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高小霞人物简介
Posted 稀土元素
篇首语:最好的治疗是在温暖、干净、干燥的环境下养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高小霞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高小霞人物简介
·高小霞
高小霞,分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专长电分析化学,曾创建了一种简捷灵敏的极谱催化波的分析方法,开拓了铂族元素的催化波和稀土元素的络合吸附波等工作,形成了中国极谱分析的特色,解决了地质、冶金、半导体、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分析问题。
高小霞,1919年7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她是家中第六个孩子,父亲是乡村私塾老师,擅书法,后在上海中华书局任职。她11岁随父到上海进小学,1932年至1938年在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获奖学金而高中毕业。时值抗战,父失业,高小霞虽然考上西南联合大学,却无力去昆明,遂在女中当教员,维持家用。出于求学心切,1940年又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那时交通大学已迁至法租界,借震旦大学教室上课,走读,费用不多。但不幸父亲去世,她又面临痛苦的抉择。
高小霞选择了上学,一早去交通大学上课,中午买点烤白薯充饥,下午去做实验,晚上去为富家子弟辅导功课。中间几次想辍学,但找工作谈何容易。就这样她和继母二人苦苦度过了四年,于1944年毕业。她在宝华化工厂当了半年多技术员,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化工厂被迫停闭。高小霞不得不去四川找兄姐。当她行至屯溪,欣闻抗战胜利,由友人介绍到徽州一省立农业中学当化学教员半年,于1946年初回上海。秋,进入刚由昆明搬来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当分析化学家梁树权先生和物理化学家吴征铠先生的助理员,这是她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和徐光宪通过国家留学生考试,在亲友资助下徐光宪先于1947年去美国留学,而高小霞迟至1949年初才赴美国,进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仪器分析。此时已不能购买外汇,因此她又一次要半工半读。这次是晚上去听课,白天去康纳尔医学中心当分析员。同时他们参加了进步学术组织如 “新文化学会”和 “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朋友中不少人悄悄回国。徐光宪好友、同学唐敖庆已于1950年回到北京,催促他们早日回国并介绍他们到北京大学工作。因此当徐光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尽管哥伦比亚大学一再要他留校任职,高小霞也不必再去工作,可以安心攻读博士学位,但他们考虑到不早回去,以后会更困难。他们借广东华侨探亲之名,克服种种阻挠,于1951年5月初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这是高小霞一生中又一大转折点,从此她走上了教学科研的道路。
风风雨雨的教师生涯
1951年当徐光宪、高小霞来到在沙滩的北京大学化学系后,高小霞教二年级分析化学,并加入民主同盟。1952年院系调整,他们留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并迁至海淀原燕京大学校址。高小霞一边从事教学,一边在实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努力开展科研。1953年已有青海、四川地质、化工部门派人来进修分析化学。当时教学是学苏联,分析化学小组在严仁荫先生领导下学习俄文,翻译定量分析教材,逐步完善分析化学课程和高年级的仪器分析课程。科研方面,她服从国家建设需要,开展矿产资源、金属冶炼的分析方法研究,她凭一台V-301极谱仪开始工作,兄弟院校还派青年教师前来进修。她带同学去工厂如北京首都钢铁厂、沈阳冶炼厂进行生产实习,使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取得了好成绩。1958年至1960年高小霞带领同学到广西参加钢铁分析工作,又去京西马栏村参加农村劳动锻炼。回校后她开始带研究生,科研方向逐渐明确。针对当时高纯金属材料和半导体生产中微量杂质分析的要求,各种分析方法都要力求提高灵敏度,高小霞开始利用化学催化反应于极谱分析来提高分析灵敏度,称为极谱催化波。这方法引起全国有关部门的扩大研究和广泛应用,有仪器简单、方法灵敏、适合国情的特点。1961年就有研究生毕业,发表极谱催化波的论文。1964年初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回国后多年追求的愿望。1965年她去前民主德国参加“国际纯物料会议”,在会上报告论文《极谱催化波的机理和应用于痕量分析》,受到好评,认为有中国特色。1969年秋她和徐光宪都去江西鲤鱼洲五七干校劳动,直至1971年夏她由江西德安化肥厂回校。
不停的追求
1971年高小霞回到系里,看到的是零乱的实验室、冷清的图书馆。面对工农兵学员,她还是沉下心来,整理论文去发表,带领学员去工厂边学习边劳动。他们在北京分析仪器厂和卫生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的同行一起,研制、组装几种自动化大气监测仪器,为制成北京市也是全国第一辆大气污染监测车之用。高小霞对自动测试仪器并不熟悉,她和学员们边学边干,日夜奋战,她们负责的一台仪器是监测氮氧化合物的,比较难做,经过数月反复钻研,他们从理论上和应用上都达到了监测要求,成功地试用在大气监测车上,得到市政府环保局的嘉奖。高小霞将这些成就和接着对一氧化碳监测器的研制成果写在专著《电化学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一书中(科学出版社,1982年),并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在此期间她还受到地质科学院分析室高级工程师姚修仁的推动,利用节假日和她合写了 《铂族元素的极谱催化波》一书(科学出版社,1977年)。因为铂族元素国内外都很少用极谱分析方法,此书内容主要是地质部门的创新,高小霞有学生和他们合作研究,并从理论上加以提高、深入,是国内唯一的一本用极谱法灵敏、简捷地测定矿石中痕量铂族元素的科技书,具有中国特色。1974年高小霞又恢复了分析教研室主任职务。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教学恢复了正常秩序。197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科研又回到高校。高小霞招了数名研究生,选择了稀土极谱分析作为研究方向。中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分析方法除光度法外,要用大型光谱仪。由于17种稀土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极谱分析也受到限制。