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师昌绪人物简介

Posted 合金

篇首语: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师昌绪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师昌绪人物简介

·师昌绪



师昌绪,金属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持开发铁基高温合金GH135、高温镍基合金铸造多孔空心叶片、铬锰氮耐蚀钢及铁锰铝奥氏体钢,成为我国高温合金和新型合金钢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在金属材料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他对我国一些重大科技政策、措施及规划等方面,提出了重要建议,同时还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人才。

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小学毕业后考入保定师范学校(保定二师),该校除了有较高教学水准外,还强调生产劳动教育,这对师昌绪日后所形成的艰苦朴素与热爱劳动的品格有很大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流亡河南,进入豫西淅川国立第一中学。该校学生中多数是平津冀等省市的流亡学生,他是其中一名活跃分子,积极参加、领导军训和下乡宣传抗日活动。中学毕业后,师昌绪于1941年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因学习成绩优异,成为全校5名 “林森奖学金”获得者之一。毕业后被保送到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1947年转到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作。1948年8月赴美留学,进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次年5月获硕士学位,并获麦格劳·希尔(MeGraw-Hill)奖。1950年进入欧特丹(Notre Dame)大学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洋大学聘他回国任教。因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政府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只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在著名金属学家M. 科恩 (Morris Cohen) 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与张兴钤、李恒德等人组织有志回国的留学生,联名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表达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这封信成为我国政府在1954年5月日内瓦会议上抗议美国无理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依据,后经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议,为中国留美学生回国打开了大门。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以大部分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工作,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到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挑起这副担子,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1957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30余年来,他在科研活动方面的特点是:既重视新合金成分设计,又努力发展新工艺; 既努力发展新合金品种,又重视应用基础研究; 既从事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又十分重视新合金推广应用。80年代后,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研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于在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及科技规划等方面成绩突出,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院、部级的奖励。如以他为首研制的铬锰氮无镍不锈钢、808铁基高温合金及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等3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铁锰铝合金研究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铸造气冷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因制订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因制订我国中长期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速气体雾化急冷粉末技术与装置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师昌绪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了一系列职务。1955年回国不久,被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和辽宁省政协常务委员;从1963年起相继被选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8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92年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86年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被任命为该基金委员会的特邀顾问。此外,还曾任中国五金矿产公司技术顾问,现任中国石油化学总公司经济技术顾问等。

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界也有较高知名度。50年代,他是美国金属学会(ASM)会员;从80年代起,他是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1987年日本东京大学成立100周年,举行“材料与社会”讨论会,共邀请1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他是被邀的唯一中国学者,并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1988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新材料国际会议”,同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材料大会”以及1991年在法国,由欧洲材料研究学会(E-MRS)主办的“国际材料联合会在第一届先进材料会议”等,师昌绪均被邀为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1990年由中国材料联合会(C-MRS)召开的先进材料国际会议,他是大会主席之一。1992年由中国金属学会、美国矿物、金属及材料学会、日本金属学会及韩国金属学会共同发起的 “第一届环太平洋先进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以及同年,由国际薄板成型研究会 (IDDRG)举办的 “第17届国际会议”,他均被选为大会主席,并任1992~1994年度的该研究会主席。

对高温合金与合金钢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50年代后期,国家作出了高温合金生产立足国内的决定。师昌绪作为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从1957年起一方面带领金属所小分队常驻在抚顺钢厂,参加由冶金部主持的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材料——高温合金联合攻关活动,同钢铁研究院、航空材料所有关人员一道,解决了我国最早试制开发的高温合金GH30的质量问题,继而对GH37、GH33、GH49、GH44等高温合金展开了试制工作。另一方面,在所内进行一系列研究与开发工作,如利用金属所1957年进口的真空感应炉,在国内率先进行铸造高温合金的研究,并于1959年研制出一种不含钴而其性能达到国际水平的镍基铸造涡轮叶片高温合金。

