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唐振绪人物简介

Posted 铁道部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唐振绪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唐振绪人物简介

·唐振绪



唐振绪,科技管理专家,新中国铁路教育和铁路科研的开拓者之一。毕生从事铁路教育和铁路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在保存唐山工学院的技术力量、重建新唐院以及筹建铁道科学研究院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三上青藏高原,为修建青藏铁路提出宝贵建议。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为铁路科技发展和促进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振绪,字缵伯,江苏省无锡市人。1911年3月29日生于南京。5岁时随父母由无锡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了小学、初中的学生生活。1926年,他入唐山交通大学补习班,后由预科升入大学本科习土木工程。1930年因病休学两年,1935年夏,取得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唐山交大(水利门)毕业后,任黄河董庄堵口工程委员会工程师,后去陕西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参观实习灌溉工程。

1936年8月去美国留学,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水利工程、铁道工程。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和水力及运输工程博士学位,曾留校任助教,先后担任过水力设计师,中国驻美世界贸易公司工程部工程师兼联络秘书等。

1945年11月,回国后任行政院工程计划团主任工程师兼总干事,1946年担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总工程师兼设计处处长,

1947年去台湾担任高雄港务局副局长,台湾省林产管理局局长,台湾省政府专门委员等职。

1948年9月返回大陆,在唐院南迁之际,受茅以升等校友举荐,出任国立唐山工学院院长,为保全唐院,迎来全国解放作出重要贡献。1949年7月13日,铁道部滕代远部长任命唐振绪为新唐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唐院办成了面向全国,又有铁路特色,既以教育为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

1950年3月1日铁道技术研究所在唐山成立,他兼任所长。此后的数十年间,他始终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担任领导工作,为铁科院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为铁路科研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他仍旧积极为铁路科技事业,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努力工作。晚年多次利用赴美探亲、访美的机会,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动员海外学人、校友回国观光访友,进行学术交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他还积极促进海峡两岸交大的交往交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晚年,他先后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高等院校校友会北京海外联谊会荣誉会长、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校友会会长、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交通]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委员会委员、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员、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

孜孜求学 报效祖国



唐振绪在唐山交大毕业后,报着强烈的科学救国热情,决心远渡重洋,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增长救国的才干。

1936年8月24日,唐振绪与百余名中国留学生前往美国,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专攻水利工程。第二年夏,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获康奈尔研究生院颁发的麦格鲁土木工程奖学金及呼克水利学奖学金。1940年冬,他在国际著名水力学教授舒德(E.W.Schoder)博士指导下,完成了以水力学为主科的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担任博士衔水力学助教,辅导研究生的工作。这一工作,使他积累了大学教学工作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知识和经验,为他以后从事大学的领导工作打下了基础。

1941年,他离开康奈尔大学,应聘到纽约城易贝斯柯(Ebasco)公司担任水力设计师,这是一个专门承揽国外工程设计任务的私人公司。1942年,为了取得更全面的经验,他转到中国政府驻在美国的世界贸易公司工程部担任工程师兼联络秘书。在美国9年多的时间,他一方面刻苦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积极投入自己积蓄的资金兴办实业,还先后3次对美国田纳西河流域(TVA)的开发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写考察报告,准备今后对我国的大江大河像美国田纳西河流域那样,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开发。为向抗战中的国内介绍美国的先进技术,唐振绪负责主编了英文版的《世界工程丛刊》,这一创办于1942年的介绍国外工程技术新成就的情报性刊物,成为我国最早的一份科技情报刊物及最早的一个咨询服务中心。

在唐振绪的积极倡导下,1942年8月29日,一度中断的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恢复,作为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分会,该会领导分布一在美国各地的14个地区的支会,这一组织是团结联络海外中国工学人才的组织,该组织的重要使命是为“祖国富强、中华振兴”贡献力量。

