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康熙朝大臣王鸿绪简介 王鸿绪是怎么死的
Posted 康熙
篇首语: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清康熙朝大臣王鸿绪简介 王鸿绪是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清康熙朝大臣王鸿绪简介 王鸿绪是怎么死的
王鸿绪是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最开始叫王度心,中进士之后才改名叫王鸿绪。王鸿绪入仕后,在康熙一朝深受康熙皇帝重用。
人物档案
姓名:王鸿绪
别称:度心、横云山人
字号:季友、俨斋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清初
出生时间:公元1645年
去世时间:公元1723年
出生地:华亭张堰镇
主要作品:《横云山人集》
主要成就:主编《明史稿》
王鸿绪出身官宦之家,在康熙十二年高中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榜眼。王鸿绪本人有才而忠心,为人青直,因此深受康熙帝重用。
康熙十四年主持顺天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升赞善。二十一年,转侍读,任《明史》总裁官,撰写列传。康熙二十四年,又为会试总裁官,两年后为左都御史。
王鸿绪绝对算的上是康熙帝的心腹大臣,在当时相当于康熙帝派到大臣中的小间谍。当然这话说的有些吓人了,但是王鸿绪的确曾经多次密奏康熙,为康熙探查各种想要知道的密事。
王鸿绪所呈上的密奏,大都是北京官员的情况。担任这一职责的人,都是康熙帝的心腹大臣,康熙帝对他们嘱咐多多。王鸿绪在干这事儿的时候,康熙帝就曾嘱咐:“京中地可闻之事,卿密书奏折,与请安封内奏闻,不可令人知道。倘有泻(泄)漏,甚有关系,小心,小心。”
王鸿绪干的这些事儿,自然不能让人知道。所以这些奏折呈上,只写“密奏,臣王鸿绪谨奏”字样,不写官衔,所有公式套语完全不用。
康熙帝南巡之时,就曾有大臣借向康熙帝进献美人的借口,欺骗苏州女子的行为,让王鸿绪探查。康熙说:“前岁南巡,有许多不肖之人骗苏州女子。朕到家里方知。今年又恐有如此行者。尔细细打听,凡有这等事,亲手蜜蜜写来奏闻。此事再不可令人知道。有人知道,尔即不便矣。”
除了这些之外,王鸿绪更多的还是关注于钱粮、马政、铸钱、盐政等财政经济事务。这些无疑不是国家重点,可见康熙帝对王鸿绪的信任。曾经有人弹劾王鸿绪结党营私,扰乱朝政,康熙帝都置之不理。
康熙四十八年,王鸿绪被免职,以原官解任回籍。康熙四十九年,重新得到起用,充《诗经传说汇纂》及《省方盛典》总裁官。同年王鸿绪在张堰镇家去世,著有《横云山人集》等。
相关参考
康熙的第八个儿子死亡之谜 允祀,康熙的第八个儿子,封贝子,世称八阿哥。在争夺储位的诸皇子中,以八阿哥允祀声势最为盛大,除了皇子的允禔、允禟等外,满大臣有佟国维、马齐、鄂伦岱、揆叙等,汉大臣有王鸿绪等
1.评书的历史评书的历史和发展评书的南北两支派,都是明末清初柳敬亭传下来的。柳敬亭在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随漕运总都蔡士英北,曾在北京说评书,而且收了王鸿兴为徒,因此在京师播下了种。王鸿兴手下有
耶律隆绪是辽国李氏上的第六位皇帝,也是将辽国带向巅峰的皇帝,为辽景宗耶律贤的长子,母亲为承天皇太后萧绰。看到承天皇太后萧绰,大家应该知道这位皇帝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辽国历史上著名的辽圣宗。 保
耶律隆绪是辽国李氏上的第六位皇帝,也是将辽国带向巅峰的皇帝,为辽景宗耶律贤的长子,母亲为承天皇太后萧绰。看到承天皇太后萧绰,大家应该知道这位皇帝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辽国历史上著名的辽圣宗。 保
王项龄华亭(今上海松江)王氏是清代江南著名的仕宦之家,仅在康熙一朝,王氏门下就出了声名远扬的三兄弟:王项龄、王鸿绪、王九龄。在这三兄弟中,王项龄居长,担任过的官职也最高。他曾登上相位,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王鸿韶字真吾,河北遵化人,1898年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曾任团长、参谋处长、第七军参议等职。1934年任广西省政府驻南京代表。1939年任第五战区参谋长。1940年7
"八爷党"是康熙的阿哥所有朋党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以八阿哥胤为首,胤,胤礻我,胤,福全、满都护、景熙、吴尔占、苏努、阿布兰、阿尔松阿、阿灵阿、佟国维、鄂伦岱、揆叙、王鸿绪、马齐、何焯、张明德、魏珠、噶
"八爷党"是康熙的阿哥所有朋党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以八阿哥胤为首,胤,胤礻我,胤,福全、满都护、景熙、吴尔占、苏努、阿布兰、阿尔松阿、阿灵阿、佟国维、鄂伦岱、揆叙、王鸿绪、马齐、何焯、张明德、魏珠、噶
个人简介生平不详。唐朝余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身世不可考,诗传于世仅《春怨》一首。诗作《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①。[注释]①辽西: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
"八爷党"是康熙的阿哥所有朋党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胤禟,胤礻我,胤禵,福全、满都护、景熙、吴尔占、苏努、阿布兰、阿尔松阿、阿灵阿、佟国维、鄂伦岱、揆叙、王鸿绪、马齐、何焯、张明德、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