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良楣人物简介
Posted 仪表
篇首语:我永远要记得我所想要的。而不是我所恐惧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良楣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良楣人物简介
·王良楣
王良楣,仪器仪表专家。我国仪器仪表事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我国自动化仪表研究开拓者。他长期致力于我国自动化仪表的研究开发,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光学高温计和温湿度自动控制仪。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工业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主持研制开发工业检测仪表、自动平衡显示仪表、气动电动单元组合调节仪表、数字式巡回检测装置及执行器等系列产品。多次参与制定国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为中国自动化仪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良楣,1914年9月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15岁那年初中毕业后他离家去北平,当时的华北大地,倍受外国欺侮,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忧国之情,救国之志,就在他胸中沸腾,寻找报国之路。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电机系。他在节衣缩食借钱读书的艰苦环境中,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在毕业欢送会上,他作了题为“大学生要站在国家振兴的前线” 演讲,感动了几百名即将走入社会的同学们。
1936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安排去上海工作,时值日寇大肆侵华之际,上海沦陷,他随工厂内迁重庆。在国民党政府经济部所属中央工业试验所当工务科长,晚上则要去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执教。后来他兼职执教的中央工业专科学校遭到日寇飞机轰炸,已无法复课。
1945年春天,他参加重庆国民党政府的考试,以全优的成绩获得去美国考察学习机会。在美期间,他不愿到大学读书,却非常愿意到仪表工厂实践,掌握并积累实用技术知识。他潜心钻研,力求深解,还想方设法进入不对华人开放的工厂,多方搜集资料。他先后在美国福克斯波罗 (Foxboro)、霍尼韦尔 (Honey-well)、泰勒 (Taylor)、里诺 (LdN)、贝克曼 (Beckman) 等著名仪表公司考察实习,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美国先进的仪表设计、制造技术和专业知识,其刻苦学习的精神使许多美国同事深为感动。直到1947年底实习结束时,他已满满收集了8箱技术资料和手抄笔记。美国某仪表公司表示要他留下,晋升级别与待遇,他婉言谢绝了。他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和发展中国仪表工业的决心回到了祖国。
当他载着丰收的喜悦踏上祖国大地时,等待他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很快使他的期望成为 “泡影”。他仍被安置在从重庆迁到上海的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电工试验室任主任。试验室设在上海东北角的一座被战火烧过的仓库里,试验室拥有的仅是 “庚子赔款” 的少数仪器。他带领着10多名技术人员与技工,只能从事检验、修理一些电工仪器,惨淡经营。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人民革命运动正在全国蓬勃发展,祖国解放胜利在望。使他看到了祖国新生的曙光。解放前夕,解放军横渡长江,直驱上海。他拒绝了国民党当局送给他到台湾的飞机票,并带头响应地下党组织的号召,率领职工积极参加护所,迎接解放。
1952年,中央在接收原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的基础上,成立轻工业部上海科学研究所,委任王良楣为工业仪器研究室主任。发展中国的仪表科学技术事业,正是王良楣梦寐以求的愿望,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新中国的热望驱使他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个任务。王良楣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在短短两年内带领科技人员研制成功我国仪表工业历史上第一台光学高温计,接着又研制出温湿度自动控制仪。由于成绩突出,他被评为1954年上海市劳动模范。之后又研制成功大型圆图自动平衡式记录仪、遥控温度计、时间程序控制器等新产品,及时应用于工业现场,获得用户满意的效果,为中国自动化仪表工业写下了第一页光辉篇章。
1956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设立仪器仪表工业管理局,7月初由杨天放局长结合科学技术12年规划中第54项关于加强仪器仪表科技发展的精神,率领姚克文、朱良漪等同志到上海做上海仪表基地调研规划三个月期间,发现了王良楣这组人才力量。在争取中央与地方各级组织的支持下,由王良楣所在的研究所分出来,并将上海的综合仪器厂调整为科研所的中间生产基地,并将从国外回来的几位热工、光学和仪表材料方面的专家调到所的编制,于同年10月正式成立上海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后来改名为上海热工仪表科学研究所,王良楣首任技术副所长兼总工程师,这使王良楣感到大有用武之地。他说: 现在所里将要研制十多个仪表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将表明我国由单一参数仪表发展到组合式系列仪表。我作为技术所长应该以身作则带头工作。此后他把研制仪表的工作看成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他起早摸黑、夜以继日地和同事及助手们一起解决技术难题。他曾勉励儿女们: 一个人没有一点献身精神,即使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也很难有所造就,期望你们将来能有出息。