1945年9月2日抗日战争胜利了,这时国内百业待兴,需要大批人才。他于1945年11月20日满怀建设祖国的热情飞回祖国。在重庆中国桥梁公司任总经理的茅以升安排唐振绪担任中国工程师学会副总干事的职务,这是唐振绪与茅以升的初次相识,并从此结下了下半生不解之缘。1946年,他参加行政院院长宋子文领导的工程计划团工作,任该团主任工程师兼总干事,负责调查研究并起草我国战后复兴交通与水利建设的计划。在美国顾问工程师团的帮助下,完成了一个复兴铁路(长城以南)的计划和一个复兴海港(葫芦岛以南)的计划,此外还完成了一个包括铁路、公路、港埠、防洪4部分的“初步工程计划”。他还以自己的经验提出“我国今后治水,不能以单纯的防洪为满足,而应每一条大河都以水力发电为中心,进行多目标的全流域开发和规划”。他倡议成立黄河水利顾问团,并提名邀请3位美国专家参与工作。同时写出了治理黄河初步报告。这一时期的工作,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946年8月,应茅以升之聘,到杭州担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总工程师。主要工作是筹划开展关于钱塘江的治本问题和全流域的规划和开发,但这一工作因当时的条件所限很难开展。于是,1947年4月,他去台湾高雄港务局担任副局长,后调任林产管理局局长。林业是台湾的生命线。他到任后,大刀阔斧进行整顿,并颁布了“清、慎、勤”三字,作为律己的准则及对全局职工的要求,使台湾的林业管理走上了正轨。但是他的整顿遭到了台湾林业黑暗势力的打击,他成了盗伐森林集团的眼中钉,后来被迫下台。这体现出唐振绪不愿同流合污,正派清廉的正直品质。当时,正值国民党达官贵人纷纷奔向台湾,而唐振绪背道而驰,返回了大陆。

危难受命 保存和重建新唐院



1948年11月,唐振绪应茅以升邀请,赴唐山工学院主持院务工作,后被国民党教育部正式聘任为国立唐山工学院院长。当时,淮海战役已进入后期,学校正流亡上海,且去向不定。唐院在沪的师生由于经费无着,食宿无处,全院上下人心惶惶。唐振绪在这危难时刻受命,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果断决定留在上海,并与上海交大协商,利用交大教室、实验仪器等坚持在沪复课。之后,他又领导师生解决吃、住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奔波,终于使唐院在沪初步具备了复课条件。

在唐山交大处于危急存亡之时,唐振绪肩负保存这所历史悠久、出名的大学的重任,他依靠全院广大师生员工,成立院应变委员会,他团结一切进步师生,在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管好学校,渡过难关,为保护学校的生存和安全做出了努力。

他对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的胜利充满信心,在他的努力下,流亡在上海的唐院终于没有涣散和迁移台湾,在当时上海解放前夕的腥风血雨中,他积极掩护地下党和革命青年,于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率领全院师生员工,带着图书仪器回到唐山。

返回唐山后,他被铁道部于1949年7月13日任命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在党的领导下,他立志要将新唐院办成为面向全国,又有铁路特色,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全国第一流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而精心筹划。至1950年9月,在唐院返回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新唐院得到了壮大,建成了土木、建筑、采矿、冶金、机械、电机、化工7个系,增设了铁道工程、号志工程、电讯工程、机车工程、客货车工程等5个专修科、一个预科。他日夜操劳,规划新唐院的发展前景,积极动员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唐院任教。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先后从美国、英国、香港、台湾和内地,聘任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300余人,充实并壮大了唐院的教学力量,为以后全国院系调整、新办的许多所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领导和教学骨干。

积极倡导 为创建发展铁科院作贡献



唐振绪在1949至1950年担任唐山铁道学院(当时称国立唐山工学院)院主任委员期间,向当时的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建议,应成立全国铁道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心。经铁道部研究批准,1950年3月研究所在唐山正式成立,他兼任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是铁科院历史上的第一任负责人,该所直隶铁道部,以全路的科学技术研究和试验工作为主,是对铁路科技发展一个重要的关键步骤。

