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德润人物简介
Posted 金属
篇首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德润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德润人物简介
·王德润
王德润,有色金属冶金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我国铝电解工业和稀土冶金研究及工业化的开拓者之一。集冶金学与工程学为一体,积极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推进我国锡工业的发展,在云锡公司第一冶炼厂等重大工程中科学决策,为我国有色金属冶炼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德润,1929年2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自幼勤奋好学,他在奉天(今沈阳)第八国民高等学校读书时,日本侵略军已占领沈阳,他深感国家沦亡和工业落后的痛苦,在屈辱中萌发了科学强国的愿望,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因日本侵略军的愚民政策,学校的课程很浅,不能满足他的学习要求,他广泛收集数、理、化参考书坚持自学,从而养成了使他终身收益的自学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德润就读于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冶金系有色冶炼专业,1952年毕业分配到抚顺铝厂。1953年在工厂投产前他被暂借到沈阳冶金中等专业学校教电解铝课程。次年抚顺铝厂铝电解车间投产,王德润任电解值班长、厂房主任。在总结一期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动和生产技术文件,在二期工程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1958年初,王德润调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任工程师和稀土金属制取组组长期间,完成了混合稀土镧、铈等金属的熔盐电解工艺流程研究,并于1959年在湖南冶金研究所及我国第一座稀土生产厂——长沙602厂推广。此后他又改进了稀土电解槽,显著提高了电流效率。他还进行了稀土氧化物高温氯化的研究,并取得较好效果,为稀土工业的初期发展做出了贡献。
1963年冬,王德润调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简称昆明院)工作,任冶炼工程师,负责云南锡业公司(简称云锡)难选锡中矿氯化厂的冶炼工艺设计。为了促进高铁锡中矿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改矮高炉为回转窑的氯化工艺进程,在云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锡中矿高温氯化厂,综合利用好,经济效益显著,为炼锡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项目获1986年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1987年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
王德润作为设计总负责人,完成了云南、贵州、广西等一大批大中型工程设计任务。作为昆明院副总工程师,他负责冶金、化工、加工等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技术审核工作,他非常重视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冶炼厂(简称云冶)粗炼系统改扩建时,他认为采用烧结机的方案欠妥,力促选用熔池熔炼工艺。90年代,云南兴起密闭鼓风炉炼铜热时,他坚持否定态度。王德润倡导工程设计人员要理论和操作经验兼备,并以身作则,曾多次到云冶锌冶炼分厂讲授湿法炼锌技术和做除铁操作指导。
王德润一生中经历了教学、生产、科研、设计等不同岗位的磨练,从事了轻、稀、重等各种有色金属不同工艺的技术工作,晚年又从事技术书籍的编写,他作为《重有色冶金设计手册》副总主编和其中《锡篇》的主编参与了编写工作。与他人合作编著《湿法炼锌学》一书。王德润1982年被授予高级工程师资格;1987年被授予高级工程师(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任职资格。为表彰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做的贡献,1989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及中国机械冶金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建设部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我国铝电解工业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抚顺铝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电解铝厂,是我国铝工业发展的基地和人材培养的摇篮,它不仅为炼铝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向各地输送了大批人才。王德润大学毕业后,1952年分配到该厂。1954年第一系列电解投产后,他任值班长和厂房主任,负责厂房的生产和技术工作。他勤奋工作,努力钻研,总结出一套较为可行的生产操作经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厂房第十八生产大组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班组。
