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青云人物简介

Posted 合金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青云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青云人物简介

·李青云



李青云,金属材料加工专家。主持组建我国最早的超导材料研究室,研制出铌钛超导线材,性能达国际最高水平,应用于超导电机与核聚变装置;对钨、钼、钽、铌、铪、锆、钛等稀有金属材料进行研究,解决了工程技术上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尤其是在钛及其合金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方面,使其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等尖端科技领域以及相关的民用行业,为推进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青云,1931年夏历4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现湘潭市)窑湾一个贫民家庭。一家6口人,全靠父亲做店员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虽然家景窘迫,但他聪明好学,发愤苦读,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屡屡名列前茅。1952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3年秋赴前苏联乌拉尔工学院深造。寒窗五载,李青云不仅系统掌握了有色金属压力加工的专业知识,而且通过在前苏联大型钢铁、铝、铜加工企业的参观、实习、劳动,掌握了加工生产的技术知识及企业管理经验,为其后所从事的稀有金属加工科学研究及钛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李青云回国后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稀有金属小生产和超导材料的研究与锆-2合金管的研制,为我国“○九”工程做出了贡献。1965年,李青云支援三线建设来到902厂(现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超导材料研究室,研制出长达万米的铌—钛单蕊线超导材料;制定、改进钛材的生产工艺,攻克了钛材生产的道道难关,取得了钛铜复合棒研制、工业残钛处理和回收利用以及锆-4合金管材研制等科技成果;组织实施了工厂钛系统的技术改造,完成了多项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了生产能力,为我国钛工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李青云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和第一、第二届加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劳动模范。



对稀有金属材料进行广泛深入研究



1958年秋,李青云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风华正茂的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积极投身到与共和国同样年轻的稀有金属加工科研事业。

1960年至1963年期间,李青云主持了稀有金属钛、锆、钽、铌、铼等小生产研究,小批量生产出这些金属的板、棒、丝、粉,研制出无缝铌钽管和钽管加热器,并在国内首次研究了铌的再结晶织构,攻克了铌材深冲出现制耳的难题,得到了近无制耳的深冲件。他还研制出直径30毫米、长300毫米变径薄壁烧结钨管,用于高温炉的发热体。1964年至1965年,李青云在担任加工研究室副主任期间,开始进行超导材料的研究。当时,国内超导材料一直局限于铌锆合金的研究,但该合金超导临界磁场偏低,而且加工性能较差,致使研究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李青云另辟蹊径,率先在国内提出并进行铌钛超导合金的研究,并成功地制备出性能优异的超导丝,使之将重点转向了铌钛超导材料的研究。由于他开辟了超导材料研究的崭新途径,技术成果在国内名列前矛,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中,国家特批在宝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超导材料研究室。

在此期间,他还组织承担了研制国家“○九”工程用关键材料锆-2合金管的重大研究课题。他带领研制小组,探索了该合金成分控制方法及轧制管材的条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它不仅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锆-2合金管材生产积累了经验,而且也为后来我国稀有金属材料生产科研基地——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锆管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锆-2合金管的研制为我国“○九”工程做出了贡献,该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子项奖)。在这两个沉甸甸的奖项里,凝聚着李青云的心血和汗水。除此之外,他还组织进行了火箭喷管用粉末冶金钨板和电子轰击炉的研制工作。



建设我国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基地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的稀有金属加工工业已初步实现工业化生产,但规模不大。为满足国防工业及尖端科技对稀有金属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原冶金工业部于1964年12月,在兰州召开西北三线建设工作会议,决定在陕西宝鸡建立我国稀有金属生产科研基地,并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等单位抽调一大批技术人员、干部、工人,参加902厂的建设。

1965年8月,李青云满怀发展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雄心壮志,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秦岭北麓的穷山僻壤,投入到902厂的筹建、创业工作中。在筹建过程中,作为科研科副科长,他主持组建了研究所(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情报、物理、化学、钛合金、粉末冶金和合金加工等研究室。在任合金加工室主任期间,他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了一系列金属材料的研究。当轧制无缝细长钼管遇到诸多工艺难题时,李青云提出以氢加氧作为加热源,取代了原先用乙炔枪的旧工艺,既避免了污染,又稳定了轧制过程,不但第一次在国内轧制出长无缝钼管,而且为国内设计制造热轧管机提供了依据。以后,机械部门据此设计制造出国内首套热轧管机系列,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装备条件,这种加热方式,还成功地应用于旋压机旋压各种钨钼管材的工艺之中。

