维尼兹奇 (Iwnicki)慕名来到中国,接受沈教授的指导,做了3个月的学习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中最重要的“曲线通过”一章的研究内容。回国后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英国南岸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还从1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聘为该校的高级讲师。中国教授为英国培养了一名优秀博士的事,在伊维尼兹奇的家乡南威尔士格文特州传为佳话。1987年9月,该州州政府听说沈志云正在英国伦敦讲学,便专程派一名议员前往伦敦邀请沈志云到威尔士格文特州访问。当沈志云来到该州时,受到了身上挂满勋章的州长以最高礼节接见,并赠送一幅州地图和这个州的钥匙。赞许地说:“沈先生,感谢您为我们培养了一位博士,为了表示敬意,我们将给你一个惊喜”。州长陪沈志云来到议会大厦前,此时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已高高飘扬在湛蓝的天空下。这是州政府对待国家元首级客人的最高礼遇。专门为一名外国人升一天国旗,在这个州历史上还是首次。中国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为自己飘扬,沈志云非常激动和感慨。他步入议会大厦,听到人们都在议论:“是不是中国政府代表团来了? ”当议员告诉大家,代表就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时,沈志云的名字再一次赢来人们羡慕和敬佩的目光。沈志云说:“这样的礼遇,使我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感到自豪和骄傲”。这面飘扬在异国它乡的五星红旗,一直激荡在沈志云的心里,鼓舞着他全力以赴地奋战在自己的学科领域。
1999年6月,沈志云带着合作科研任务,重返莫斯科,再到列宁格勒,回到40年前留苏时的母校——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拜见了当年的导师尼科拉耶夫(时已94岁高龄)教授。在当年教室的墙壁上,还挂着沈志云37年前和教师们的合影。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对已成为双院士的沈志云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还在校刊上发表专文,称赞这位不凡的校友。白发苍苍的尼可拉耶夫教授对沈志云连声称赞:“好样的”!沈志云眼含泪花,激动地说,感谢导师,感谢母校。同时,也在为自己没有辜负毛主席当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教诲而自豪,为祖国和人民而荣耀,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而骄傲。
师表垂范 培育新才
沈志云教授自1952年投入高等教育,半个多世纪耕耘讲台,教书育人。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速精心培养人才。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培养出来的3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人员,已经成为科技新秀,有的已在国内外的机车车辆动力学界担当栋梁。
坚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培养高水平人才,是沈志云培养研究生的基本原则。他常引用毛主席关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教导,放手组织研究生参加科研攻关,有些本身就是科研项目中的骨干。如张卫华,一直在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的研制工作中拼搏,他将研制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分析,又将理论分析结论用于研制,由这些心得集总而成的博士论文又通过评选,进入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行列。沈志云的这一经验,1998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沈志云培养青年人,一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没有真正的高质量,很难在他手里拿到高分; 另一方面他又满腔热忱,放手让青年人勇挑重担。他在国际会议上获得的论文提名,放手让青年人去参加,帮他们进入国际学术舞台。他从1996年开始,就将精心主持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交给青年人运作,使他们在实干中增长才干。我国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迅速成长壮大的学术队伍就是他精心耕耘的结果。
沈教授认为,文如其人,要做学问,首先要会做人。他以此要求学生,也严格要求自己,师表垂范,言传身教。身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双院士”,他高位不高居,知名不图名,有功不居功,始终以国家、人民、社会为己任,总是把成就和荣誉视为新起点,把目标永远瞄准科技前沿和未曾开发的处女地。他说:“我是党和国家一手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不为人民多干点事,心里不安”! 他作风朴实,生活节俭。在他鹊迁120平方米的教授楼家中,装修朴实。甚至上医院看病,也不要小汽车。
沈教授为了把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传授给学生,非常注意“自我充电”,更新知识。他认为在知识信息突飞猛进的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尤如储电瓶对于汽车,没有电或者电压过低,就不会有原动力。他的学生都说:“沈教授虽年近古稀,但思维非常敏捷,吸收新知识速度相当快,win-dows98软件刚一面世,他马上将计算机软件更新,并很快掌握,熟练运用,真令人惊叹。沈教授这些方面给人启迪至深,终身受益”。
沈教授要求青年人要关心国家政治和经济形势,了解现场急需,以便及时抓住机遇,把知识和技术用在“科教兴国”的关键处,在刀刃上起作用。他认为,政治远见、创新思维、超前意识、专业技能是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必要条件。为此,当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之时,他就到处作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 当铁道部在酝酿论证时速200公里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时,他已率领科技团队在自己创建的实验室里探索时速达400公里的高速技术。他培养的博士生毕业后,很快成长为教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担任了国家级牵引动力实验室副主任等重担。他们在回忆中说道:“跟沈教授在一起,耳濡目染,好象被他‘format(格式化)’了一样,工作和学习起来总有使不完的劲”。沈教授为了让学校引进长江计划学者特聘教授李芾尽快取得研究成果,他不仅倾力相助,而且立即将自己的院士办公室让出,使李芾教授深受感动。
鬓发斑白的沈教授,年逾古稀仍在不懈探索和攀登。在世纪之交,他表露出自己的心境:“世纪召唤震河山,光芒万丈意犹酣,宜将天下为己任,探身科海永扬帆”。这春蚕与蜡烛般的精神境界,令人们敬佩和赞叹不已!
