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景龄人物简介

Posted 农药

篇首语:当生活如同炼狱,必须自己创造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景龄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景龄人物简介

·张景龄



张景龄,有机磷化学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师范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创办了华中师范大学农药化学研究所,在我国近代磷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的教育和研究中均作出了贡献。

张景龄,1927年1月2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县一个富有的家庭中。他自幼聪颖好学,1946年就读于武昌私立华中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后先就任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秘书室,后又在国立华中大学秘书室任秘书工作,自1952年后一直在华中师范学院从事教育工作。1956~1958年先后到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和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进修学习,1958年底由国家派到苏联留学深造,他就读于苏联喀山基洛夫化工学院,在有机磷化学奠基人之一A.E.阿尔布卓夫(Arbuzov)的亲自指导下攻读有机磷化学,经过3年多的刻苦学习,1962年4月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勇于攀登 乐于实践



1962年张景龄学成回国后,一方面继续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同时着手组织科学研究。他一开始就和助手们一道着重建立磷有机实验室。他亲自设计并和助手们一道制作,很快建立了元素分析设备、合成装置并自制了不少玻璃仪器。根据国内当时松毛虫危害严重的情况,他决心从研制防治松毛虫的药物着手。经过一段努力,研究工作有了头绪,但组织上需要他带队去参加农村“四清”运动,研究不得不暂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为科研献身的志向。到1965年他和他的助手一起终于成功地合成了含有乙烯亚胺的昆虫不育剂,经过药效试验,证明对松毛虫有良好的防效。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中国大地的各个领域,张景龄虽多次受到冲击和批判,但他从未动摇为祖国为人民贡献知识、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1973年学校开始恢复教学工作,但实验室仍无法开展科研工作,他已无法再等待,他向领导要求带领教师到葛店化工厂去开展科研工作。在工厂,他和工人同吃同住,日夜工作在实验室里,1973~1975年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新农药“杀虫畏”和“水环磷”的小试研制工作,药效试验单位一致认为效果好,纷纷要求工业化生产,但限于当时工业化生产设备的条件,这两项成果只能禁锢在实验室。

实践使张景龄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性研究,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否则难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因此,他动员研究室的全体同志利用假期到工农业第一线去调查研究,他亲自带队到湖北省的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区去向技术人员、工人、农民调查、学习,了解农药工业的现状、了解农业生产的需要、了解当时农药品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他每日步行数十里,从不怕苦怕累,在调查中向工农虚心请教,勇于实践的作风及品德深深印在青年教师的心中。通过广泛调查和集体讨论,他明确提出了今后研究开发农药新品种的选题原则:①确保农业生产急需,结构新颖,药效好;②原料设备立足国内,工业易于上马;③三废少,易处理;④生产、使用安全;⑤投资少、效益好、农民买得起、受益大。按此原则,张景龄根据他广泛查阅的中外文献,结合他多年积累的知识,他选择了以“水胺硫磷”为目标化合物开始了新的科研攻关。在研究中,有时他几十个小时呆在实验室内,观察现象和同志们一道讨论分析问题,不断改进试验方案,虽然经过多次失败,但他从不气馁,总是鼓舞大家,反复强调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是没有平坦的路可走的。经过数百次的试验,“水胺硫磷”小试终于成功。为了走出实验室为工农业服务,为了获得第一手数据,他亲自带领课题组人员带着自己合成的样品到荆州农科所去做药效实验。冒着三伏酷暑,他和同志们一起背着喷药箱到田地喷药,蹲在闷热的棉花地里,用放大镜在一片又一片棉花叶上观察药剂对棉蚜和红蜘蛛的防治效果,虽然汗流浃背,老眼昏花,但统计数据差一点他也得重数,其吃苦精神和求实作风受到农民们的称赞。在他的带领下“水胺硫磷”终于取得了成功,并在1978年完成了国家科委下达的中试任务,随即转入大工业生产,成为取代“六六六”的大吨位新品种。他带领研究所的同事们相继又创制了新型土壤杀虫剂“甲基异柳磷”,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乙基异柳磷”、“百草枯”、“强本赛”、“地虫磷”等10个农药新品种,并开发了“两段升温硫酸催化合成水杨酸异丙酯”;“相转移催化合成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等新工艺,均为工业生产所采用,仅“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现国内已有20余家企业生产,10多个省区应用,每年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他获得了国家级奖4项,部、省级奖7项;他所领导的华中师大农药化学研究所1984年被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集体”;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张景龄不仅在应用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且他一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国内首先开创了“不对称硫代磷酰胺烷基芳基酯化学结构与杀虫活性关系的研究”。在此理论指导下合成了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不对称磷化合物,创制了新型土壤杀虫剂甲基异柳磷等新农药。张景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稠环系三唑磷茂啉化学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双稠环、三稠环磷茂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波谱性质、化学反应和构型特征,他还较系统地研究了苯并噻唑衍生物,发现了2—肼基苯并噻唑易于与各种磷酰化试剂进行磷酰化反应,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进入90年代初,已年过花甲的张景龄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对“磷烯正离子化学”这一磷化学学科中的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他的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张景龄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发表了百余篇论文,由于他在磷有机化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卓著,从1982年起连续应邀参加了在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苏联举行的第八届至第十一届国际磷化学学术讨论会,在第十届国际磷化学学术讨论会上他还担任了助理主席,为我国对外交流,扩大我国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1988年他被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词典》、《世界成就者之首》中,1988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992年被湖北省科协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辛勤耕耘 为人师表



