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志遂人物简介
Posted 铁路
篇首语: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志遂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志遂人物简介
·王志遂
王志遂,铁路桥梁抢修技术专家,我国战备桥梁器材研制开拓者之一。他曾参加战争与灾害中的铁路桥梁抢修,长期主持、参与和领导铁路军用梁、舟桥、轻型桥墩等多种桥梁抢修器材研制与应用,并发展了浮墩、铁路轮渡等新的抢修手段和技术,在铁路桥梁抢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铁路桥梁工程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志遂,1925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即在交通部第一机械筑路工程总队实习,修建京汤(南京至汤山)公路和粤汉铁路狗牙洞支线工程。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他由衡阳铁路局广州分局派往粤汉铁路南段五大拱桥之一的新岩下大桥,参加正桥抢修,利用英式军用梁和钢塔架器材,年底建成,粤汉全线恢复通车。1950年初,粤汉铁路复旧工程急需钢梁,他调到广州钢梁厂(1951年迁到湖南长沙,更名为长沙桥梁厂),当时存有英国军用梁部件万吨左右,但原设计载重较小,又缺乏图纸,根据荷载及所需跨度等要求,检算拼配,绘制装配图,部件按孔整理,及时发往现场。这项工作使他对多种跨度适用的拆装式钢梁的设计概念和制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还担任破损的90米跨度钢桁梁的厂内修复设计和荆江分洪钢闸门的制造和安装等。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抢建西海岸铁路联络线,主要参加临时便桥的标准设计和被炸桥梁的抢修方案设计。停战后,为恢复铁路交通,参加了清川江、大宁江大桥破损钢梁检定和修复设计,并被派往朝鲜交通省协助制定平壤大同江公路桥的修复方案。
1954年10月从朝鲜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部工程师,参加抢建黎湛铁路和鹰厦铁路。鹰厦线穿越赣闽,地形复杂,他参加设计复查和现场鉴定。炎日盛夏,徒步700公里,改善桥涵设计多处,节约投资150万元,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铁道兵先进工作者,并参加了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之后,他担任兰(溪)铜(官山)铁路总体设计负责人,并在大漠戈壁的清(水)绿(园)铁路先后设计黑河一号、二号大桥的便桥和正桥。
1958年铁道兵组建科研机构,他被调入参加战备桥梁器材的研制。1961年,受命担任铁路舟桥制式器材总体方案设计和梁部结构具体设计。此后调到军用结构组任组长,开展当时迫切需要的中等跨度铁路军用梁的研制,经过两年多的拼博,获得成功,1964年批准定型,批量生产,随后在援越抗美战争中广泛应用于铁路桥梁抢修,发挥了很大作用。以上两项均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5年任桥梁研究室总工程师,一方面组织六四式铁路军用梁在米轨铁路上的应用,并领导设计空腹工字梁等多种器材支援越南铁路桥梁保障,同时开展大跨度铁路军用梁研制的战术技术论证。
1968年春,他被派往越南参加中越两国铁路抢修技术经验交流会议,会后在援越工程部队考察和帮助桥梁抢修。回国后,除继续研制多种桥梁器材,采用15锰钒氮等高强钢材扩大六四式铁路军用梁的适用跨度,编写检算资料方便部队应用外,着重六七式铁路舟桥器材组装简易铁路轮渡的研制和试验,并在南福线进行了预沉式浮墩试验,为战时铁路桥梁工程保障增添了新的手段。1973年7月,越南战争空前激烈,应越南政府要求,我国派他为铁路专家组成员赴越南协助抢修铁路,由于他工作出色,1974年回国时,越南民主共和国授予他友谊勋章。
1975年8月,京广铁路小商桥至确山段102公里铁路被洪水冲毁,运输中断。国务院决定成立京广铁路水害抢修指挥部,他任施工技术组副组长负责技术工作,建议在破坏最严重的26.6公里长的正线一侧构筑便线,其余临时修复,在数万军民的共同奋战下,仅用8天时间抢通,恢复通车,继以正线标准至9月22日全部修复。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突发7.8级地震,京山铁路遭严重破坏,行车中断。当晚他随铁道部铁道兵抗震抢修联合指挥部,奔赴唐山,任施工技术组副组长,负责技术工作。京山线蓟运河大桥墩断台移,经研究决定抢架铁路舟桥,并派他驻守现场,一方面构筑引线、栈桥,同时抢运器材,经舟桥团官兵奋力拼搏,7天架成,京山线全线通车,为向灾区运送物资,撤出伤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铁路舟桥研制生产后第一次在实践中运用,也是我国铁路史上第一次在浮桥上通行客货列车。