唐振绪在建所初期,除主持唐院繁重的领导工作外,还为研究所的成立开展了大量艰辛的工作,从选址到建立机构,确定领导、科技人员,筹集设备、仪器等等,解决一系列的困难,使研究所在当时的重重困难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开始承担科研任务。

1950年9月底,铁道部任命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兼任研究所所长,唐振绪任副所长并将所领导机构设在北京。奉调北京后,在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主持下,唐振绪遵照“集中人力物力”的原则,克服了许多困难,完成了几处研究单位集中北京的工作,于1950年10月在北京改组成立了“铁道部铁道研究所”。他领导了酝酿制订研究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规程,明确了研究所的任务及工作方式等,为我国铁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1年5月,他领导并参加了研究所在北京西郊青塔院的基地建设工作,并力排迁址大连之议,始终坚持在北京建址。在以后的工作中,唐振绪参与或主持了研究所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派遣人员深入各铁路局征求意见,制订1952年工作重点,编制工作计划,使研究工作有针对性、计划性;1953年,又对研究所的组织作了分析,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对提出的研究问题(项目)经研究及结合本身的能力,制订了短期和中期研究计划,使全所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有计划的轨道。

在他的建议下,研究所设置了技术委员会,分别成立了铁路工务技术、铁路机务技术、铁路电务技术3个委员会,和3个秘书处,进行经常性的工作。这个技术委员会就是后来的学术委员会前身。技术委员会成立的任务,是为解决研究专题,审核研究成果以及讨论其它铁道科学技术上的重要问题。这有利于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也是科研工作逐步走上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一步。

1954年,为适应研究所集中北京后新的发展的需要,重新制定了所的组织系统机构,确定定员。他特别重视宣传和资料工作,特设立编译资料科,以增加信息来源。到建所4周年时,研究所已初具规模,人员由成立时的60人,发展到当时的467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个人选题到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研究轨道。这是在铁道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所人员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他辛勤努力、忘我工作的成绩。

1956年1月,铁道研究所更名为铁道科学研究院(以后又称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唐振绪在此期间,在国家科委主持下,参与领导并完成了1956~1967年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交通运输组的工作。他任副组长,主持具体工作。他还建议铁道部在国家总的科技规划指导下,组织力量编制部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建议被采纳后,他参与了铁道部规划组的领导和纲要起草工作,并在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铁道科学工作会议中都起过重要作用。

早在1956年,唐振绪就明确提出培养铁科院自己的研究生问题。1959年在他提出的“增产节约运动鸣放阶段提出的十个问题”中又一次提出了“应考虑建立自己的研究生制度”,同时再次呼吁“必须成立铁科院西北分院和西南分院”。他的这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在以后都一一被采纳并付诸实现。1962年起铁科院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1962年后西北分院、西南分院相继成立,他参加领导这两个所的筹建工作。

1976年粉碎“四人帮”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唐振绪精神振奋,为了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加快科学研究的步伐,他大胆提出《关于在我院重新开展学术活动问题的报告》,得到了铁科院党委的支持,并形成了完全是由他个人起草的题为《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工作,为尽快实现铁道科学事业的现代化作出贡献》的铁科院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80年以后,已进入古稀之年的唐振绪,为振兴中国铁路科技更加积极地工作。作为副院长,他提出为实现铁道科学技术现代化,院学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建议建立各级学术组织,开展学术活动,召开综合性的学术讨论会和座谈会,编辑出版学术性刊物;进一步加强学术委员会的组织建设; 并在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就促进科学技术现代化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表现了一个老科技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1984年,唐振绪被国务院任命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为修建青藏铁路献计献策