镍、铬是高温合金及合金钢常用的金属元素,当时国内稀缺,国外对我国进口实行禁运政策,使得我国在发展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等关键材料方面十分艰难。针对这种情况,师昌绪提出了 “以铁基代镍基高温合金及发展不含或少含镍铬的合金钢”的倡议。他利用我国拥有丰富资源的稀土元素,开展了 “稀土在镍基高温合金中的作用”的研究,并与抚顺钢厂合作率先开发了一种铁基高温合金—808 (GH135),代替了用量很大的镍基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涡轮盘,投入了批量生产,装备了数以千计的发动机。他还在发展我国铁基高温合金的冶炼、压力加工、拉削与切削等工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期,钢铁研究院、上海钢研所及航空材料研究所也分别研制成功铁基高温合金GH130、GH302及GH140,其中GH140得到广泛应用。在师昌绪指导下,于60年代末金属所又研制出一种用于涡轮盘的铁基高温合金761,该合金的屈服强度高,并可在700℃长期工作,处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现在为我国先进发动机所试用。

金属所科研人员为“东风13”发动机,开发一种比GH49性能更高的变形合金539,但存在着变形困难、成材率低等问题,师昌绪提出了包套挤压工艺方案,即在合金锭的外面包一个低碳钢外套,既可保温,又可起到润滑作用。在三向应力作用下,几乎任何难变形的合金锭均可挤压出棒材来。但由于50年代末,我国当时所拥有的挤压机能力太小,不可能提供出可应用之材。后来,这种包套工艺被扩展到包套轧制工艺,因而为我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1964年,金属所接受了航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荣科提出的“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方案建议,将金属所、410厂及六院二所组织在一起,通力合作研制出精密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使我国发动机性能提高一步。仅金属所就组织了上百名科技人员一起攻关,由师昌绪、胡壮麒“挂帅”。在研制过程中遇到许多技术难题,如型芯材料的选择,因在近100毫米长的叶身中,要均匀地排列粗细不等9个小孔,最细的直径仅0.8毫米,而在侧面进气口处还要有一个弯角。这种空心叶片比美国生产的那种从底部进气的短叶片型芯制作工艺要难得多。究竟采用何种材料制作型芯,他们查阅了许多资料也未解决。此时,他们从一美国杂志上刊登的一幅出售不同规格的细石英管的广告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石英管做型芯材料,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外,在型芯定位、造型、浇注、脱芯、壁厚测量以及断芯的无损检测方法上均作了细致的研究。仅用1年多时间,我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在金属所实验室诞生了。经过“吹风”试验与发动机厂试车,证实了空心叶片比实心叶片的表面温度降低了100℃以上,满足了设计要求。接着,师昌绪等又解决了生产中的成品率及合金质量等问题,10年后,国家把空心叶片生产转移到贵州基地,三机部仍点名由师昌绪带队,为其解决技术问题。当时贵州基地生活清苦,师昌绪全然不计较,日夜工作在车间里,分析技术难点、制订操作规程与建立检验标准。由于他的表率作用和科学态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空心叶片生产终于突破了技术关,其成品率甚至超过已投产数年的实心叶片。1965年空心叶片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在世界上第二个采用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直到90年代,我国主要歼击机发动机仍采用该工艺制作涡轮叶片,而且向国外大量出口。80年代初,英国著名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家罗·罗公司的总设计师胡克教授,当其参观我国研制的铸造空心叶片后,感慨地说: “单凭见到这一实际成就,就不虚此行。”该项成果具有独创性,因为参加该项课题组的人,包括师昌绪在内,没有一个人见过这种多孔叶片,更不要说它的制造工艺了。

70年代初,师昌绪等与无锡动力厂合作,承担了我国第一代耐热腐蚀合金(IN 738)制作大型涡轮叶片的研制,并用于南京汽轮机组。

师昌绪在从事航空用、民用高温合金研究开发的同时,在新型高合金钢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工作。1958年,他与姚汉武开发的不含镍的奥氏体耐蚀钢OCrl7Mn14Mo2N,用在尿素工业设备上,具有优异的抗蚀性。经中小型尿素厂推广后,获得好评。为了研究该种钢在尿素生产过程中,在缺氧条件下仍具有优异耐蚀性机理,他们曾设计与制造了一套在线测试电化学的精密装置,安装在南京化肥厂,并探明了耐腐蚀的原因。师昌绪多次在现场解决冶炼、热加工等问题,为铬锰氮钢的研制和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师昌绪与李有柯等还开发了铬锰氮系耐热钢和无磁铬锰氮系高强度不锈钢,前者用于工业炉,后者用作潜艇桅杆。在师昌绪的指导下,张彦生、李依依等于1959年开始从事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的研究,通过相图、相变规律、组织结构和各种性能的系统研究,表明这类钢在液氮温度下比镍铬不锈钢具有更好的韧性,是一种良好的低温材料; 作为耐热材料,其性能不亚于铁铬镍基高温合金A286;作为无磁材料,其性能优于镍铬不锈钢。为了推广该钢种,对其冶炼、压力加工和焊接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艺制度,从而推动了全国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的研究与发展。