简历
1929年5月28日 生于湖南长沙。
1949—1952年 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机械系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
1955—1956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俄语。
1957—1961年 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车辆教研室研究生,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1—1965年 唐山铁道学院讲师。
1966—1986年 西南交通大学基础课部副主任、副教授、应用力学所所长。
1986—1992年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机械二系副主任、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
1992年以后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实验室主任。
主要论著
1 Shen Zhiyun,Zhan Feishen and Lu Xiaodi. Mathmatical Model of Two-Axle Bogie Locomotive and Main Results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Vehicle System Dynamics,Vol.10 No.2-3,1981; In: Proceedings of 7thIAVSD Symposium,Swets & Zeitlinger-Lisse,1982,ISBN 90 265 0392X.
2 沈志云,卢孝棣,方景扬,詹斐生. 两轴转向架式机车横向振动的振型分析及参数研究. 中国铁道科学,1982,3(1)
3 Z Y Shen,J K Hedrick,J A Elkins. 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CreepForce Models for Rail Vehicle Dynamics Analysis.Vehicle System Dy-namics Vol.12; No.1-3,July,1983;In: Proceedings of 8th LAVSD Sympo-sium Swets & Zeitlinger-Lisse,1984,ISBN 90 265 04616(发表沈氏理论).
4 Z Y Shen,J K Hedrick. The Influence of Rail Lubrication on FreightCar Wheel/Rail Wear Rate. Vehicle System Dynamics,Vol.14,No.1-3,June 1985; In: Proceedings of 9th IAVSD Symposium,Swets & Zeitlinger-Lisse,1986,ISBN 90 265 07100
5 Shen Zhiyun,Li Chenghui. Bond Graphs in Vibration Analysis of RailVehicle Structures. Bond Graphs,Vol.1,No.2,November,1987;In: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sl Conference on Mechanics. Shen Yang,1987,ISBN 7 810008 024 4
6 Z Y Shen,J M Yan,J Zeng,J X Jiu. Dynamical Behaviour of A ForcedThree Piece Freight Car Truck. The Dynamics of Vehicles on Roads andon Tracks.In: Edited by M.Apetaur. Vehicle System Dynamics,Vol. 17,1988.
7 Z Y Shen,X F Zhang,H Y Dai,L R Shen. Curving Behaviour andLateral Stability of A Three Axle Forced Steering Freight Bogie forHeavy Haul Railway Transportation. The Dynamics of Vehicles on Roadsand on Rails. In:Edited by R J Anderson. Vehicle System Dynamics.Vol.19,1990.
8 沈志云. 低动力作用货车转向架动力性能的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1(1)
9 Zhiyun Shen. 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Reduce the Wheel/RailForces for Rail Freight Vehicles. The Dynamics of Vehicles on Roadsand on Tracks. In: Edited by G.Sauvage.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Vol.21,1992.
10 沈志云,轮轨磨损的动力学预测及减少轮轨磨损的措施. 铁道学报,1992,14(2)
11 Zhiyun Shen. Rail Side Wear Problem on Chinese Railways. Rail Quali-ty and Maintenence for Modern Railway Operation. pp.119-125,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3.
12 Zhiyun Shen. The Dynamics of Vehicles on Roads and on Tracks.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Vol.23,Swets & Zeitlinger,1994,ISBN 90 2651380 1.
13 沈志云等. 高速客车转向架的动态环境和设计原则. 铁道学报,1994,16(增刊)
14 Zhiyun Shen,Zili Li. A fast non-steady state creepforce model basedon the simplified theory. WEAR. 191(1996)242~244.
15 沈志云.论修建京沪高速铁路势在必行.科技导报,1996(8)
16 沈志云.高速铁路建设必须“九五”起步.上海交通运输,1996(4)
17 沈志云.关于高速铁路及高速列车的研究.振动、测试与诊断,1998(1)
18 沈志云主编. 交通运输工程学.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19 沈志云主编.磁悬浮高速列车和轮轨高速列车的技术比较和分析. 中国工程院咨询报告,1999.
20 Zhiyun Shen,et al. New advances in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Me-chanics,Presented at The 5th IHHA Conference-The Wheel/Rail Inter-face,Moscow,14~17 June,1999.
相关参考
受访人:沈志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周边国家研究院院长,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冷战国际史、苏联
受访人:沈志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周边国家研究院院长,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冷战国际史、苏联
彭济群字志云,奉天(今辽宁)铁岭人,1895年生。法国巴黎建筑学校毕业。曾任巴黎建筑学校工程师,中央观象气象科科长,北京中法大学数学教授等职。1929年11月任北平研究院天算部部长,同时被聘为水利研究
王禅老祖简介一、宁波府志云:「鬼谷子姓王名诩,西周时人。」二、道藏目录记载:王诩,晋平公时人。三、晁公武谈志谓:鬼谷子,战国时人,隐居颖川阳县的「鬼谷」中,因以自号,长于养性治身,苏秦、张仪师之,受纵
王禅老祖简介一、宁波府志云:「鬼谷子姓王名诩,西周时人。」二、道藏目录记载:王诩,晋平公时人。三、晁公武谈志谓:鬼谷子,战国时人,隐居颖川阳县的「鬼谷」中,因以自号,长于养性治身,苏秦、张仪师之,受纵
斯大林本文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3期,作者:沈志华,原题:《斯大林支持金日成发动朝战的动机》当朝鲜战场的局势出现逆转的时候,毛泽东和中共确实面临着严峻考验。究竟是亚洲的铁托,还是苏联的忠实盟
地处浙江省杭州湾东南海中的普陀山,峰壑竞秀,奇石嶙峋,花木葱茏,泉流掩映,金沙雪浪,风光旖旎。如普陀旧志云:“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岛荒嵎,为贤者避世之地。伊人宛在,游子关情。”[9]这座名山中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