她十分欣赏并翻译19世纪威廉克鲁克斯的话“这些元素(稀土)使我们的研究为难,使我们的思索受到挫折。它们时时萦绕在我们的睡梦之中,并且在我们面前伸展开像一个不可知的海洋,带着神秘莫测和嘲弄地诉说着奇妙的启示和可能性”。她想既然国家需要,就带着研究生们敢于去探索。经过几年努力,他们提出了十多种稀土极谱络合吸附波分析方法,可以用国产的简单示波极谱仪测定微量个别稀土或稀土总量。发表论文二三十篇,引起国内对稀土及其他微量元素的络合吸附波的研究和应用,解决了不少分析难题。1980年高小霞参加在捷克斯拉伐克布拉格召开的 “纪念海洛夫斯基学术报告会”,关于稀土极谱分析的报告内容很受国际科学家的重视,为以后撰写《稀土极谱分析》做了准备。他们在研究各种催化波的机理的同时,注意到我国施用 “稀土微肥”于农田,获得农作物增产,但生理功能和作用机理尚未知晓,这是国内外均在探索的一个难题。高小霞他们科研小组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协作,用他们自己提出的极谱催化波法测定了某些植物、茶叶、黄瓜根、茎、叶中稀土含量,初步试探了在植物中稀土的分布规律,这些成果除有论文外,曾获得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年她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又选为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议组成员,并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她已有全国最早的两名分析化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她把这一时期的科研成果总结在K. A. 盖施尼德 (Gschneider Jr.)、L. 艾林(Eyring)主编的《Handbook on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Rare Earths》 (稀土的物理与化学手册) 第8卷第55章 (1986年)。这一章内容主要是新颖的稀土极谱络合吸附波方法和机理以及在植物生理研究中的应用,开拓了稀土分析的一个新领域,也发展了极谱分析,是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1981年她主编了 《分析化学丛书》,现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12册。她和同事及南京大学彭慈贞编著其中《电分析化学导论》一书 (1986年),国内反映很好,已再版。这期间她除参加国内各种分析化学学术活动外,也到国外做有关极谱催化波的报告,1982年她和姚修仁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3年底她在图书馆伤了腿,从此行走不便。她辞去了教研室主任一职,集中力量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她已有数十位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大多数成了研究所和高校的骨干力量。她以数年的时间,撰写《极谱催化波》一书,总结他们小组和国内外有关催化波的理论和应用。其中铂属元素的催化波和稀土元素的络合吸附波两章主要是写他们的创造性科研成果的,是国际上未见到的。此书1991年出版,同行认为是国内外第一流的好书,是几十年科研的丰硕成果。但是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高小霞在1987年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有关分析化学家们组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1992年初完成,成绩优秀。高小霞他们拟在已有基础上继续以电分析化学方法探讨微量元素,特别是稀土元素的植物生理作用,以期有所突破。
壮志未已的晚年
1989年高小霞已过古稀之年,又加腿伤,朋友劝她:“写了书,发表了一二百篇论文,该休息休息了”。但她说: “我本是农村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今天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尽一点力是莫大幸福”。她曾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她和徐光宪随政治协商会议组织的考察团去青海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工、农、牧业发展情况时,还会见了现已退休的早年曾来进修过的学生,朋友们称羡他们真是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育了许多英才。但是高小霞还是壮志未已,除带研究生外,仍在组织“八五”科研重大项目。她对年轻人总是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无论在海外或遥远地区的同学都常有“师恩难忘”的贺片寄来,给了她无限的欣慰。
简历
1919年7月10日 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
1944年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1946—1948年 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助理员。
1949—1951年 美国纽约大学获硕士学位。
1951年— 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间三次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
1978—1990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兼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1980年 当选为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议组成员,并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论著
1 Sheau-shya Kao,W. C. Woodland. Equilibrium States and Theory of Combustion of the Method of Duma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 Mikrochemia Acta,1951,38:21.
2 高小霞,徐光宪,田青娟. 双指示电极滴定法Ⅰ、Ⅱ. 化学学报,1958, 24(1):1—18.
3 周性尧,高小霞. 钛的极谱催化波.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1962 (2):157.
4 Kao Sheau-shya. Polarographic Catalytic Waves-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s in Trace Analysis. Reinstoffanalytik,1966,Teil 2: 657(Berlin).
