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程德明人物简介

Posted 工艺

篇首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程德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程德明人物简介

·程德明



程德明,选矿专家。将氧化石蜡皂用于钨细泥选矿;在国内较早研究成功浸出—萃取—电积法提铜新工艺并用于工业生产;积极引进、消化并发展选矿新技术、新设备;参与提出海滨砂矿选矿新工艺;参与组织和指导攀枝花、大厂、柿竹园等资源综合利用的选矿科技攻关,为发展我国选矿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德明,1933年10月6日出生于江苏苏州。他在上海度过童年,那时的上海还是日本沦陷区。他看到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中国人民受压迫、受欺凌,在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少年程德明怀着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学习刻苦,尊师爱友,在小学和中学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才匮缺,经严格选拔并接受系统俄语培训后,1954年程德明被高教部选送到前苏联乌克兰第聂伯尔彼德洛夫斯克矿业学院选矿专业学习。

选矿是基础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部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选矿还十分落后。为了改变落后面貌,程德明在乌克兰努力学习,潜心实践。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从乌克兰本科毕业,由该校推荐并由我国高教部指派到莫斯科钢铁与合金学院研究生部继续深造。经过3年多的继续学习和研究,程德明理论基础更加扎实,独立研究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读研究生期间,他根据当时前沿的选矿理论,运用先进的研究手段,在前苏联选矿界有名望的教授С.И.波立金(Полькин)直接指导下,写出《铌铁矿与某些伴生矿物的浮游性能研究》论文,经有名望的М.А.爱格列斯(Эйгелес)教授主审,评为高水平论文,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副博士学衔(相当于欧美博士学衔),于1963年4月毕业回国。

回国后程德明被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从事选矿专题研究。他先后进行了包头易解石和江西浒坑等地的黑钨矿浮选回收研究,写出了《浒坑钨矿细泥浮选试验报告》,并与同事一起成功地将廉价的石油化工副产品——氧化石蜡皂取代价格高、来源少、与食用油争原料的油酸,用于黑钨矿浮选生产,取得显著效益。

1971年,按中央部署,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部分人员支援广东,组建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广东分院(现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简称广州院),程德明及其所在选矿室人员和设施全部搬迁。从1972年起,他开始从事铜矿物回收工艺研究,此项研究一直进行了20多年,其中浮选、湿法冶金等从低品位铜资源中回收铜的方法与工艺,已有多项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广州院和程德明是我国早期研究铜的浸出—萃取—电积这一新工艺颇有成绩的单位和个人。1976年该工艺在国内首先通过鉴定,并受到上级部门的奖励。

1978年,程德明参加冶金工业部赴南斯拉夫技术考察团,写出了《南斯拉夫铜工业考察报告》,积极介绍推广国外先进技术。

1978年与1979年,程德明圆满完成了参与美国福洛工程建筑公司关于德兴铜矿的技术谈判与试验工作。

1979年,程德明被提升为选矿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任广州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1982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86年被任命为院长,1988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担任室和院领导岗位后,程德明不仅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室、全院的科研工作和科技体制改革,而且还身体力行,继续参与组织和指导许多重大的选矿科技攻关项目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重要课题,特别是为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包头、攀枝花、大厂、柿竹园等以及海滨砂矿的开发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提高选矿科研水平和促进选矿科技进步,程德明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科技合作。他多次出国访问,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选矿技术、工艺和设备,主动争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支持,促进了我国选矿事业的发展。



攻克氧化铜选冶新工艺难关



我国是个贫铜国家,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铜。随着矿山资源日益贫化,相对易选的硫化铜资源越来越少,对氧化铜矿石的开发利用日益重要。部分易选氧化铜矿可直接用常规药剂浮选富集回收,而难选的则要研究新型选矿药剂和采取选冶联合流程乃至全化学选矿方法处理。