对冶金学和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的贡献



国际上真空冶金刚刚起步时,师昌绪于1948年,就“炼铅过程中锌熔渣中银的真空分离”为题进行研究,他利用锌的蒸气压较高,在真空下易挥发的原理,将锌熔渣进行真空除锌,获得纯度达90%左右的银。此种利用不同元素的蒸气压的差别进行提纯金属的原理与技术,正是日后发展的真空冶金的用途之一。1950年他测定铟—砷—锑三元相图。由于砷易挥发具有剧毒,所以测定该相图有相当大的难度,他采用真空容器中熔化试样,然后通氩气,进行差热分析,再配合以相鉴定技术。在测定过程中,他发现了InAs和InSb的存在,这两种化合物后来成为重要的半导体材料。1952年他研究了铁锰铝合金的恒温马氏体相变,发现其曲线呈C曲线状,并计算了相变激活能。他系统地研究了硅对回火、残留奥氏体及二次硬化的影响,即对硅在超高强度钢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成果对后来美国研制成功的300M超高强度钢提供了理论基础。该300M钢成为60年代至80年代世界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由此,杜绝了因起落架材料强韧性不够而造成失事的现象。1955年后,他在解决钢铁企业生产过程急迫问题的同时,又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以便从根本上提高钢铁生产的水平。他认为改善钢锭的内部组织是改善钢质量的关键,为此,他把自己当时的研究方向定为金属的凝固过程和液态金属性质的研究,建立了一套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的测定装置,成功地测定了一些金属的表面张力和金属——非金属间的界面张力。60年代,为了配合高温合金的发展,他选定材料的力学性质作为他基础理论研究的方向。他与柯伟在国内率先从事高温合金在接近使用条件下力学性质的研究,如材料的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大应力疲劳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模拟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及叶片的受力状态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合理选材起了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材料在拉伸与疲劳过程中的热场变化,他与黄毅等建立了红外监测技术; 他指导研究生李守新研究了弹塑性变形热场有限元分析方法,均具有创造性。

在开发研制高温合金的同时,他十分重视有关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如他指导朱耀霄等从事微量元素对高温合金疏松及偏析的影响的研究。发现磷、锆、硅、硼等微量元素严重地促进合金元素的偏析,从而造成脆性相的析出以及初始熔化温度明显下降。通过对上述元素的控制,可提高合金化程度,使合金工作温度提高20~25℃;变形合金的形变阻力降低,由此可用较小的锻造设备锻造大锭,并提高成材率。另外,定向凝固叶片可省去加铪元素而不降低合金的横向性能。这一新发现成为我国高温合金工作者对世界高温合金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重视生产工艺,解决实际问题



1955年至1957年期间,师昌绪等结合鞍钢的生产情况开展了许多研究,如为提高高炉利用系数而研究自熔性烧结矿和高炉初渣形成; 为提高铸锭质量,开展了孕育剂及超声波促进结晶成核的研究; 为减少沸腾钢钢锭中硫的偏析,进行了生产规模的加压凝固与振动凝固试验。在金属所成立了一个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研究小组,建立了一套鉴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实验技术,连同李薰所长主持的钢中气体分析方法一并向国内有关工厂、科研单位推广,取得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师昌绪等与大连钢厂合作,设计并安装了一套倾斜式连续铸锭装置,进行了生产规模试验。此装置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连铸装置之一。从1957年转以军工材料为他的研究重点后,对所研制的铬锰氮无镍不锈钢和铁基合金808等在现场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如铁基合金808因其切削与拉削性能不好,开始推广该合金时遭到厂方的拒绝,为此,师昌绪与肖耀天潜心结合工厂条件进行切削、拉削工艺的改进,终于使厂方接纳了此合金。50年代末,410厂提出大批GH33涡轮叶片因其晶粒度不均匀而报废。师昌绪研究后,提出了细化表面晶粒的处理方案,因而“挽救”了数以千计的涡轮叶片。1960年他提出铁锰铝钢可作为耐热、无磁及低温材料后,亲自到工厂,解决该合金轧板表面质量问题。60年代初发生了一起飞机坠机事故,分析原因认为是轴承中混有空心滚珠造成的,从而导致数百架飞机不敢起飞,成为当时的 “无头案”。根据金相观察,师昌绪提出滚珠是受到高速挤压造成局部熔化而失效的,而引起上述现象是由冷却油不洁净所致,为此,只要加强油的过滤就可把问题解决。厂方接受了他的处理方案,使大批飞机得以重上蓝天。又一次,航空发动机厂因故要报废数以千计的涡轮盘,工厂请求金属所协助处理,当时师昌绪刚刚回到工作岗位,而他却毫不犹豫地接受这项风险高的任务。他与肖耀天等经过计算与分析,将已报废的涡轮盘根据他们制订的暂行标准,逐个筛选,使多数涡轮盘又投入使用。410厂因师昌绪“随叫随到”,又能解决问题,故亲切地称他为 “材料医生”。