5 李南强,高小霞. 钒 (Ⅴ) 的催化波Ⅰ、Ⅱ. 分析化学,1973,1: 40;1974,2(4):351.
6 吴仁铭,高小霞. 铀 (Ⅴ) 的歧化反应和催化波. 分析化学,1974,2 (1):1.
7 姚修仁,高小霞等.铂族元素的极谱催化波研究及其在矿石分析中的应用Ⅰ、Ⅱ、Ⅲ. 分析化学,1974,2(2):10; 2(4):255; 2(4):258.
8 高小霞,72级学员. 氮氧化合物监测仪的试制—原电池库仑法.化学通报,1976(2):22.
9 高小霞,姚修仁. 铂族元素的极谱催化波.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7.
10 高小霞. 电化学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1 高小霞等. 稀土元素的电分析化学研究Ⅰ—ⅩⅩ. 其中ⅩⅨ和ⅩⅩ篇. Xiaoxia Gao and Manping Zhang. Anal. Chem.,1984,56:1912; 1917.
12 吴兆明,高小霞等. 稀土元素对农业增产作用的研究Ⅰ. 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初探. 中国稀土学报,1983,1 (1): 70.
13 Gao Xiaoxia. Polarographic Catalytic Waves Progress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3 Decades(1949—1978) Part Ⅲ. Review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1983,Vol. Ⅶ (1&2):56—75. (England).
14 高小霞等. 电分析化学导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6.
15 高小霞,施明连.稀土与偶氮氯膦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Ⅰ 、Ⅱ、Ⅲ.北京大学学报,1987(4):8; (6):40; (6):46.
16 倪亚明,高小霞等.钴、镍—丁二酮肟体系极谱催化波的机理研究Ⅰ、Ⅱ、Ⅲ. 化学学报,1987,45: 971; 1988,46: 651,1031; 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Ni (DMG)2络合物的电还原机理. 中国科学(B),1989(10):1009.
17 关福玉,高小霞. 稀土冠醚络合物在丙酮介质中的伏安法研究. 科学通报,1989(22):1731.
18 高小霞,胡涛.铕—邻菲罗啉极谱催化前波的机理研究Ⅰ;钴(Ⅱ)、镍(Ⅱ)—邻菲罗啉极谱催化前波的机理研究Ⅱ.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11(6):569; 574.
19 周纯,倪亚明,高小霞.锌—卟啉络合物的伏安法研究.科学通报,1990(22):1755.
20 高小霞. 极谱催化波.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1.
相关参考
高小英中文名:高小英www.cha138.com英文名:gosoyoung生 日:1972.10.6出生地:汉城身 高:166cm体 重:48kg三 围:34-23-34星 座:天枰座眼睛色:黑色在韩
人物简介 个人概况 刘迎霞[2],女,汉族,硕士学位,无党派人士,1972年6月出生。才女商人,财富大于10亿元人民币,中国十大女富豪之一。现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会长
中文名:李天霞别名:耀宗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省宝山县县城(今上海宝山区)出生日期:1907年12月23日逝世日期:1967年2月10日职业:国民党陆军中将毕业院校:黄埔军校主要成就:抗日时期率部参加
历史人物 李天霞早年是什么样子的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李天霞简介
李天霞(1907—1967),字耀宗,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陆军中将,曾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整编74师前身)旅长、师长、副军长,与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军长、余程万师长、廖龄奇师长、张灵甫副师长等均为
1928年2月,郁达夫与王映霞举行婚礼,多年后两人离婚。王映霞晚年回忆称:“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 1928年2月,王映霞与郁达夫在杭州
郁达夫与王映霞:郁达夫与王映霞长期保险的婚姻为何告终?郁达夫与王映霞之间的婚姻有什么样的故事? 郁达夫与王映霞:因为战乱,郁达夫到福建任职,王映霞偕其母与三个儿子避难富阳、丽水、汉口时,两人之间
·唐雯霞唐雯霞,无机化学家,多年从事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在铂抗癌配合物的构效关系、作用机理和抗药性机理;金属蛋白和酶的结构、功能和模拟;低维和螺旋型配合物的合成和功能,以及无机应用化学
·张展霞张展霞,分析化学家。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讲授光学分析、现代光学分析理论基础及原子光谱分析。在教学的同时,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①ICP-AES中基体效应、光谱干
历史人物 醉玲珑朵霞是谁演的_朵霞扮演者黄梦莹个人资料,醉玲珑朵霞是谁演的_朵霞扮演者黄梦莹个人资料
醉玲珑朵霞是谁演的_朵霞扮演者黄梦莹个人资料 黄梦莹个人资料 黄梦莹,1990年12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09级表演系本科,中国内地女演员。 2012年,出演个人首
当74师被围时,奉命救援的部队达7个军(师)之多,离74师最近的除了83师外,还有25师和第7军,可以说这三个部队是救援74师的主力。如果说83师见死不救,那么25师和第7军跑哪里去了?黄百韬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