1976年12月,任铁道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亲自参加选定了大跨度铁路军用梁总体方案,进行了模型试验和设计、试制,1987年进行了现场拼装、架设和通载,获得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次自行研制的大跨度军用钢梁,获得1988年铁道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铁路舟桥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分析,论证第二代铁路舟桥的战术条件和总体方案。在桥墩方面,领导和参与完成了轻型桥墩的研制并进行了通载试验,定型后,已大批量生产和广泛应用。
1983年铁道兵撤编后,他担任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技术顾问,在铁路系统的桥梁战备研究中利用就便器材问题,从方案、设计到试验,都积极参与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节约了大量费用,更方便了战时使用。如高墩研制的关键是快速拼组问题,他提出顶升拼组方案,试验成功,避免了高空作业的困难,加快了抢修的速度。上海铁路局的多次高架浮墩试验,郑州铁路局的楔形车架轮渡码头等,他都参与并提出许多重要的建议。
20多年来,他不仅主持完成了铁路军用梁和铁路舟桥总体方案和梁部结构研制,大跨度应急抢修钢梁、轻型桥墩,还参与和领导了预沉式浮墩、铁路舟桥的改进与发展,简易轮渡等铁路战备桥梁器材研制项目。铁路系统桥梁战备研究项目也都得到了他的参与和帮助,同时他在研制工作中所做的许多基础性技术成果,迄今仍然采用。他是铁路战备桥梁抢修器材研制的开拓者之一。
王志遂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铁道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工程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桥梁学组(现为桥梁委员会)副组长。《中国铁路桥梁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结合国情研制铁路军用桥梁器材
铁路军用桥梁器材是战时遂行铁路工程保障中,桥梁抢修的重要工程装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大国竞相研制,以保证战时铁路运输。1958年铁道兵组建科研部门伊始,根据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担负铁路抢修任务的经验和未来战争中的要求,铁路军用桥梁器材的研制列入首选课题。他考察研究了国外引进的公路铁路两用舟桥器材,并结合我国铁路干线所穿越江河的水文条件,力主自行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铁路舟桥器材。1961年他受命担任铁路舟桥制式器材研制的总体方案设计,从我国江河水文地质情况、铁路桥梁荷载以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出发,研究提出了适当的战术技术指标以及各主要部件尺寸和单元重量指标,并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由铁道兵担任总体,六机部第七研究院有关研究所协作进行船舶部分设计,他并亲自担任梁部结构的设计,主持进行了标准梁节的模型试验、疲劳试验和接头的结构研究,采用无桥面和法兰连接,使梁部结构自重达到每延米不足一吨,既便于运输装吊,又满足了架设合龙时对接的要求。试制300米完成后,
1966、1967年两次在黄河上拆、架、通载,成功进行了洪期试验,1967年批准设计定型,正式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套完全自行研制的铁路舟桥,也是世界上克服流速最高的铁路舟桥。1976年唐山地震后,成功地在蓟运河上架设,使京山铁路及时通车,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贡献。
1962年,他调任军用结构组组长,主持铁路军用梁研制。军用梁是一种广泛适用于不同跨度,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拼组和架设的梁部结构抢修装备,是铁路桥梁工程保障最基本的器材。通过对现有铁路桥梁的详细研究和分析,从国情出发,提出大、中跨度分级研制,小跨度就便解决的总体方案。中等跨度的梁以0.5米为变换基数,可适应现有任何中等跨度桥梁的换架。我国是第一次自行研制铁路军用梁,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他一方面开展方案探讨,深入研究多片、多层式梁的构造和适应性,同时对全焊构架、单销连接的设计问题,其中包括单销接头的受力,多片式主梁的共同受力,挠度的限制等等,特别是在低荷载循环次数下的疲劳寿命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此外还对焊接材料、参数、收缩变形控制、工艺公差要求等,都进行了试验。通过一年的试验研究,确定了方案,并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参数,为工厂制造提出了合理的工艺条件和方法,因此很快完成了设计和试制,1964年在向乐线上,进行了拼组、架设和通载试验,在完全使用人工条件下,可以在4小时内完成一孔32米梁的拼组和架设,通载试验测试了各项参数,均符合设计技术要求,获得批准设计定型并大量生产,在援越铁路抢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制中的一些基础性成果,例如低循环荷载次数标准和低循环荷载次数下疲劳的计算方