1957年初,王德润任二系列厂房主任,负责生产技术准备和编制有关生产技术文件等工作。由于铝厂是引进前苏联技术,电解一系列开工时,这些技术文件都是由外国专家制定的,而二期工程国家要求中国人自己完成。他深知责任重大,对一期工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其电解槽开动问题较多,如启动期时间过长,不灭效应过多,原材料和电能消耗高,进入正常生产后电解槽内沉淀过多,槽内电解质结壳较严重等。他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制定的技术方案和措施欠妥,电流强度不足。为此拟定了一套新的技术方案和文件。电解二系列启动的实践表明:新拟定的生产技术方案是正确的,与一期相比,启动周期大大缩短,原材料和电能消耗大幅度降低,阳极锥体焙烧较好,无断裂现象;电解槽内沉淀较少,结壳规整,铝液镜面较小;电流效率较一期高出2~3个百分点达到87%~88%,兼之系列电流强度提高,使金属铝产量有较大增加。这些成果标志着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铝电解技术,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铝电解专家。
我国稀土冶金研究及工业化的开拓者之一
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储量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0%。但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稀土生产基本上是一片空白。1958年,国家决定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担任研究全部64种有色金属制取方法的任务。王德润此时调入该院,任稀土研究室金属制取组组长,承担研究钪、钇和镧系等17种元素的金属提取方法的任务。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他考虑到稀土金属性质活泼,化合能力很强,金属提取的温度应略高于熔点以上,以求得到液态金属,便于回收和保存。同时研究的工艺还必须注意经济性,在诸多可行的工艺中应选择原材料消耗少、生产成本低、过程简单的工艺。王德润将稀土金属分为三类,对熔点较高的重稀土采用金属热还原法;对蒸气压较高的钐、铕、铥、镱等几种金属采用还原蒸馏法;对熔点较低的轻稀土采用熔盐电解法,齐头并进地进行。他重点做了稀土氯化物熔盐电解法,完成了混合稀土氯化物熔盐电解工艺流程的研究,此工艺随后在602厂和湖南冶金研究所得到推广。实践证明当时选用的熔盐电解和金属热还原及还原蒸馏法的生产工艺是正确的。
为使已有的成果进一步扩大,王德润又提出两个课题。
一是当时研究用的“钼棒阴极在上,石墨阳极在下”的稀土熔盐电解槽结构不合理,极易引起金属的二次反应,电流效率不高。对此他设想参照镁电解槽的结构进行改造。第一将电解槽阴阳极的方向改变;第二做阴阳极的形状和数量以及排列方式和电解槽材质等方面的研究。他先用一个简便的电解槽做试验,电流效率显著提高。由于效果较好,该形式的电解槽还未来得及完善和定型,即被602厂在建设中采用。
二是稀土电解所用的稀土氯化物是由湿法冶金用盐酸制得的,生产中不断消耗盐酸和产生氯气,流程不闭路,经济效果较差。对此他设想将稀土氧化物用氯气经高温氯化制取无水稀土氯化物。随后他采用外加热的氯化炉开展稀土氧化物加碳、用氯气进行氯化的研究,生产了大量稀土氯化物,时至今日包头稀土精矿的高温氯化工艺已成功地用于工业生产。此外王德润还多次到602厂协助解决技术问题,如该厂稀土电解槽开动遇到困难时,他创造性地运用“效应起动”措施,并总结出一套大型自热式稀土熔盐电解槽启动和提温的方法,以及电解槽正常运行的技术操作经验。
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推进锡工业的发展
云锡第一冶炼厂(简称一冶)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生产设施齐全的大型炼锡厂,金属回收率、综合利用等主要指标在国际上居于前列。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原料品位降低,杂质不断增加,原有工艺已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1982年,王德润为一冶精炼车间改造来到现场,对冶炼厂提出的按照原生产工艺和设备基本不变只翻新厂房的改造方案经思考后认为:
1.云锡的资源经过长期开采后,精矿锡品位显著降低,伴生元素和有害杂质不断增加,生产工艺技术必须与之相适应,方能取得综合回收和降低消耗的效果;
2.精炼车间的生产工艺应与原料状况和各主要生产车间的工艺流程以及产品结构相适应,其改造方案,应在查清进厂原料、理顺全厂工艺流程和确定产品方案后方能妥善做出;
3.一冶是20世纪50年代初建设的,到80年代初,世界上炼锡技术已经有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高效、低耗的新工艺、新设备,我国这座最大的炼锡厂,应积极加以吸收,迎头赶上;
4.锡产品结构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及市场需求。精炼车间是决定锡产品的一道关键工序,其改造方案必须深思熟虑。
因此,他建议先做一个全厂技术改造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做精炼车间的改造设计。云锡有关领导深表赞同,抽调骨干与设计人员共同组成规划组。王德润带领全组以技术先进、工艺完善、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企业承受能力为前提,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展开了工作。