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已有成功的氧化铜矿处理新工艺—浸出—萃取—电积法。该工艺的关键是:铜的有效浸出、高效萃取剂及适宜的萃取工艺和设备。该法具有分离效果好、流程简单、操作简便、投资少、生产成本低等优点,适宜于工业规模生产。当时国内研究刚起步,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工业化还有很长路要走。由程德明任组长的专题小组走在研究前列,从1972年起,他和同事们针对不同性质矿石,研究不同的浸出方法(如酸浸或细菌浸出)和萃取、电积工艺。当时广州院有科研组开发出羟基酮肟类萃取剂0-3045和适宜的萃取设备,于是全院组织不同专业对该新方法的工艺、药剂、设备(包括自动化)进行全面研究,解决了许多难点,最早在广东恩平铜矿实现新工艺的工业生产,工艺及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后该工艺又推广到广东石碌铜矿等单位。1976年该工艺在国内首获部级鉴定,1977年和1979年分别获冶金工业部和广东省的科学大会奖。该项目属选矿边缘学科——化学选矿,程德明作为专题负责人在研究中显示出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细菌选矿试验室建设到开展试验研究,从小型试验到连续运转直至工业生产,从细菌浸出(包括酸浸)、分离、溶剂萃取和防止萃取剂乳化到萃取剂的回收等各个环节,程德明和同事们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萃取过程中萃取段各澄清室两相界面严重乳化成为过关难题时,程德明与同事一道,先从理论上查清乳化原因,然后返回实践,终于解决了难题,攻克了浸出—萃取—电积新工艺这一难关。



采用新工艺新设备 开发海南海滨砂矿



美丽的海南岛,海滨砂矿资源十分丰富。海滨砂矿是钛铁矿、锆英石和独居石等矿产品主要来源之一,但因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和技术落后等原因,一直未能有效开发。

为了提高当地企业经济效益,广州院从60年代初开始科研工作,到1978年已研制出干采干运组合扇形溜槽、单层圆锥选矿机加扇形溜槽、斜面打击筛等新设备,提高了企业效益。80年代初,成功研制出移动式采选新工艺应用于海南乌场钛矿,使精选厂毛砂成本降低50%,该项成果通过部级鉴定,获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使海滨砂矿资源综合利用上了一个新台阶。从1984年起,程德明多次率队到现场进行立项调研,组织专人,写出有份量的立项报告和完整的实施方案。1986年,海南海滨砂矿资源综合利用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简称“七五”,下类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从此海滨砂矿的开发揭开了新的一页。程德明担任项目负责人,除组织队伍、制订规划、协调关系和指导工作外,还参加方案制订和多项试验工作,对重大技术问题把关。

海南海滨砂矿有小规模民采,有较大规模的国营机械化开采;有的砂矿在岸边,有的在水下,情况复杂。针对不同矿情,广州院又开发了一整套移动式采选设备和选矿新工艺。新工艺中包括了80年代从澳大利亚等国引进、消化并改进的新型圆锥选矿机和螺旋选矿机、高频振动细筛及新型电选机等新设备,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他组织专题人员对砂矿民采设备及工艺也作了研究,开发出适合民采的10吨/小时小型船采移动式粗选装置,该装置可边采边选边复田,回收率高。对国营的南港钛矿进行了筛选—螺旋粗选工艺及设备研究和精选工艺流程研究,建成了2000吨/日干采干运筛选工艺流程,可直接分别获得钛铁矿、独居石和锆英石精矿。对清澜钛矿水下矿体进行了船采工艺和设备的半工业试验,该采选工艺能有效开采水下海滨砂矿,并能合理排放尾矿。以上研究成果具有工艺合理、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技术先进可靠等特点,系国内首创,加之开采投资少、操作成本低、经济效益明显,深受当地矿山和群众欢迎。程德明这个项目也荣获1991年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资源综合利用 科技攻关做贡献



作为选矿专家和广州院的主要领导人,程德明对我国三大资源基地——包头、攀枝花、金川和大厂、柿竹园资源的综合利用给予极大关注。为此,他根据需要在全院组织精兵强将,实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并经常率队实地考察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主张根据矿山实际情况推荐相应的先进技术,以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并倡导积极热情、负责到底的服务精神。他特别注重工程化研究,强调科技成果一定要在生产上见效。在他的倡导和带领下,广州院攻关队伍发扬传统精神,敢于攀登,争做贡献,实事求是,作风严谨,深入现场,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吃苦耐劳和服务周到,深受现场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欢迎。