在我国自动化仪表工业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王良楣自1956年起参与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便以自动化仪表专家身份多次参加国家科委自动化组主持的长远规划编制和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规划的制订。
1958年在国家科委仪器组组织领导下的工业仪表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王良楣与朱良漪等率先提出了工业仪表贯彻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和单元组合化的重要建议 (即5406课题): 要积极组织工业仪表产品系列化设计和开发单元组合式仪表。随后他指定研究所技术人员在做好技术准备的条件下,组织专业仪表制造厂参加开展工业自动化仪表系列产品及主要部件的统一命名编号、设计规范联合设计工作,得到了仪表行业和用户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他先后选择了水表、玻璃转子流量计、浮子式差压计、电磁流量计、气动执行机构与调节阀、自动平衡式显示仪表、动圈指示调节仪表、数字式显示仪表,以及气动单元组合仪表 (QDZ系列)、电动单元组合仪表 (DDZ系列) 等10类仪表的统一设计,促使我国工业自动化仪表发生了面貌改观的迅速发展,技术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王良楣在组织引导科技人员攻关的同时,具有超前意识地提出了仪器仪表工业要走在工业和科研的前面。还提出仪表工业的发展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确立仪表科研生产与仪表使用部门之间要紧密配合协调工作。1962年他倡议在上海热工仪表科学研究所成立技术经济研究室,集中了技术骨干,发动了国内工业自动化和仪表需求的调查研究,按照主要大工业用户 (钢、电、煤、化、油) 为目标,深入生产实际分组调研。而后在掌握各工业部门生产过程的典型装置控制系统及配套仪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仪表产品综合分析,按照纵坐标使用需求与横坐标科研开发、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在王良楣主持下整理编制了我国第一套工业自动化仪表产品型谱系列及产品总体系,它对改变用户多头繁杂的仪表品种需要,促进仪表制造厂系列化生产,对我国自动化仪表的科学技术发展与新产品发展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王良楣在技术上从不固步自封而勇于实践,为了迅速发展我国仪器仪表工业,他曾先后出访过苏联、东欧、西欧多国,同时也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许多国家的技术代表团。他广泛接待各阶层人士,收集资料,吸取外国先进技术,从而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一套设想,博采众长而自成一格。早在1958年筹划研制我国的气动单元组合 (QDZ) 系列仪表时,王良楣就决定改进外型设计具有国产仪表特色。60年代以来,电子式仪表发展很快,王良楣认为电子仪表灵活方便,操作容易,可与电子计算机联用。而气动仪表具有稳定可靠、成本低廉、防火防爆等特点,应该两者兼顾,相互补充。他经过工作实践,很早就形成了机电仪一体化思路,认为是仪表发展的必由之路。80年代,正当仪器仪表工业大量引进国外技术的时候,王良楣认为技术引进要做好消化吸收和推广工作,其关键是国产化问题。他对外国技术从不照搬照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消化改进。他一再强调仪器仪表工业要靠技术进步取得发展,首先要抓专用仪表材料和仪表元器件,要抓仪表的制造技术,要抓仪表质量和可靠性。
1966年初为支援 “三线” 建设,王良楣毅然带领全家放弃了在上海的优越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带领着一批技术骨干创建了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任所长兼总工程师 (1966—1976年),为在西南地区建立我国新的自动化仪表基地做出了贡献。可是王良楣在 “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遭受诬陷和迫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在逆境中他始终相信党,坚信是非一定会澄清,表现出一位老知识分子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和坚定立场。
王良楣于1976年被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任副所长。1980年因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需要,他被调任总局总工程师。在这期间他的工作性质改变,主要从事发展机械自动化事业和全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发展规划,实施改进仪器仪表工业的管理工作做筹划和组织工作,尽了最大的努力。1982年因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合并到机械工业部成为部属仪器仪表工业局,他便任局的科技委主任及顾问之职。直至于1991年7月在北京病逝。