80年代初,师昌绪接受日本专家建议,将鞍钢、长春第一汽车厂及金属所等单位有关科技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薄板研究会。在该会协调下,生产了高强度含磷薄板,已用在国产汽车上。

30余年来,师昌绪几乎走遍了我国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既为他们解决冶金材料生产与使用中的问题,也为生产厂与使用单位之间牵线搭桥。用实际行动来实现他本人的“所研制的冶金材料必须用上,否则就是极大的浪费”的主张。

出色的科技管理者,为国家重大科技政策献计献策



1978年开始师昌绪从事金属所的领导工作。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占有一定地位的研究所,必须抓住两头,一方面要从事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与开发工作,而且要在工业建设中见效并得到社会承认。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基础性研究,否则前者便成为无源之水”。基于上述办所原则,他又提出 “宁可省吃俭用,每年也要拿出一部分经费来购置一件大型实验设备”和 “多招收研究生”等,这些主张,对金属所的发展,并使其保持在国内先进地位,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起了很大作用。

1983年,师昌绪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技术科学部主任。继1982年他与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联名提出的“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建议后,1992年他又与王大珩、张光斗、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的建议。获准后,他又以很大的精力投入工程科学院的筹建工作。

为了促进科研单位与大企业之间联系,他于1985年联合了20名专家提出加强联系的建议,并于当年召开了有关研究所所长和大型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为他们牵线搭桥。

师昌绪力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要对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主动进行咨询,为此,学部曾确定钢铁、能源、通讯、计算机、集成电路及工程教育等领域中有关课题,分别组织专题调查研究,提出了专题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务院李鹏总理作了批示:“请把科学院六个专题报告分送到计委和有关部委,进行研究论证,并在八五计划中适当采纳。”

1986年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会) 副主任以来,对我国科学基金制的建立,提出过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如基金会应该是一个学术与行政双重性质的机构,因此,其下属的各学部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不断提高; 同时提高流动编制的比例,以保证基金会不致变为一个官僚机构。他强调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在他的建议下,把“863高技术计划”中新概念部分划归基金会管理,这样可以使全国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都有机会为我国高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他重视基金成果的管理,曾以很大精力主编了一册“优秀成果选编”,产生了良好效果。他虽然非常忙,但对有利于我国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工作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如他主张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工作由基金会来承担,并由他本人担任评委会的秘书长。受国家计委的委托,他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评审与评估等工作。

他对如何加强基础研究,从国家制订政策方面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他说:“我国目前对科学技术投入太少,1988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8%,本世纪末应逐步提高到1.5%,而基础研究在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应从1988年的7%~8%,提高到15%”。当前基础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因为它直接与工农业发展息息相关。他的上述主张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以及国务院总理主持的 “汇报会”上受到重视,并撰文在报刊上发表。

自60年代起,师昌绪多次参加或主持我国冶金、冶金材料、材料科学及新材料等规划的制订,1983年由他主持制订的我国十年规划中的新材料发展计划,对我国 “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制订,起了重要参考作用。

师昌绪对编辑出版工作也很热心,他主编的 《金属学报》是被美国《工程索引》引用最多的一种中国科技期刊,1992年全国期刊评比中,被评为一等。他曾创办 《能源材料通讯》(1986年改为《材料科学进展》)、《Chinese Journal of Me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科学基金》及《自然科学进展》(中英版)等多种期刊。此外,他是已出版的《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航空材料手册》副主编,从1991年又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材料科学与技术》卷与《材料大词典》的编委会主任与主编。