法,战术技术条件和参数,抢修器材成套性概念等等,都具有普遍意义,因而为日后的桥梁抢修器材研制所普遍采用。
开拓新型铁路军用桥梁工程结构
1965年至1983年8月,他先后担任铁道兵司令部第三研究室总工程师和铁道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全面领导铁路军用桥梁器材的研制,并做了许多开拓性的试验研究。根据军用桥梁分级研制的决策和铁路大跨度桥梁愈建愈多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转入大跨度军用梁的研制。他亲自组织和参加战术技术条件的论证,对全国铁路现有40米以上大跨度梁的跨长、端长、支点高度、桥墩顶帽尺寸等做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科学地确定了相适应的跨度和它的变化基数,以及梁端各项尺寸的限制,为大跨度军用梁的研制提供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参数。对器材的运输、装卸、拼组、架设、配套工具设备等都做了分析,提出了战术技术要求,为研制工作明确了目标和创造了条件。他一方面组织多个小组多方案研究比选,同时对拟采用的高强度低合金钢材进行试验研究。在选定方案后,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桥梁研究所的协作下,做了1/10比例的64米跨度上承式梁模型试验,以检验在较大跨宽比条件下的振动特性和破坏特点,使方案得到改进和保证。在考虑到战时应急使用的某些可能情况,还试验了上承式梁在不装下部拉撑时的性能,以便在战时材料不足时能创造使用的条件,这在以后的通载试验中得到了验证。1987年完成试制后,进行了拼组、架设、通载试验,获得成功。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大、中跨度的铁路抢修钢梁。
在铁路舟桥方面,除组织渡洪定型试验外,考虑到在大江河上架设舟桥,器材十分庞大,如果一时器材数量不足,能否先拼组为渡轮,应急驳渡车辆。决定研究利用铁路舟桥器材改装为铁路渡轮沟通铁路运输。经过在长江多次试验,摸清了主要问题,决定对舟桥器材中的动力舟改型,研制完成后,在长江进行了通载综合试验,从此,在工程保障中又多了一种新手段。
铁路军用桥墩设计定型后,考虑到铁路桥梁中低高度桥墩抢修的需要,决定研制轻型桥墩。轻型桥墩虽然适应的跨度不大,高度不高,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战时的需要量很大,平时工程建设中也可利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造价低廉,平战结合。试制完成后,进行了快速拼组和通载试验,全套器材只有9种不同部件,连接方便,利用配套工具,全部依靠人工,一座15米高的桥墩,可以在不到1小时内组装完成。定型生产后,在铁路建设工程中作为辅助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为探索战时铁路桥梁深水基础抢修的新途径,1970年4月在南福线出岔修筑试验线,进行了一次预沉式浮墩的技术性试验。利用浮箱作为浮体,上立军用桥墩,预拉下沉,架设32米军用梁,在3米流速下,通过列车荷载,各种测试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取得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次桥梁采用浮桥墩通过列车的试验,不仅为深水基础的桥墩抢修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又为未来战争中大跨度梁的抢修找到了一种新的手段。试验期间,他始终住在现场研究讨论。试验桥全长334米,共11孔,其中9孔为32米跨度铁路军用梁,拼组架设工程十分繁重,他又从检验器材性能和训练部队出发,提出分片分组,边拼组边架设流水作业的方法进行演练,在参试指战员的积极努力下,仅16个小时,即完成了9孔的拼组架设任务,平均每孔不到2小时,远远超出了原设计指标,也进一步检验了军用梁器材的优异性能。该试验研究课题获得了1978年铁道兵科技大会奖。
在越南战争期间,为援越部队铁路桥梁抢修的要求,他还领导研制了空腹工字梁、鱼腹式工字梁、角钢钢塔等多种米轨铁路桥梁抢修器材。
发展现代战争铁路桥梁抢修技术
铁路桥梁是战争中敌人破坏交通的主要攻击目标,也是铁路工程保障的关键。1949年他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粤汉铁路南段新岩下大桥的抢修,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铁道战线上抢修桥梁和抢建便桥,当时我国还没有自己研制的桥梁抢修器材,感触最深的是桥梁抢修结构器材的缺乏和水下基础施工的困难。1958年调入科研部门后,他竭尽全力从事军用桥梁器材研制,很快完成了铁路军用梁和铁路舟桥等一批桥梁抢修器材,并装备部队。1968年春,被派往越南,除参加中越两国铁路抢修技术经验交流会外,主要考察越南铁路桥梁破坏情况和帮助援越工程部队执行抢修任务,当时轰炸强度和频率大于朝鲜战争,抢修难度更大,必须研究新的抢修技术和手段。他建议采用铁路浮桥技术,取得很好效果。回国后,针对越南铁路桥梁的特点专门研制了多种桥梁抢修器材供援越工程部队使用,并积极开展轮渡、浮墩等新的手段的研究试验。
