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何继善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何继善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何继善人物简介

·何继善



何继善,应用地球物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应用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系统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频率域激电理论研究,创立和发展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双频激电理论,形成了系统的学术思想,发明和研制出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平的物探仪器,已实际应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创立了“流场法”理论,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探测堤坝渗漏及管涌等仪器,为我国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继善,1934年9月1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从小就渴望学习。然而,日本侵略军的入侵、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使他幼年的梦想破灭。6岁那年,他刚读完小学二年级,便随父母外出打工而四处流浪,学习时断时续。由于聪明好学,他竟从三年级学完就跳到六年级就读。1945年秋,他在当地读初一后,又随父母到处流浪。1950年,仅在长沙云麓中学上了一个学期,后因家庭经济拮据而被迫辍学。两年后,他到湘东钨矿从事矿砂检验工作,亲身体验爬坑道取砂样的艰辛后,立志要寻找一条勘探地下宝藏的新途径,因此与勘测探矿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鼓舞下,何继善自学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今长春科技大学)。开始,他学的是地球物理专业。后来改学金属物理勘探。他是带薪学习的学员,每月除吃、用外,还有较多的节余,可以买很多书。现在每当回想起大学生活时,他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是矿里送我上大学的,我永远忘不了矿工兄弟。”

1960年,何继善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后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文化大革命”后期,高校“复课闹革命”。何继善毅然走上讲台。上课需要教材,他就走南闯北,搜集资料,自己编写。与此同时,他对掌握的大量宝贵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撰写了不少论文,为了探索地球勘探的新理论、新技术,他甚至卖掉自己的衣物去买电子元件;为了实地检测,何继善带着自制的仪器和学生们几乎跑遍了我国各种山区及不同矿种的矿山。野外崇山峻岭,十几里地渺无人烟,风餐露宿是常事,何继善一出去就是几个月。大自然给他馈赠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也给他留下了备受折磨的胃病。然而,也丝毫不能阻挡他向科学殿堂的顽强挺进。他经常扎在实验室里,就是大年三十也不例外,硬是妻子把他拉回去,才使全家吃上一顿团圆饭。凭着这股韧性和拼命精神,1975年,他针对在我国影响很大,由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电阻率法地形改正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夜以继日的反复计算、实验、论证,发表了自己第一篇论文《电阻率法地形改正》。

何继善认为,对于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来说,地球是如此巨大,而其内部结构又十分复杂。地电场研究的结果可以解决许多科学的和人类生产、生活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它的探测与研究有其十分独特而有效的作用。粉碎“四人帮”后,何继善已经用心血和汗水撰写了7部著作和50多篇论文,取得了令同行刮目相看的成绩。

1978年,他从事的电阻率法消除干扰异常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直流电法推断解释若干问题研究获原冶金工业部成果推广奖。为了向国际水平冲刺,何继善带领大家先后完成了50多个科研项目。其中,国家攻关项目4个、省部级重点项目21个。

随着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消耗和需求与日俱增。人类面临着一个严峻现实:生产矿山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地表浅层易找的矿体越来越少,因而找矿勘探难度也越来越大。地球向索取者提出挑战:找矿需要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为国家的找矿勘探做贡献,这是何继善投身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初衷。40年来,他始终不渝,艰苦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解释方法,设计出新的观测方案,研制、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设备,应用于生产,获得巨大成功。

DDS-3晶体管自动补偿仪性能属国内领先。“数字式双频道幅频仪”获省、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后又荣获国家发明奖。“K-1抗耦电仪”、“C-1微测深仪”、“S-2双频道数字激电仪”、“F-1频域(谱)激电仪”、“C-2交流电阻率仪“等一批国际上首创的、技术含量高、可广泛用于找矿及其他领域的先进仪器先后问世并成批生产;采用“双频激电法“的方法、原理和仪器,在甘肃找到了金矿,河北找到了银矿,新疆发现了铅锌矿……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找到的金属矿,经济价值达150多亿元,已创经济效益近2个亿。运用双频激电仪寻找地下水源的成功率在95%以上。



创建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双频激电法



1986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的讲台上,何继善向各国专家介绍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双频激电法。这是他潜心研究20余年的成果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何继善以他那自信的神态、坚实的功底、严密和流利的答辩,赢得了阵阵掌声。当他结束讲演时,突然发现讲台上放着一个信封,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张名片和一页信纸,名片上印着“亚利桑纳大学教授维特”,信纸上列着一长串专业论文题目,并附有一名话:教授先生,如果您愿意,我可将论文全部免费提供给您。

何继善精神为之一振,这不就是1950年发表使用“变频法”找矿、被人称为“变频法之父”的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吗?在后来的交谈中,维特钦佩何继善思路敏捷、论证严谨,中国已超过了我们。何继善的眼睛湿润了,自己多年的心血,多年的奋斗,不正是盼望着使祖国的地质科学走在世界前列的这一天吗?