大厂矿务局(现柳州华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厂)是我国新崛起的锡基地,并伴生丰富的铅锑铟锌等金属。矿石种类多、性质复杂、处理难度大。其主力选厂——车河选厂原设计采用重(跳汰、摇床)—浮—重流程,投产后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锡回收率仅37%左右,锌23.2%左右。“六五”期间国家决定作为攻关项目建设第二期工程,广州院派选矿专家赴现场调查研究。专家以丰富的经验和惊人的工作效率,掌握了生产第一手数据,提出采用有自身技术特长的新工艺和自行研制的高效选矿新设备圆锥选矿机,不用再建新系列的方案,这意味着节省了一大笔基建投资。该方案设想大胆、论证科学,得到程德明等院领导大力支持,也得到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为确保该方案有效实施,程德明等努力争取该项目的立项纳入国家科技攻关,在上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这个旨在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整套改造方案获得圆满成功,节省基建投资900多万元,提前1年投产,可创8000多万元经济效益,1985年获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后,广州院便与大厂攻关结下不解之缘,十多年来对大厂开展了系列研究。程德明积极组织和参与领导大厂攻关。研究人员从工艺矿物学入手,抓住原流程中锡石过磨、硫化矿欠磨这对矛盾,在“七五”攻关中完善新的技术方案,获得圆锥、螺旋溜槽粗选、抬浮精选的工程化技术成果,同时采用新型捕收剂——水杨氧肟酸和P86取代有毒的苄基胂酸进行锡石细泥浮选并在工业生产上应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为推广“七五”攻关的成果,程德明领导广州院选矿科技人员,在生产上全面实施锡石粗磨早收技术攻关方案,同时通过提高车河选厂锌归队率和采用新药剂强化锌浮选使锌回收率进一步提高。综合攻关技术在车河选厂全面实施,3年创经济效益8400多万元,获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同时与兄弟单位一起对处理100号特富矿的巴里选厂和长坡选厂采用磁—浮—重流程和广州院研制的中磁机及高频振动细筛等新设备,获得良好的成果。两个选厂分别年增效益5000万元以上,并分别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

攀枝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钛资源,但长期以来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原设计采用螺—电流程,即粗选设备为铸铁螺旋选矿机,精选采用电选。投产多年,钛回收率仅16%~18%,离设计要求的30%还有较大距离。从“七五”至“八五”期间,程德明一直组织队伍进行科技攻关,多次率队到现场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在对原流程改造过程中,他主张用大型高效圆锥选矿机全部取代铸铁螺旋选矿机,增设部分GL螺旋选矿机,采用新型高效捕收剂提高细粒级钛铁矿回收率。由此制定的工艺流程具有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和工艺指标高的优点。

柿竹园号称“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其有色金属矿钨钼铋萤石资源极为丰富。为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国家决定从“八五”起组织各科研单位进行科技攻关。为了尽快从技术上取得突破,程德明率队到现场考察调研,根据其多金属矿石组成复杂,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而不均的特点,集中人力物力,组织多支队伍从工艺流程、药剂制度和设备选型等多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找出提高其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突破口,并在从选钨尾矿中综合回收萤石的新技术和加温精选尾矿细泥中回收细粒黑钨矿的新工艺两项工业试验上获得成功。“九五”期间又有在中性介质中黑白钨矿混浮分离的GY法选钨新工艺在工业生产上获得成功,并被设计采纳,成功应用于新建的千吨选厂,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



组织科技合作 促进学科发展



作为有多年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选矿专家,程德明深知开展学术活动和科技交流对提高队伍素质、加速人才培养、促进科技繁荣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十分注重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他曾多次出国参加学术活动或率团进行技术考察和技术引进。他总是及时地、不遗余力地把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信息引荐回来。

澳大利亚是矿冶研究开发较发达的国家,有些先进的工艺及设备可以借鉴和为我所用。1984年至1986年,程德明结合科技攻关项目前后三次赴澳等国进行选矿设备考察,与科技人员一起积极从国外引进、消化并改进大型高效先进的选矿设备——圆锥选矿机、新型螺旋选矿机、高频振动细筛以及先进的小型电选设备等。这些设备在大厂、攀枝花选钛厂以及海南海滨砂矿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广州院与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公司(MDL)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成为该公司在我国的代理。

从1985年开始,程德明针对我国选矿自动化水平较低的状况,与国际有名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矿冶系JK矿物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凡口铅锌矿选矿数学模型及自动控制研究。他邀请世界著名选矿专家A·J·林奇(Lynch)教授等到广东讲学和工作,选拔年轻人到澳进修和研究。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他多次亲临现场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协调关系、作出决策。经过凡口铅锌矿、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澳方及广州院密切合作,克服重重困难,1991年在凡口铅锌矿成功实现磨矿分级自动化,达到国内领先水。

因为广州院出色的对外工作和程德明本人对外合作的丰富经验,1993年11月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办、广州院承办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硫化铅锌矿选矿工艺研讨会,共有12个国家、30多名代表出席。程德明在会上作了《中国硫化铅锌矿技术的现状与前景》报告,受到联合国官员和与会代表好评,扩大了中国选矿技术的国际影响。广州院多年来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与会的多个国家以及俄、日、意和乌克兰等保持联系。1995年,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派遣,程德明作为技术专家先后访问了墨、秘和美国,促进了我国与这些国家的选矿科技交流与合作。