1972年上半年,美军用于轰炸地面设施的新的高技术武器,即制导炸弹开始用于越南战争,使轰炸桥梁的命中率大为提高,破坏力强,袭击的频率加快,铁路桥梁工程保障遇到更大困难。1972年中,他再次被派去越南,参加中国铁路抢修专家组,应邀到越南交通部工作,在抢修器材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就地征集民舟,大力推广浮渡技术,基本上克服了江河障碍,保持了铁路运输。这是在现代化高技术武器攻击破坏铁路设施条件下,迄今为止唯一的反轰炸斗争的经验,而且取得了成功。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多国部队大量使用高技术制导武器,引人注目。在未来战争中,面对新的高技术武器的攻击而如何保障铁路交通问题,他撰写了《现代战争和铁路桥梁工程保障》一书,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论述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铁路桥梁工程保障的经验和探讨,对进一步面对未来战争中的铁路战备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92年铁道部战备办公室内部印刷出版。
作风严谨 思路开阔
王志遂在长期主持和领导铁路桥梁抢修器材的研制工作中作风严谨,他建立了分析、计算、设计工作的两次复核,一次审核制度。如铁路军用梁和大跨度应急抢修钢梁的设计图纸,他都亲自查阅、审核签字,在试制中未发现差错,被承制工厂誉为最好的设计图。桥梁抢修器材研制采用新的高强度钢材,新的结构型式和构造,除分析研究外,都进行试验研究,从而提出科学的参数和新的设计方法,保证了先进性和可靠性。例如当时采用16锰和15锰钒氮低合金钢等新钢种,都针对抢修器材的特性,做了从材料性能到疲劳性能等一系列的试验。浮桥梁部结构,大跨度梁设计方案等都做了模型试验,通过试验不仅验证设计而且使薄弱部位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性能。
他思路开阔。例如,在铁路军用梁通载试验时,发现多片式梁中有的梁片支点不受力的现象,他专门组织对其中二片梁支点悬空的情况,进行测试,掌握了支点悬空的梁片在什么部位开始共同受力的规律,这一成果为战时器材部件不足时仍能使用 ,有了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依据。又如舟桥梁部结构经疲劳试验后开裂破坏,他想到战时钢梁的焊接修理问题,就制定了现场可能实施的工艺,进行修补,并进行循环加载试验,从而掌握了修补钢梁的寿命,为战时应急焊补钢梁和正确使用找到了科学依据。在研究利用铁路军用梁和民用铁驳船拼组铁路浮桥课题中,插入式连接的铁路军用梁在用于开启孔时遇到了困难,设计了专门的连接装置,但受力和结构都比较复杂,已准备加工制造,他提出了几种不增加任何部件进行连接的建议,并在济南黄河上做了专项试验,获得成功,不但节约了资金,更重要的是简化了器材的利用。
由于他对战时桥梁抢修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对器材的成套性十分重视,利用配套的工具和设备,可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拼组和架设,极大地提高了抢修效率。此外,每种器材定型后,他都要求并主持编写使用手册,方便部队应用,有的还编写了检算参考等技术资料供基层技术干部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简历
1925年8月28日 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47年7月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1947—1949年 交通部第一机械筑路工程总队实习生、工务员。
1949—1951年 衡阳铁路局广州分局工务员,广州钢梁厂工务员、工程师。
1952—1954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朝联合新建铁路指挥局工程部工程师。
1954—1956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部技术处工程师。
1956—1959年 铁道兵工程部设计处主任工程师。
1959—1962年 铁道兵司令部科研处主任工程师,科研所研究员。
1963—1964年 铁道兵科学研究院第三研究室工程师。
1965—1969年 铁道兵司令部第三研究室总工程师。
1970—1975年 铁道兵司令部科研处组长。
1976—1983年 铁道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988年4月 经总政治部批准退休。
1984年— 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技术顾问。
主要论著
1 王志遂. 特种结构在低循环荷载次数下耐劳强度的计算. 铁道兵科学研究院,1964.