张景龄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自1978年招收研究生以来,他始终坚持亲自为研究生授课,先后为研究生主讲了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有机磷化学、化学文献等课程。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教材的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他总是选择与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重点大学相近的教材,还亲自主持编写了《农药化学》等教材,出版了专著《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在授课中他总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他对青年教师采取定方向,压担子,一带一,老带少的办法,让他们尽快成长走上讲台,成为骨干。他要求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更严。为了更新知识,他50多岁时仍坚持自学统计学、量子化学、运筹学等专业,他通晓俄语、英语,但他仍努力学习德语、日语,在年过花甲后又要求自己学会计算机,为了学习计算机他经常向年轻人请教。他把这些知识贯穿到教学之中,应用到指导研究生的论文之中。他有许多业余爱好,如书法、中国传统文化及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欣赏名胜古迹。但他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他一心想到的是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怎样更多地完成研究课题,因此,不论他出差到何地,他总是一有闲余时间就一头扎进了当地的图书馆,不放弃一切机会收集更多的资料,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促进科研的突破,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因此,他不得不放弃了许多个人的文化精神享受,而埋头于工作中。他一贯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无论是寒天还是酷暑,他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书房,无论何时,不可能在任何娱乐场所找到他的身影。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他要求严格,他亲自指导了2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对每个学生从选题到实验,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论文的撰写,他都一环环把关,在把好科学关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他经常向学生提问,引而不发,当学生在做论文中不顺利时,他总是鼓励、教育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二字的,要求他们要有攀科学高峰的勇气,但又要深入研究发现问题,并和学生共同研究失败原因,指明方向。他对学生论文审查更是近乎苛求,不容出现一个错误数据。不放掉一个错别字,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他用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作风。他培养的学生已有大批成了国内外教学科研的骨干,在他们的心目中张先生的榜样作用永存。

张景龄一生治学严谨,授业勤奋,直到病重期间,仍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挂念研究生的学业和未整理完的著作、关心学校和研究所的发展,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将毕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科技事业。

简 历



1927年1月2日 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县。

1946年9月至1951年6月 就读于武昌私立华中大学化学系。

1951年7月至1951年9月 任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秘书室主任秘书。

1951年9月至1951年11月 任国立华中大学秘书室秘书。

1952—1956年9月 任华中师范学院化学系助教、讲师。

1956年9月至1958年11月 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和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进修学习。

1958年12月至1962年4月 就读于苏联喀山基洛夫化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1962—1980年 任华中师范学院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有机教研室主任。

1981—1993年 任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1986—1991年 任“湖北省科技顾问团”团副团长。

1987—1993年 任“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4—1988年 任华中师范学院副院长。

1980—1991年 任华中师大农药所所长、教授。

1984—1993年 任中国教育委员会高校有机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1991年2月至1993年9月 任华中师大农药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9月22日 病逝于武汉。

主 要 论 著



1 张景龄,曹志松.1-(N’,N’,N”,N”,-四烷基)亚磷酰胺基-5-N,N-二烷基苯并[2,3,C]-△2-1,2,4,5-三唑磷茂啉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科学通报,1983,(6):432

2 Zhang J.L.,Cso Z.S.Prepartion of Derivtives of 2,3 Dihydro 1,3benzothiazole [3,2-d]-1,2,4,3-triazaphosphoie. Synthesie,1985,(11):1067

3 张景龄,曹志松. 三稠环系三唑磷茂啉的化学(Ⅱ). 苯基-苯上-N,N-二烷基胺基苯基并噻唑并[2,3,d]2,3-二氢-1,2,4,3-三唑磷茂啉与醇和酚的反应.化学通报,1986,44(5):518