规划为扩大矿山可利用资源,减少进入粗炼的铁量,增加了原料炼前处理工序。针对原料带入的铅量仅能满足焊锡产量需要和云锡第三冶炼厂已建成焊锡真空分离设施,规划确定淘汰流程长、消耗大的焊锡氯化物电解及环保较差的氯化铅电炉还原设施;根据市场对焊锡质量日益严格的要求,确定增加硅氟酸双金属电解;根据粗炼人员多、劳动强度大的情况,确定采用2台大型连续熔炼反射炉取代5台间断生产的小型反射炉;根据离心除铁技术的优越性能,确定采用液态粗锡离心过滤技术取消劳动强度大的熔析反射炉;为满足多品种高纯锡的要求,增建粗锡硫酸盐电解设施;为避免锌在流程中循环积累,将电收尘烟尘用电炉熔炼以回收锌、镉等有价金属。规划还为推动锡产品结构改革,建立锡基合金体系创造了条件。规划批准后,经过云锡职工创造性的劳动已变成现实,冶炼厂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工艺先进、能处理各种复杂原料、效益好的先进单位。
坚持实事求是 搞好国家建设
云南黄磷工程是引进俄罗斯技术、装备,投资达30多亿元的大型项目。昆明院代表中方承担原料制备和炉料烧结部分的设计,王德润任总设计师。由于烧结、冷却、破碎、筛分装置的烟气含尘浓度高,粉尘比电阻大,俄罗期专利商鉴于俄方黄磷厂的电收尘装置效率低,仅为96%~98%,达不到中方提出的环保排放标准,拟采用芬兰产的布袋进行收尘,并说明中国的布袋材质不能满足要求。这是与外方谈判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如同意采用布袋,由于烟气量大——190×104标准立方米/时,必将造成投资高、运营费用大、管理维修繁杂等后果;若否定布袋,则此部分设计须由中方负责,而国内当时对此种粉尘捕集又缺乏经验。王德润面临着要么接受投资大、成本高的事实,要么接受承担责任的风险。他深知设计应以成熟的技术为依据,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水平必须不断提高,在涉及投资大的关键技术时应不回避问题,竭尽全力争取最完美的结果。他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电收尘技术发展很快,其结构有很大改进,对烟尘的捕集效率有很大提高;相比之下,俄方的装置比较落后,本工程采用电收尘器还是可能的。
于是王德润与试验手段齐全的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合作,针对磷矿烧结粉尘的特点对电收尘器有关技术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在取得满意结果后,他决心承担责任变更设计,取消布袋,采用既能对付高浓度粉尘,又能扩大粉尘比电阻的捕集范围;既有充分荷电的不均匀电场区,又有均匀强电场区的CTD型极配形式的电收尘器。电收尘方案节约了大量投资,投产后收尘效率达到99.5%,高质量地完成了环保指标考核任务,俄商对此赞叹不已。
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资源丰富,有铁、铜等多种金属矿物,但其铁矿石含铜、砷较高,不宜直接炼铁。为此,1977年冶金工业部决定采用高温氯化工艺脱除铜、砷杂质生产铁矿球团,建设规模为日处理铁矿石3000吨。王德润接任该工程总设计师时工程已经起步,已建成的半工业试验厂正在试车。他深知高温氯化工艺成本高、投资大,用于铁矿石除杂质,投入高、产出低,投资效果不会太好,随后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当他带领工程组在现场边试验边做设计准备时,无意中发现售出的部分矿石中铜、砷含量很低,与地质报告出入很大。王德润敏锐地觉察到这可能是降低投资,使工程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尽管查清地质资料的工作量很大,他本可以按下达的文件办事,安心做氯化厂的设计,但高度的责任心使他对地质资料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地质报告与采出的矿石杂质含量出入较大,于是他提出复查钻探岩心和适当补勘的建议。事后表明,相当多区域的矿石不需脱杂可直接或配矿冶炼。冶金部经过研究,取消了建设计划,避免了一个投资大、收支难以平衡的亏损厂的出现。
兰坪铅锌矿(简称兰坪矿)的铅锌金属储量1400多万吨,在世界上属特大型矿床、国家十分重视。1982年,国家计委要求在“六五”期间开展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因此各种建设意见纷至沓来,主要集中在尽快提出一个年产20万~30万吨铅锌金属规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王德润接受工程总负责人任务后认为欠妥,他考虑的问题:一是兰坪矿金属储量虽多,但矿床上部氧化作用发育,其铅锌储量占全区的45.69%,而当时选冶技术对氧化矿的富集和提取有一定难度,而全区易处理的硫化矿铅锌品位(B+C级)仅为7.45%,不算很富;二是规模大效益虽好,但对建设条件要求也高,其中的相关工程:漫湾电站和广通一大理—石鼓铁路必须同步建设,其投资浩大,当时国家财力还薄弱,与投资环境较好的东部地区相比,三大工程同时建设的可能性有多大? 三是虽然可以根据矿石的特点和国内外现有技术拟定一个选、冶工艺流程,但由于该矿性质特殊,在既无成熟生产经验又无试验依据的条件下所设想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经济指标其准确度如何? 四是主观确定一些条件和工艺流程,所作出的可行性研究可信度又如何? 可能给人们以错觉,会不会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王德润思之再三后认为:兰坪矿资源丰富,但当时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为使其开发能健康发展,让人们既能看到它的经济价值,也能看到开发需要解决的先决条件,于是他实事求是地编制了《开发兰坪铅锌矿建设滇西铅锌基地的规划设想》(简称《设想》)。为了给工艺技术提出研究方向和推动选、冶试验的进程,又编制了《云南兰坪铅锌联合企业技术方案的设想》作为副本一并上报,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简称有色总公司)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院联合召开了《设想》评议和兰坪矿建设的研讨会。会议充分肯定了《设想》,建设的有关问题也得到了重视,有色总公司为开展工艺试验拨了专项资金,完成了氧化矿选、冶试验室规模的试验。在此基础上王德润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先开发品位较富的架崖山氧化矿,形成铅锌金属6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使兰坪矿开发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构想,编制了《兰坪铅锌矿开发工程第一期建设方案的报告》,以促使建设条件逐步走向成熟。此后他因故离开了兰坪工程,多年来兰坪矿资源开发的曲折历程证明,王德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值得提倡的。