2 王志遂. 按30万次荷载次数设计焊接特种结构耐劳强度计算方法的暂行规定.铁道兵科学研究院,1964.
3 王志遂. 论大桥的保障. 铁道部战备局,1990.
4 王志遂. 现代战争和铁路桥梁工程保障. 铁道部交通战备办公室,1990.
5 王志遂译. 日本军用桥梁器材. 铁道兵司令部,1965.
6 王志遂译. 螺栓和铆钉连接设计准则指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3.
相关参考
人物生平从征天下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王志率领乡兵攻打濠州,参加起义,且守且战。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王志投靠朱元璋,同年随朱元璋攻下滁州、和州。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南渡长
·王志均王志均,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在胃腺、胰腺分泌的调节机制,消化器官活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以及脑-肠肽的细胞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阐明了胃肠激素释放的天然刺激物,设计了一种胃肠四通瘘
·王志勤王志勤,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及合成有机化学研究,协助黄鸣龙首次从国产薯蓣属植物川萆藓中提炼出薯蓣皂素,为我国建立甾体药物工业解决了基本原料来源,并以薯蓣皂素为原料合成出了黄体酮、睾
王志文都演过那些经典的电视剧?《马鲁他》(上世纪80年代后期,饰上世纪40年代大学生,导演许瑞生)《伦敦启示录》(2集,1987年,饰茕茕,导演王苏源)《正午阳光》(4集,1989年,饰程亮平,导演张
王志刚河北省安新县人,1942年9月7日生。1966年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1973年前往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攻读企业管理,1978年获博士学位。由美返台后,历任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副教授、教授,1982
人民网娱乐综合日前,王志文一家人的近照被曝光。照片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4岁的儿子更是聪明活泼,萌态十足,羡煞旁人。中年得子的王志文对儿子是疼爱有加,俨然一副慈父的模样。家庭幸福的王志文,事业上也红红火
徐帆出生在武汉的一个演艺世家,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父母都是楚剧演员,徐帆从小就看着父母表演,对表演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徐帆从小就超级喜欢舞台上的戏服,一直幻想自己也能继承父母的职业。后来她也真的
我觉得对女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婚姻,女人婚后的生活是幸福和不幸福的,从女人的笑容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女人婚后的笑容中带有一丝苦涩,那么她的婚后生活就是不幸福的。作为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妻子,每次胡现在媒体面前
徐帆从小就出生于一个文艺世家,她的父母都是优秀的楚剧演员,在父母的影响下,小时候的徐帆就迷恋上了表演,可是父母就徐帆这么一个孩子,并不希望她走这条路,但是徐帆却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偷偷的报考了湖北戏曲学
美人心计结局是什么窦漪房当了太皇太后。王志当了太后。馆陶还活着==。王志的儿子女儿当了皇帝和公主,也就是刘彻和平阳。那个将军还活着。嫣儿病死了。刘彻他爹–-也就是窦漪房的儿子,病死。妙人恶有恶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