1959年3月~1960年4月,唐振绪在铁路大发展的年代,三上青藏高原,去大西北考察新线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修建青藏铁路做好科学上的准备,这是一个科学的预见,因为大西北资源丰富,修建铁路,必将为发展工业开辟无限广阔的道路。他先后约同一些学者、专家,到兰州、西宁,翻日月山过青海湖,跨盐湖抵格尔木,到达过海拔4700米的昆仑山垭口。开过无数次的调查会,亲临中卫沙漠,视察固沙林场和铁科院沙坡头中卫防沙研究工作站,考察酒泉、张掖的宽河漫流地带。实地考察西宁后,了解到再往西去,将遇到很多世界少有的难题,如盐湖、永冻土以及由于空气稀薄,霜、雪、大风、高山病对于机车牵引动力、筑路、行车、职工健康所产生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使他兴奋不已,更感到科学研究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通过实地调查,在详细了解青藏高原铁路勘测、设计、施工中可能遇到的许多科学问题后,他向铁科院党委提出了“高原铁路的科学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后成为铁道部在西宁、格尔木召开的“青藏高原铁路科学研究工作现场会议”提出的“高原铁路三年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他是这次会议的主要筹备人和组织者,他三上高原,为以后几十年国家对高原铁路的系统研究和对青藏高原的综合开发利用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

积极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和平统一



1978年,唐振绪光荣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他非常珍惜这份光荣,珍惜这份权利和义务,他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和掌握的信息,就祖国统一问题、开发海外人才库问题,积极献计献策,并身体力行,不辞辛苦开展海内外,特别是对美国和台湾的宣传和联络工作,并积极呼吁成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使之于1988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了一份赤子之心。

他利用自己在台湾和美国学习工作结识的同事及社会关系,广泛开展工作,并三度赴美,加强与美国的同学的联系,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和了解。联系海外华裔学者、专家及广大在欧美的同学,发展海外会员,与美国华人知识分子社团和校友会等团体建立联系,邀请他们回国参观访问、讲学、投资办企业,进行贸易和其它交流。他竭力宣传“天下交大是一家”,主张中国目前虽然还没有统一,但大陆和台湾的交大校友可以先统一起来。

他还向全国政协提出书面提案,积极建议并推动创办“海外同学咨询服务中心”,为海外同学服务,让海外同胞为祖国建设献计献策。他参与筹备交大美洲校友总会主办的第六届联谊会(又称海外大团圆)及其全部活动。

唐振绪现已90高龄,对祖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十分欣慰,对祖国统一大业仍非常关注,一如既往地对祖国引进科技人才,促进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进行积极的工作,发挥余热。如他自己所说“有做不完的工作”,真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他定将继续为祖国的统一和铁路的改革发展、兴旺发达做出新的贡献。

简历



1911年3月29日 出生于南京。

1926—1929年 唐山交通大学补习班、预科班。

1929—1935年 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1935—1936年 山东省黄河董庄堵口工程委员会任工程师。

1936—1940年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1937年完成土木硕士学位,1940年完成水利学及运输工程博士学位。

1940—1941年 美国康奈尔大学工学院任水力学助教。

1941—1942年 美国EBASCO公司水力设计师。

1942—1945年 美国世界贸易公司正工程师兼联络秘书。

1945—1946年 四川重庆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

1946年2月—1946年8月 行政院工程计划团(上海)主任工程师兼总干事。

1946年9月—1947年3月 钱塘江海塘工程局(杭州)副总工程师兼设计处处长。

1947年4月—1947年5月 台湾省高雄港务局副局长。

1947年6月—1948年9月 台湾省林产管理局局长。

1949年1月—1949年7月 国立唐山工学院(上海)教授兼院长。

1949年7月—1950年9月 唐山铁道学院院务委员会(唐山)主任委员。

1950年2月—1950年9月 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唐山)所长(兼)。

1950年10月—1955年12月 铁道部铁道研究所(北京)副所长。

1956年1月—1983年9月 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83年9月—1998年12月 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1998年12月1日 退休。