王良楣在长期从事仪表科技和管理工作中,他以自身的勤奋优良素质和科研道德,创导和培养了研究所良好的科研作风。他突出地表现在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为人正派,实事求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他十分注重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使一批科技人员不断成长为仪器仪表行业的骨干力量。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我国的仪表事业。1986年王良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30年的夙愿。
王良楣是我国仪器仪表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早在1961年他就参加中国计量技术与仪器制造学会的筹建工作。此后他分别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王良楣先后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第四届人民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第五届人民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及国家科委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仪器分组委员等职。
王良楣一生参加并主编过多种专业书籍,其中有 《工业自动化仪表手册》、《自动化仪表丛书》、《英日汉仪器仪表辞典》,撰写过 《对我国工业自动化仪表发展的探讨》等重要著作,为我国仪表行业留下了许多宝贵科技工具资料。
简 历
1914年9月 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
1932年9月 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
1936年7月 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36年9月 任南京国民党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工务科长。
1945—1947年 赴美国仪表公司学习考察。
1948—1949年 任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电工试验室主任。
1950—1952年 任华东工业部工业试验所室主任。
1952—1956年9月 任轻工业部上海科学研究所工业仪器研究室主任。
1956年10月—1966年3月 任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后改称上海热工仪表研究所)。
1966—1976年 任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
1976—1980年 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
1980—1982年 任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总工程师。
1982—1991年7月 任机械部仪表局科技委员会主任、技术顾问。
1991年7月16日 在北京逝世。
相关参考
·王良王良,结核病学家,是我国早期从事防痨工作的学者之一。早在1931年,他就留学法国,师从卡介苗发明者卡尔梅特及介兰学习研究卡介苗的培养和接种技术。他于1933年带菌种回国,开始在重庆自设的实验室培
·冯国楣冯国楣,园林花卉专家。长期从事植物科学考察、采集及分类研究。早年扎根边疆云南,为开发云南的植物资源作出了贡献;是国内首次发现大树杜鹃的植物学家;协助筹建了昆明植物园;主编出版《中国植物志》39
正德初年与王良、李钺组织宗教反明,被判处山丹卫充军。自山丹卫逃出,改名为李午,被发现,再次发往山丹卫。后来又逃到陕西洛川,传习白莲教,“远近争附,随其贫富,有献至千金者,破产也所甘心,或子女,或器物,
贵州军阀王家烈之所以出名,源于中共党史上重要的“遵义会议”,源于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与王家烈的“双枪”黔军作战的史实。然而,“遵义会议”后王家烈的人生际遇却鲜为人知。笔者在走访王家烈的孙女王良慧女士和众
历史人物 李福达的主要事迹 李福达的人物生平 李福达的人物简介
本名:李福达 别称:李午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www.cha138.com 出生地:山西代州崞县 主要成就:曾参加白莲教起义李福达——明朝弥勒教首领 正德初年与王良、李钺组织
袭盖卿、王居仁、王良弼、唐训方、李继圣等。1、袭盖卿袭盖卿(生卒不详) 字梦锡,南宋常宁县(今湖南常宁市)人。乾道五年(1169)以明经中进士,授右正言,以直道事君。从朱熹学,朱熹所著《池州语录》,乃
蒋碧微(1899-1978)女,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堂珍,字书楣,早年随父蒋梅笙到上海,1917年冲破封建礼教,与徐悲鸿结合后赴日,又去法国,在法国结识张道藩。后与徐悲鸿离异,1946年回南,得
导读:蒋碧微(1899-1978)女,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堂珍,字书楣,早年随父蒋梅笙到上海,1917年冲破封建礼教,与结合后赴日,又去法国,在法国结识张道藩。后与离异,1946年回南,得张
蒋碧微(1899-1978)女,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堂珍,字书楣,早年随父蒋梅笙到上海,1917年冲破封建礼教,与徐悲鸿结合后赴日,又去法国,在法国结识张道藩。后与徐悲鸿离异,1946年回南,得张道藩助选为“国大代表”...
外戚群體在古時是個神奇的存在,「專權」現象普遍,「輔國」卻實屬罕見且維繫時間較短。在大漢,武帝時期,外戚衛氏可謂盛極一時。從衛子夫成為皇妃起,衛家門楣光大扶搖直上。而衛青作為將領更是不負所望,不僅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