由于他对我国科学事业所作的贡献,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高风亮节,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师昌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50年代他争取回国时,导师科恩教授热情挽留他,师昌绪回答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而美国并不缺少像我这样的人”。回国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所有这些不公正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之后,他被派到一个中专程度的培训班工作。他在教书之余,收集与阅读大量文献,每天清晨3点起床伏案疾书,不到一年时间,他与合作者完成了一部既有基础概念又有最新动态,达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

师昌绪自强不息,有极强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从美国回到祖国时,有上海、北京与沈阳三个地方,任其选择。但在填表时,他写的是“服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后,又从事与他在美国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工作,而他毫无怨言,边工作边学习,并做出了成绩。他不懂俄文,为了需要,竟依靠查字典,译出了 《金属学物理基础》一书中液体金属结构与凝固两章。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在众多工作中获得突出成绩。

师昌绪善于发扬学术民主、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他在金属所工作期间,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专长和创造能力,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几十年来,在他指导下,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茁壮成长,其中已晋升为高级职称的百余人,不少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有的担任研究所所长、工业园总经理、省科协副主席等,这些人具备业务专长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他是金属材料和金属腐蚀与防护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10余年来,在金属所与腐蚀所其他高级研究人员的协助下,培养了博士生近40人,硕士生45人,发表论文近200篇。同时,他还兼任清华大学、东北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几十年来,在我国冶金科技发展史上镶嵌着师昌绪的辛勤、务实、忘我等优秀品格以及他的丰硕成果。如今,这位中国人民优秀的科学家为振兴中华仍在不遗余力地奋斗着。

简 历



1920年11月15日 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

1941~1945年 在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5~1947年 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任甲种实习员、工务员。

1947~1948年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铸造所任业务秘书、助理工程师。

1948~1949年 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

1950~1952年 在美国欧特丹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

1952~1955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助理研究员。

1955~1986年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兼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

1986~1991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

主要论著



1 师昌绪,Schlechten,A. W. Recovering Silver from zinccrusts by vacuum distillation. Master thesis,Universityof Missouri,1949.

2 师昌绪,Averbach BL,Cohen M. Some characteristics ofisothermal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Trans. AIME,1955 (203): 183~187.

3 师昌绪,Peretti EA. The constitution of In-As-Sb allogs.Trans. ASM,1956 (48): 706~752.

4 师昌绪,Averbach BL,Cohen M. Some effects of silicon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strength steels.Trans. ASM,1956 (48): 86~118.

5 张彦生,师昌绪. 铁锰铝系奥氏体钢—耐热钢、无磁钢和低温钢. 金属学报,1964 (7): 285~300.

6 师昌绪等. GH135(808)铁基高温合金汇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报告,1974.

7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编. —253℃低温用钢15锰26铝4钢资料汇编,上海: 上海化学工业设计院石油化工设备设计建设组出版,1974.

8 章安庆,孔庆平,师昌绪. 一个镍基高温合金的蠕变与疲劳的交互作用. 金属学报,1979 (15): 518~525.

9 黄毅,李守新,师昌绪. 形变过程中不锈钢的温度场的研究. 第六届国际断裂会议论文集,1984.

10 李守新,黄毅,师昌绪. 金属板在弹塑性变过程中热场的有限元分析. 金属学报,1985 (21): B7~B15.

11 王大珩,师昌绪. 主动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咨询.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0: 216~218.

12 徐采栋,师昌绪. 科学技术也要持续稳定发展——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建议。中国科学报,1990年4月27日.

13 师昌绪. 应根据国情来确定我国的科技发展模式. 中国科学报,1990年6月1日.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师昌绪颁奖词

师昌绪师昌绪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后留学美国欧特丹大学,之后放弃优渥待遇,冲破一切阻挠回国,参加了新中国建设工作。师昌绪以优秀的科研成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并于2015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师昌绪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师昌绪外文名:ShiChangxu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省徐水县(现徐水区)出生日期:1918年11月15日(庚申年)逝世日期:2014年11月10日职业: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老婆为何却成了皇后? 他从没有没做过皇帝

...但你也许看过这个笑话:岐王李茂贞属下的泾州书记官薛昌绪,为人怪僻不合情理,和自己的老婆见个面除了要规定时间,还必须遵守一套荒唐的礼仪制度:在规定的时间该见老婆了,他就叫下人去通禀,得到同意了,再拿着蜡...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