主要论著



1 唐振绪. 中国交通大学的由来(1949年6月). 志在振兴中华——唐振绪文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2 唐振绪. 高原铁路的科学研究(1959年12月12日). 志在振兴中华——唐振绪文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3 唐振绪. 中国铁道学会第一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开幕词(1979年11月16日). 志在振兴中华——唐振绪文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4 唐振绪. 为实现铁道科学技术现代化继续奋斗——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1980年3月3日). 志在振兴中华——唐振绪文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5 唐振绪. 三上高原概略(1984年9月). 志在振兴中华——唐振绪文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6 唐振绪. “美洲工程师学会”之起因及发展(1988年12月). 志在振兴中华——唐振绪文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7 唐振绪.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案(1982年11月25日). 志在振兴中华——唐振绪文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8 唐振绪.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1983年6月16日). 志在振兴中华——唐振绪文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9 唐振绪.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提案 (1986年

10月1日). 志在振兴中华——唐振绪文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10 唐振绪. 欧美同学会访美代表团唐振绪团长在纽约城招待会上的致词(1988年4月10日). 志在振兴中华——唐振绪文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相关参考

安庆绪简介 安庆绪为什么杀安禄山

  安庆绪  安庆绪是安禄山的儿子,也是参与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安庆绪担心自己被废,先下手杀了父亲安禄山,后来又被史思明所杀。  安庆绪简介  安庆绪(?—759年),安禄山次子

历史人物 安庆绪为什么杀父 安庆绪和沈珍珠 历史上的安庆绪妻子 安庆绪生平事迹

本名:安庆绪别称:安仁执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粟特人去世时间:759年主要成就:杀父自立为帝年号:载初谥号:哀皇帝→晋剌王(史思明追谥)政权:大燕  安庆绪(?—759年),安史叛军首领,唐朝叛臣。

知名人物 王缵绪生平故事简介,王缵绪历史评价,王缵绪怎么死的?

王缵绪,字紫泥,号治易。1886年10月23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西充,家资殷富。王缵绪幼年勤奋好学,受业于举人,善书法,工律绝,好收藏书籍。1903年他考取秀才,1907年考入四川军

清康熙朝大臣王鸿绪简介 王鸿绪是怎么死的?

  王鸿绪是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最开始叫王度心,中进士之后才改名叫王鸿绪。王鸿绪入仕后,在康熙一朝深受康熙皇帝重用。  人物档案  姓名:王鸿绪  别称:度心、横云山人  字号:季友、俨斋  国家

历史人物 清康熙朝大臣王鸿绪简介 王鸿绪是怎么死的

  王鸿绪是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最开始叫王度心,中进士之后才改名叫王鸿绪。王鸿绪入仕后,在康熙一朝深受康熙皇帝重用。  人物档案  姓名:王鸿绪  别称:度心、横云山人  字号:季友、俨斋  国家

知名人物 刘建绪生平故事简介,刘建绪历史评价,刘建绪怎么死的?

刘建绪,字恢先,1892年10月3日(清光绪十八年八月十三日)生,湖南醴陵人。早年就读于长沙长郡中学,辛亥革命后曾入伍湖南陆军第一师。嗣后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4年毕业后,升入保定军官学校,为第三

历史人物 大唐荣耀2安庆绪是谁演的_安庆绪扮演者茅子俊个人资料,大唐荣耀2安庆绪是谁演的_安庆绪扮演者茅子俊个人资料

  大唐荣耀2安庆绪是谁演的_安庆绪扮演者茅子俊个人资料  茅子俊个人资料  茅子俊,1986年12月3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中国男演员,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本站网阅读配图  2009年,出演第一部电视

历史人物 阮孝绪简介 南北朝时期梁目录学家阮孝绪生平

  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  阮事迹入《梁书·处士传》。幼以孝闻,性沈静,年十三通五经。既冠,已有超然远引之志,遂屏

阮孝绪简介 南北朝时期梁目录学家阮孝绪生平

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阮事迹入《梁书・处士传》。幼以孝闻,性沈静,年十三通五经。既冠,已有超然远引之志,遂屏居一室,非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诸葛绪简介

三国人物中文名:诸葛绪别名:诸葛佑明国籍:曹魏→西晋出生地:琅邪阳都职业:将领主要成就:击败吴国大将军孙峻参与灭蜀汉之战(历史lishixinzhi.com)子:诸葛冲孙:诸葛诠职位:泰山太守诸葛绪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