从此,何继善声名远播重洋。美、俄、瑞典等国和香港地区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所里,都先后留下了他考察、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足迹。1993年,他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定为“有杰出成就的人”,被美国国际传记中心选为世界名人,并被吸收为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协会的外籍会员。美国著名应用地球物理学家霍曼评价何继善说:“他的双频激电理论和实践,是近年来应用地球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俄罗斯著名科学家柯马罗夫则称赞何是一位“激电人”,只有他在应用地球物理学界敢于向西方国家挑战。



双频激电仪的应用



1992年是何继善最难忘怀、最值得庆贺的一年,他发明的双频激电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当得知何继善发明了当今世界普查矿产资源速度最快、精度最高、体积最小、成本最低的双频激电仪的消息后,伊朗矿山金属部多次发出邀请。1995年9月,何继善应邀前往。他将双频激电仪及附件装在一个手提箱中,提着到达了伊朗。在伊朗地质调查所和该国铅锌矿研究人员陪同下,在矿山进行对比试验。当他拿出仪器时,伊朗有关人员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再看看某先进国家的找矿仪器及附件则是用两卡车拉来的,都不太相信他的仪器能找到矿。试验结果,何继善带来的仪器放在地上,数据迅速和准确地显示在液晶板上。而某国的仪器经过较长时间也没有测试出来,不得不又用两卡车拉来了另一套,速度和结果都不如中国,精确度相差1倍。看到这番情景,伊朗人员竖着大拇指,激动地说:中国人发明的仪器太神奇了。何继善则淡淡地说:这套仪器最主要的是便于携带,如果在高山峻岭,汽车上不去,就更体现出优越性了。伊朗一位名叫依拉兹的科研人员耳闻目睹了何继善研究的成果,非常敬佩,专程来华做他的弟子,攻读博士学位。

1998年底,何继善和他的助手们,携带自己设计的被称为“CT”地质仪器,远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在短短的20多天内,在滚滚黄沙上,何继善的地质“CT”显出神奇的威力,在该国指定的总统、总理和爱茵市市长的农庄等四个地方很快打出了4口涌出清泉的上好水井,每口井昼夜出水量达20万吨以上。他们激动地要把何的名字刻在阿联酋的土地上。何继善和他的助手们的成功,在阿联酋引起了轰动,该国总统十分重视,并想要详细了解找水的经过。1999年3月,何继善将这次找水的情况向阿联酋作了书面汇报。

在成绩面前,何继善没有裹足不前,他带领同事及弟子马不停蹄奔向新的领域。1995年至1997年,由何继善指导的科研组和湘西金矿合作,开展了“湘西金矿深边部地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采用CSAMT法和近矿激电法,成功地圈定了湘西金矿沃溪矿区深部矿脉向并东的延伸形态及深部赋存状态,并评价了矿区西部及外围的成矿前景。这项成果意味着湘西这座已有百余年开采历史的大型矿山,深部资源仍很丰富,极大地缓解了该矿山的资源危机。

何继善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结合的同时,特别注重理论上的深入、发展和技术、方法上的创新。生产矿山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是由何继善带领该校地球物理勘查新技术研究所和地质勘查研究所15位专家、教授历经10年探索和实践所完成的一个大课题。他们先后深入云、湘、新、皖、鲁等10多座矿山,在找矿或查明地质构造、查找涌水通道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针对我国矿山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貌特点,连续提出了伪随机三频电法、大深度激电法、交流电阻率法等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并研制了相应的观测仪器。在时间和频率域方法的等效性与差异等基础理论问题上,在静态效应的识别与消除、频率域测探中场的分布规律等理论上和三频激电相对相位、双频激电特殊频谱和非线性效应等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的方法上,都有新的见解。

1997年1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简称总公司)对这项科研成果组织了专家鉴定,专家们对这项高难度的大型研究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其研究成果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取得了显著找矿效果,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并存在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项具有首创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伪随机三频电法等新方法、新理论及其应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项荣获1997年度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课题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新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了国内外首创的伪随机三频观测系统,在成矿构造理论研究方面有创新。