简 历
1929年2月9日 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
1949~1952年 在东北工学院冶金系学习。
1952~1958年 任抚顺铝厂技术员、工程师、厂房主任。
1958~1963年 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程师。
1963~ 任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设计总负责人、副总工程师。
1994年 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主 要 论 著
1 王德润.云南省金属学会年会论文集·锡中矿高温氯化过程中锡、砷行为的探讨.1965
2 王德润.全国锡业科技会议论文集·关于多种选矿方法联合和选冶联合工艺的探讨.1982
3 王德润.云南金属学会年会论文集·对炼铅新工艺的设想兼论我省炼铅工艺的方向 .1983
4 王德润.云冶粗炼改造会议论文集·关于云冶粗炼改造的建议和云冶鼓风烧结扩建方案评述.1986
5 王德润.云南金属学会年会论文集·对发展我省有色金属的几点意见,1987
6 孙倬,张驾,王德润,等.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7 王德润 .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锡工业发展战略.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8 王德润,周子离. 中国金属学会年会论文集·锑工业发展战略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9 王德润,周维智,黄亚楠,等 .有色金属工业概览·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10 梅光贵,王德润,等.湿法炼锌学.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参考
三国人物中文名:阚泽别号:阚德润国籍:孙吴民族:汉族出生地: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死日期:公元243年(孙吴赤乌六年)职业:经学家主要造诣:发起朝政,传授二宫代表作品:《乾象历注》官职:中书令、太
【生卒】:1141~1225【介绍】:南宋理学家,心学派易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字敬仲,慈溪(今浙江宁波西)人,因筑室德润湖(慈湖),世称慈湖先生。乾道五年(1169)举进士,授富阳主薄。一次陆九渊回乡途
五代十国人物本名:李珣字号:德润出生地:梓州出生时间:855去世时间:930李珣人物李珣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
李珣,唐朝诗人。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据《茅亭客话》载:其先世为波斯人。其妹为王衍昭仪。珣是五代前蜀秀才,事蜀主王衍,国亡不复仕。李珣有诗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多感慨之音。他的词,圆
李珣,唐朝诗人。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据《茅亭客话》载:其先世为波斯人。其妹为王衍昭仪。珣是五代前蜀秀才,事蜀主王衍,国亡不复仕。李珣有诗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多感慨之音。他的词,圆
阚(kàn)泽(170年~243年),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三国时期的学者,性谦恭笃慎,孙权称尊号后为尚书,嘉禾时为中书令、侍中,赤乌时为太子太傅,去世后孙权曾因痛惜感悼而食不进者数日。《三国演义》描写
阚(kàn)泽(?—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阚泽少年时家贫,只得向别人抄书,于是博学多闻。汉末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升郴县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
本名:阚泽字号:字德润所处时代:汉末三国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会稽郡山阴县去世时间:243年主要作品:《乾象历注》主要成就:建议朝政,教授二宫官职:中书令、太子太傅爵位:都乡侯典故:阚泽佣书阚泽——三
退思园: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勋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任兰生落职回乡,花
王思礼是唐朝时期的将领,高句丽人,出身将门之家,自小熟悉兵法,颇有谋略。王思礼曾在攻打叛军、收复两京等方面贡献巨大。公元761年,王思礼病逝,追赠太尉,赐谥号武烈。王思礼简介王思礼是谁王思礼(?—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