李青云组织科研人员利用环状电子枪的电子轰击炉加工高纯稀有金属材料,在国内率先研制出钨、钼、钽、铌和钛的高纯单晶材料,使之在电子、激光信息技术、高能物理、雷达、微波通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全息摄影等尖端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968年,李青云开始进行超导材料研究室的筹备工作,并于1970年正式组建成功。他在任该研究室主任期间,组织进行提高铌钛超导材料性能试验研究。在铌—钛单蕊线材批量生产中,线坯在拉拔过程中曾出现严重断裂现象。他指导攻关组从线坯宏观断口入手,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发现和证实了造成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合金铸锭中有铌的不熔块。并通过改进工艺,消除了不熔块,减少了断线现象,使线材平均长度达到5500米,最大长度达2万米以上。长线的临界电流密度值最高达1.0×105安培/平方厘米(4.2K,7.21T),批量生产出的单蕊线的性能达到当时美、日、联邦德国的水平,使我国超导研究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同时还为国内用户提供了250千克的铌钛超导线材,用于核聚变装置。除此之外,他还组织进行了以扩散法、气相沉积法制取铌三锡超导材料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80年代以后,一些科研院所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基础研究,纷纷停止。但李青云坚持宝鸡的超导研究,在他的支持和指导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许多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攻克钛材加工与应用领域的难关



20世纪70年代初,李青云开始进行钛材生产工艺的制定和改进工作。当时,纯钛管在用作氯碱工业的冷凝器时发生腐蚀,随即产生了钛是否能应用的疑问,这对钛的推广应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他通过研究,采用氩弧焊接工艺,取代了效果不佳的冷胀法,使缝隙腐蚀问题迎刃而解,该工艺在国内一直沿用至今。1978年,在担任厂所科技办主任时,李青云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斯贝发动机用钛合金材料的攻关,克服重重困难,使材料在显微组织、机械性能和加工流程等方面均达到英国同类产品水平,其质量符合要求,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他还组织了电解法去除钛及钛合金锻造板坯氧化皮的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纯钛铸锭直接挤压生产工艺的试验,减少了铸造时的几何损失,使纯钛管成品率提高10%以上,并大大缩短了工艺过程,为纯钛管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1978年至1984年,李青云先后任副厂(所)长、总工程师。他带领技术人员研究解决出口钛合金产品的工艺和质量问题,在国内首次采用等离子氩弧焊代替传统的氩气保护钨极电弧焊焊接电极的方法,消除了铸锭中的钨夹杂,同时研究控制了钛合金铸锭的偏析等问题,使美商订购的265吨TC4钛合金锭的任务顺利交货,经美方检测,钛锭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同年,TC4钛合金铸锭获国家金质奖。“宝鸡钛”自此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声誉鹊起。

钛加工材在生产过程中的表面处理,需用大量的酸并产生大量的废酸,李青云决定并组织进行钛酸洗废液的回收试验,后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套专门的回收装置,采用络合沉淀法回收废液,实现了酸洗液的闭路循环,每年可减少排放1000余吨,不但消除了环境污染,而且年节约50万元的费用。

为了减少工厂的外汇支出,李青云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真空电弧炉用大型铜坩埚试制研究,采用氩弧焊和电弧焊的工艺,研制出最大口径达700毫米的大铜坩埚,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他还研制成功真空等离子焊箱并进行了焊接工艺研究,应用于材料焊接;组织研制成功120千瓦电子轰击炉以及钛环氧树脂涂层,该涂层显示了极高的结合力和抗腐性能,在诸多行业得到应用。



全面推进我国钛工业规模化生产



1984年至1992年,李青云担任902厂厂长、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和总工程师。他高瞻远瞩,大胆决策,决定对工厂的钛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为我国钛工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李青云的领导组织下,工厂陆续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先后建成投产的有:扩大熔炼能力、增加钛铸件生产、残钛回收、扩大钛设备制造能力、引进精锻机和焊管生产线和3.3米宽板轧机,增加了3150吨锻造水压机、3米轧环机,自行设计制造了6吨真空自耗电弧炉。这些技改项目的完成,使工厂建成了能生产钛、钨、钼、钽、铌、锆、铪、镍、钢及其合金铸锭、板、管、棒、丝、箔、型材、锻件、粉末冶金制品、复合材料和深度加工产品的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可生产95个牌号、280个品种和几千种规格的产品。尤其是钛材,从当初的年产量仅二三百吨、产值3000多万元,达到了现在的产量1500吨、产值5亿元,实现了大的跨越。

李青云注重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先后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研制金属阳极电解槽用钛铜复合棒、工业残钛处理和回收利用、秦山核电站用锆-4合金管材等项目获得了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为工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钛铜复合棒,当时国内均采用套管法加工,其成本高、成品率低。李青云经过缜密思考,指导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浇铸法进行生产,复合成功率达100%,成品率达54%,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在氯碱化工等领域得以广泛使用,使其准备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李青云还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建成国内第一条残钛回收生产线,使残钛加入量达25%以上,回收率从8%提高到45%,不仅变废为宝,而且使钛材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为钛的民用推广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条件;在秦山核电站反应堆用锆-4合金管材的研制中,李青云组织了近10次研讨会,制定了技术方案,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为核电站提供了万余支直径10.04毫米,壁厚0.72毫米,长3200毫米锆-4合金管,其内表面喷砂、氢化物取向、高温屈服强度、尺寸精度等技术指标均达到美国ASTM-B353-85标准,该研究成果为核电站节省投资近1.5亿元。