创立“流场法”理论



2000年春,何继善双喜临门,他完成的“流场法探测堤坝渗漏及汛期管涌研究”科研项目,为抗洪做出重大贡献,这项成果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1999年我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并在5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名列第一。这项研究是1998年夏季开始的。当时他正在巴西访问,从电视中看到国内正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洪水的肆虐深深地震动了何继善的心,深感作为一位科学家,应该为抗洪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考虑到溃堤是汛期的最大灾害,而90%以上的溃堤是由管涌发展而造成的。国内外当时都没有查找管涌的科学方法和仪器,只能人工拉网式沿堤巡查或派潜水员水下摸探,不仅效率低、危险性大,而且探测结果不精确,对深水处的管涌无法查找。何继善决心利用现代技术,探索一条查找管涌的全新思路。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创立了“流场法”理论,并以此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探测堤坝渗漏及管涌的仪器。1998年11月,他得知浏阳株树桥水库严重漏水,水量达1600升/秒,居世界同类大坝第二位。该水库蓄水水位海拔160米,高过长沙100多米,由于水深达50多米,漏水上面覆盖了六七米厚的石渣等,准确渗漏点几年都没有找到。如果大坝一旦发生险情,其后果不堪设想。1998年底,他带着几位助手,提着仪器,冒着严寒,驾船在库区测量,很快找到漏水部位,经水下电视录像和工程实践证实,准确率达100%,为水库堵漏提供了准确的信息。1999年抗洪开始后,应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邀请,何继善和助手们直赴灾区,采用他提出的“流场法”理论和自己研制的现代化仪器在湘、鄂20多个县市最危险的堤垸测出管涌入口100余个,准确率达100%,为多个重大险情的正确处理和指挥决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他的这项成果,正在形成产品,已引起国内多家大企业的关注。

另一喜是在国家科技部、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下,他创办的继善物理探测高科技公司在湘成立,这为他研制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何继善的领导下,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地理物理勘探教研室已发展为地球物理勘查新技术研究所,建有生产矿山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技术中心,海洋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已是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的两大支柱之一。这里设有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简称“六五”)以来,何继善和他所领导的科研组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科研任务50项,发表专著10余篇(本),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1983年以来,共培养出22名硕士生、15名博士生,在他的指导下,有3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完成任务出站。

如今,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人才济济,学术梯队结构合理,不但有老资格的教授在继续拼搏,一批中青年专家在科研、教学中已挑起了大梁。尤其令人高兴的是他培养的两位博士生,分别在高分辨率地震信号处理和可探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立在地电场新理论基础之上的伪随机多频电磁法可望形成一套新的观测系统和测量体系,并向多种生产领域拓展应用,将广泛应用于海底矿产资源探测、无线电测量以及生产过程、机械故障、建筑物质量、工程地基和堤坝稳定性的检测。



教书育人,率先垂范



何继善做了一辈子学问,想不到年近花甲之时,却当了“官”。1992年,他被擢升为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一年后,接任校长。中南工业大学是首批27所入围国家“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一所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著名学府。在这个岗位上,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抓大事。何继善认为学校最大的事是教书育人,是人才培养,学风建设。他解决了多年来一直令学校感到十分棘手的难题,他要求学校各部门多为学生办实事,让校园常绿、四季花开,让学生有足够的文化娱乐场所。何继善为一校之长,同时又是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地质勘探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他要求大家教书育人,自己也率先垂范。他执教近20门课程。他主编的《金属矿电法勘探》,1987年被评为总公司教材二等奖;另一本《电法勘探教程》,1988年获地质矿产部教材一等奖。他还捐资设立“双频激电”奖学金,用于激励学生为繁荣和发展地质科学做贡献。1993年,他获得了地质教育的最高荣誉奖——第三届“李四光教师奖”。

何继善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6年当选为湖南省科协主席,他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副理事长、第四届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近两年来,为了搞好湖南省的科技和科普工作,他不顾年事已高,仍不辞辛苦地带领专家学者深入到怀化、娄底、岳阳、株洲等十多个市县进行考察,作科技报告十多场,并根据实际,撰写了发展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提高湖南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和关于建立湖南水利体系与防洪决策系统等建议供省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1998年,他还和几位院士发起成立了在湘院士联谊会,为湖南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简 历



1934年9月11日 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

1956~1960年 在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理勘探专业学习。

1960~1987年 在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实验室主任、电法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

1987~1991年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主任。

1991~1996年 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校长。

1994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 任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主要论著



1 何继善 金属矿电法勘探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

2 何继善.双频道数字激电仪.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3 何继善,等.频道激电法研究.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9

4 何继善.双频激电法研究.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0

5 何继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6 何继善,等.频道数字激电仪.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7 何继善.电磁波伪脉冲成像及波动理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参考

雍正戏尹泰

雍正非常喜欢尹泰的儿子尹继善。尹继善是雍正元年的进士,六年之间,已由翰林升为江苏巡抚。有一次聊天的时候雍正说:"为人处事你应该多学学我信任的大臣李卫、田文镜和鄂尔泰。"继善回答说:"李卫,臣学其勇,不

清朝 庆桂生平简介?庆桂历史评价?

庆桂庆桂,字树斋,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是大学士尹继善的第四个儿子。乾隆二十年(1755),庆桂被授予户部员外郎。不久,他做了军机章京。三十年(1765)五月,调任颜料库员外郎。后来提拔为内阁大学士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