4 张景龄,曹志松.1[N,N’,-二烷基胺基]苯并噻唑并[2,3,C]△2-1,2,4,3-三茂磷唑啉的合成及光谱研究.科学通报,1986,(6):432

5 张景龄等.三稠环系三唑磷茂啉的化学(Ⅲ).2-苯基-3-N,N-二烷基胺基苯并噻唑并[2,3,d]2,3-二氢-1,2,4,3-三唑磷茂啉与胺类化合物的反应.化学学报,1987,45:518

6 Zhang J.L.,Cao Z.S.Preparation and Structure of 2,3-Dihydro-1,3-benzotheiazole [3,2,-d]-1,2,4,3-triezaphosphoie.Phos. and Sulf.,1987,30:531

7 Zhang J.L.,Xu W.The Chemistry of Fused Dicyciotriazaphosphoie(Ⅱ ). The Reaction Seiectivies of Fused DicyciotriazaphosphoieConteining Two Kinds of Phosphorus. Phos. and Sulf.,1989,46:7

8 张景龄.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上册). 武昌:华师大出版社,1990

9 Zhang J.L.,Xu W.The Chemistry of Fused Conformation of 2-Subst-ired-3-diaikyl-amino-5,6-disubtitued Thiazoio-2,3-dihydro-1,2,4,3-triazaphosphoies. Phos. and Sulf.,1990,47:173

10 Zhang J.L.,Huang T.B.Studies on Phosphenium Cations. Phos. and Sulf.1992,32

11 Zhang J.L.,Huang T.B.Studies on Phosphenium Cations. Phosphors,Sulfur and Silicon,1993,76:79~82

12 张景龄.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下册). 武昌:华师大出版社,1997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张景欧人物简介

·张景欧张景欧,植物检疫专家。我国植物检疫事业的先驱,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检疫机构;参预制订我国早期的植物检疫法规;探索检疫技术;培养了一代检疫人才。为我国植物检疫事业的创建与??拓作出了贡献。张景

知名人物 张景钺人物简介

·张景钺张景钺,植物形态学家,教育家。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1926—1938年间发表的论文,是我国植物形态学、发育解剖学、生理解剖学、实验形态学的最早文献。1934年著文介绍植物徒手切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张景中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张景中别名:张井中出生地:河南省汝南县出生日期:1936年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代表作品:《数学家的眼光》,《帮你学数学》,《新概念几何》张景中院士、计算机科学家(历史lishixinzh

历史人物 奉系军阀首领 原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张景惠简介

张景惠(1871年6月21日-1959年1月11日),字叙五,满族,辽宁台安人。奉系军阀首领。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汉奸,曾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1871年生于奉天八角台(今辽宁台安县)一个农民家庭。张景

历史人物 汉奸张景惠为什么会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干了一件大好事呢

在中国人印象中,汉奸不是什么好人,也干不出什么好事,不过今天要说的这个汉奸,却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干了件大好事,让人感动不已。>>此人就是汉奸张景惠,他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也是张作霖的忠心追随者,张景惠

历史人物 明朝医学家张介宾简介,《类经》作者张景岳的医术怎么样

人物生平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

历史人物 张景惠是怎么死心塌地的当上汉奸的 日本人都给了什么条件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张景惠通过一个名叫新井武夫的日本浪人,与日本关东军高级特务坂垣征四郎拉上了关系。9月22日,坂垣征四郎奉关东军司令部本部的旨意,亲自来到沈阳经三路张宅,与企图投靠日本的张景惠进

历史人物 张景惠是怎么当上大汉奸的 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张景惠(1872年5月4日-1959年1月11日),字叙五,满族,辽宁台安人。奉系军阀首领,中国军人,政治家。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汉奸,曾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1872年生于奉天八角台(今辽宁台安县)一个

国民党史 张景月

张景月名还峰、寰峰,山东寿光人。1904年11月生。早年入私塾,1924年中学毕业后从军。曾任张宗昌部第一六三旅班长、文书,北伐后在第三路军军事教育团军官队受训。1935年退役回乡训壮丁。曾任乡长、区

历史人物 张作霖的心腹爱将张景惠 整个东北沦陷的历史上离不开的重要人物

提起当年东北大面积被日本占领的事情,就不能不提到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队了,若不是张作霖被日本人陷害炸死,可能也不会发生之后的事情,但是其实整个东北沦陷的历史上,都绕不开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张作