自1978年全国恢复学术社团活动后,程德明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一、第二届选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黄金学会首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有色金属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选矿学委会主任,广东省金属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委员。程德明积极参与《稀有金属手册》和《选矿手册》的编写工作,为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贡献了力量。



简 历



1933年10月6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54~1959年 在前苏联乌克兰第聂伯尔彼德洛夫斯克矿业学院选矿专业学习,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

1959~1963年 在前苏联莫斯科钢铁与合金学院研究生部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63~1971年 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选矿研究室工作。

1971~1992年 任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选矿研究室技术员、工程师、副主任、副院长兼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5年11月 退休。



主 要 论 著



1 程德明.铌铁矿及伴生矿物的浮游性研究.副博士论文,1959~1963

2 程德明.用不同捕收剂研究铌铁矿及其伴生矿物的可浮性.前苏联:有色冶炼,1963(2)

3 程德明.南斯拉夫铜工业考察报告.北京:冶金部情报研究所,1978

4 程德明,董雍庚,庞志强.铜浸出—萃取工艺的研究.有色金属,1980(3):14~16

5 程德明.关于氧化铜矿的研究与生产实践.矿产综合利用,1982(2):50~54

6 程德明(主编).选矿手册(第八卷第三分册第一、二章).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7 程德明(编委).稀有金属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

8 程德明.选矿学术会议论文集·充分利用贫铜资源创造条件发展铜工业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

9 程德明.中国硫化铅锌矿选矿技术的现状与前景.广东有色金属学报,1994(5):6~12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德明的主要贡献 对李德明的历史评价

1004年,李继迁去世,李德明嗣夏王位,他“依辽和宋”,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河西走廊,大大发展了西夏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李德明的主要贡献>李德明政治

知名人物 吴德明人物简介

·吴德明吴德明,纺织工程技术专家。毕生致力于纺织工业生产建设和设备、产品的研制开发,为抗战胜利后尽快恢复纺织生产和建国后北京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吴德明,又名吴大馨,江苏吴县人,1910年12月1

历史人物 李德明简介

李德明www.cha138.com(981~1031)西夏王国的奠基者。李继迁之子,小字阿移。李继迁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对内保境息民,恢复生产;对外附辽和宋,专力向西发展。1005年,辽册封他为

中国历史 公元1004年李德明嗣位

公元1004年李德明嗣位李德明是西夏王国的奠基者,李继迁之子,小字阿移。1004年,李继迁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德明在位的20多年间,既维持对辽的臣属关系,又利用宋、辽关系的缓和与宋求和,以攫取更

李德明

  李德明(汉语拼音:lǐdémíng),(LiDeming;981~1031),西夏王国的奠基者。李继迁之子,小字阿移。李继迁死后,24岁的李德明嗣位,对内保境息民,恢复生产;对外附辽和宋,专力向西

历史人物 卫慕双羊儿子_卫慕双羊与德明王_卫慕双羊的小儿子

中文名:卫慕双羊地位:西夏太宗李德明皇后谥号:惠慈敦爱皇后死因:西夏景宗李元昊敕令饮毒酒自尽卫慕双羊——被儿毒杀的悲惨皇后  生平  卫慕氏出身党项大族,早年嫁李德明为妻。李德明的祖上因在众部落中是望

西夏皇帝李元昊的故事都有什么?李元昊的功绩

...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元昊幼时因不俗的表现,受到父亲李德明的宠信。二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在与回鹘作战时取得决定性胜利,因而被李德明封为太子。明道元年,也就是公元1032年,其父李德明在年仅五十一岁的时候去世。李...

李元昊的功绩与成就 西夏皇帝李元昊的故事

明道元年,也就是公元1032年,其父李德明在年仅五十一岁的时候去世。李元昊作为太子,李德明的合法继承人,加之以往的战功,理所应当的继承了李德明的首领之位。后来又凭借李德明早先做的一切准备,建立大夏亡国

李元昊的功绩与成就 西夏皇帝李元昊的故事

明道元年,也就是公元1032年,其父李德明在年仅五十一岁的时候去世。李元昊作为太子,李德明的合法继承人,加之以往的战功,理所应当的继承了李德明的首领之位。后来又凭借李德明早先做的一切准备,建立大夏亡国

中国历史 公元1044年宋夏议和

公元1044年宋夏议和宋太祖时,党项曾经入贡。以后,党项酋长李继迁时叛时降。李继迁死后,子德明与宋议和。德明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力量,先后向西攻占了回纥的甘州(今甘肃张掖)和凉州(今甘肃武威)。德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