李青云组织研制了用于电解铜箔的无缝大直径钛阴极辊筒,并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原用铝热法在露天生产铝钒中间合金,该工艺污染环境,成分不均匀,杂质含量高,李青云提出并组织了该合金自燃法的研究试制,用它制得的中间合金,成分均匀,杂质降低,无污染,价格低,从此不再进口。

为满足国内市场对复合材的需求,李青云组织开展了爆炸加工和复合材的研究,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爆炸研究室和第一个山区爆炸场,在国内首次采用爆炸后轧制的工艺生产了钛/钢等50余种爆炸复合材料。这些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尿素、真空制盐、聚脂合成以及锂、镍电解等工业。

为扩大铸钛生产能力,李青云组织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台500千克钛铸件凝壳炉,并试车成功投入生产。该设备可浇注出最大重量达500千克的钛铸件,具有静态和离心浇注功能,是当时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的铸钛设备,使工厂钛铸件产能大幅提高,同时也为航空、军工领域提供了大量的铸件,并打入国际市场。

在李青云任厂长、院长期间,厂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18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4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55项获部省级科学大会奖,企业获全国经济效益最佳单位、省六好企业等荣誉称号,1988年李青云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作为我国稀有金属加工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钛材料工业发展的开拓者,李青云从不居功自傲,坐吃老本。他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始终以严谨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方面大胆探索。李青云执著追求,以事业有成、成果丰硕作为人生的最大快乐。许多由他主持、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在申报成果时,他总是将自己的名字划去,把功劳让给别人。他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赢得了人们的敬重。1996年,李青云因病退休后,仍心系钛城,关心902厂的生产和科研,为我国钛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余热。



简 历



1931年夏历4月12日 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

1952~1953年 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

1953~1958年 在苏联乌拉尔工学院学习。

1958~1965年 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任技术员、专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

1965~1993年 在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任科研科副科长、研究室主任、技术科长、科技办主任、副厂长、副院长、副总工程师、厂、院长兼总工程师等职。

1996年 退休。



主 要 论 著



1 李青云. 我国钨丝及其他钨材加工的现状和展望. 全国钨业科技工作会议论文,1981

2 李青云、江河等.稀有金属加工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2

3 李青云.钛科学与工程·我国钛工业的现状与展望.北京:原子能工业出版社,1987

4 李青云.难熔金属合金加工工业. 北京:当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编委会1987

5 李青云.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卷·稀有金属.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清代名臣李鸿藻是怎样平步青云的

李鸿藻,字季云,号石孙,又号兰孙,砚斋,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嘉庆二十五年正月初一(公元1820年2月14日),卒于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元1897年7月24日),享年七十八岁。>李鸿藻

历史人物 清代名臣李鸿藻是怎样平步青云的

李鸿藻,字季云,号石孙,又号兰孙,砚斋,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嘉庆二十五年正月初一(公元1820年2月14日),卒于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元1897年7月24日),享年七十八岁。>李鸿藻

唐高祖李渊是否迎娶窦氏后便平步青云的吗

唐高祖李渊自从去世之后,很多关于他的人物都成了人们研究的对象,这种现在不仅出现在李渊身上,还出现在中国古代很多的历史人物,尤其是皇帝。对于皇帝人们比较关心他的功绩和后宫还有子女,那么对于李渊他的皇后是...

唐高祖李渊是否迎娶窦氏后便平步青云的吗

唐高祖李渊自从去世之后,很多关于他的人物都成了人们研究的对象,这种现在不仅出现在李渊身上,还出现在中国古代很多的历史人物,尤其是皇帝。对于皇帝人们比较关心他的功绩和后宫还有子女,那么对于李渊他的皇后是...

历史人物 晚清武将张青云简介,张青云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清嘉庆十四年(1809)武进士,以汉人入直禁卫“乾清门行走”。十八年(1813)奉命随陕西提督杨遇春督率清军开往河南滑县镇压“天理教”(白莲教支派)反清起义。战斗中,他带精兵绕道起义军背后偷袭

历史人物 明首辅张璁为什么能平步青云

  张璁是明朝嘉靖帝时期的首辅,深受嘉靖皇帝的信任,升迁迅速,平步青云。张璁一生三次担任宰相,年迈之时请辞还受到皇帝挽留,在张璁归家之后,还多次下旨召他官复原职。张璁四十多岁的时候才高中进士,他凭什么

历史人物 庞青云在电影和历史上分别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说到庞青云这个人其实很多人知道他是电影投名状里面的人物了,感觉他也是非常的厉害的一位角色了,但是这个人大家也知道的,真的不简单的,那么他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那么在历史上他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下面

历史人物 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

田文镜是康熙和雍正时期的大臣,后期尤其受雍正宠待。田文镜在康熙死时,他的官职只是县令。到了雍正时才平步青云,成了雍正的心腹之臣。>田文镜(1662年—1733年),字抑光,他本来是汉人,当时的八旗子弟

历史人物 解缙5岁被称为天才,青云直上最后却不得善终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解缙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中国古代有很多才子,就拿明朝来说,以唐伯虎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便是代表之一。江南四大才子的博学,自然是世人皆知。但是除了他们,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